文言断句(二轮复习用)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考点梳理: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方法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主观断句题练习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主观断句题)张家口涿鹿中学步洪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
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
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
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
”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3分)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 不R死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 而安之L必M不为N患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今天A 德城兵才B 千余C 若D 战E 不利城F 陷G 必矣H 不若I 以恩J 义抚K 而安之L 必M 不为N 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01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精准突破一、主观题第一步:根据标志词,初步判断第二步:根据语法,断难断之处(1)用不同的记号标出名词、动词名词常做主语和宾语,动词常做谓语。
尤其注意指人的名词或者等同于名词的人称代词,在做主语的名词前断开,或者在做宾语的名词后断开。
特别注意:古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多种词性,要结合语境准确判断。
如“上”,要判断其是名词“皇上”还是动词“登、上升”;“禁”,要判断其是名词“禁令”还是动词“禁止”。
1[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改编)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答案]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分析] “初”,“当初”,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其后断开。
“范阳”,地点名词;“祖逖”,人名;地点名和人名常连在一起,不可断开。
“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在宾语“大志”后断开。
“刘琨”,人名,与“祖逖”一起做主语;“司州主簿”,官名,做“为”的宾语,故在官名后断开。
“同寝”,是一同睡觉的意思,句意完整,其后断开。
“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不可断开,“鸡鸣”,名词做宾语,在其后断开。
“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
“非……也”,典型的判断句,其后断开。
[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于是二人)就起床舞剑。
(2)判断名词和其后的动词是否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可以,就在动词后断开,如果不能,再往后看动词后面是否接名词,该名词类型是否与前面的谓语构成合理的动作关系,如果可以,就在动词后的名词后断开2[2023·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与增分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与增分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与增分训练考点:1.《鸣镝之箭》2.《宋史.魏胜传(节选)》3.《南唐世家.韩熙载传(节选)》4.《真将军》5.《晋书.朱序传(节选)》【考点研究】一、通大意,先断易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准确理解。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
方法示例先准确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特别是要厘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动物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世说新语.方正》)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这样才能准确断句。
二、热点的断句五标志1.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这些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断句选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断句选(不限6处)1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童心说》)2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yì,小帐篷)笙歌之声相闻。
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吴兢《贞观政要》)4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罗隐《英雄之言》)5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苏轼《晁错论》)7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注释:不下带:带,腰带。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 优质课件25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帝少事戎 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 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 时人谓为“格佞”。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标志:名词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 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 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 第朕非纣耳。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忠于大王也/
(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 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 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文言文二轮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 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 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 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 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 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 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 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 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 战栗栗,汗不敢出。”
【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
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诞,很想 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 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 “哪能每天都烤肉,却尝不到烤肉的滋味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 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在左右保护他,顾荣问他这 样做的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
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 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 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 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 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 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 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野芳发而幽香 黑质而白章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岂非士之愿与? 与人相比,远矣!
判断句式:…者…也,此则…,此诚…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 (也)、孰与…乎、岂…哉(耶,乎)、独…哉、 非…欤、宁…乎、其…乎 被动句式:为…、为…所…、受…于…、 见…于 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奈…何,若…何, 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与其…孰若…, 与(与其)……宁,何其…也,直…耳!特…耳! 惟…耳!奚以……为?何以……为?其…其…, 何其……,一何……,……庶几……欤?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断句技巧 · 文言断句指南优秀课件(共67张PPT)

21
●即学即练 4.请用“/”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及论功而遐先之龛怒以太山叛攻破东莞太守侯史旄而据 其坞石季龙伐之龛惧求降元帝许焉 解析:“而遐先之”中两个虚词前后均须断开;“以太山叛”中的“以”,介词, 与“太山”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前面要断开;“石季龙伐之”后面要断开。 答案:及论功/而遐先之/龛怒/以太山叛/攻破东莞太守侯史旄而据其坞/石季龙伐之/ 龛惧/求降/元帝许焉/
栏目导航
3
核心突破
C 重难点 名词和代词
一、文言断句题答题 6 注意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 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 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1
第二讲 文言热考题型 第一节 文言断句的技巧
栏目导航
2
文言断句一般选取篇幅不长、内容相对完整的一段话,要求用“/ ”把句子断开,把原 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考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 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 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 热点。
栏目导航
12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 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文言文中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 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情况下】: 【句首】 “且、夫、而、则、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乎、哉、也、者、耳、矣、欤、 耶、焉”等语气词 【句中】“以、于、为、而、则、也、者” 等连词
【固定句式】 无乃 ……乎/欤 何 ……为/焉 孰与…… 奈何 至若/至于/若夫
何 …… 之有 得无…… 乎/耶 如……何 是故/是以 向使
三、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⑵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 等 问事的有——奚 、曷、安、焉、何 等
⑶指示代词 常见的有——此、是、斯、兹、夫 等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1、专有名词,如官署名、官职名、人名、 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 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 《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后面的“肃径迎之”、“肃宣 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解题方法一:找名词和代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常 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或者名 词性短语包括:人名、地名、朝代、 国名、官职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三种: ⑴人称代词(用红笔或荧光笔标出,如下同)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 寡人、臣、仆、妾 等,代说话人或写文章的人。 第二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 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 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等,代人或者事。
解题方法三: 找动词,定句读 (特别是“说”)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 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
注意: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
2、【观句式】(包括四字句)
排比 对比 反复 顶真 总分
【找名词--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仆、愚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包括人名、官名、谥号等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 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 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找虚词,定句读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读读看,不要急着动笔。 不只断句部分,包括全文
(了解一些人名、前因后果)
二、【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找词语 ■观句式
1、【找词语】
找名词(代词,特别的人名称呼) 找虚词 找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