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系列读后感

合集下载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陈奂生这个人物啊,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你看他上城那股子劲儿,既带着对城里的好奇,又有着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质朴和憨厚。

他上城可不像咱们现在人,说走就走那么潇洒。

他上城那是带着大事儿去的呢。

他上城卖油绳赚钱,这一路上的精打细算,就跟咱家里老人出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似的。

到了城里呢,他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住个招待所,那过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一开始哪知道那招待所的价格啊,稀里糊涂就住进去了。

等知道价格的时候,那心疼得哟,感觉心都在滴血。

可是他又有一种很可爱的心理,就是既然花了这么多钱,那就得把这钱的价值“享受”回来。

于是就各种折腾,把房间里的东西都体验了个遍,这就像小孩子买了个贵的玩具,非得把所有功能都玩一遍才甘心。

陈奂生这个人物,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他眼里,城里的一切都是新鲜又陌生的,而他在城里的种种遭遇也反映出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不同思维方式。

城里人觉得平常的事儿,到了他这儿就变得很复杂。

比如说他对招待所那些服务的不理解,就像两个世界的人在对话,中间有一道无形的墙。

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农民的那种坚韧和单纯。

虽然上城经历了这么些让他心疼钱的事儿,但他也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

他回到村里还因为上城这件事有了一种奇特的自豪感,就像他经历了一场了不起的冒险一样。

这一点特别真实,就像村里有人去了一趟远方回来,就会被大家围着听他讲外面的故事,不管这过程中有多少磕磕绊绊,回来都像是个英雄似的。

这整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

它让我笑,笑陈奂生的那些傻气和土气;但又让我深思,思那个时候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像陈奂生这样的普通农民在时代浪潮里的那种独特的生存状态。

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读了《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我仿佛跟着陈奂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陈奂生,这个朴实的农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叔,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揣着一颗简单而又充满期待的心。

小说里,陈奂生上城卖油绳的那段经历,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希望的交织。

他为了那几毛钱的利润,起早贪黑,精心准备。

那油绳,在他眼里不仅仅是商品,更是生活的希望。

他仔细计算着每一根油绳能带来的收益,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陈奂生上城时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既有着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又有着骨子里的自卑和胆怯。

他像个孩子走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可又不敢轻易伸手去碰。

他在城里的招待所里的遭遇,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心疼那五块钱的住宿费,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那纠结的样子,就像是我们自己在面对一笔舍不得花的大钱时的模样。

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和陈奂生有点像。

那是我第一次去大城市旅游,看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心里满是兴奋和紧张。

我住进了一家看起来不错的酒店,可一看到价格标签,心就猛地一揪。

晚上躺在那柔软的大床上,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一直在算着这一天花了多少钱,是不是超支了。

和陈奂生在招待所的那张高价床比起来,我这感受虽然没他那么强烈,但也能体会到那种对钱的在乎和不舍。

陈奂生在招待所里,先是小心翼翼地不敢弄脏东西,后来又因为感冒,索性放开了享受。

这前后的转变,把他那种农民式的朴实和偶尔的小狡黠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觉得自己花了大钱,就得把本给“捞”回来。

这种心态,其实特别真实。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这样吗?有时候觉得自己付出得多了,就想要多得到一些补偿。

小说里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真的是太精彩了。

他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让我感同身受。

他的那种满足感,那种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的自我陶醉,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小小胜利。

陈奂生回到村里后的那种得意劲儿,也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读了《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跟随着陈奂生一同经历了那上城的奇妙之旅。

陈奂生,这个朴实得如同脚下土地的农民,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了城里。

他身上那件半新不旧的衣服,就像他的人生,带着过去的痕迹,却又渴望着新的色彩。

小说里对陈奂生住招待所的那段描写,真叫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怜悯。

他原本只是累了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却一不小心走进了那价格贵得吓人的招待所。

那五元钱一晚的住宿费,在他心里就像割肉一样疼。

他躺在床上,那床软得让他不自在,他哪里睡过这样好的床哟!心里一边盘算着这钱花得冤,一边又忍不住享受这难得的舒适。

那纠结的小心情,像极了我们平时偶尔奢侈一把时的样子。

他小心翼翼地对待房间里的一切,生怕碰坏了什么又要多花钱。

那副战战兢兢的模样,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心疼。

可这又何尝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呢?我们在面对超出自己预期的消费时,不也会这样精打细算、患得患失吗?陈奂生在城里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与适应。

他就像一只刚刚跳出熟悉池塘的青蛙,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畏惧。

他在城里的所见所闻,都冲击着他原本简单的认知。

比如,他看到那些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眼睛都直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东西都那么贵,也不理解城里人为什么要那样生活。

当他回到村里,那股子得意劲儿又上来了。

他把自己在城里的经历添油加醋地讲给乡亲们听,仿佛自己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大人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那些偶尔出趟远门回来就炫耀不停的人,其实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些关注和尊重。

陈奂生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家亲戚们。

他们一辈子在土地里劳作,偶尔进趟城,也会像陈奂生一样,对城里的一切感到新奇和陌生。

他们会为了省几块钱而走好几里路,会因为买到了便宜又实用的东西而高兴好几天。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快乐和烦恼都来得那么直接。

回过头来再看陈奂生,他上城的这一遭,虽然充满了波折和尴尬,但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陈奂生进城读后感

陈奂生进城读后感

陈奂生进城读后感篇一陈奂生进城读后感读完《陈奂生进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陈奂生,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进城的经历可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个土老帽儿,啥都不懂,还闹了不少笑话。

可我觉得吧,他身上那股子淳朴劲儿,其实挺可爱的。

你说他住进高级宾馆那一段,哎呀妈呀,那小心翼翼又手足无措的样子,像不像第一次进城的我们?心里想着可别弄坏了啥东西,赔不起啊!我就想问,这难道不是我们面对未知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物时的正常反应吗?可能有人会说他没见过世面,小家子气。

但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城乡差距给农民带来的冲击。

陈奂生的经历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像他一样,在新的环境里感到迷茫和无助?也许我们没有像他那样闹出那么明显的笑话,但内心的那份忐忑是相似的。

不过,陈奂生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他虽然出了不少糗,但也开了眼界,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这难道不是一种成长吗?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和挑战,关键是我们怎么去面对。

话说回来,陈奂生的故事难道只是他一个人的吗?我看未必!这可能是千千万万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他们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虽然过程中会有磕磕绊绊,但谁能说他们没有在努力向前呢?篇二陈奂生进城读后感《陈奂生进城》这本书,读完后我真是感慨万千!陈奂生,这位从农村走进城市的老兄,他的经历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刚开始,我觉得他有点傻愣愣的,干啥都透着一股笨拙劲儿。

就像他在城里的种种表现,不就是个典型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嘛!可是,仔细想想,难道他就应该被嘲笑吗?也许他的行为在城里人看来很可笑,但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农村和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啊!他可能不知道怎么使用宾馆里的那些高级玩意儿,也许会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这难道是他的错?我觉得不是!陈奂生代表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努力追赶却又有些力不从心的农民们。

他们渴望改变,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可现实却给他们设置了重重障碍。

就拿陈奂生住宾馆这件事来说,他心疼钱,却又不得不花。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是一部反映上城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上
城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展现了上城的繁华和荒凉,以及上城人的
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上城的生活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奂生是一个普通的上城人,他在上城生活中
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在这些挫折中他也逐渐成长起来。

他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陈奂生的经
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
价值和梦想。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他们的命运
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上城的多姿多彩。

通过阅读《陈奂生上城》,我对上城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城的繁华和荒凉、人物的命运和心理变化,都让我感受到了上城
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上城的描绘,展现了上城
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让我对上城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让我对上城的生活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陈奂生上城》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小说,通过对上城的描绘,展现了上城的繁华和荒凉,上城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上城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上城的魅力,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

陈奂生上城观后感
陈奂生,这人一出场,就带着那种泥土味儿,典型的乡下老农形象。

你看他上城之前那股子兴奋劲儿,就像要去啥了不起的大地方似的。

在他眼里,城里那就是个充满神奇和机会的地方,就像咱们小时候觉得游乐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一样。

到了城里呢,他就像个刚进城的刘姥姥。

住个招待所,都能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他心疼那住店的钱,觉得这钱花得像割肉似的。

这让我一下就想到咱爸妈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总是嫌酒店贵,恨不得找个不要钱的地儿住下。

他在招待所里那些小心翼翼的举动,像不敢乱碰东西啥的,真的是把那种农民的朴实和对陌生环境的敬畏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他和那些城里人打交道的时候,那种带着自卑又有点好奇的感觉。

就好像他站在城里人面前,自己就矮了半截似的。

这也反映出当时城乡之间的那种差距啊。

城里人的那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儿。

可他也有自己的小骄傲,比如说他虽然在物质上不如城里人,但是他骨子里那种农民的坚韧和勤劳也是闪闪发光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看到了时代的影子。

那时候的农村和城市,就像两个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则。

陈奂生上城的经历,就像是两个星球之间的一次碰撞。

他上城后的各种遭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农村和城市关系的一个缩影。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也让咱们看到了像陈奂生这样普通农民的内心世界。

看完之后啊,就觉得又好笑又有点心酸,但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深深的感慨。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读完之后,那感觉就像是自己跟着陈奂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陈奂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城去了。

他的上城经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真实写照,也让我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陈奂生上城住招待所的那一段,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他先是心疼那五块钱的房费,心里头不停地打鼓,想着这得卖多少油绳才能赚回来呀。

那纠结的小心情,就跟咱平常买个贵东西时一模一样。

咱也会在心里头盘算半天,值不值呀,会不会太浪费啦。

陈奂生躺在招待所的床上,那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那床不是床,而是啥宝贝疙瘩,碰坏了就得赔个倾家荡产。

他不敢弄脏被子,不敢乱动,就那么直挺挺地躺着,这画面感简直太强了,我都能想象出他那副又紧张又无奈的模样。

还有他回到村里之后,那得意洋洋的劲儿。

到处跟人说自己住了招待所,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

他把那五块钱的房费说得神乎其神,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人,有点小成就就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那种小小的虚荣心,其实也是人性中可爱的一面。

陈奂生的形象,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就像是我老家的某个大叔。

他朴实、善良,有点小心眼儿,又有点小狡猾。

他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当新的机遇和挑战摆在面前时,他又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不也像陈奂生一样吗?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会紧张,会犹豫,会算计得失。

但这就是生活啊,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

这篇小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琐碎的日常。

但就是这些日常,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

作者把陈奂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太细腻了,让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笑完了又觉得有点心酸。

陈奂生的上城之旅,是他个人的一小步,却也是时代的一大步。

它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变化,农民思想的转变。

从只关心温饱,到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和迷茫,但总的趋势是向前的。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读了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仿佛跟着陈奂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上城之旅,心里头那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

陈奂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老实巴交,勤劳肯干。

他兜里揣着卖油绳赚来的几块钱,满心欢喜地进了城。

这对他来说,可是件大事儿。

就像我们村里头,哪家的大爷大妈第一次去城里看孩子,那紧张又兴奋的模样。

陈奂生上城,首先遇到的就是住宿的问题。

他本想着卖完油绳就回去,可没想到身体不争气,着了凉,头疼得厉害。

没办法,只能找个地方住下。

这一找,就找到了那个高档的招待所。

一看到那气派的大门,陈奂生心里就打起了鼓。

可病得实在难受,硬着头皮也就进去了。

那招待所的服务员,看他那一身打扮,眼神里透着嫌弃。

陈奂生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咱农村人咋啦?咱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干干净净的,凭啥瞧不起人?可他嘴上啥也没说,只是小心翼翼地跟着服务员办手续。

进了房间,陈奂生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

那软乎乎的床,白花花的被单,还有那亮堂堂的镜子,都让他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他不敢乱碰,生怕弄坏了啥得赔。

就那么呆呆地站着,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陈奂生躺在那舒服的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心里头琢磨着这一天的事儿,想着那贵得吓人的房钱,心疼得直抽抽。

可又一想,自己这辈子也算是住过这么好的地方了,也值!这矛盾的心理,像极了我们有时候买了个贵东西,一边肉疼钱,一边又安慰自己说东西好。

第二天醒来,陈奂生发现自己睡过了头。

急急忙忙起来,却不小心把房间里的东西弄乱了。

他心里那个慌啊,生怕要多赔钱。

结果退房的时候,发现服务员根本没在意,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出了招待所,陈奂生觉得自己像是变了个人。

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的,好像自己真的成了城里人。

可当他回到村里,面对乡亲们好奇的目光,他又不知道该咋说了。

仔细想想,陈奂生的经历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写照吗?我们总是渴望着更好的生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有时候会因为别人的眼光而自卑,会因为一点小钱而纠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系列读后感
《“漏斗户”主》主要写的是陈奂生在大跃进和农村公社化运动中饱受贫困和饥饿的经历。

其性格由乐观积极转变为失望麻木,好在国家终于改变了政策,使得陈奂生一家终于能吃饱饭,其干枯绝望的心灵才重新活了过来。

小说中的陈奂生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为了感激妻子娘家而没有带回妻子的口粮,为了照顾妻子而没有让她下地,这使得家里只有一个人劳动。

在正月里生了两个孩子使老实本分的陈奂生吃了政策上的亏,又少了两年粮。

那些年里一直不变同时又忽视特殊情况的分粮政策,使只有一个人劳动的家里连年亏粮,落了个“漏斗户主”称号的陈奂生只能越陷越深。

陈奂生是一个有尊严的“漏斗户”,宁愿挨饿也不愿欠粮,但年年又只能欠粮的事实只能让他更加难过;一年又一年希望能还粮,免去债务,却一次又一次失望的经历使他渐渐麻木。

缺粮,挨饿,不得不去借粮,但又艰难至极的同时又遭受他人说落和非议的生活使他饱受煎熬。

一直是热心肠和正直好名声的陈奂生,因为缺粮贫穷也无故招来了坏名声……这些经历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错误政策下,像陈奂生一样为国家默默付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农民所过的艰辛不已的难熬日子。

当然,除了这些,小说也反映出了中国农民甚至中国人身上的劣根性,在此,我借用一段评论‘他善良、正直、勤劳、憨厚,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

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

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政治上也是个弱者。

除了弱者的胆怯和自身的惰性之外,“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

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就不算是欺他’”。

这段评论简要但关键地抓住了陈奂生身上的缺陷,历史的遗留和旧观念的遗害。

《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讲的是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得了重感冒被县委吴书记安排进招待所住了一晚的故事。

温饱之后,和大多数农民一样,陈奂生也有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希望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或经历可以向别人吹嘘。

结局里陈奂生获得了虽然故事中陈奂生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显得有点可笑,但不可否认,在物质生活的到保障之后,人们开始有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是生活越来越好的体现。

但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看法,使得农民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并不是那么积极向上或者说正常——获得经历和故事只是为了吹嘘,获得虚荣的面子,农民获得尊重不是因为个人品质而是有谈资,会说故事,这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可不能说是正常。

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被作者对陈奂生不善言辞方面的描写所触动。

或许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许是天生的缘故,总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不善言辞的,于是我们又羡慕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在佩
服他们的同时又自觉低人一等,渴望变得成为像他们一样。

从因贫困而自卑,转为因不善言辞而自卑,这是陈奂生在温饱之后追求精神生活时所发生的性格转变。

除了“精神追求”的转变反映出他既善良朴实但又有些愚昧的性格之外,作者对陈奂生想要买一顶三元帽子的详细描写,对陈奂生在宾馆经过的描写也反映出刚刚获得经济上解放的农民,在思想上的滞后(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改的)。

这第二篇小说是一篇可以多角度分析的文章,很多读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农民本身,经济温饱后精神追求这两个角度,还可以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历史等角度分析。

《陈奂生专业》讲的是农民陈奂生被村里推荐到工厂转业成为销售人员的故事,凭着一股愣劲和好运,成功地做成了采购,收到了一笔丰厚的回扣。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世界之外社会的点点滴滴,一些利益的勾心斗角,钱权交易,趋炎附势,互相利用,欺压和无奈……老实的陈奂生虽然一直好运,非但没有倒霉而且还大赚了一笔,但是这仅仅只是巧合和好运,老实本分在社会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还是吃不开的。

历史一直如此,钱权交易一直都在,在工厂,在机关,处处都有。

透过陈奂生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也看到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在复杂社会中的尴尬。

除此之外,陈奂生和吴楚真切的感情也是让人心头一热,让人知道,在这世界和社会里还有温情,还有正直和清廉存在。

文章的氛围是活泼欢快后有些压抑,
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路程——由开始的简单无忧无虑,到后来担忧焦急,再到后来放松,但最后细细回味整个经历之后又开始疑惑。

毕竟农村的简单生活不同复杂的社会,思想单纯的农民陈奂生接受这一切需要过程。

《陈奂生包产》讲的是陈奂生当采购员风光的那一年的经历和他内心对于包产和继续当采购员之间抉择的矛盾纠结。

最后在堂兄陈正清的开导下,选择了包产。

这一篇小说中,人到中年之后的老农民陈奂生已经明显显现出农民的性格。

“分也罢,不分也罢,横竖他又不作主。

真要分的话,他也不会第一个伸手接,也不怕少了他一份。

他要想那么远做什么。

狗捉老鼠,多管闲事!这两年吃饱了肚皮,穿暖了衣,安稳日脚不过,找什么麻烦!分了就凿定好到哪里去吗?”这一段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形象。

文中关于其堂兄的刻画让人眼前一亮,陈奂生身边居然还藏着这样一位世外高人,能引着他走上农民踏实质朴的路,能看清现实社会,认清人心。

陈奂生最后也在堂兄的指导下,走上了适合自己的路。

不过归根揭底陈奂生还是一个老实善良的农民,质朴的心灵一直没有变。

经历了这么多,虽然有过起伏,但总体还是没变,最多就是精神面貌和生活越来越好了。

系列小说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反映了社会变化,但最终还是给人向善的引导——中国农民最朴实的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