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构造与矿床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

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

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矿床是指地壳中聚集有一定规模的矿石体,其形成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影响。

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构造、岩石和流体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和地质作用使矿物元素从地壳中富集成矿石体的过程。

矿床的演化则是指在地质历史的长期作用下,矿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形成、发展和变质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矿床演化。

一、矿床成矿作用1. 地壳构造作用地壳构造作用是矿床成矿作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会产生裂隙、断裂和褶皱等,这些构造形态不仅储存了地壳中的矿物质,还为后续的流体运移创造了条件。

例如,断裂带可以形成一定的通道,使含有矿物质的流体能够顺利地上升到地表或者深入地壳。

2. 地质岩石作用地质岩石作用也是矿床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等地质过程都与矿床的成矿有关。

岩浆活动中,岩浆通过岩石裂隙进入地壳,带走了一定量的有价值的矿物元素,并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矿床。

变质作用中,高温高压的岩石环境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重新分配,形成了一些新的矿床。

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长期气候作用下分解和溶解的过程,其中一些矿物质会被流体带走形成矿床。

3.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是矿床成矿作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在流体的溶解、迁移和成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活动可以改变原有岩石中的化学成分,使其中的矿物元素重新分离并富集成矿石体。

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温度、pH 值和氧化还原条件等变化也会影响矿物质的富集。

二、矿床演化矿床的演化是指在地质历史的长时间作用下,矿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的矿床类型有不同的演化历程,但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形成阶段、变质阶段、再次富集阶段和矿床溶解阶段。

1. 形成阶段形成阶段是指矿床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阶段,矿物元素从地壳中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初级矿床。

初级矿床可能是由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或者风化作用等产生的。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1 区域地质背景银子山铜金矿位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与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的接合部,属于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处于官房—橄榄坝复式背斜西部。

该区域发育一套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南北向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还有变质作用叠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成矿作用复杂多样。

尤其是酸性岩浆的侵入,既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银、金等成矿物质,又由于其强烈的气液活动使原地层中稀散的铅、锌、银、铜等金属元素活化,转移在断裂带、层间破碎带、挠曲、褶皱等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或将贫矿进行改造为富矿。

区域内的凉水箐、银子山、田房等铜、铅锌矿(床)点,分布于酒房断裂附近,集中分布于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区及其附近,与火山岩浆活动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具有复合成因的特点。

这些矿(床)点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显示出该区是一个铜、铅、锌、银、金资源富集区,且有很好的铅、锌、银、铜综合异常。

2 矿体特征银子山铜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火山岩内。

岩石组合以英安岩为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零星薄层产出于英安岩中。

矿体共有2个,上部Ⅰ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内,成矿元素以铜、锌为主局部含金、银,受岩性、层位控制。

矿石类型有浸染状铜矿石和块状硫化物,主要以浸染状铜矿石为主,块状硫化物主要呈团块状、赋存在具弱硅化碎裂火山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构造总体产状一致,总体倾向东至北东,走向北西,倾角63—73°。

矿体控制长260米,厚3.78—7.02米,平均5.37米,铜品位0.21—1.80%,平均0.40%。

下部Ⅱ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火山岩的蚀变带内,成矿元素以金为主,矿体受蚀变带控制。

矿体产状55-65°∠70-85°,目前有走向控制间距约300米,倾向控制间距约50米,控制矿体长500米,最大控制标高800米,最低控制标高400米,垂高400米。

211169342_鄂东南丰山矿田构造与成矿关系浅析

211169342_鄂东南丰山矿田构造与成矿关系浅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鄂东南丰山矿田构造与成矿关系浅析蒋型义1,蔡克杰1,杨 朋2,岑志辉1,冼道学3,肖德长1摘要:为总结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鄂东南丰山矿田内构造与成矿关系,对丰山矿田区域地质特征及矿田内分布的封三洞铜钼矿、鸡笼山金铜矿、李家湾铜金矿、曹家山金矿等典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区域构造决定了丰山矿田各矿床的展布,而矿区构造决定了矿床内矿体的产状。

关键词:鄂东南;丰山矿田;构造;成矿鄂东南丰山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九瑞矿集区西侧,即成矿带东西两侧转折端附近,矿田内分布有封三洞铜钼矿、鸡笼山金铜矿、李家湾铜金矿、曹家山金矿等典型铜金矿床。

前人对矿田内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颇多,因矿田内褶皱、断裂等构造发育且复杂,对矿田内矿床的展布、矿体的产状影响明显,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区域构造、矿区构造特征阐述丰山矿田构造与成矿关系。

1 矿田地质特征矿田内地层自志留系下统至三叠系中下统均有较好发育,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较为广泛,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其中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一至三段(T1dy1-3)灰岩及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第一、二段(T1-2j1-2)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与矿田内矿床成矿关系密切。

矿田内褶皱构造均为倒转褶皱,其中立头复式倒转向斜是矿田内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褶皱构造,其轴向东端呈60°~80°,西端为250°~280°,两翼倾角为40°~60°。

轴部地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构成。

两翼均有若干次一级倒转背向斜组成,形态复杂。

矿田内主要铜金矿床都位于该褶皱构造的轴部及其两翼附近。

矿田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南部阳山—苗母山逆断层,断层走向约260°,倾向北西,倾角约45°。

沿断层面附近分布角砾岩,其将立头复式倒转向斜分成不同的两个部分,断层以南褶皱向东倾伏,断层以北褶皱向西倾伏。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作者:李清杨李海平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摘要: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形成许多超大型矿床。

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一中生代冒地槽建造,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和流体活动。

本文认为卡林型金矿是金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一种浸柒、微粒或超微粒、中低温的热液矿床。

壳幔的不均衡和地壳物质运动促进元素再分配,使成矿物质多次富集。

沉积喷流和深大断裂等特定的地质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与之相应的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主要热源,多种金矿的有利成矿因素共同促成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卡林型金矿的成矿区域,大部分在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或者板块过度区域。

而且在板块边缘很脆弱的地带,发育在裂缝地带或者峡谷盆地,出现在一些造山带沉积特点区域具有明显地区特征。

所以,对于地质构造环境的变化,对于探索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就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进行分析。

一、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的地质特征1、成矿时代。

卡林型金矿得名于美国卡林镇,卡林镇位于在美国内华达州,在这个镇上人们首次发现了这种微细侵染型金矿床,于是就命名为卡林型金矿。

这种类型金矿的容矿岩主要是碳酸盐岩,还有一些硅质岩和粉砂岩也较发育。

所以,把这类卡林型金矿床归纳为来自于沉积岩石中的浸染型金矿床,又简称“微细浸染型金矿”。

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较宽泛,其中有的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古生代,例如位于北美洲盆地的金矿床,也有这些金矿床形成的时间较短,这些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火成岩。

卡林型金矿石主要含有有机质和碳等物质,根据研究统计,位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石含有的岩石主要是砂纸岩和碳酸盐岩。

2、矿石特征。

矿体一般呈现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这类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矿体亦有脉状、条带状。

金和成矿的热液构成与赤铁矿和毒砂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并且通过次显微金的状态存在。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有利的地质和物理化学因素的结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具有足够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成对成矿经常起到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按其作用规模可以划分为若干级别。

全球性构造带控制全球性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大区域或区域构造控制区域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而矿田和矿床构造则控制着矿床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

在已有的研究矿田构造的文献中,对于构造的控矿作用,只是讲到其作为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液运移的通道、矿石堆积的场所和成矿后的构造破坏等四个方面的作用,而缺乏对构造控矿作用全面的历史分析。

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看,我们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如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常是堆积沉积矿床包括火山沉积矿床的有利构造环境,而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则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构造运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含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驱动力;实际地质资料和有关模拟实验均表明,岩石中的水、油、气等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

(3)有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孔洞、空隙和渗透带等是含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路,一般将这类构造称为导矿或运矿构造。

岩浆或变质成因热液向上部运移时需通过导矿构造,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向深处运移并沉淀成矿也需要导矿构造作为通道。

(4)各种构造形成的开发空间,如断层和裂隙的启张部位、各种空隙和疏松破碎带以及地表分布的各样洼地等均可作为内生矿床或外生矿床的就位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床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5)岩石的应力状况和应变作用影响着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

这些参数在构造应力场的不同部位是有差别的,因而对矿质在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和运移机理以及矿质沉淀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6)在不同的构造类型中可以发生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例如,矿床在断层或裂隙中充填后形成脉状矿床。

(7)构造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是导致成矿作用脉动性的基本因素,是划分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重要依据,这在汽化热液矿床中表现尤为明显。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地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形成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了解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以及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而地质构造背景则是矿床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地质构造是地球壳内各种岩石形成、运动和改变的总和。

地质构造包括构造变形、构造建造、构造地貌等。

地质构造活动是地质演化的产物,它通过岩石之间的应力作用而形成。

地质构造过程可以分为两类,即造山运动和裂谷运动。

造山运动主要是指两个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的挤压运动,导致岩石层抬升和褶皱形成。

而裂谷运动则是地球壳内发生的岩石拉张运动,形成了断裂和断层。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理和化学条件。

地壳的褶皱和断裂为矿石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

例如,褶皱或断裂带可以聚集矿物元素,从而形成富含矿产资源的矿床。

同时,地壳的构造运动还会引起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各种洞穴和孔隙,为矿石的沉积和富集创造了条件。

其次,地质构造活动影响了矿物热液的运移和沉积。

矿物热液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溶解矿物物质,其通过地下水传递和沉积形成矿床。

地质构造活动可以改变地壳内岩石的温度和压力状态,从而促使矿物热液的运移。

例如,断裂活动可以打破矿床上下部分的封闭条件,使得地下岩浆或矿液流动,从而形成矿床。

此外,地质构造活动还与矿床成因之间存在一种“同生共长”的关系。

一方面,矿床的形成可以导致地质构造的发展。

例如,岩浆活动会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口周围的构造,这些构造又可能成为矿床形成的区域。

另一方面,地质构造活动也可以改变矿床成因的条件。

例如,构造运动可以改变岩石的组分和结构,从而改变矿石的成分和性质。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地质构造背景成为了矿床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性 可 以表 现 为直 线式 、 斜列式 等距或 其他形 式 的等距 性
分 布 。这 是 由于矿化 受某 些 间 隔距 离 彼此 近 于相 等 的 断 裂或褶 皱构造 控制 。
2 2 断 裂构造 规模 、 质与成 矿的关 系 . 性
根据构造 与成矿 的先后关 系可 分为三个 大 的阶段 ,
断块渗透 性较差 , 则会 导致成 矿物质 在下盘 富集 。 从力 学性质 方面考 虑 , 导矿 构造 常常是压性 或压扭
性 断裂 , 容矿构造 常常是 张性或 张扭性 断裂构造 。构造 应 力最集 中 的部 位是构 造扩容 区 , 也是最 有利 的容矿部 位, 一般 发育在构 造不 规则 的部位 , 褶 皱 的转 折端 或 如
由于成 矿流体 的化学 性质较 活泼 , 在压 力 和温 度作 用 下沿着构 造通道 运移 的途 中与 围岩 反应 必 然 会生 成 各种 各样 的矿物充填 在岩 石孔隙 中 , 导致 围岩渗透 性降
低 。显然 , 分析成 矿前构 造时要 注意其成 矿期 的活动 在
矿部 位称 为容矿构 造 。规模 大 的断裂 构 造 常常 是导 矿
lO 1
西 部探矿工 程
21 0 1年第 4期
倾伏 端( 背斜 ) 或扬 起端 ( 向斜 ) 以及 断层 产 状 变化 的部
位。
要, 有利 于沉积作用 的进行及 成矿物质 的集 中。世界上
大型 的风 化壳富铁 矿床均产 于向斜构造 的 中心部位 。
2 5 裂 隙构造对成矿 的控 制 .
关键词 : 构造 ; 成矿 ; 间; 时 空间 ; 系 关
中图分 类号 : 5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O 4 5 1 ( 0 1 O 一 O 0 一 O P4 A 1O— 7 62 1)4 1 9 2 控制成 矿 的地 质 因 素很 多 , 主要 的来 说 有 三种 , 就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物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构造特征,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构造和构造变形等。

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或地球表面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生成、富集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一、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生成影响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这些构造运动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会导致岩石的破裂、变形和熔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

1. 断裂构造与矿床形成断裂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破裂现象,常常伴随着断层的形成。

断裂构造的存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通道,使得地下的矿质和矿液能够顺着断裂面迁移和富集,形成矿床。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常常形成金属矿床,如黄金、银、铜等金属矿床。

这是因为断裂带提供了物质迁移的通道,使得地壳中的金属元素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最终形成富集的金属矿床。

2. 变形构造与矿床形成变形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形态、体积或内部结构上的变化。

变形常常伴随着应力的作用,导致岩石发生断裂、褶皱和变形等。

这些变形构造对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例如,在褶皱和逆冲断层带附近,常常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等油气田。

这是因为逆冲断层和褶皱的形成使得富含有机物质的岩层被挤压和堆积,形成了含油气的沉积岩层。

二、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富集影响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壳的变形会导致矿质和矿液的迁移和富集,从而形成富集的矿产资源。

1. 断裂与矿床的富集断裂构造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断裂的存在使得地下的矿质和矿液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和富集,形成矿床。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常常形成金属矿床,因为断裂提供了金属元素迁移的通道,使得金属元素能够沿着断裂面迁移,最终形成富集的金属矿床。

2. 褶皱与矿床的富集褶皱构造也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不同构造与矿床之间的关系摘要:构造运动是驱使地壳幔物质包括成矿运动的主导因素,构造为含矿流体运移和矿物质的堆积提供空间,矿床的定位和分部又明显受构造的控制,控矿构造的规模很大,可分为区域性大型空矿构造和局部性的中、小型控矿构造,本文将主要对各种不同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及主要构造成矿部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构造运动控矿构造矿床地槽构造地台构造一、概述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与分布是各种有利的地质因素综和作用的结果,就内生矿床而言,主要受岩浆活动,围岩性质和地质构造活动所控制,其中构造条件就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含矿流体的运动通道和构物质堆积的空间。

控制矿田和矿床形成的构造因素按其发育的规模不同,可分为大型构造; 如全球性的板块构造,地槽—地台构造,区域性超壳深大断裂带等,中型构造如背斜、复向斜、中等规模的断裂带等、小型构造如节理、劈理、片理、小型断裂、小型褶皱及挠曲、裂隙构造、层间滑动及层间剥离,褶皱枢纽带以及岩浆中的原生构造和此生构造,岩浆与围岩的接触构造带,从构造与成矿时间关系不同,又可分为成矿前期构造、成矿后期构造和成矿期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成矿前构造和成矿期构造是最主要的控矿构造。

成矿前构造常是含矿熔浆和溶液运动的通道和矿石堆积的空间成矿期构造是成矿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构造活动,由于成矿期的构造多次脉动,以各种断裂裂隙构造为主,致使矿床内部不同矿化阶段的产物相互穿插,重叠而使矿体,矿石结构构造复杂化和分带性;成矿后构造使已成矿体变形、破碎、错断等破坏、加大了矿床的找矿勘探的难易程度。

以下将着重对各种小型构造对矿床形成的控制做以介绍:矿田:指岩浆活动、地质构造、物质成分、矿物质来源、矿床分布、成矿方式、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在时间上及空间上有密切的联系的一系列矿床及矿化点分布的地区或地段,不同矿田之间以含矿地段相间隔,一个矿田包括有若干个矿体。

矿田构造:是指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区的形成分布形态、产状等构造要素的总和。

矿区构造:指在矿区范围内控制矿床的形态、产状及分布等地质构造要是的总和。

矿床构造:矿床可由一个或几个,几百个矿体组成,矿床构造即指在矿区范围内,控制矿床位置、形态、分布、产状等地质构造要素总和。

矿体构造:矿体是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它们可以呈矿脉组、矿层群、矿体群、网脉体、不规则矿体以及多种形态组合的矿体等,矿体构造即在矿床范围内、控制各个矿体位置、形态和产状的地质构造要素。

由上看出,通过对矿田矿床构造的分析研究,可以掌握矿床、矿体的形成改造、产状和分布的规律、对于找矿勘探和采矿等工作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控矿构造类型控制矿床和矿体的构造类型及其复杂,但总括起来不外乎是褶皱、断裂、裂隙、侵入体构造、火山构造以及成层构造等。

1.褶皱构造:岩层褶皱过程中产生的层间滑动,层间剥离、层间破碎以及有褶皱引起的各种裂隙和断裂,对热液矿床和形成存在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物理的岩层组合发生褶皱时,岩层界面在轴部易形成虚脱,在其空隙中形成鞍状矿脉或以充填交代方式形成似层状矿体为主。

此外,在褶皱轴面的转折端,以及翼部的层间裂隙等部位,也有利矿质的堆积,当褶皱构造与各种序次的断裂裂隙交汇时在交接地带也常有岩体的侵入和矿体的形成。

2.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控制内生矿床形成的最主要构造类型在各种断层(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中均可成矿,在断裂面弯曲的部位和两组断裂交叉的部位,都有利富矿体的堆积。

这种构造对矿体的影响很大大多矿体都与构造有关,有的构造也可以使已形成的矿体改造或消失错段等。

3.侵入体内部构造及接触带构造:侵入体内部构造包括原生流动、构造原生破裂构造、如各种节理以及迭加其上的断裂裂隙构造等,在有利条件下,它们均能起到控矿作用。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成矿构造类型,通常在侵入体的凹部,超覆部位,接触断裂的复合部位以及有利岩层与侵入体的交接部位,比较有利于矿液活动和矿石的堆积。

4.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火山爆发,岩浆及气液喷溢以及随火山爆发在超浅部位侵入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构造型式,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其中的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和放射断裂等都是成矿热液活动和沉淀的空间,因而对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有明显的空矿作用,在中生代—新生代的陆相火山岩区,一般保存较好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如我国宁芜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在几组深断裂(主要是北北东向和进东西向)的交叉部位经常是火山爆发的中心,也是含矿次火山岩体的构造部位,次火山岩体的原生及此生裂隙,尤其是角砾构造是很重要的控矿构造)5.成层构造:在层状岩石中的整合状矿体经常受层理层间及层内破碎带、层间角砾岩带以及有利岩层等因素控制,不透水或透水性弱遮盖层状之下的矿体更为常见,在不整合、假整合面以及古岩润洞穴中也常见赋存有矿体,矿床构造类型是极其复杂的,下文将对主要的几种构造对矿床的影响做了简单的分析。

三、褶皱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褶皱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显著的,因为由于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不同厚度、不同的透水性、不同裂隙度的岩石所组成的一套地层、在一次或多次、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特点是极不相同的、因此在这种构造的不同部位、如片理、节理(张性、剪性)劈理、张裂隙及常裂隙,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及层间滑动、层间剥离等,这些伴生构造虽然在向斜、背斜中均可见形成,但是背斜构造特别是强烈弯曲的背斜鞍部,褶皱轴部强烈扭曲地段,褶皱倾伏端等部位更为常见,这些构造裂隙的密集地段,很自然的将成为布矿和贮矿的有利地空间。

(一)褶皱轴部构造对矿床的控制褶皱轴部、轴部倾伏端等枢纽地段常是应力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各种类型的断裂和裂隙及次一级的褶皱就表现得异常发育,为岩浆活动,成矿溶液的运移提供了重要的构造空间,例如贵州务川汞矿带金鸡岭汞矿田是褶皱转折端和断裂构造联合控制的例子,此汞矿带已发现有三十多个矿床及矿化点,其中大多数都富集于背斜轴部。

褶皱轴面倾向的变化,对矿田矿床形成的控制也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安徽铜宫山铜矿田构造即为一典型的例子,矿田为一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褶皱轴走向弯曲呈“S”型,而且轴产状在个段变化很大,在中段为正常背斜,褶皱轴面近于直立,但两端则呈倒转背斜洗南段褶皱面向北面倾斜,东段向东南倾斜。

(引自矿床学)显然,这是以褶皱轴为水平扭力轴作用的结果,在中段扭力最为集中,剪切面特别密集,加上纵向和横向断裂的重叠于上,使石英闪长岩体沿此侵入,并向背斜轴部呈顺层超覆,岩体于石炭纪灰岩接触形成矽卡岩化和同矿体。

这些因素的综合,而使矿田的80%矿富集在背斜中段的石炭纪地层中。

背斜轴部控矿现象比比皆是不胜之举,但并不说明向斜构造及轴部不能成矿例如安徽桃冲矽卡岩铁矿。

(二)褶皱轴部层间裂隙对矿床的控制在褶皱(尤其背斜)形成过程中,由于两翼岩层向上滑动,在剪切力作用下,产生层间张开(剥离)很多的矿体,矿柱的形成就与这种构造有关,由于矿体形成于背斜(或向斜)的轴部鞍状矿体则属成矿后构造。

(三)褶皱翼部的层间裂隙对矿床的控制,褶皱翼部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层间裂隙破碎带所控制的矿体,一般为似层状矿体沿走向常有膨缩现象和分枝复合现象。

也有沿各种伴生裂隙及破碎带形成矿脉和不规则状矿体。

(四)层间拖褶皱对矿床的影响不同物理性质的岩层形成褶皱时,在一些刚性岩层(如厚层的砂岩、石英砂岩、灰岩等)间的较规则岩层(如页岩、薄层砂岩、薄层灰岩等)常形成复杂的小型褶皱和伴生裂隙,可以成为矿液活动的有利空间形成小型甚至微型的鞍状矿脉、矿柱、透镜体。

上述褶皱构造,特别是背斜构造对内生成矿作用的控制是很显著的,因为背斜层与向斜层相比,其各种伴生裂隙特别是张裂隙要较新向斜层发育,究其原因在于张裂隙需要有可供岩石张裂的空间,而向斜层因所处置较深,受围压较大易胀裂,而在背斜层的顶部,上部所受围压较小易形成张裂隙及相伴产生的各种裂隙,所以背斜构造对内生矿床来说,比向斜构造更为有利。

四、断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断裂构造对内生矿床的形成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控矿构造,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对某些内生矿床来说比褶皱构造的研究还需要更直接一些,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各种裂隙构造对矿床的控制,有利指导,勘探工作的进展。

(一)不同性质的断层对矿床矿体的控制断层面通常是不平整的(特别是一些大断裂)常呈凹凸不平的面,因此在想对运动时(剪切力)会造成闭合和张开,张开地段往往有利于矿体的形成,按对层不同性质,矿体赋存的位置大致有如下规则:(1)在正断层中,矿体主要赋存于断面倾角沿沿倾向变陡(增大)的部位;(2)在逆断层中,矿体主要赋存于断面倾角沿倾向变缓的部位;(3)在平移断层中,矿体主要赋存于右旋平移断层走向的偏左处,左旋平移断层走向的偏右处;(二)交叉断裂对矿床、矿体的控制两条以上方向的断层,或者是断层同别的裂隙相交,其交汇处往往矿液富集成为矿体、矿床,也是岩浆倾入或喷出的有利通道,从而间接控制矿床、矿体形成。

(三)断裂带与不同岩层交切时对矿床、矿体的控制断裂两侧的围岩岩性对成矿关系也很重要,同一性质的断层常常因围岩岩性不同而其成矿有差异,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当断层通过相对脆性较强的岩层地段时,由于岩石易于破裂有利矿体、石柱、矿脉的形成;(2)当石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良好的地段有利于成矿;(3)当断层通过化学性活泼、易于交代作用进行的围岩地段有利于矿体的形成,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或枝叉状等;(4)当断层与渗透差的岩石相遇时,渗透性差的岩石作为遮盖层在其下部(化学活动性活泼的岩石)则易于成矿;(5)断层带中断层泥对成矿也有影响,一般说压性结构面其断面狭窄,摩擦挤压力强,形成的断层泥颗粒细、结构致密,不利于成矿,张性结构面呈张开膨胀、挤压力小、断层泥颗粒大、结构疏松有利成矿。

五、裂隙构造对矿床(矿体)的控制各种不同成因的裂隙构造,对矿床(矿体)的控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岩浆矿床的贯入式矿体,围晶岩矿床的成群脉状矿体以及热液矿床的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均受一系列的裂隙构造的控制。

由裂隙构造系统所控制的矿床(脉)常成群出现,其组合形式也有一定的规律,这种组合关系主要取决于形成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围岩的特性等,不同裂隙系统形成的矿床有不同的特性。

六、侵入体原生构造的控矿作用侵入体原生裂隙构造的形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岩浆冷凝体和收缩面形成的裂隙,另一是岩体外壳完全固结后,内部任由部分液态岩浆在继续活动,或另一次岩浆的侵入活动、无论是那一种情况,都可见使已固结的外层受到应力的作用而产生裂隙,次裂隙对内生矿床,尤其是热液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

原生裂隙构造控矿现象在热液矿床中比较常见,有好多矿床(矿体)产于原生裂隙中。

七、结论上面所述只是许多控矿构造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构造对矿床的控制和影响作了简单的论述,总之,各种影响成矿的条件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但对不同区域,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往往是不等同的,一个具体的矿体(矿床)常具有好几种控矿条件起决定作用,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矿床在研究和预测时要综合各种因素对成矿条件全面分析具体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