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乐府与民歌》梗概
《六朝乐府与民歌》梗概

六朝乐府与民歌六朝的清商曲主要部分为吴声歌曲与西曲是贵族阶级的乐曲,但其中包含着不少的民歌,所以艺术价值较高吴声歌曲要早于西曲吴声歌曲中的前溪歌到读曲歌产生时代自东晋初年到刘宋初年,其他的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究,但大致可以推断吴声产生于东进刘松两代。
最早在出现在“《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
一曰子夜。
二曰上柱。
三曰凤将雏。
四曰上声。
五曰欢闻。
六曰难闻变。
七曰前溪。
八曰阿子。
九曰丁督护。
十曰团扇郎。
并梁所用曲。
凤将雏以上三曲。
古有歌。
今不传。
上声以下七曲。
内有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
馀并王金珠所制。
……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子夜歌》;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但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如《桃叶歌》体制大都为五言四句,内容比较率真,语言比较质朴自然。
陈后主隋炀帝所做的歌曲内容萎靡,词藻华艳,多为七言,可以说完全脱离了民歌的影响。
“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四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
采入乐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制作。
现存无名氏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
形势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自然真率。
梁,陈文人的拟作中则有较多的七言诗。
西曲以舞曲为主,倚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生于宋齐梁三代,而又以宋齐两代为主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到了齐梁两代,在时间上要比舞曲晚一些。
西曲和吴声歌曲一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石城乐;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
关于吴声歌曲和西曲的说明:关于吴声和西曲的创作者和年代只是创始时间,不包括某些现存的歌词!吴声西曲在六朝盛行的原因:1、民族战争惨烈,政权更迭频繁。
《汉乐府民歌》

❖ 作品始终于虚处着笔,没有具体的形象勾勒,但却非常 饱满而又耐人寻味地写出了罗敷的美的无与伦比。
.
❖ 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 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 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 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 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 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 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 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 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 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 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 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 首句“日出东南隅”,点明了时间,并以初升的太阳 朗照于人们眼前,从而给人以辉煌明朗、美好的感受, 写了远方旭日后,作者又以阳光为踪迹,将秦氏楼突 现于读者眼前。秦氏楼耸立于阳光朗照的大背景之中, 则其美好自明矣。作者一起笔就以轻丽之笔写环境之 美,目的是以环境之美烘托人物之美。
❖ 从第三句开始,作品改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正式叙述 故事。 “秦氏有好女” 四句,对女主人公的姓名、 身份和热爱劳动的情况作了概括介绍。
❖ 接下来,着力描写罗敷的用物之美与装束之美,从而 衬托出罗敷的美丽非常。
.
作品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描写——通过侧面烘托的 方法表现罗敷的绝世美丽:
❖ 作者不去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而是诙谐地通过描写各种 各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的美。
❖ “下担捋髭须”者,是慈和的年长之人对少女所流露的 喜爱之情;
❖ “脱帽著帩头”者,是同龄少年下意识地卖弄自己,以 期引起对方关注的爱慕之情;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
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
《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
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
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
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
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
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
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这些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态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如《江南可采莲》、《陌上桑》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 抒发百姓心声: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抒发百姓心声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感悟、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等,如《孤儿行》、《妇病行》等。
3. 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诗写了一个城市贫民,面临生活绝境,被迫铤而走险的情景。
4. 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如《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但父母死后,他成了兄嫂的私奴,备受虐待,长年被驱使外出行商,回来又被使唤去办饭、视马、汲水、养蚕、收瓜。
如此辛劳,却“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他痛不欲生,“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这不只
是一个家庭悲剧,还是严重的社会悲剧。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性思考,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03第三章 六朝乐府民歌

• 北朝民歌篇幅句式多 樣; • 五言四句體 • 七言體 • 四言體 • 雜言體
• 《敕勒歌》《木蘭詩》
4、藝術
• 想像豐富、文辭華美 • 活潑而含蓄委婉的語言 • 雙關語、疊音字
• 風格纏綿清麗
• 經過南方漢人的翻譯潤飾 • 白描和寫實 • 質樸粗獷的語言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约570首
南北民歌比較
南北民歌比較
1、音樂
清商曲--橫吹曲
• 清商曲 • 中原舊音--魏三祖制 詞--南朝清商皆隸太 樂 • 相和曲 • 雜曲歌辭
• 橫吹曲 • 《摩訶兜勒》曲--李延 年新曲二十八解--魏晉 以後亡。 • --風光、征戰、漂泊
• 《那呵灘》
• • • • 離歡下揚州, 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櫓折, 交郎到頭還。
• • • •
《敕勒歌》 《木蘭詩》 《隴頭歌辭》其一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3、樣式
五言四句體式--篇幅句式多樣 • 南朝民歌五言四句體 式約為百分之六十, 其餘為整齊的七言、 四言詩,雜言體較少。
• 以“西洲”為軸心,通過鏡 頭的剪接、組合手法,展示 超越時空的情感生活; • 以俗語交代時節變遷,以敘 述和描寫凸現心境; • 托物寄情,借景抒情; • “接字”蟬聯,諧音雙關。
• 風格豪放壯闊
西洲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
•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 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 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 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 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 欄杆頭。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 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南北朝乐府民歌

神弦歌:
《白石郎歌》:“白石郎,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鱼”。“积石如玉,列松如 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三”。(白石:建 业附近一座山) 《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 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青溪:发 于南京钟山女神)
南朝民歌内容: 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愿 望,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反封建礼教意义, 与齐梁之际统治阶级宫体诗有区别,在一定 意义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浔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休。 《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五倾城色。
第一,从政治经济状况看,北方混战严重,战乱 频繁,生产力遭到破坏,异族统治压迫剥削非常残 酷,劳动人民的生活比南方痛苦。 第二,从民族来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入居内地, 各少数民族互相杂居,所以民族风尚也不同,南方 则主要是汉族。 第三,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是苍茫辽阔,南方 是山明水秀,所以不同地理环境产生民歌也不同。 第四,从民族作者来看,北方作者是更下层的广 大人民,所以带有劳动人民特有的粗矿和干脆,南 朝民族作者为城市市民,故曲调思想感情不同。
《华山畿》: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华山畿》: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4)谴责男子的负心、背约:
《子夜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引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子夜冬歌》:渊冰厚三尺,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懊侬歌》:发乱谁料理?托侬言相思。 还君华艳去,催送实情来。
《子夜歌》: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子夜歌》: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看明月,出入见梧子。(吾子:您)
(2)相思痛苦:
《子夜歌四时》: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华山畿》: 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 欢来。
汉魏六朝乐府民歌

古詩文選集
【三年級】13首
長歌行(節錄)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鳥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四時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小雨
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乐府与民歌
六朝的清商曲主要部分为吴声歌曲与西曲
是贵族阶级的乐曲,但其中包含着不少的民歌,所以艺术价值较高
吴声歌曲要早于西曲
吴声歌曲中的前溪歌到读曲歌产生时代自东晋初年到刘宋初年,其他的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究,但大致可以推断吴声产生于东进刘松两代。
最早在出现在“《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
一曰子夜。
二曰上柱。
三曰凤将雏。
四曰上声。
五曰欢闻。
六曰难闻变。
七曰前溪。
八曰阿子。
九曰丁督护。
十曰团扇郎。
并梁所用曲。
凤将雏以上三曲。
古有歌。
今不传。
上声以下七曲。
内有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
馀并王金珠所制。
……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子夜歌》;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但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如《桃叶歌》体制大都为五言四句,内容比较率真,语言比较质朴自然。
陈后主隋炀帝所做的歌曲内容萎靡,词藻华艳,多为七言,可以说完全脱离了民歌的影响。
“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四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
采入乐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制作。
现存无名氏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
形势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自然真率。
梁,陈文人的拟作中则有较多的七言诗。
西曲以舞曲为主,倚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生于宋齐梁三代,而又以宋齐两代为主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到了齐梁两代,在时间上要比舞曲晚一些。
西曲和吴声歌曲一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石城乐;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
关于吴声歌曲和西曲的说明:关于吴声和西曲的创作者和年代只是创始时间,不包括某些现存的歌词!
吴声西曲在六朝盛行的原因:
1、民族战争惨烈,政权更迭频繁。
2、老庄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重视物质的享受
3、南朝统治者多出身寒微。
产生地域
王运熙先生在《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文中指出“西曲产生地域颇为广泛北起樊、邓东北至寿阳东抵豫章、浔阳南至巴陵西达巴东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带。
”
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而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吳聲西曲的淵源
開頭便指出樂府歌詩的主要構成因素有二:一是歌詞一是音樂歌詞約三百三十首其體式大抵是五言四句這可以說是吳聲西曲的基本形式。
這也是江南民謠原有的形式著名的爾汝歌便是這種形式
同時六朝民謠固然也幾多但並不像樂曲般占絕對多數除此之外最常見的形式是五言二句(但這類五言二句的歌謠格式在吳聲西曲中已不復存在原因是句調太簡單不易于歌
唱)其次尚多五言、三言、七言相見錯的格式此格式作用調節聲調使之婉轉動聽(此雜言體在吳聲西曲中約近三十首其中以華山畿讀曲歌為多)
二
相和歌詞/漢魏古辭的『解』與清商曲辭/吳聲西曲的『首』或『曲』在音樂上地位是相等的,可從下列四目簡單說明:一相和的歌辭大曲中,歌詞常有分隔拼湊的現象,其分割拼湊常以為『解』單位。
二清商的『曲』有采用古辭的『解』者三吳聲的西曲有相類於詩經疊章的歌詞四樂府小詩一曲亦可稱一解
清商新聲與相和舊曲中間的傳遞關係,除掉表現在歌詞的節解方面以外,樂器也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大致可以說,作為樂府歌詩的兩大構成因素——聲調和歌詞,在清商新聲方面,前者(聲調)接受了不少相和舊曲的規模,承襲的部份也較多。
後者(歌詞)大抵采擷或草擬江南的民歌,則幾乎純是創新的部份。
三
西歌的歌詞,雖也以五言四句居多數,但句式不同的作品較吳聲為多。
如七言二句的形式,這在吳聲中是沒有的,它們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如共戲樂女兒子等)。
這種七言句,淵源於楚辭,省去其句中或句尾的語助詞而成,其句法大概為上四下三,在音節上言,七言一句,相當三四五言的兩句。
這樣一來,七言兩句在音樂上的節拍就相當於五言四句了。
吳聲西曲因種種原因存在著許都未被弄清的問題,需要予以考訂。
其中本篇比較致力的兩個問題是作者和本事(這裡的本事指吳聲西曲的故事和基本內容)
前溪歌子夜歌子夜變曲碧玉歌團扇歌長史變歌懊儂歌丁督護歌讀曲歌襄陽樂莫愁樂楊叛兒歌
子夜歌考
古今樂錄:『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
』劉靜叔異苑卷六:『進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
殷允為章郡,僑人庾憎度家,亦有鬼歌子夜。
』
長史變歌的本事
宋書樂志僅僅說:『長史變者,司徒左長史王廞(qian)臨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