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流派与演变分析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学的发展历程(2)儒学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①创立:春秋时由孔子创立;(2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概念,并提倡治国之道。
2.秦汉时期:儒学的大发展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儒家学派逐渐成为统治者重视的学问,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成为官方的教育理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被整理成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经历了一次复兴。
代表人物有王粲、郑玄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为儒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唐宋时期:儒学的全盛时期唐宋时期是儒学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等,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并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儒学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反思明清时期,儒学逐渐陷入停滞和僵化的状态。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得儒学面临着挑战。
受到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冲击,儒学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变革,形成了新儒学的思潮,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顾炎武等。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儒学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儒学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发展。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重要转折点。
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善社会和个人。
2. 先秦儒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墨子等儒家学派相继兴起,各自发展了不同的儒学思想。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教化,认为人性本恶。
这些不同的观点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的儒学复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的早期,儒学得到了复兴。
刘向、董仲舒等儒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天命和人伦之道。
儒学成为了汉朝的国学,对社会治理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儒学出现了多种流派和学说。
王弼、郭象等儒学家提出了“理学”和“气学”的观点,强调理和气的关系。
儒学与道家、佛教等思想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唐宋儒学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陆九渊、张载等儒学家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学说,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6. 明清时期的儒学变革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直觉。
这一观点对传统的理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在清朝,经学和经世致用并重,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发展、复兴、争鸣、繁荣和变革等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流派与演变分析我国知识分子大多有些儒学情结。
围绕“儒”产生了很多词,比如儒雅、儒商、儒家风范等。
这里就把儒学的前前后后梳理一下。
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学作为一门学说,儒教作为一种信仰,儒家作为一个阶层或者说一个特定群体,这三个名词还是有所区别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柔者,即弯曲又能笔直之树木,可直可曲,变化自如。
术士是指魔法通达者,通达后方能尊之为士。
孔子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祝史巫觋的知识范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和弟子们把原先被贵族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学。
概括而言,儒学承袭了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之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在传承上,尊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二、在学业上,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籍为经典功课;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构架;四、在修养上,讲究由内圣而外王,即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五、在处世上,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此关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这八家儒学流派都是各有侧重、且互有交集的,在流传时间上也有些前后交叠。
顺着八条儒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再梳理一下,总体而言,儒学在长期的演变中有两大流派比较突出: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汉朝影响很大。
代表人物就是三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的董仲舒。
另一派则是心性派,代表人物就是孟子。
心性派按照“心性合一与心性二分”、“性本善与性本恶”等不同理解,又有很多分支。
其主流就是孟子所坚持的心性合一和性本善思想,到了宋元明时期,演变成为理学。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被多次打击,但生命力十分顽强,总是能像青草一样,一有条件就长出来。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儒家的一次劫难。
有时候,焚多少书、坑多少人倒是次要了,关键是这表明了朝廷的一个态度,于是社会上就不敢传播儒学了。
随着楚汉争霸的结束、汉朝一统天下后,尤其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于是风光了几百年。
合久必分。
魏晋南北朝时,儒家克己复礼的谦谦姿态在乱世动荡中失去了作用,于是又销声匿迹了。
分久必合。
由隋至唐,大一统的王朝到来了,儒学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不过长久不在社会上宣贯,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上佛道二教的高度繁荣,使得儒学一时之间没啥竞争力。
唐代的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二教、重新把儒学放到尊位上来的建议;他也声称,孔孟之后,儒学的教鞭就交到他手里了。
问题是,唐帝国灭亡后,整个社会又陷入了血雨腥风的五代十国阶段,到处都是刀光剑影,城头变幻大王旗。
儒学再次显示了其脆弱的一面:只有在大一统的太平盛世才有说服力。
于是儒学又退隐。
由后周到北宋,全国统一后,宋赵匡胤“扬文抑武”,儒学在告别主流社会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
通过以儒学知识为大纲的科举方式,可以使田舍郎登天子堂,于是大宋帝国成了儒学知识分子的乐园。
人人都以学儒学、参加科举而高中皇榜为生平最幸福的事,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儒学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要到朝廷中施展才干,从而报效国家。
有别于世袭或者荐举等狭窄的专用通道,“科举”这条通道在出身要求方面是零门槛的,这给了知识分子无限的希望。
入世,就是要实现抱负。
否则就去学佛、道,出世去好了。
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千方百计把皇帝纳入到儒家的框架中来。
他们要求皇帝必须具备相应的仁义道德。
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圣君贤相。
问题就出在这里,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出、或者说没有办法对皇权加以限制,而只是通过各种说教来让君圣相贤。
一旦君不圣、相不贤,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其默足以容。
说简单点,就是干瞪眼。
董仲舒曾用“天人感应”的方式来规劝皇帝。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国君做了坏事,老天就发怒;国君做了好事,老天就高兴。
这个说法现在还在用,只是把“国君”改成“人类”,“老天”改成“大自然”。
通行的说法是,人类如果盲目行事而不计后果,大自然就会报复、就会有惩罚;人类如果妥善行事,大自然就友好地与人类和谐相处。
但汉武帝并不惧怕董仲舒说教里的威胁,依旧穷兵黩武、我行我素。
现在很多人同样不惧怕大自然的报复。
所以很多儒家学者就试图从佛家、道家学说中寻找力量。
北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就觉得用“天人感应”去说服皇帝,其说服力和制约力颇为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际”就借鉴佛、道的理论了。
在儒学体系中,他们立足于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
所以,儒学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心、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心、人性中与身俱来的先天性源程序,且心性不二。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
心性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弥补了孔子仁学的不足,为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将人与天、自我与外物沟通联结起来,从而将宇宙人生贯通成一片。
孟子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孟子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就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再来统一汇总如下:延绵到宋元明时期的理学,传承于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
理学思想认为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是善的,“理”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
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若大家都迷失了本性,整个社会便失去“礼”。
这是儒学体系中“理学”名称的由来。
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程颐的理学,以其无比扎实的理论及文字功底把儒学思想梳理了一遍,把语录式的章句全组织成了系统性的著作,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在人性认识上,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
理学家则认为:性本善,但荀子、告子也有一定道理。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章句发展成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从社会成因来说,理学是儒、道、佛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法,从而弥补了以往儒家思想的一些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严格地标识了儒学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三是把佛教的禁欲思想吸收进来;这里所说的“欲”,带有泛指的意义。
可是到了朱熹晚年,发生了“庆元党禁”,理学受到重创。
直到南宋灭亡,都未恢复元气。
直到1314年,元朝皇帝让理学又回到显学的位置,他把儒家“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它的参考书。
于是程朱理学又有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明朝的科举,在推崇理学的基础上,还细化了八股文的具体规定。
总体而言,儒学延绵到程朱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理学即便有了一统天下的地位,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始终无法克服。
首先,就是在“存天理、去人欲”执行上的严苛。
本来还略有弹性的度的把握,被细化成无数的细致的强制性条文,造成了”至察无徒“的局面。
其次,理学萌芽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导理学的大师们因政见问题被遣送到洛阳闲着。
他们没有政务在身,所以不对政治负责,于是提出了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
他们认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必须是完美的道德家,必须要有古典儒家所要求的一切美德。
理学家无比坚决地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就谈不上什么能力。
问题是,个人的道德和能力并不完全对等;并且一旦道德的调子唱得太高了,其实现的难度就呈指数级上升,以至于通常的理学家难以达到。
渐渐地,“存天理、去人欲”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
正因为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调子就越高越好。
这让人在严苛的道德规定下无所适从的同时,也注定了一些理学家们不能“知行合一”。
比如说,自己惦记着名利,却耻笑别人讲名利。
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指责理学大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但理学思想被确定为钦定的意识形态后,就成了不可驳辩的真理。
理学已经构建了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你不必再去寻找答案。
实际上,在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里,你也找不到不同的答案。
现在有关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方式比较,说苏格拉底是思辨式的追问教育,孔子是语录式的背诵教育。
这就有失偏颇了,站在否定孔子的角度再来评论,其实没什么意思。
事实上,孔子是强调思辨到了述而不著的地步,儒家经典也一直在强调“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正把儒家所倡导的内容让广大学子去死记硬背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其后历代的帝王,甚至还要求大家断章取义地背。
但最有天赋的思想家,往往就是最大胆的怀疑者。
然而你一旦怀疑,你就成了异端、叛逆。
尽管王阳明声称朱熹的思想和他的思想是一致的,自己的心学是在程朱理学这个大方向上的发展。
但当时的理学家们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理学经典,哪怕就是在注释上改动一个字,就是大逆不道。
王阳明从来不怕成为异端、叛逆。
他学习程朱理学,背诵经典,但他从来就不会停留在背诵,这只是他所说的基础准备。
接着他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反复揣摩并要:自得于心。
创立阳明心学后,王阳明和弟子徐爱谈话时,举例子说:“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高徒。
前者笃信圣人经典;后者读完圣人经典后,反躬自省。
假设圣人说的全是对的,那子夏只是在复读,而曾子则是真正学。
从外部灌输而得到的学问,远不如自己从内心深处感悟出来的学问真切。
”所以王阳明说,“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若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若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所以说,一切真理都在我心中,我们只需俯首于自己的心,因为世界上唯一的权威只在我心中。
这其实是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吾性自足”的推演。
王阳明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并坚信这种情况是终我们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