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诗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燕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诗句理解:分析诗句,解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体会: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6.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朝代:唐生字词:若干诗句解析:若干意境:壮美、激昂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示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意境激昂,情感深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作者:季从林单位: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邮编:222200【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二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1(一)、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学作品,常用手法及诗风特点。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材分析】【百度搜索】《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教学设想】1.抓重点,析对比。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拟以“赏析对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诵读,重感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文(多媒体显示一首边塞诗):【百度搜索】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百度搜索】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开元十五年(727)、二十年,高适曾先后北上蓟门、幽燕,对边塞甚为关注。

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命时为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这两次战争,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三、交流展示(展示使人自信):1.朗读诗文,划分诗节,整体感知。

明确: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2.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见板书)四、合作探究(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要求:积极参与,努力思考,踊跃回答。

(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同桌互相讨论后分组交流。

)(一)出师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作了反衬。

2.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渲染烘托了军情的危急。

(二)战败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对比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2.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敌人凶猛善战,③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明确: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死斗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归纳主旨(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观点):明确: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

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六、板书设计:出师军情危急唐军——敌军战败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将领作乐战士——将军将进酒对比被围相思之苦深化主题征人——思妇死斗浴血奋战古将军—今将帅【教学反思】1、因为上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节课学生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已经准备充分,所以上课时感到得心应手。

2、本课知识点虽多,但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以及完成“学案”,他们对基本字词及相关问题有了初步的掌握,所以课堂上学生反应很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3、学生通过“巩固案”练习,对本课加深了理解,提升了能力。

《燕歌行》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及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知识链接】1.边塞诗【百度搜索】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来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辛,或叙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或抒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

2.作者简介【百度搜索】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二十年,高适曾先后北上蓟门、幽燕,对边塞甚为关注。

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命时为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这两次战争,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燕.()歌摐.()金伐鼓旌.()旆()校.()尉碣.()石塞草腓.()逶.()迤.()蓟.()北2.请你读两遍后为全诗划分节次。

3. 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自学质疑】质疑使人睿智,你有哪些疑惑?【学习过程】一、交流展示: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1.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对比手法有何作用?3.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4.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中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5.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6.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三、发表见解对《燕歌行》的主旨,有人说重点是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你是如何理解本诗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学习反思】请你总结一下在本课中学到的解读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燕歌行》巩固案【课后反馈】1.“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名连缀,有何表达效果?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牛刀小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两题: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除夕之夜,作者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表达诗人怎样的感受?4.沈德潜在评述第三句时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