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诗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燕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诗句理解:分析诗句,解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体会: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6.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朝代:唐生字词:若干诗句解析:若干意境:壮美、激昂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示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意境激昂,情感深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燕歌行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高适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3)提高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边塞风光。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
(2)提问:同学们对边塞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对将士们的敬意等。
(3)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无常、忠诚事业等。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燕歌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鉴赏分析。
3. 思考: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在边塞诗中的地位?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高中语文:燕歌行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燕歌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士兵的深切关怀,培养爱国情怀。
(2)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2.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分析。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合作探讨。
3. 实践法:朗读、默写、分析。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 参考资料:关于《燕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战争场景描绘。
(2)解读诗歌中的战士形象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燕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主题分析短文。
3. 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篇,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燕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生字、生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写作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2. 讲授讲授:介绍《燕歌行》这首诗的作者高适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讨论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朗读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语气等,提高朗读水平。
5. 写作写作: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一篇关于战争的作文。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感受。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6. 总结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强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7. 作业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其他关于战争的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燕歌行》这首诗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了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写作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诵读(散读)
三、思考讨论:
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
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五、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
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