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词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诗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燕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诗句理解:分析诗句,解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体会: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6.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朝代:唐生字词:若干诗句解析:若干意境:壮美、激昂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2. 答案示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中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意境激昂,情感深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
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
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
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
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
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官兵苦乐不均之苦思念亲人苦随时赴死苦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古人有云:“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
(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
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
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
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明确】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
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补充】《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
B.“猎”为何不是“烈”?【补充】《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
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
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形式上:整散结合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
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
(配乐,进入情境)【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
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
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
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
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
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
例句:①狼烟起,烽火燎。
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
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
何为战场,何为天下?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
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
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
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
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
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
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
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
上对苍天,下对黎民。
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
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
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
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
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
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七、拓展思考“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
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