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身边的生物》中的第二课《养蚕》。

本课详细介绍了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养蚕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如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理解蚕的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养蚕的方法和过程,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桑叶、放大镜、养蚕观察盒、教学PPT。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

(2)讲解养蚕的方法和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展示蚕的生长变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蚕的孵化过程,并讨论如何照顾小蚕。

5. 观察与记录(15分钟)(1)分组给学生发放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如卵孵化、蜕皮、进食、结茧等。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物学特征2. 蚕的生命周期3. 养蚕的方法和过程4. 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蚕的生命周期图。

(2)写一篇关于养蚕的观察日记。

2. 答案:(1)生命周期图见教材。

(2)观察日记示例:【日期】:2024年某月某日【天气】:晴【观察内容】:今天我们的蚕宝宝开始孵化了,从卵里爬出来的时候,它们很小,身体是淡黄色的。

我们给它们换了新鲜的桑叶,它们吃得很开心。

我们还发现,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变得越来越强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周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中“养蚕”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蚕的发育过程、蚕的食物、养蚕的基本方法、观察蚕的吐丝结茧过程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蚕的食物和养蚕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养蚕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发育过程、观察蚕的吐丝结茧过程。

重点:蚕的食物、养蚕的基本方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桑叶、放大镜、养蚕盒、观察记录表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蚕卵、桑叶等,引导孩子们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猜测并讨论。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蚕的发育过程、蚕的食物和养蚕的基本方法,引导孩子们关注蚕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养蚕活动,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观察蚕的吐丝结茧过程(10分钟)教师指导孩子们观察蚕的吐丝结茧过程,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2. 蚕的食物3. 养蚕的基本方法4. 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蚕的发育过程。

(2)养蚕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2. 答案:(1)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问题及解决方法:例如,蚕的食物变质,解决办法是及时更换新鲜的桑叶;蚕生病,解决办法是请教家长或老师,为蚕治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较高,能积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但在养蚕过程中,部分孩子对蚕的照顾不够细心,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蚕丝制品”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蚕丝的用途,增强他们对蚕的关爱。

(2)观察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蚕的发育过程及观察蚕的吐丝结茧过程。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生物的一生》中的“养蚕”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家蚕的发育过程,探究蚕的饲养方法,以及观察蚕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家蚕的发育过程,了解蚕的饲养方法及其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家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重点:蚕的饲养方法,观察和分析蚕的形态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家蚕标本、显微镜、饲养蚕的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蚕标本,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家蚕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蚕的饲养,让学生亲身参与蚕的照料。

a. 讲解蚕的饲养方法。

b.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蚕的饲养。

c. 观察蚕的形态结构,记录生长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家蚕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讲解饲养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饲养实践,绘制家蚕的生长曲线图。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蚕的饲养方法3. 观察记录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饲养实践,绘制家蚕的生长曲线图。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和记录,完成生长曲线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家蚕的发育过程和饲养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家蚕的生长变化,了解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家蚕的发育过程的讲解。

2. 蚕的饲养方法的实践操作。

3. 观察蚕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记录与分析。

4. 作业设计中生长曲线图的绘制。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家蚕的发育过程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养蚕》。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养蚕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周期,认识到养蚕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 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的理解,养蚕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蚕的养殖过程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放大镜、养蚕盒、桑叶、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让学生对蚕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a. 分组发放蚕卵,让学生观察蚕卵的特征。

b. 演示养蚕方法,学生跟随操作,学习如何养蚕。

4. 例题讲解:讲解蚕的生命周期,引导学生观察蚕的不同生长阶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生命周期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物学特征外形:白色、柔软、细长生活习性:喜食桑叶,群居生活2. 蚕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3. 养蚕方法及注意事项保持清洁、湿润,定期换桑叶避免高温、低温、强光直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记录每天的变化,绘制生命周期图。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完成生命周期图的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蚕卵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养蚕,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环节中蚕卵的观察和养蚕方法的掌握。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3单元《生物家园》的第2课《养蚕》。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发育过程、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生物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放大镜、养蚕工具、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记录本、养蚕工具、蚕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孵化蚕卵、饲养幼虫、结茧、化蛹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养好蚕,并记录下来。

4. 现场实践(10分钟)每组学生领蚕卵,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养蚕实践。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 养蚕方法和注意事项:孵化:保持温暖、湿润,避免阳光直射。

饲养:喂食桑叶,保持清洁、干燥。

结茧:提供合适的结茧环境。

化蛹:观察蛹的变化,等待成虫出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如卵孵化、幼虫生长、结茧、化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关注蚕的生长过程,但部分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蚕丝博物馆,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我们来养蚕(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我们来养蚕(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我们来养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蚕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 蚕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3. 蚕丝的来源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难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变化、蚕的饲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生长发育挂图、蚕丝制品、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蚕卵、桑叶、饲养盒、放大镜、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丝制品,引发学生对蚕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和蚕丝的来源。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领取蚕卵、桑叶和饲养盒,进行蚕的饲养,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饲养过程中的观察和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蚕的生长发育特点。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我们来养蚕2. 生长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3. 生活习性:吃桑叶、吐丝结茧4. 饲养方法:提供桑叶、保持清洁、适当温度和湿度七、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2. 搜集关于蚕的成语、故事或诗歌,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细致,记录认真。

但在饲养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蚕的生长变化不够了解,饲养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蚕的生长变化和饲养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

小学实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来源于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16课《养蚕》。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了解家蚕的发育过程,掌握家蚕的形态结构特点,认识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明白养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蚕的发育过程,知道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发育过程,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饲养家蚕,观察并记录家蚕的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家蚕图片、实物家蚕标本、养蚕视频。

学具:记录本、笔、放大镜、观察盒、家蚕饲养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家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家蚕图片,记录家蚕的形态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家蚕的发育过程,强调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家蚕标本,进一步了解家蚕的形态结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养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享各自的见解。

6. 观看视频:播放养蚕视频,让学生了解养蚕的具体操作步骤。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家蚕发育过程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家蚕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家蚕的发育过程,并画出家蚕的形态结构图。

2. 写一篇关于养蚕的观察日记,记录家蚕的成长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和养蚕的注意事项。

但在课堂上,对于家蚕发育过程的讲解,可以更加详细一些,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了解它们的发育过程和生活习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发育过程,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养蚕教案小学语文

养蚕教案小学语文

养蚕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标题:养蚕教案——小学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特点,以及蚕丝的用途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蚕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2. 学习如何养蚕并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3. 学习蚕丝的用途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

2. 蚕的蛹、蚕茧等实物。

3. 养蚕所需的桑叶或人工饲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蛹、蚕茧等实物,引发学生对养蚕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探究(15分钟):a. 介绍蚕的生命周期和特点,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不同发育阶段。

b. 分发蚕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包括蚕的大小、外貌等。

3. 实践(20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蚕茧和桑叶或人工饲料,让学生亲自养蚕并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b. 引导学生观察蚕的食量、蜕皮等变化,鼓励他们积极记录和描述。

4. 总结(10分钟):a.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享养蚕的经验和感受。

b. 介绍蚕丝的用途和价值,让学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

5. 拓展(10分钟):a.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继续养蚕,并记录观察结果。

b. 带领学生参观蚕丝加工厂或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应用领域。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蚕丝用途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分享经验的积极性。

七、教学延伸:1.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记录成长日记。

2. 制作蚕丝相关的手工制品,如蚕丝画、蚕丝围巾等。

3. 撰写关于养蚕的小作文,分享自己的养蚕经历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并亲自参与养蚕实践,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蚕学》教学大纲总学时:27学时学分: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课程代码:1900050 面向专业:蚕学大纲执笔人:王洪利大纲审定人:牟志美一、说明1、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养蚕学》是研究家蚕饲养、生产蚕茧,为纺织工业提供制丝原料的学科。

养蚕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饲养环境的性质、规律与养蚕生产的关系,调控饲养环境和相应的饲养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等,以达到蚕茧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养蚕学》主要涉及养蚕的生态环境与饲养技术,要求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以适应将来从事养蚕生产的科技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养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学习《养蚕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学习养蚕的科学技术,掌握和运用消毒、催青、收蚁、养蚕布局、春蚕和夏秋蚕饲养及上簇、采茧等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养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以实习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实习实验技能的锻炼。

要求学生对实习实验能够结合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消化吸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写出实习实验的课程论文。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养蚕学》是蚕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生物学科基础知识、重点掌握《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病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同时,本课程又是《家蚕良种繁育学》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养蚕前的准备(3学时)养蚕前对全年饲养的次数、时期、比例等应进行合理布局,制定好生产计划,选用适合当地饲养的蚕品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实习相结合进行。

第一节养蚕布局第二节蚕品种选择及现行蚕品种本章重点难点:1、养蚕合理布局。

养蚕布局合理与否,关系到养蚕的成绩,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劳力及养蚕设备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全年的饲养次数、时期、比例、蚕品种等。

2、如何选用现行蚕品种。

蚕品种的选择要根据季节、地区和当地技术条件来决定。

春季叶质好,气候适宜,有利于稳产高产蚕茧,应选用多丝量蚕品种。

夏秋期一般饲养耐高温,体质强健的品种。

思考题: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好全年养蚕的生产布局?并制定一份10亩桑园的养蚕户全年养蚕布局。

2. 养1盒蚕种需要准备的蚕室、主要蚕具及主要消耗物品的数量为多少?3、分析讨论山东省应如何选用现行蚕品种?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催青及收蚁(4学时)活化的蚕卵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发育成蚁蚕而孵化,但是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变化无常,不合理的温湿度会导致蚁蚕孵化不齐、孵化率低、蚁体虚弱、蚕茧产量低、质量差且难以控制在适当时期收蚁。

而通过催青,可以使蚁蚕在预定日期孵化、孵化率高、孵化整齐、蚁体强健,是获得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

蚕种到达催青室后,应立即解剖胚胎,进行观察,根据胚胎的发育程度,保护在适宜的环境中。

催青中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等。

收蚁是饲养工作的开始,处理不好,不但直接影响蚕茧产量,也会对以后的技术处理造成困难。

因此,事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

收蚁用具如蚕筷、鹅毛、收蚁纸、收蚁网等要配备齐全。

参加收蚁的人员要进行分工,对引蚁、调桑、给桑、调节温湿度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使收蚁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是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小蚕是充实体质的时期,是整个令期的基础。

养好小蚕,增强蚕儿体质,到大蚕期就能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保证蚕座安全。

养好小蚕,尤其要养好一龄蚕,养好一龄蚕,尤其要养好疏毛期的蚕。

第一节催青第二节补催青及收蚁本章重点难点:1、催青是养蚕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催青的目的要求是蚕卵在预定时期整齐孵化、孵化率高、蚁体健壮,是获得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

同时要掌握好蚕卵胚胎的形态特征及催青标准2、催青中的技术处理3、收蚁方法及收蚁后的环境控制和疏毛期的管理。

思考题:1.掌握催青中3个重点胚子的发育特征。

2.黑暗处理的方法3.分析各种收蚁方法的优缺点。

建议教学方法:实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收蚁现场讲授。

第三章饲养技术(8学时)小蚕是建造蚕体质、为丰产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养好小蚕一半收"是长期养蚕实践的经验总结。

大蚕是摄取营养增长蚕体和生成丝蛋白的时期,其饲育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蚕茧产量的高低和茧质的优劣。

第一节蚕的生理特点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蚕品种都是4眠5龄,习惯上:将1~3龄蚕称为小蚕(也可称为稚蚕)。

要养好小蚕,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小蚕的生理特性,根据蚕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饲养技术措施,促使蚕健康成长,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目前生产上习惯将4~5龄蚕称为大蚕(或称为壮蚕)。

此壮蚕调养是决定蚕茧丰产与否的关键时期,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采取科学的饲养技术措施。

第二节人工饲料育技术第三节桑叶育饲育技术第四节饲育型式及饲养要点当前农村小蚕饲养形式大致有覆盖育、围台育和炕床(房)育等几种。

大蚕饲养是指从共育室领回蚕儿饲养或4—5龄蚕饲养至结茧、卖茧的过程。

(1)蚕匾育将蚕放在长方形困、大圆匾或简易蚕匾内饲养的形式叫蚕匾育,是我国传统的小、大蚕饲养形式。

其特点有;①用梯形架或竹、木搭成8~10层的蚕架以插放蚕匾,即能充分利用蚕室空间,占有房屋较小;②给桑、除沙等操作都需要搬动蚕匾,即花费劳力多;③需用的蚕架、蚕匾等用具较多,即投资成本较高。

(2)蚕台育用竹、木、绳搭成固定或活动蚕台,在蚕台上给桑饲养大蚕,这种形式叫蚕台育,蚕台育具有如下持点:①给桑效率比蚕匾育的要高,并且蚕台可兼作上蔟台,活动蚕台可上下升降,操作简便,节省劳力;②蚕台所用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制作成本低,节省费用;③蚕台育的蚕室空间利用率也较高;④蚕台育的除沙较困难,所以往往被应用于5龄后期蚕的饲养。

(3) 地面片叶育:就是把大蚕放在蚕室地面上养,最好是5龄饷食第二口叶后才落地(气温高时,接蚕回来后即可落地),办法是提前做好消毒工作,地面一定要充分干燥,蚕落地前先撒一层新鲜石灰,然后把蚕均匀地移到地面,蚕室中放两排红砖,利于喂蚕,随着蚕儿不断长大不断扩大蚕座面积。

该办法优点是省工省力,缺点是蚕室利用率低,通气较差。

(4)地面条桑育:就是把蚕放在地面上,把桑枝和桑叶一起剪回成条喂蚕,该办法适用于种桑5角以上者,剪一次枝要隔45天左右,优点是省力省时,蚕座通气好,缺点是由于5龄期不换蚕粪,蚕座容易多湿。

养蚕关键是加强通风换气,多用吸湿材料,熟蚕前一天改喂片叶,有利于上簇,用桑前7天摘去嫩桑头促进桑叶成熟。

(5)斜面立体枝条育:这是一种最新的养蚕办法,办法是在蚕室离地面约尺处,宽度以方便操作为宜,固定竹或木。

5龄饷食第二次喂蚕,将桑枝条平排在蚕座上,待蚕全部爬上吃叶后轻轻把桑枝和蚕一起提起均匀斜靠在区准备好的竹杆上,钩成45°角,第一次喂蚕一律新梢向上,以后喂蚕时枝条排成“川”字。

(6)室外育利用室外林荫等场所或在室外搭临时简易蚕棚来饲养大蚕的方法叫室外育,是60年代为解决蚕室蚕具不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蚕饲养形式。

室外育有林荫育、土坑育、棚架育、台架育等几种,如果方法运用及管理得当,同样能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

室外育除做好饲养技术处理外,还须加强敌害和风雨的防范工作。

第五节夏秋蚕饲养夏秋蚕就是从(中、上旬)/6—(上、中旬)/10饲育的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及晚秋蚕的总称。

根据夏秋蚕的饲养条件即夏秋蚕饲养的有利条件和饲养的不利条件进行饲育。

饲育技术为五个“三”措施,即:1 “三防”:防闷热、防饥饿(饷食)、防发病(消毒)2 “三选”:选桑叶、选品种、选房屋3 “三勤”:勤喂蚕、勤除沙、勤扩座4 “三早”:早收蚁、早饷食、早提青分匾5 “三稀”:蚕架稀、匾层稀、蚕头稀本章重点难点:生产上习惯于把4眠5龄的蚕分为小蚕和大蚕,掌握好大小蚕的生理特点。

人工饲料的配制方法,人工饲料育的蚕室蚕具配置及要求,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技术。

桑叶的采摘、运输与贮藏,给桑及眠起处理的方法和调控措施。

教学方法:教学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

小蚕采用人工饲料育及防干少回育,大蚕采用蚕台及地面式条桑育的简易化饲育方法,塑料大棚条桑育的饲育技术。

夏秋蚕是指夏蚕与早、中、晚秋蚕的总称。

根据夏秋期气象条件、桑叶条件及其他因素,如何适时适量养蚕,搞好养蚕的环境调控,提高亩桑产茧量和张种产茧量。

思考题:1、大小蚕的生理特点有哪些?2、人工饲料配制的4个基本要求?3、如何控制蚕眠起处理时的日眠?4、蚕的饲育密度及气象环境的调节方法?5、如何搞好夏秋蚕饲养提高全年产茧量?6、高产、高效、优质养蚕模式技术体系的论证。

建议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现场制作教学、看录象和教学实习相结合。

第四章上簇采茧(3学时)从蚕的生理上说,熟蚕泌丝是排出蚕体内过剩的氨基酸,吐丝结茧是为了保护变态化蛹的一种本能。

而从养蚕生产来说,上蔟是养蚕后期的重要工序,是蚕茧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蚕茧品质的很多指标,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技术处理。

我国无论从蚕茧产量还是出丝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的,但蚕茧的出丝率却一直不高,究其原因认为其和上蔟的环境及蔟具有关。

第一节上簇俗话说“麦熟一响,蚕熟一时”,即上蔟是养蚕劳动力最集中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

因此,在上蔟前应根据饲养蚕种的数量,有计划的做好劳动力、蔟室、蔟具等一切准备工作。

蔟室、蔟具一定要提前消毒,蔟室要提前开窗并升温排湿。

第二节采茧及售茧采茧是养蚕中的最后一次操作,采完茧后即可售茧。

采茧工作如果粗放,也会导致茧质不良,所以必须做好各项工作。

本章重点难点:上簇适期与上簇方法,蔟中管理。

采茧适期及方法思考题:1、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适熟蚕的形态特征。

3、不良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现场讲授、实习相结合。

(二)课程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平时考核和课程结束后考试为最终考核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占30%,课程结束后考试成绩占70%。

三、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蚕种催青(3学时)内容:1 解剖胚胎2 观察胚子的形态特征3.蚕种催青目的:通过催青实验掌握催青的基本技术操作。

实验二.平附、散卵蚕种的收蚁方法(3学时)内容:1、桑收法(倒伏桑收蚁法),2、纸收蚁法,3、打落收蚁法,4、小网收蚁法,5、散卵收蚁袋收蚁法。

目的:通过平附、散卵蚕种的各种收蚁方法的实习,熟练掌握桑蚕收蚁的基本技术操作。

实验三小蚕各龄适熟叶的鉴定(3学时)内容:1、叶色、叶位鉴定法,2、桑叶含水率测定法,3、苗蚁试喂鉴定法,4、就眠率鉴定法。

目的:通过对小蚕各龄适熟叶的鉴定实习,学会适熟叶的选择。

四、教学实习大纲《养蚕学》教学实习从消毒收蚁到上簇售茧分段进行,边讲边做。

按蚕期调查成绩记载表进行观察记录,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习总结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