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红色沂蒙
五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沂蒙精神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要点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
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中央宣传部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1. 引言1.1 沂蒙精神的概念意义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中的重要精神符号,是山东沂蒙地区红色根据地上涌现出的一种特有的革命精神。
其概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沂蒙精神强调了坚定信仰和崇高信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坚守信仰,不畏艰险,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
他们以革命信念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向斗争的每一个阶段。
沂蒙精神体现了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气魄。
沂蒙人民在面对敌人的镇压和围剿时,敢于顽强抗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们敢于冲锋在前,敢于英勇牺牲,展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强调团结协作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公无私情怀。
沂蒙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紧密团结、互相支援的联合战线,共同捍卫革命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为了集体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他们以大局为重,舍小顾大,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沂蒙精神的概念意义体现了革命信仰、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多重核心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继续前行,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
1.2 沂蒙精神的时代背景沂蒙精神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沂蒙地区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许多英勇的抗日斗士在这里诞生并英勇抗击侵略者。
沂蒙地区还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区域,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解放的胜利。
沂蒙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
这一精神以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核心特征,体现了沂蒙人民对自由、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沂蒙人民坚守信仰,顽强抗击敌人,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沂蒙精神,支撑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的顽强抗击和长期抗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激励着我国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主要内容

沂蒙精神主要内容
1、所谓沂蒙精神,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2、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
3、爱党爱军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4、“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
5、临沂的不断发展正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6、“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7、“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精神伴我心红色文化随我行

6
践行沂蒙精神,弘扬红 色文化
践行沂蒙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 年,我们应该积极践 行沂蒙精神,弘扬红 色文化。在实际行动 中,我们可以从以下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未来的征程中,让我们始终保持沂蒙人民 的坚毅不屈、忠诚担当的精神风貌,让红色 文化成为引领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 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
2
传承沂蒙精神,共筑美 好明天
传承沂蒙精神,共筑美好明天
1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内
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远大理 想。我们要坚定共 产主义信仰,将个 人理想融入到国家 和民族的伟大事业
中
其次,勇于担当责任。 再次,开拓创新思维。
在工作中,我们要发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
扬沂蒙人民"党让干 代,我们要敢于突破
啥就干啥"的奉献精 传统思维定势,积极
神,勇于担当责任, 开拓创新,为实现中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 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
在当今时代,沂蒙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它引导我们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 保持忠诚、担当有为
红色文化:传承历史, 引领未来
红色文化:传承历史,引领未来
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它 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 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红色沂蒙

沂蒙英雄人物•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 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 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
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
方莲(已病故)。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
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
• 1945年 ,他20岁参加东北民主
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 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
我爱沂蒙山
• 翻看记忆的长河,似乎又回到了那起伏连绵的群山的怀抱,又听到嘹亮的号角,隆隆 的炮声;似乎看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军民用小车推动历史潮流……在纪念中国共 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您的怀抱,沂蒙。感受当年您的儿女是怎样为了 信仰奋不顾身,用热血描绘着求解放、求胜利的恢弘蓝图。今天您悄然屹立在这片土 地上,依然是那般坚挺,那般圣神。您用您的静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那些平凡的人们,是怎样用血肉之躯换取了今天的胜利。 雨,静静地下着。群山巍峨,大地一片葱嵘。它仿佛知道,我们的到来是怀着无比崇 敬的心情来缅怀先烈们的英灵。山还是那座蒙山,河还是那条沂河,沂蒙人却是一代 又一代继续传承着老区人民的质朴与善良。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唱响了沂蒙小调 走进红嫂的故里。穿过马牧池城墙,常山庄就在眼前。路,还是那条石板路,今天被 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就是当年,这条路上,被裹着小脚的女人们踏出了一条带血的 救命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坚韧,看到了不屈,看到了大义,看到了轰轰烈烈 的支前运动。她们大多数识字不多,但是她们的信念只有一个,跟着共产党走,才能 找到一条幸福的道路。走在这条石板路上,我们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似乎感觉,她 们的气息依然存在;当我们走入她们曾经住过的房间时,她们仿佛就在眼前,正在向 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为了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她们不惜一切送夫、送子 参军。前线有她们的亲人浴血奋战,后方她们在坚守阵地,用柔弱的双肩挑起重担。 支前、纳鞋、存粮、保护红军骨肉,救助伤员,她们以宽阔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人 世间圣洁之歌,战争造就了她们坚强的体魄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听着她们的故事,触 动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她们的伟大和无私,还有对革命胜利的期盼与求索。如果没有 她们大义凛然的壮举,没有舍生忘死,敢于冲破旧势力的精神,哪能换取我们今天的 幸福生活?今天,在这里,在常山庄。我们聆听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更重要的是给我 们的心灵做一次彻底的洗礼。
红色热土---沂蒙精神

红色热土爱党爱军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在上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日寇的铁壁合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八路军在这里与日寇厮杀。
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蒋军血战,百万雄师从这里进军东北、驰聘华南、挺进全国各地,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将近500名开国将帅在这里转战,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筑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催生了沂蒙精神的诞生。
革命烽火熊熊燃起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中共山东党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沂蒙山区群山绵延,地形复杂,用兵回旋余地大,这里群众基础良好,群众自发的抗日活动已经兴起。
1938年,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基地。
挺近沂蒙开创伟业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派干部、派兵去山东,开辟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经过1938年一年的艰苦斗争,山东已有分散在各地抗日武装2.4万余人,为了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
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宣告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起义武装已由分散的游击队成为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与八路军115师并肩作战,驰骋在山东抗日战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军沂蒙1938年9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派115师师部和部分主力进军山东。
1939年3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部与部分主力挺近山东,大大加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
115师与山东军民并肩作战,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沂蒙精神的红色故事

沂蒙精神的红色故事
沂蒙精神是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它源于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沂蒙精神的培育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其中,刘胡兰就是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她在1946年秋接到转移通知后,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往来奔走于已成为敌区的家乡,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然而,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在被捕后,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她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后,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除了刘胡兰,沂蒙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感人事迹。
例如,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战士、王换于兴办战时托儿所、李桂芳架起火线桥、王步荣四儿一女上前线等等。
这些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都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沂蒙红色精神发言稿五分钟

沂蒙红色精神发言稿五分钟
《沂蒙红色精神》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沂蒙红色精神”。
沂蒙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沂蒙红色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红色精神”是指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沂蒙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面对战乱和困苦,沂蒙人民没有被打败,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的信念,继续进行着革命斗争,他们的精神品质和革命信仰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曲壮丽的史诗。
“沂蒙红色精神”具有中国革命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沂蒙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沂蒙红色精神来激励我们前行。
无
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都需要这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只有坚定信念、埋头苦干,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最后,让我们鼓起勇气,继承和发扬“沂蒙红色精神”,在新的时代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英雄人物
• 1945年 ,他20岁参加东北民主 联军抗击日寇,经历三大战役 血火洗礼,抗美援朝再逞英豪, 是《上甘岭》中英雄连长张忠 发的原型之一。战争年代先后 荣立大功8次;和平建设时期, 他全身心投入祖国的经济建设 事业,改革开放后,他是第一 批个体劳动者,21次被评为省、 市、区的劳动模范。他曾含冤 入狱,过了5年囚禁生活。这位 传奇人物叫张立春。 • 1950年,美国发动了对朝鲜的 侵略战争,战火烧到了鸭绿江 边,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 那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 军赴朝作战。正在志愿军38军 任侦察班长的张立春随部队入 朝,抗击美军。
我爱沂蒙山
• 翻看记忆的长河,似乎又回到了那起伏连绵的群山的怀抱,又听到嘹亮的号角,隆隆 的炮声;似乎看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军民用小车推动历史潮流……在纪念中国共 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您的怀抱,沂蒙。感受当年您的儿女是怎样为了 信仰奋不顾身,用热血描绘着求解放、求胜利的恢弘蓝图。今天您悄然屹立在这片土 地上,依然是那般坚挺,那般圣神。您用您的静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那些平凡的人们,是怎样用血肉之躯换取了今天的胜利。 雨,静静地下着。群山巍峨,大地一片葱嵘。它仿佛知道,我们的到来是怀着无比崇 敬的心情来缅怀先烈们的英灵。山还是那座蒙山,河还是那条沂河,沂蒙人却是一代 又一代继续传承着老区人民的质朴与善良。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唱响了沂蒙小调 走进红嫂的故里。穿过马牧池城墙,常山庄就在眼前。路,还是那条石板路,今天被 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就是当年,这条路上,被裹着小脚的女人们踏出了一条带血的 救命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坚韧,看到了不屈,看到了大义,看到了轰轰烈烈 的支前运动。她们大多数识字不多,但是她们的信念只有一个,跟着共产党走,才能 找到一条幸福的道路。走在这条石板路上,我们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似乎感觉,她 们的气息依然存在;当我们走入她们曾经住过的房间时,她们仿佛就在眼前,正在向 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为了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她们不惜一切送夫、送子 参军。前线有她们的亲人浴血奋战,后方她们在坚守阵地,用柔弱的双肩挑起重担。 支前、纳鞋、存粮、保护红军骨肉,救助伤员,她们以宽阔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人 世间圣洁之歌,战争造就了她们坚强的体魄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听着她们的故事,触 动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她们的伟大和无私,还有对革命胜利的期盼与求索。如果没有 她们大义凛然的壮举,没有舍生忘死,敢于冲破旧势力的精神,哪能换取我们今天的 幸福生活?今天,在这里,在常山庄。我们聆听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更重要的是给我 们的心灵做一次彻底的洗礼。
红色沂蒙
• 我们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 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 线的情景。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百万人民拥军支前, 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 “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 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尤其是1947 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环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 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 鬼神! 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 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 渊子崖,用乳汗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 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沂蒙人民 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 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 光荣的革命业绩。
人勇沂 为往蒙 之直精 动前神 容、代 。永代 不相 服传 输, 、生 无生 私不 奉息 献, 的沂 沂蒙 蒙人 精吃 神苦 让耐 世劳 、
同在 红 沂 创人 色 蒙 造民 土 是 的军 地 一 财队 。 块 富的 沂 古 。哺 蒙 老 育精神 下神奇 ,是的 山在文 东中化 党国沃 政共土 军产, 与党是 沂的一 蒙领块 人导神 民下圣 共,的
•
红 色 沂 蒙 山
我的家乡是沂蒙老区
•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 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而今,这里令人难 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工、 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 会事业全面进步, 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 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二位,成为鲁、苏、豫、皖地 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物流 之都。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自强不息的 临沂人“买天下、卖天下”,不能不说是沂蒙精 神创造的又一奇
的军 战 庄 临 张 徐 战 共 进 创 献 为 争 沂 将是 局 战 沂 灵 向 斗 领 攻 立 , 淮 时 蒙 军抗 的 役 成 甫 前 过 导 的 地 是 海 期 山 。日 稳 的 功 , 、 、 人 解 , 中 战 中 革 战定部阻其罗工和放也共役共命 争做署击中荣作国区是山的在根 时出取著抗桓过共(国东胜国据 期了得名日、,两山内省利内地 中巨了的时陈包党东战政做最是 国大时板期毅括高解争府出重抗 牺贡间垣,、刘级放时、了要日 牲献,师张粟少将区期中不的战 的,为团自裕奇领)国共可根争 军张山,忠、、曾。民华磨据、 衔自东为将张谷经许党东灭地国 最忠整台军自牧在多重局的之内 高将个儿在忠、此中点的贡一战 、 ,
地重 踏上 响沂 慷蒙 慨山 激, 越追 的寻 红革 色命 脉足 动迹 。, 正 在 沂 蒙 大
八百里沂蒙红旗 漫卷,红星闪耀。 沂蒙,一片神圣 的土地,一片红
色的沃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 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被誉为华东“小延安”。刘 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有大量的革命遗迹。在中国现代史上, 沂蒙山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五大著名的革命 老区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传遍全国。
•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 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 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 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 方莲(已病故)。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 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 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 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 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 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 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 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 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 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 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 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 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 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 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 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 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 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 妹”。 建国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 意,化做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 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去。每逢“八 一”等节日,在县人武部、驻蒙武警中队, 总能看到六姐妹和官兵共度节日的动人情景, 姐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到战士们手中, 眼中充满了关注的目光。六姐妹先后上北京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下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 走出去矢志不渝地拥军,又谱写了新篇章,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作出了 新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 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高度 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 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 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