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①准确把握修辞特点,结合语境指出其构成要素。
②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联系语句及文本情境 概括表达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表达效果
一 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 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一)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
就是“打比用方一”。事即物抓来住喻两另种一不事同物性。质和的事比物喻的词相(似比点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参考答案: ①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 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 英雄。(3分)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形象,深化 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
问题驱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手法,请简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①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 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 英雄。(3分)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形象,深化 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
‘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 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 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不同于借代。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
合作探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对偶
1、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 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3.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用于诗 词,有音乐美。
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2、排比的作用: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的心在颤抖 当我想你的时候 泪水也悄悄地滑落 当我想你的时候 才知道寂寞是什么 当我想你的时候 谁听我的诉说
六、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 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 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七、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去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如:我们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
(1)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像我这样的好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了。他像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 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 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来说的,要求结构对 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来说的,要求意 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五、排比
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果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式。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时间可以倒流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依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
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
D.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容易题。本题考查比喻的基
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四个选项均为比喻。B 选项将君子的德比为风,小人的德比
为草。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为明喻。A、C、D 三个选项为借喻,句中本体不出现,直接以
(2)只问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l.定义:
3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语文】
【2020 届】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示例:玫瑰迷人牡丹大气(意思恰当即可。需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4. D
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他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5. C
A“大鼻子”代指人。 B“马褂”“西装” 代指人。 C比喻,“垃圾”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 的语言。 D用“墨水”借指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
16. D
A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喻 发像云朵似的;“香腮雪”喻面颊像雪一样白。 B刘禹锡《望洞庭》“白银盘”“青螺”比喻, 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银盘中托着一 青螺。 C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春水”是比喻,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 江之水。 D白居易《长恨歌》用夸张、借代形容杨玉环貌 美。
11. C
杜甫的《寄贺兰铦》。“勿云”与“饮啄”, “俱异域”与“几回同”不对仗。
12. B
A用“绑票”来写“寂寞”,化无形为有形。 B比喻,把爱人比喻成“野马”。 C写花“孤独”“睁开流泪的眼”。 D用“摊开”“孤独”来写城市。
13. B
A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拟人 B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了对偶、比喻 C出自温庭筠《过分水岭》,拟人 D出自黄庭坚《清明》,拟人。
3. C
A比喻宁可在小范围里为首自主,不愿在大范围 里任人支配。 B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眼前的急。 C借代,“万紫千红”代指春天的各种花卉。 D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4. D
“莺歌燕舞”运用的拟人手法。
5. C
A“缙绅”代指为官者。 B“管弦”代指音乐。 C比喻,夸张,拟人。 D“金戈铁马”代指战争。
9. C
A“打”既指打架,也指打字。 B“吹”既指吹牛,也指吹风。 C比喻,没有双关。 D“足下”既指对方,也指脚底下。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
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 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
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 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 ,不必要的反复, 会使文章语言??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
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 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 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 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
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 (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
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 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 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且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 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 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
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题回顾】例1(2002年高考全国卷)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条主要考查比喻运用的试题。
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仿写也是近年他们熟悉的练习形式,但此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
一个层次高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的比喻,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
所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
“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与“海”密切相联。
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比喻。
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
同时,还应该根据试题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满足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得分。
例2(2001年高考全国卷)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解析:这是一道与修辞紧密相联的仿写题,是高考语文能力考查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对教与学都有着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学习经验中,“对课”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的巧对至今传为佳话。
到了今天,当然不宜再用对对子作为高考语文的一个考查项目,但是仿写和它也有相似的地方。
对对子在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仿写也是这样。
那本题来说,修辞方式、句式都是限制。
修辞方式是学生一眼就看明白的;句式要求则除在题干上说明外,还在答案横线上用标点加以限制和暗示。
对对子在内容上也有要求:“合掌”为忌,“流水”为佳,等等。
本题也是这样:“悲观者说”“乐观者说”既是限制,也是引导。
对对子在限制中又含有启发的因素,它给属对者以诱导和刺激,同时又留有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一点正像我国的旧体诗词一样,虽然格律限制极严,却有无数名作、名句传世。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还对思维起着“梳理”和“激活”的作用,相信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对有过这方面的体会。
本题也是这样,“悲观者说”“乐观者说”含有哲理性,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希望是”“风是”这类比喻性联想,也会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这也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够在考生中诱发不少新颖、鲜活的答案。
例3(1999年高考全国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 )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修辞的题,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
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格式,还要注意前后呼应。
这样,本题在完成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在第一条横线上要写出的比喻句“五十年像……”。
与前后的语句构成排比,其中,“像……”是难点,因为还要在第二条横线上将其扩展,且要用“有……也有……”的格式。
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
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所写的内容呼应,还要与其前后语句构成排比,这又是一个难点,但相比前面答题,要容易一些。
尽管有上面谈到的一些难点,但是本题所体现的对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的导向却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对高中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考试说明》提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是很好的导向。
题面所给的语段,文字平实,注意贴近学生水平;由于评分的需要,在格式上有某些限定,利于考生在短时间里确定思考方向。
【考点精讲】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
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这些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在以前的高考考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为主,而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明显地带有不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的倾向。
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选择题(这类题型估计以后会减少,因为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也开始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了。
)或简答题的方式出现,仿写、补写题型又常和仿写句式的考查相结合,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
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
【复习指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⒈熟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详见“备考博览”)。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再次还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⒉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
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
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
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
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
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
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考点达标】⒈(1994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答案:B(本题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而B项只是在价格上作比较。
)⒉(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B(从B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当指巴金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不是指代巴金这个人。
)⒊(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生命的落脚处。
答案示例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本题考查仿写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题干要求“填入适当的语句”。
何谓“适当”?因为全句是说读书的功用,表达上是按时序,用比喻,所以满足这些要求的答案才能算“适当”,才能“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⒋(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纠正这个偏向。
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轨迹。
(赠言内容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均不能得分。
在内容或辞格上有欠缺,酌情扣分。
)⒌(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动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
其中有一个比喻和拟人句;只要保持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
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
忽然,答案示例:⑴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使用了比喻句,“划破”也可视为“拟人”)⑵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雷声,天神犹如接到命令,立刻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使用了拟人句)⒍(辽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考卷 2001.5)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然而,它却努力的活了下来,便渐渐的长大。
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
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
A.①病儿②胡搅蛮缠③限制它的生长B.①弃儿②胡搅蛮缠③约束它的行为C.①病儿②胡乱缠绕③约束它的行为D.①弃儿②胡乱缠绕③限制它的生长答案:B(①从下文“自生自长”看,②③采用拟人更形象生动)⒎(湖北省黄冈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读下面的话,按要求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