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满山的灯笼火把 语文S版

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深度解教材:本文主要描写了“我〞小时候遇到一次危险,危急情况下“我〞保持冷静,等到了全村男女老少援救的事。
同龄人的成长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拟容易,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展自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去理解。
课文中描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我〞的情景,容易让学生感动,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悟。
另外,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学生比拟难理解,老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考虑,并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进展讨论交流。
知识与才能:1、会认“婆、骤、坠、亏、瘦、恰、盲、援〞8个生字,会写“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10个生字。
积累词语“幸亏、坚信、渴望、泪如泉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示。
3、体会“我〞对仁慈的乡亲们的感谢之情。
打破重难点:重点:抓住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打破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重点句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考虑和分析。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故事情境,从而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
难点: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示。
打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联络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意。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法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中“我〞的心情和处境;针对课文重点局部的教学,采用点拨法向学生讲解。
学法:运用自主学习法,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讨论法,讨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道理。
师生齐准备:老师:生字词卡片、火把的图片、课文相关的情境视频〔打雷下雨〕。
学生: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能根据提纲归纳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 (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1

9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材分析]本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外婆家。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
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
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全文分三部分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1)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5)写“我”傍晚时在大雨中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保持冷静,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第三部分(6-8)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了我并救助了“我”。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学情分析]阅读第二部分时,要层层深入。
“我”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害怕、着急的心情,以及想摆脱困境的本能的挣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会“我”的心情。
“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决定,这一点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理智,也是触动学生思考的地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或图片,生字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2、读懂课文,掌握课文的大体内容,自读自悟,提出阅读问题。
3、读通句子,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一、激发想象,导入新课。
1、“满山的灯笼火把”当你读完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有什么景象?2、满山为什么有这么多火把?你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验“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雨幕、盲目、坚持、渴望、漫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总有令人终生铭记的感动,那一声声焦急的呼唤,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就永远铭刻在作家邹德学的心里。
孩子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一同去体验那份感动于感激。
二、细读2—5自然段,体会“我”的聪明、勇敢。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按社么顺序讲述的?2、体验环境恶劣。
(1)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在特别能表现天气情况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2)生交流找到的词语,课件出示句子,理解“雨幕”。
(3)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天气情况吗?(4)作者为社么要这样具体些天气的恶劣?3、体验刚坠入土井时的慌乱无助。
(1)刚坠井时,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直线,读一读,在写我动作的词下滑上三角形符号,并用心体会我是怎样一种心情。
(2)指名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找出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怎样一种心情?(4)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我当时的慌乱吗?(自读、指名读、点评指导再齐读。
)4、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
(1)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生回答)那我是怎样面对的?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我怎么想的?(生读句子,课件出示)(3)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
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4)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坚持”。
年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语文教案

2021年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语文
教案
2021年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黄昏,单独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局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总结
〔1〕2021年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语文教案
2021年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2〕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黄昏,单独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准备课件,调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个什么景象?2.从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板书课题)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细读课文,理解感知。
思考探究: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二、新课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
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是热的)在课文中有插图,同学们观察插图一,说出所见所思。
(对应课文的哪一段)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经历。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历史及民俗。
2.获得课文中生词的理解。
3.进一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中秋节的历史及民俗。
2.课文中的生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四、教学准备1.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中秋节及相关的民俗和活动。
2.教师简要介绍中秋节的历史、传说和习俗,并播放相关视频。
(二)预习生词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比如“欣喜若狂”、“眼花缭乱”、“借着”等。
2.学生们跟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三)阅读课文1.教师放映课文的多媒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2.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标点符号和语气。
3.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适当提问学生。
(四)理解课文1.教师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哪些理解,哪个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等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结果,教师参与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感情转变。
(五)课堂练习1.教师出题,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来练习分析课文。
比如:“将‘满山的灯笼火把’比喻成什么?”、“为什么文中村里的人要准备饭菜和酒?”等。
2.学生们小组讨论并答题,教师逐一点评。
(六)课堂讨论1.教师出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激发他们对中秋节的热情。
2.教师组织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中秋节习俗和活动。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了解家乡的中秋节民俗和习惯并做笔记。
七、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满山的灯笼火把生词欣喜若狂、眼花缭乱、借着中秋节历史、传说、习俗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中秋节的一些知识、传说、习俗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转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宜阳县韩城镇官东小学赵小婷一、教学内容分析:《满山的灯笼火把》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作者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
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
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全文分三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第一部分:(1)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5)写“我”傍晚时在大雨中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卡在井口,自己保持冷静,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第三部分:(6-8)写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了“我”并救助了“我”。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二、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层层深入,懂得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也就是有自救意识,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学会感恩。
2、让学生入情入景想象,体会被卡在井口,笼罩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危急时冷静,想办法保护自己,感悟亲情。
3、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情分析]阅读第二部分时,要层层深入。
“我”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害怕、着急的心情,以及想摆脱困境的本能的挣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会“我”的心情。
“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决定,这一点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理智,也是触动学生思考的地方。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五、总结全文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
周次年级四年级备课组语文组
主备人李XX审核人时间2013年月日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课文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小心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
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胡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前来救援。
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言的积累,以朗读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中获得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会认“婆、骤、坠、亏”等生字;会写“婆、杂、幕、溜”等字;掌握“外婆、雨幕、滑溜溜、幸亏”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课文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
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
3.“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什么样的景象?通过读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曾经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标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拼读;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认读。
注意“卡”等多音字的读音和“援、瘦”等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3.四人小组互读课文,相互学习,相互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几个部分写的。
4.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节交代了什么。
(时间、地点。
)
(2)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2)谁能说一说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
(3)小组内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①“我”一个人从田里回家时,天气是怎样的恶劣?(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倾盆大雨,猛烈的疾风扑面吹来。
)
②当坠入田边的一口井中时,“我”是怎样做的?心情怎样?结果怎样?
③“我”冷静下来后,明白了什么?
④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雨幕、盲目”等词语的意思。
(5)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2)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
(3)课文中出现了两个“急”,这两个“急”有什么不同?(一个是“我”“急切的渴望”,一个是亲人们“焦急悠长的呼唤”。
是亲人“焦急”的呼唤感动了“急切”的“我”。
)
(4)全村的男女老少打着灯笼火把出来寻找“我”,是一个怎样的场面?(“紧接着……很快……”)
(5)“我”为什么泪如泉涌?
(是全村人对“我”的关心、疼爱、温暖感动了“我”,这种浓
浓的亲情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
)
4.课文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受到什么启迪?
(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
三、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二、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哪个部分你最受感动?请带着感情读一读。
2.如有读得不够好的,请读得好的同学来帮忙,或是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
三、合作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学生齐读。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或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引导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5.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瘦”字中“叟”的笔顺和笔画;“杂”字上边的“九”的撇上不要加一点。
)
四、积累语句
1.朗读课文,用“△”标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卡片或屏幕显示,齐读。
3.组词比赛。
4.齐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并从课文里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到笔记本里。
五、巩固练习
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六、拓展延伸
1.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让你感动的事呢?
2.说一说你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些关于信心的名人名言,写在下面:
课后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