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参考表

合集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作者姓名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 _________成果名称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王光祈与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成果形式________ 学术著作_______________所属学科__________ 艺术学 _______________***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2******2 年3月修订申请者的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申请人(签章)年月曰填表说明***、填表前认真阅读《***省社科评奖实施细则》、《关于开展***省第十五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2、首页的“申报序号” “初评推荐序号”由各初评单位填写。

“学科组评审序号”和“终评序号”由评奖办填写。

3、首页“所属学科”指申报成果内容所属学科,具体参照全国社科规划办所设置的学科划分,公共管理请申报政治学科。

评奖办将根据作者所填学科进行评审材料分组。

4、《申报评审表》由作者填写,填写的字迹要清晰,可另加页附上。

注:全国社科规划办网址:***省社科在线网址:***省社科评奖办电话:(***28 ) 82973598828273829735***6 ******829735***7地址:成都市大石西路科联街***9号6*********7***参与作者表二成果内容及请奖理由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著作是第一部全面讨论王光祈音乐思想学术价值的论著。

王光祈是***温江沃土芸月出的一代中国音乐文化娇子。

是中国音乐体系鼎盛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开启人。

事实上,他的音乐体系观念影响,左右了近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的朝向,引导了中国气派的音乐文化今天的辉煌。

原国务院总理李岚清称“王光祈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家岸边成雄更是评价“将中国音史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的则是王光祈先生及他的《中国音乐史》”。

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

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

附件3: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设立的目的意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科研兴教;鼓励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激励基础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深入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三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每二年举行一次。

二、参评成果范围及条件第四条对象和范围:全省基础教育各类研究成果。

凡从事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单位(包括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小学及民办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实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奖励的重点是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

第五条成果时限:上届评奖之后、本届评奖之前,即两年之内的研究成果。

每个作者最多可申报作为第一作者的个人成果一项;编著类成果,须由在甘肃工作的主编或编写组负责人提出申报,这类成果其中的一个章节或某一篇文章不得以个人成果名义申报;论文集不得以总成果名议申报。

第六条成果形式:A.专著B.课题研究报告C.系列论文(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的研究论文3篇以上)D.其他第七条评奖条件:1.专著和系列论文必须公开出版或发表;2.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3.音像制品、课件制作等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或有两位具有副高职称的专家推荐。

4.不宜公开发表或出版,但已被市、州人民政府,厅、局级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教育科研成果,经作者单位推荐、采用部门批准,也可参加评奖。

5.凡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三、评奖标准第八条优秀成果标准:优秀成果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能体现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较高水平。

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评分表

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评分表
40
4
人员队伍
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科研队伍结构合理,课题组人员的投入时间有保障。
10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费投入
支出预算合理,资金筹措方案可行。
10
6
效益分析
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预期成果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推广应用的社会效益或科学实验的借鉴价值。
10
合 计
100
说明:上述评价指标,分为四个档次:
优秀(85~100分)、良好(70~84分)、一般(60~70分)、较差(60分以下)。
请专家按照您对项目的评价进行评分。
专家评价和建议:
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注:参考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评审表
附件3
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评分表
项目名称:
序号
评价指标
指标说明
参考分
评分
1
立项意义
创新、拓展了相关学科或专业研究理论;在相关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实践或推广价值。
10
2
研究基础
研究团队具有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承担过相关课题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20
3
项目论证
选题新颖,方向清晰,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明确;研究方法和手段科学可行,实施方案合理。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文件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文件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文件省社科规划办〔2014〕6号关于印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州委宣传部,省直有关部门,省内各高校、社科研究单位:根据《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精神,省社科规划办重新修订了《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委宣传部领导审核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年8月1日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2014年8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省社科规划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社会科学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根据《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前瞻性、紧迫性和全局性,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根本职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研究重点,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基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更好地为我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三条省社科规划项目分为一般项目、重点委托项目、重大招标项目和重大研究基地(委托)项目。

省社科规划项目面向全省公开发布通知,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研究成果形式包括专著、研究报告和论文,一般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和论文完成时限一般为1年,专著一般为2年。

学术成果评价表

学术成果评价表

学术成果评价表
背景
学术成果评价是评估研究人员在学术领域中的贡献和表现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术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目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学术成果评价表的样本,以便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表现。

评价表包括了一些常见的评估项,如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会议发言、科研项目等,以综合评估研究人员在学术领域中的表现。

学术成果评价表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个学术成果评价表的样本,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估标准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和表现,为学术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评价表也可以用于学术机构对研究人员的绩效评估和聘用决策中。

社会科学成果定量评分表

社会科学成果定量评分表
1
1—3万字
3
3万字以上
5
评价
评估
省级以下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1分)
2
省级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2分)
4
国家级(含外国)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4分)
6
采用
厅局级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1分)
2
省级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2分)
4
国家级(含外国)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4分)
6
引用
厅局级报刊引用(每多一次引用加1分)
1
省级以下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1分)
2
省级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2分)
4
国家级(含外国)报刊评价(每多一次评价加4分)
6
采用
引用
转载
县团级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0.5分)
1
厅局、企业、事业单位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1分)
2
省级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2分)
4
国家级(含外国)采用(每多一次采用加4分)
6
2
省级报刊引用(每多一次引用加2分)
4
6
转载
厅局级报刊转载(每多一次转载加1分)
2
省级报刊转载(每多一次转载加2分)
4
国家级(含外国)报刊转载(每多一次采用加4分)
6
总计
初评组长签字:复评组长签字:
获奖
县处级奖
三等奖
0.5
二等奖
1
一等奖
2
厅局级奖
三等奖
1
二等奖
2
一等奖
3
省级奖
三等奖
2
二等奖
3
一等奖
4
总计
初评组长签字:复评组长签字:
社会科学成果定量评分表

XX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申报及评审表【模板】

XX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申报及评审表【模板】

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成果得分
年月 日






总分
学科评审组复审意见及等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成果得分





六 总分
呼市评委会终审意见:
XX 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注:1、本表除旗县区委宣传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其他各单位评奖小组、学科评
审组、呼市评委会评审栏外,其他项目均由申报人填写一式三份,附成果(复印件)。 2、成果类别包括专获得者著、论文调查咨询报告、科普著作、工具书、古籍样注文 献、译文译著。 3、如填写的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 4、此申报及评审表可复印。
XX 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申报及评审表
申报人 所在地区 工作单位 申报学科 自报等级
XX 市社会科学评奖办公室制




通讯地址
成果类别
成果题目


年龄


职称


Hale Waihona Puke 何时在何种报刊 发表出版字数
内容提要:(500 字左右)
社会评价(包括国际、国内、区内佐证材料引述):
申报等次: 旗县区委宣传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其他单位评奖小组初评意见和等次意见: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甘教厅[2012]60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甘教厅[2012]60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甘教厅〔2012〕60号)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规定,在30所高校申报的266项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5项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已经省政府批准),《运用“APO”工作法构建“五位一体”的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等25项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114项成果获得教育厅级奖,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教育厅级奖分别奖励人民币3000元、2000元、1500元,同时颁发荣誉证书。

希望各高等学校继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并注重获奖成果在日常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附件: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附件: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省级一等奖共15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兰州商学院王学军、董原、许云斐、雷燕、XXX省级一等2011002西北师范大学“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李瑾瑜、汪海燕、贺玲、胡勇省级一等2011003西部艰苦地区铁路建设适任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王起才、王恩茂、杨子江、韩峰、张慧省级一等2011004仿真矿井在采煤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时宁国、宋元文、高鸿斌、张琳、钟帅省级一等2011005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李建国、何玉红、李怀顺、李清凌省级一等201100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赵兴绪、张兴虎、白文苑、刘泽华、陈博省级一等2011007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兰州大学杨克虎、田金徽、马彬、刘雅莉、陈耀龙省级一等2011008《植物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河西学院张勇、韩多红、高海宁、李彩霞、李鹏省级一等2011009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朱彦鹏、王秀丽、杜永峰、王文达、周勇省级一等2011010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创建与跨越式发展兰州城市学院孔庆浩、夏艳萍、沈建洲、李兰芳、王丽娟省级一等2011011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大学郑晓静、李兴业、曹红、景金生、潘保田省级一等2011012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办和运行西北民族大学陈永奎、孙力、张煜、果建华、祁高展省级一等2011013陇东历史文化特色学科的创设与重点学科的建设陇东学院马啸、闫庆生、刘治立、侯普慧、罗凯省级一等2011014甘肃省法学高等教育现状及改革途径研究甘肃政法学院李玉基、董志峰、郜占川、张建锋、樊峰岗省级一等2011015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XXX东、汪聚应、姜炳生、郭建耀、崔德旺省级一等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省级二等奖共25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运用“APO”工作法构建“五位一体”的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王克太、展惠英、柴凤英、田江红、张兴辉省级二等2011002林业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芦维忠、赵子忠、张玉芹、陈西仓、廖永峰省级二等2011003西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大学科综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孙建安、董瑞、雷鸣、赵彬彬、秦煜世省级二等2011004工科院校信息类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王晓明、张永、张浩辰、曹洁、李明省级二等2011005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兰州大学马兴铭、王竞秋、张李峰、雒艳萍、于红娟省级二等2011006新建本科院校以人为本14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模式构建与实践兰州城市学院王兴隆、张社平、李具恒、王志林、郑炜华省级二等2011007《草坪学》教材及课程体系建设甘肃农业大学孙吉雄、白小明、马晖玲、刘晓静、李玉珠省级二等2011008适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教材体系开发应用与推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张方明、史文权、张满效、杜韦辰、刘江省级二等2011009煤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焕梅、侯侠、牛治刚、王建强、齐晶晶省级二等2011010职业活动导向学生主体经验对接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王明旭、孙永吉、穆玺红、刘翠莲、代世明省级二等2011011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任恩恩、王电建、杨军、姚斌、柏桦省级二等2011012《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兰州商学院王霞、秦领、马润平、黄萍、潘秀省级二等2011013创新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张俊宗、杨世宏、梁波、马文清、XXX省级二等2011014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兰州理工大学黎志强、程兰华、杨莉、马云霞省级二等2011015高校两校区(多校区)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路文江、汤富领、俞伟元、张军成、张晓渝省级二等2011016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前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梁永林、柳春、刘稼、李兰珍、朱向东省级二等2011017《陇南金石题壁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蔡副全、蒲向明、宋涛、刘吉平、贺军忠省级二等2011018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邵宁宁、郭国昌、龚喜平、李晓卫、丁宏武省级二等2011019《考古学通论》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段小强、杜斗城省级二等2011020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崔宇红、许瑞、李芳、王艳波、吴晶省级二等2011021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甘肃农业大学许健、白明昌、吴彦霖、王馨梅、张凝省级二等2011022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陈文贤、舒志华、吴建春、吴建新、柳立新省级二等2011023文艺学系列课程创新实验研究天水师范学院郭昭第、薛世昌、王元忠、安涛、王贵禄省级二等2011024陇东学院“三线四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陇东学院许尔忠、吕朝龑、刘建宁、闫淳冰、高家祥省级二等2011025高职高专院校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严慧萍、赵浪涛、高文琪、张磊、屈兰锋省级二等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教育厅级奖共114项(其中前74项为本科,后40项为高职高专)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北师范大学董晨钟、马永杰、赵兴虎、薛具奎、陈宏善教育厅级2011002计算力学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兰州大学王省哲、蒋一萱、谢莉、王萍教育厅级2011003强化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品质--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新模式兰州大学马义德、王兆滨、汤书森、绽琨、张红娟教育厅级2011004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成效兰州商学院庞智强、傅德印、王永瑜、郭海明、申社芳教育厅级2011005六元一体,四维互动,发展创新,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朱昌锋、李海军、张玉召、杨菊花、钱名军教育厅级2011006面向教师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王卫军、张筱兰、郭炯、王文君教育厅级2011007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及实践兰州商学院于倩、张晓岚、姜洋、党建宁、杨雯教育厅级2011008“理进工出”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褚衍东、陈京荣、李玉龙、李秦、王力军教育厅级2011009金融工程专业建设及其“中国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创新兰州商学院周复之、杨世峰、狄瑞鸿、任洁、王乐教育厅级2011010以“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平台构建“卓越工程师”校内工程素质培养体系兰州交通大学伍忠东、王紫婷、崔炳谋、汪再兴、齐博教育厅级2011011彰显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示范作用,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兰州交通大学党建武、闫光辉、王海涌、赵庶旭、王阳萍教育厅级2011012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西北师范大学把多勋、高亚芳、梁旺兵、张建华、彭睿娟教育厅级2011013创新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服务甘肃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李保臻、贾随军、温建红、张定强教育厅级2011014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西北师范大学赵军、张长城、潘竟虎、李传华、党国锋教育厅级2011015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1353规范化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兰州城市学院梁延堂、张社平、刘绍舫、马少虎、李具恒教育厅级2011016教师教育改革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共赢新模式--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赴新疆实习支教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杨纳名、王刚、卓杰、郭建东、鲁文平教育厅级2011017体验-反思-实践:基于“专业发展范式”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武和平、刘全国、周雪、殷刚魁、王秀秀教育厅级2011018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张爱华、任崇玉、王强、王琦、缑新科教育厅级2011019机械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刘永平、靳伍银、刘军、吴爱梅、李涛教育厅级201102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兰州城市学院王汝锋、王小卫、王晓丽、李梅、刘锦涛教育厅级2011021SAMPLE-中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兰州大学管会生教育厅级2011022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刘再聪、秦丙坤、李顺庆、潘春辉教育厅级2011023电子设计竞赛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杨新华、刘仲民、潘峥嵘、张宁、朱翔教育厅级2011024以警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治安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甘肃政法学院陈君武、郑永红、王春梅、陈伟、张奋成教育厅级201102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培养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苏宏升、董海鹰、赵峰、田铭兴、张蕊萍教育厅级2011026先进控制技术创新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李炜、苏敏、李二超、赵正天、刘微容教育厅级2011027电工电子CDIO工程应用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罗映红、陶彩霞、张友鹏、李若琼、田晶京教育厅级2011028结构设计竞赛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探索兰州理工大学党星海、陈明、宋彧、罗维刚、项长生教育厅级2011029一级学科平台上以“方法”为中心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查飞、杜新贞、杨武、姚虹、李岩教育厅级2011030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孙健、张志红、戴小武、张文礼、白列湖教育厅级20110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兰州理工大学李明、王燕、年福忠、李睿、王旭阳教育厅级201103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光伏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鲁怀伟、宋青、李建丰、权伟龙、田苗教育厅级2011033大学生创新性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王青、姚晓菊、戴剑锋、冯旺军、褚润通教育厅级2011034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教材)西北师范大学任小康、苟平章、王治和、何廷年、冯丽霞教育厅级2011035构建“4+1+1”模式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兰州交通大学吴芳、王花兰、崔永红、马昌喜、王立教育厅级2011036面向现场、着眼高铁、重在应用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兰州交通大学姚德新、杨学超、杨国林、李建章、王世杰教育厅级2011037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赵保卫、陶玲、钟金魁、张翠玲、王刚教育厅级2011038建设《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甘肃农业大学何玉琴、张霞、杜晓华、叶得河、贾宁教育厅级2011039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电子技术课程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封志宏、魏萍、李积英、赵贺、刘小明教育厅级2011040医学院校形体课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李希斌、李仲葓、任真、刘曙华、王筱芳教育厅级2011041基于多学科平台优势,提高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杜睿哲、吴国喆、张芸、苏婉儿、李玉璧教育厅级2011042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统一考试方案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招生办公室陈仁伟、段海俊、程跟锁、常毅臣、赵莉教育厅级2011043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石永福、杨得国、赵辉、王立群、李小玲教育厅级2011044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陈彻、楚惠媛、杨雅丽、安方玉、李雪燕教育厅级2011045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刘长仲、沈慧敏、徐秉良、王森山、王国利教育厅级2011046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及应用甘肃政法学院刘晓霞、王存河、黄荣昌、王月、殷兴东教育厅级2011047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办专业层次化、平台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吴蓉、陈永刚、刘春娟、谢健骊、王永顺教育厅级2011048通信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蒋占军、郑玉甫、邸敬、周冬梅、孙奇教育厅级2011049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赵萍、张轶、张丙云、王雅、刘晓风教育厅级2011050甘肃农业大学“教学主题活动月”十年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王文棣、蔡原、王雅梅、李东魁、亢凯教育厅级2011051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心理学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周爱保、赵国军、康廷虎、马书采、李玲教育厅级201105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顶岗支教实习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安建平、郭建耀、孟永定、董妍教育厅级2011053数学模型课程教学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刘华、马德山、果建华、XXX、冶建华教育厅级2011054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甘肃农业大学魏彦明、唐致刚、陈映江、陆森、刘青林教育厅级2011055以“1+X”整合模式开展英语听说教学,培养理工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兰州理工大学张晓翠、孙乃玲、杨霞、赵军强、杨娟教育厅级2011056案例教学贯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郭殿声、石广田、郑向阳、李太国、管兰生教育厅级2011057信息技术与农业学科整合研究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李广、XXX、燕振刚、李丽、姚非教育厅级2011058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研究兰州理工大学段兴利、解梅、陈红、尚斌、朱晶松教育厅级2011059创建“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平台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马军党、张红兵、贡力、苏程、李万祥教育厅级2011060加强学生产品造型基础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技能兰州理工大学赵得成、白兴易、赵雪松、李力、柴英杰教育厅级2011061科学整合和高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甘肃农业大学王生林、马丽萍、赵来娟、张晓兰、朱昭萍教育厅级2011062刑事法学参与式案例实践教学改革--基于甘肃政法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甘肃政法学院郑高键、武晓红、杨东平、魏清沂、刘宁生教育厅级2011063财经类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兰州商学院巴建坤、苏孜、丁晓阳、张勇、路瀚宇教育厅级2011064基于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化学多层次教学体系构筑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冯辉霞、王毅、徐惠、尹建军、梁卫东教育厅级2011065会计专业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袁杰、刘钦、赵延龙、任静梅、尹淑红教育厅级2011066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高晓阳、杨梅、李青、李妙祺、冯全教育厅级2011067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王烨、孙三祥、李亚宁、胡广录、张济世教育厅级2011068“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甘肃政法学院林军、杜永奎、牛君、岳世忠教育厅级2011069农业院校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体系构建甘肃农业大学王联国、韩俊英、刘成忠、赵霞、刘立群教育厅级2011070运用“学习-实践-创新-提高”四要素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甘肃政法学院马进、陆喜元、冉敏、赵菁、王瑞萍教育厅级2011071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李锦煜、徐君伟、许永强、胡文海、左林华教育厅级2011072“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道周、赵富学、王发斌、贡巴扎西教育厅级2011073《乡土本色--西北民俗美术概述》(教材)西北师范大学田卫戈教育厅级2011074《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教材建设(教材)兰州大学张文煜教育厅级2011075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三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刘新辉、李向伟、曹建文、孔昊、曹博教育厅级2011076西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任泰明、王庆岭、陈兴义、张丽景、田春婷教育厅级2011077工学结合、能力递进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余华俐、穆玺清、郭小汝、陈百明、张俊喜教育厅级2011078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春、赵淑湘、王琴、邹娟茹、王宗辉教育厅级2011079“六个1+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吴晓玲、王锡臻、赵继荣、唐兴荣、李艳教育厅级2011080高职会计专业“五步走”体验式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高洁、高陆军、顾润龙、康轶婷教育厅级2011081“早体验”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李敏骞、杨平科、张守润、徐鉴民、徐真教育厅级2011082迭代式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办公技术课程的形成、实践与发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杨柳春、韩艳、周立民、王炳鹏、王萌教育厅级2011083以能力为本的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马秉骞、赵忠宪、王春林、贾汝民、宋学平教育厅级2011084国家精品课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建设与实践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王长荣、施荣、李雯霞、薛长青、袁沛海教育厅级2011085“标准引领、施工导向、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建琴、武双林、梁国强、崔岩、黄艳教育厅级2011086教育教学研究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宋贤钧、陈蕾、周晓康、魏海明、杜媛教育厅级2011087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陈新民、王金娥、王万鹏、刘洪艳、于良红教育厅级2011088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相斌、许立太、张明艳、蒙斌、李延明教育厅级2011089源自石化生产过程的探索性实训项目开发与应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唐蓉萍、陈淑芬、吴海霞、尚秀丽、吕维华教育厅级2011090“项目化教学、职场化实践、行业化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岐艳芳、徐瑾、郑刚、周秀媛、赵恺教育厅级2011091基于工学结合的经管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炜、周任慧、刘贵生、胡旭东、刘静教育厅级2011092高职机电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研究与实践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高峰、卢建兵、杨桢、陈玉莲、张萍教育厅级2011093技能大赛、技能取证、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冷宝林、冯文成、甘黎明、高兰玲、乔南宁教育厅级2011094《焊接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勋、丁文溪、蔡建刚、王春华、梁永文教育厅级2011095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宏锋、李祥林、包理群、李颖、吴守霞教育厅级2011096基于炼油化工及相关专业实训需求的DCS控制反应--精馏中试装置建设与应用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参考表
(著作类研究成果)
(著作类研究成果)
表2
注:1、评分表中得分合计为每个项目的最高分值之和。

即:16+10+10+14+22+18+10=100
2、评介评价中出现多级报刊评价的按最高项分值计算,不得累计。

3、出版社分级目录请参考甘人职[2014]33号文。

签名:
年月日
(论文类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表1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参考表
(论文类研究成果)
表2
注:1、评分表中得分合计为每个项目的最高分值之和。

即:16+10+10+14+22+18+10=100
2、系列论文出现多级报刊发表的按最高项分值计算,不得累计。

3、报刊分级目录请参考甘人职[2014]33号文。

签名:
年月日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参考表
(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表1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评分参考表
(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
表2
16+10+10+14+22+18+10=100
2、成果主要部分发表在多级报刊的按最高项分值计算,不得累计。

3、报刊分级目录请参考甘人职[2014]33号文。

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