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要点和常见题型

合集下载

《静电现象的应用》(精品课件)

《静电现象的应用》(精品课件)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一、静电感应
二.静电平衡
-
-
--
-
E0
-
-
1、导体中自由电荷 在电场力作用下将发 生定向移动.
-
-
-E'
-
-
E'
-
-
E'
-
2、 导体两端出现感应 电荷,感应电荷在导体中 中产生反方向的附加场.
-
-
-
-
E0
- E'
-
-
3、感应电荷的电场增到 与外电场相等时,导体内 合场强为零。自由电荷的 定向移动停止 .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 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势 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 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而尖端放 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 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在导体尖端附近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当 我们不断给导体充电的时候,火焰就好 像被风吹动一样朝背离尖端的方向偏移。
静电现象的应用
例1、在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壳的球心处放一带正电的带电体,A、B分
别是球壳内、外的两点,C是金属内部一点,其电场分布是( B )
A EA≠0,EB=0,EC=0
B EA≠0,EB ≠0,EC=0 C EA≠0,EB ≠0,EC ≠0 D EA =0,EB ≠0,EC=0
A

B
C
例2、AB是两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金属球,原来都不带电,中间用导线连接,
解:E 1
E2
k (
Q r )2
4k
Q r2
+Q
O
·
E
-Q
2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
问题3 不带电导体放入电场中,其中的 自由电荷有什么特点?
2 静电感应现象
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其
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
力的作用下向电场的反
方向作定向移动,致使
导体的两端分别出现等
近异远同
量的正、负电荷。这种 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
感应电荷: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不 同部分出现的净电荷。
练一练
如图所示,Q 是一个绝缘金 属导体,把一个带正电的绝
d

ab c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1 静电场中导体内电场分布
对于放入电场中的导体,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如何? 问题2 导体处于电场中时,自由电子
会怎样移动? 问题3 自由电子会在什么地方积聚? 问题4 电子积聚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问题5 最终出现什么现象?
上述过程可以用三处状态图描述
自由电荷在电 感应电荷 场力作用下移动 建立电场
缘金属球 P 移近 Q,由于静电感应,A、B
端出现感应电荷的数值分别为 qA、qB,正
确的是
( BD )
A. 用手接触一下 Q 的 A 端,
拿走 P 后 Q 带正电
B. 用手接触一下 Q 的 B 端,P
Q
拿走 P 后 Q 带负电
+A
B
C. 导体Q上, qA > qB D. 导体Q上, qA = qB
A. B 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
B. 导体内的电场强度越来越大
C. 导体的感应电荷在 M 点产生的场强恒大
于在 N 点产生的场强
D. 感应电荷在 M、N 两点产生的场强相等
B N
A M
Q -
导体上电荷分布 1 法拉弟圆桶实验

静电现象知识点与练习

静电现象知识点与练习

静电现象要点一、摩擦起电1、电荷: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要点诠释: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要点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大量实验证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2)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三、静电现象:1、静电现象:干燥的日子里,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这是摩擦起电所致;夏季雷雨天时,天空划过的闪电是自然界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2、静电的应用: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除尘等。

3、静电的危害:雷电导致人畜伤亡摧毁房屋;静电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煤矿瓦斯爆炸等。

典型例题类型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1. 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如果丙带正电,则甲带 ___________,乙带___________,丁带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正电、负电、负电。

【解析】因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发生如上所述的相互作用,且丙带正电,丙吸引丁,故丁带负电;甲排斥丙,故甲带正电;甲吸引乙,故乙带负电。

静电场-静电现象的应用(含解析)

静电场-静电现象的应用(含解析)

静电现象的应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种措施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静电危害的是()A.电视机后盖上开有许多小孔B.电视机上装有一条户外天线C.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装有避雷针D.在烟道的中央装有静电除尘器2.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B.此时A电势低,B电势高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3.如图所示,在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细杆ab附近P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达到静电平后()A.a端电势比b端低B.b端电势与d点的电势相等C.a端电势一定不比d点低D.感应电荷在杆内c处的场强方向由a指向b4.如图所示,一对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A和B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面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现在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可以看到金属导体A、B下面的金属箔片都张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A,B带上了电,说明电荷是可以凭空产生的B.由于导体A比导体B更靠近球C,所以导体A带的负电荷比导体B带的正电荷多C.这种起电方式为接触起电D.这种起电方式为感应起电5.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绝缘导体AB向带负电的小球P缓慢地靠近(不接触,且未发生放电现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B.导体内部场强越来越大C.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场强小于在N点产生的场强D.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N两点产生的场强相等6.当导体球靠近带正电的金属球时,周围的电场线如图所示。

则a、b两点的电场强度()A.大小不等,方向不同B.大小不等,方向相同C.大小相等,方向不同D.大小相等,方向相同7.一个不带电的空心金属球,在它的球心处放一个正电荷,其电场分布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A.B.C.D.8.如图是某种静电矿料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带电矿粉经漏斗落入水平匀强电场后,分落在收集板中央的两侧.对矿粉分离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带正电的矿粉落在右侧B.电场力对矿粉做正功C.带负电的矿粉电势能变大D.带正电的矿粉电势能变小9.如图所示,一个枕形导体AB原来不带电,将它放在一个负点电荷的电场中,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与AB中心O点的距离为R.由于静电感应,在导体A、B两端分别出现感应电荷.当达到静电平衡时,()A.导体A端电势高于B端电势B.导体A端电势低于B端电势C.导体中心O点的场强为0D.枕形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在O点产生感应电场强度E感=k QR2,方向水平向左10.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内部电场强度一定为0B.导体的电势一定为0C.导体表面和内部的电势相等D.导体表面的电势可能大于内部的电势11.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壳内壁接地,将一带正电的小球放入其中,但不与球壳接触,则()A.球壳内壁带负电B.球壳外壁带正电C.球壳外壁不带电D.若将接地线去掉再移去正电荷,球壳外壁带负电12.如图所示,真空中将一不带电的绝缘枕形导体P放在正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枕形导体P的a、b两端分别带上了感应负电荷与等量的感应正电荷,另外导体内部还有c、d两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导体上a、b两端的电势高低关系可能是φa<φbB.导体上a、b两端的电势高低关系一定是φa=φbC.导体内部c、d两点的场强大小关系是E c>E dD.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c、d两点产生的场强大小关系是E c>E d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把带正电荷的导体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A、B,金属薄片张开,此时金属导体A带电荷(填“正”或“负” );如果先把C移走,再将A和B分开后,金属导体上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填“是”或“否” ).三、解答题14.电业工人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高压带电作业法.利用“绝缘梯”使输电线间的电势差逐渐变小,直到最后使人体的电势与输电线电势相等.试问:(1)人与输电线电势相等时,为什么没有危险?(2)超高压输电线周围存在强电场,人靠近输电线时,人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3)工人带电作业时穿着由金属丝和棉纱织成的均压服,有什么作用?15.如图所示,真空中有相距为L=3.0m的A、B两点放置着等量同种正点电荷Q=3.0×10−6C,现在A、B连线的中垂线上放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棒,棒内有一点P(恰好落在中垂线上),且∠PAB=300,已知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求:(1)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大小(2)A、B两点电荷在棒内P点产生的场强E感的大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解答】A、电视机后盖上开有许多小孔目的是散热,故A错误B、电视机上装有一条户外天线目的接受电磁波,故B错误C、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装有避雷针是静电现象的防止,故C正确D、在烟道的中央装有静电除尘器,是静电现象的应用,故D错误故选C【分析】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静电现象的好处要加以利用,如静电除尘、植绒、喷漆等;缺点要加以防止,如避雷针、油罐车的拖地的铁链、地毯中夹杂细金属丝等.2.【答案】C【解析】【解答】解:A、物体C靠近A附近时,由于静电感应,A端带上负电,B端带上正电;故A错误;B、此时AB为等势体,两端电势相等;故B错误;C、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重新中和,达电中性状态,两金属箔均闭合;故C正确;D、先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移去C后,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故两金属箔仍然张开;故D错误;故选:C.【分析】根据静电感应规律可明确AB两端所带电性,再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移走C后AB 所带电量,即可明确金箔能否闭合.3.【答案】D【解析】【解答】ABC、达到静电平衡后,导体为等势体,导体上的电势处处相等,所以可以得到φa =φb=φc,由于正电荷在右边,所以越往右电场的电势越高,则有:φd>φb=φc=φa,ABC不符合题意.D、由于杆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内部的场强为零,正电荷和感应电荷在内部产生的合场强为零;正电荷在c处产生的场强方向由b指向a,所以感应电荷在杆内c处产生的场强方向由a指向b,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端带正电荷,b端带负电荷,故导体内部的电场由a指向b,电势沿电场线方向降低。

9.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4大题型)24-25学年高二物理同步题型分类(人教版必修第三册)(教师版)

9.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4大题型)24-25学年高二物理同步题型分类(人教版必修第三册)(教师版)

9.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知识点 1 静电平衡1、静电感应现象把导体放入电场,导体内的自由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定向移动,而使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2、静电平衡状态导体在电场中发生静电感应现象,感应电荷的电场与原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各点的合场强等于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

3、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①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②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不为零,表面处的电场强度方向跟导体表面垂直。

知识点2 尖端放电1、空气的电离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尖端周围的强电场足以使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发生剧烈运动,并与空气分子碰撞从而使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这个现象叫作空气的电离。

2、尖端放电带电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很强,足以使空气发生电离,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撞击空气中的分子,使它们进一步电离,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

那些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这种现象叫作尖端放电。

3、尖端放电的应用和防止①应用: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的设备;燃气灶中的电子打火器的放电电极做成针状,加上电压时更容易产生电火花。

②防止:高压设备中导体的表面要尽量光滑。

知识点3 静电屏蔽1、定义把一个电学仪器放在封闭的金属壳里,即使壳外有电场,但由于壳内电场强度保持为0,外电场对壳内的仪器不会产生影响。

金属壳的这种作用叫作静电屏蔽。

2、静电屏蔽的实质静电屏蔽的实质是利用静电感应现象,使金属壳内感应电荷的电场和外加电场的矢量和为零,好像是金属壳将外电场“挡”在外面,即所谓的屏蔽作用,其实是壳内两种电场并存,矢量和为零。

3、静电屏蔽的应用为防止外界电场的干扰,将电子设备外面套上金属壳,如电工穿戴由金属丝网制成的工作服进行高压带电作业等。

知识点4 静电吸附1、静电吸附原理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着电极运动,最后被吸附在电极上。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静电现象的应用是物理选修3-1的重要知识点,高二学生需要认真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一、静电感应现象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 导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荷。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3. 静电感应现象: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其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场的反方向作定向移动,致使导体的两端分别出现等量的正、负电荷。

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

4. 感应电荷: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不同部分出现的净电荷。

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1. 静电场中导体内电场分布2. 静电平衡:电场中导体内(包括表面上)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3. 静电平衡导体的特性:(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2) 导体是等势体,表面为等势面(3)导体外部表面附近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三、导体上电荷分布1. 法拉弟圆桶实验2. 静电平衡时,超导体上电荷分布规律:导体内部无净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超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越大,凹陷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3. 尖端放电:四、静电屏蔽1. 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可以把外部电场遮住,使其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2. 静电屏蔽的两种情况导体内腔不受外界影响: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3. 静电屏蔽的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4. 静电屏蔽的应用: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金属罩、通讯电缆外层金属套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高二物理选修3-1知识点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以下三点:1. 带电粒子受力特点。

2. 结合带电粒子的受力和初速度分析其运动性质。

3. 注意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电源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精讲及经典习题训练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精讲及经典习题训练

学校:包头市百灵庙中学学科:高二物理编写人:史殿斌审稿人: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点精讲及经典习题训练【教学目标】1.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导体的特征。

2.通过实验了解静电平衡时带电导体上电荷的分布特点。

3.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关注生活、生产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导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1.如图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BCD放到场强为E0的电场中,导体内的受到库仑力的作用,将向着与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移动。

这样,在导体的AB面上将出现电荷,在CD面上将出现电荷.这就是。

2.导体两面出现的正负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与E0方向相反的电场E′,当这两个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各点的合电场等于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导体达到了。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感应电荷的电场强度与原来电场的电场强度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电场的电场强度为。

4.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外部表面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必定与这点的。

整个导体是个。

它的表面是个。

知识点二:导体的电荷分布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

2.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 ,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3.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场强度,电场线分布。

知识点三: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1.尖端放电现象(1)空气的电离: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也就是使分子中的的现象。

(2)尖端放电:那些所带电荷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相当于导体从尖端,这个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3)尖端放电不是导体尖端失去电荷,而是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被吸引到尖端,尖端上的电荷被。

必修3.1-7静电现象的应用

必修3.1-7静电现象的应用

第7节 静电现象的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征。

2、了解静电平衡时带电导体上电荷的分布特点。

3、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关注生活、生产中的静电现象。

自主学习一、了解静电平衡【问题1】通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怎样移动?【问题2】将一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BCD 放在场强为E 0的电场中,电子会在什么地方积聚?在图甲中标出电子移动的方向。

【问题3】由于电子的积聚,在导体内部会产生电场E ,在图乙中标出E 的方向。

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问题4】什么是静电平衡?合作探究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问题1】根据静电平衡可分析得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 (1)、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场强 。

(2)、处于静电平衡的整个导体是个 ,它的表面是个 面。

【问题2】我们把地球看作零电势体的原因是 。

【例题1】如图1长为l 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 处,如图所示,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等于多少?方向如何?【例题2】如图2所示,Q 为带负电的绝缘小球,AB 为 一不带电的中性导体且放在Q 附近,达到静电平衡 状态时,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端的电势高于B 端的电势B 、以无限远或大地为零电势点,导体AB 的电势等于零C 、A 、B 两端电势相等D 、导体内的场强方向由A 指向B二、实验探究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问题1】课本图1.7-2实验叫做法拉第圆筒实验,法拉第圆筒实验 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问题2】用反证法证明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无电荷。

【问题3】如图3为一头大一头小的导体的电场线和等势面,从图中 可发现导体上电荷分布有何特点?【归纳总结】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 (1) (2)三、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尖端放电【问题1】(1) 叫空气的电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要点和常见题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要点】要点一处理静电平衡的“观点”1.远近观“远近观”是指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离场电荷较近和较远的两端将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而导体的中间部分可认为无感应电荷产生.2.整体观“整体观”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原来彼此绝缘的导体接触或用导线连接时,就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大导体,再用“远近观”判断它们的带电情况.要点二静电平衡两种情况的实现方法和其本质是什么?1.两种情况(1)导体内空腔不受外界影响,如图1-7-2甲所示.(2)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如图乙所示.图1-7-22.实现过程(1)如图甲,因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导体球壳表面上感应电荷在空腔内的合场强为零,达到静电平衡状态,对内实现了屏蔽.(2)如图乙,当空腔外部接地时,外表面的感应电荷将因接地传给地球,外部电场消失,对外起到屏蔽作用.3.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例题分析】一、静电平衡下的导体【例1】如图所示,图1-7-一导体球A带有正电荷,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A.在A球球心与P点连线上有一带负电的点电荷B,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B.当A、B同时存在时,根据场强叠加原理,P点的场强大小应为( )A.EB B.EA+EBC.|EA-EB|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D解析当带电导体球周围无其他导体或带电体存在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将均匀分布在导体球表面.根据题意,均匀分布在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为EA,当把点电荷放在B点后,虽然导体球所带的总电荷量未变,但因静电感应,导体球上的电荷将重新分布,直到达到静电平衡.这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EA′不等于EA.由于点电荷不涉及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它在P点产生的场强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电荷无关,所以仍为EB,当点电荷与导体球A同时存在时,P点的场强应由EA′与EB叠加而成,而不是由EA 与EB叠加,这样就能立即断定A、B、C三个选项都是不对的.二、静电平衡【例2】将悬挂在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金属图1-7-4空心球C内(不和球壁接触),另有一个悬挂在细线上的带负电的小球B向C靠近,如图1-7-4所示,说法正确的有( )A.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B.A的位置不变,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C.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的位置不变D.A和B的位置都不变答案 B解析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空心球C内,通过静电感应,空心球外壳带正电,内壁带负电.因此,金属空心球C和带电小球B带异种电荷,所以B受C球的吸引往右偏离竖直方向.而由于空心球C能屏蔽小球B所产生的外部电场,使小球A不受外电场的作用,所以A的位置不变.【对点练习】1.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是( )A.油罐车后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条B.小汽车上有一根露在车面上的小天线C.在印染厂中保持适当的湿度D.在地毯上夹杂0.05~0.07 mm的不锈钢丝导电纤维2.下图中P是一个带电体,N是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空腔,在哪些情况下,放在绝缘板上的小纸屑(图中S)不会被吸引( )3.如图1-7-5所示,图1-7-5在球壳内部球心放置带电荷量+Q的点电荷,球壳内有A点,壳壁中有B 点,壳外有C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场强均为零B.EA>EB>ECC.如果A、C和球心在一条直线上,则A、C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同D.B点场强方向指向球心4.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点是什么?【常见题型】题型一静电现象的应用在绝缘板上放有一个不带电的金箔验电器A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空腔导体B.下列实验方法中能使验电器箔片张开的是( )A.用取电棒(带绝缘柄的导体棒)先跟B的内壁接触一下后再跟A接触B.用取电棒先跟B的外壁接触一下后再跟A接触C.用绝缘导线把验电器跟取电棒的导体部分相连,再把取电棒与B的内壁接触D.使验电器A靠近B[思维步步高] 空腔导体的特点是什么?空腔导体的外壁和内壁的带电情况如何?使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方法有几种?[解析] 在A选项中先和B的内壁接触后,由于B的内壁本身没有电荷,所以再接触A时验电器箔片不张开.[答案] BCD[拓展探究] 在一个导体球壳内放一个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用Ep表示球壳外任一点的场强,则( )A.当+Q在球壳中央时,Ep=0B.不论+Q在球壳内何处,Ep一定为零C.只有当+Q在球心且球壳接地时,Ep=0D.只要球壳接地,不论+Q在球壳内何处,Ep一定为零[答案] D[解析] 如果球壳不接地,球壳内部放入的电荷会产生电场,这个电场周围的导体会感应出电荷,形成新的电场.[方法点拨]带电球壳的特点是:①所有电荷都分布在球外表面上,球壳内部没有净电荷.②球壳内场强为零.③如果在球壳内部放入电荷,则电场线在球壳上中断.题型二静电平衡一个不带电的空心金属球,在它的球心处放一个正电荷,其电场分布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思维步步高] 在金属球内部的电场分布情况如何?球壳起到什么作用?在球壳外还有没有电场存在?如果有,电场指向什么方向?[解析] 在球壳内、外表面之间不会有电场存在,球壳的内表面上应该分布的是负电荷,外表面上应该分布的是正电荷,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 B[拓展探究] 如果把该电荷移到球壳外,请叙述一下电场的分布情况.[答案] 当电荷移动到球壳以外之后,球壳对电场产生屏蔽,球壳内部没有电场线.[方法点拨]导电体放在导体内部,导体内壁感应出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外壁和内壁所带电荷性质相反;当电荷放在导体外部,靠近导体处感应出异种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远离导体处感应出同种电荷.【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人们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看到火花四溅,并伴有“劈啪”声,这是因为( )A.衣服由于摩擦而产生了静电B.人体本身是带电体C.空气带电,在衣服上放电所致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图1现沿球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点电荷,如图1所示.球内直径上a、b、c三点场强大小分别为Ea、Eb、Ec,三者相比( )A.Ea最大B.Eb最大C.Ec最大 D.Ea=Eb=Ec3.如图2所示,图2把一个架在绝缘支架上的枕形导体放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场强相等,且都为零B.A、B两点场强不相等C.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A<EBD.当电键S闭合时,电子从大地沿导线向导体移动4.如图3所示,金属球壳原来带电,而验电器原来不带电,现将金属球壳内表面与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相连.验电器的金属箔将( )图3A.不会张开 B.一定会张开C.先张开,后闭合 D.可能张开5.如图4所示,两个相同的空心金属球M和N,M带-Q电荷,N不带电(M、N相距很远,互不影响),旁边各放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P和R,当将带正电Q的小球分别放入M和N的空腔中时( )图4A.P、R上均出现感应电荷B.P、R上均没有感应电荷C.P上有,而R上没有感应电荷D.P上没有,而R上有感应电荷6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一金属圆盘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若圆平面与点电荷在同一平面内,则盘上感应电荷在盘中A点所激发的附加场强E′的方向在图1-7-12中正确的是( )图1-7-127.如图5所示,图5A、B为两个带等量异号电荷的金属球,将两根不带电的金属棒C、D放在两球之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棒的电势一定高于D棒的电势B.若用导线将C棒的x端与D棒的y端连接起来的瞬间,将有从y流向x 的电子流C.若将B球接地,B所带的负电荷全部流入大地D.若将B球接地,B所带的负电荷还将保留一部分8如图1-7-17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光滑金属板中心正上方有一带正电的点电荷Q,另一表面绝缘、带正电的金属小球(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原电场)自左以初速度v0在金属板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A.小球先做减速后加速运动B.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受到的静电力对小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D.小球受到的静电力对小球做功为零二、计算论述题9.在正点电荷Q附近有两个绝缘导体M、N,由于静电感应发生了如图6所示的电荷分布,当用导线将a、d两点连接起来时,导线中是否有电流流过,如果有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图610为研究静电除尘,有人设计了一个盒状容器,容器侧面是绝缘的透明有机玻璃,它的上下底面是面积S=0.04 m2的金属板,间距L=0.05 m,当连接到U=2 500 V的高压电源正、负两极时,能在两金属板间产生一个匀强电场,如图8所示.现把一定量均匀分布的烟尘颗粒密闭在容器内,每立方米有烟尘颗粒1013个,假设这些颗粒都处于静止状态,每个颗粒带电荷量为q=+1.0×10-17 C,质量为m=2.0×10-15 kg,不考虑烟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气阻力,并忽略烟尘颗粒所受重力.求合上电键后:图8(1)经过多长时间烟尘颗粒可以被全部吸附?(2)除尘过程中电场对烟尘颗粒共做了多少功?(3)经过多长时间容器中烟尘颗粒的总动能达到最大?参考答案【对点练习】1.答案ACD解析B选项属于防止静电平衡.2.答案AD3.答案 C解析+Q放在球壳内,由于静电感应,内壁感应出负电荷,外壁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如下图所示,是+Q与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线形状,球壳壁内部场强为零,其他地方的场强与仅存在点电荷+Q时产生的场强相同,故EA>EC>EB;如果A、C和球心在一条直线上,则A、C两点场强方向相同.4.答案(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2)导体表面任一点的场强方向与该处的表面垂直(3)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电荷在导体的外表面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越尖的地方,电荷分布的密度越大,附近的电场也越强.对一孤立的带电导体,可视为导体处于自己所带电荷的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时,也有以上特点.【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答案 A解析若我们身穿含有化纤成分的衣服,且始终在运动,使衣服与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不停地摩擦,在摩擦中会使衣服上带有异种电荷.在脱衣服时正电荷和负电荷碰到一起就产生放电现象,于是我们听到“劈啪”的放电声音,若是晚上还可以看见火花四溅的现象.2.答案 D3.答案AD解析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所以A选项正确.当电键闭合,导体和大地是一个整体,导体处于这个整体的尖端,把负电荷从地球上吸引过来,所以D选项正确.4.答案 A5.答案 D解析当将带正电Q的小球放入M的空腔中时,对M产生静电感应使M的内表面带负电,而外表面带正电,其电荷量为Q,它与原来金属球M外表面所带的-Q正好中和,使外表面不带电,实际上是M所带-Q被吸引至内表面,所以金属球M外部不存在电场,不能对P产生静电感应,P上没有感应电荷.当将带正电Q的小球放入原来不带电的N的空腔中时,对N产生静电感应,使N内表面带负电荷,N外表面带正电荷,N外部有电场,对R产生静电感应,使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选项D正确.6.答案 A7.答案ABD解析由图所示的电场线方向可知A、B、C、D的电势高低为UA>UC>UD>UB.当用导线将C棒的x端与D棒的y端连接的瞬间,将有自由电子从电势低的D棒流向电势高的C棒,这时C与D已通过导线连接为一个导体了,静电平衡后,它们的电势相等,C的x端仍带负电,D的y端仍带正电,而C的右端及D 的左端均不带电,即C右端的正电荷与D左端的负电荷中和掉了.当将B球接地时,一部分自由电子从低于大地电势的B球上流向大地,而一部分电子受到D棒y端正电荷的吸引而保留在靠近y的近端处,如果把带正电的A球移走,接地的B球上的负电荷才全部流入大地.故选项A、B、D正确.8解析:选BD.金属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表面为等势面.因此小球受到的静电力不做功,小球电势能保持不变,所以动能保持不变,故B、D正确.二、计算论述题9答案有a→d的电流10答案(1)0.02 s (2)2.5×10-4 J (3)0.014 s解析(1)由题可知,只要上板表面的烟尘能被吸附到下板时,烟尘即被认为全部吸收.烟尘所受静电力为F=qU/L,L= eq \f(1,2) at2= eq\f(1,2) eq \f(F,m) t2= eq \f(qUt2,2mL)得t= eq \r(\f(2m,qU)) L=0.02 s(2)由于板间烟尘颗粒均匀分布,可以认为烟尘的质心位于板间中点位置,因此,除尘过程中静电力对烟尘所做总功为W= eq \f(1,2) NSLqU=2.5×10-4 J.(3)解法一设烟尘颗粒下落距离为h,则板内烟尘总动能Ek= eq\f(1,2) mv2·NS(L-h)= eq \f(qU,L) h·NS(L-h).当h= eq \f(L,2) 时,Ek达最大.又据h= eq \f(1,2) a则t1= eq \r(\f(2h,a)) = eq \r(\f(m,qU)) L=0.014 s解法二假定所有烟尘集中于板中央,当烟尘运动到下板时,系统总动能最大.则 eq \f(L,2) = eq \f(1,2) at eq \o\al(2,1)所以t1= eq \r(\f(m,qU)) L=0.014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