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法考主观题(刑法)笔记

2020法考主观题(刑法)笔记
2020法考主观题(刑法)笔记

问:请分析甲、乙、丙、丁、戌的刑事责任(犯罪性质、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法定量刑)(1)甲、乙的行为:甲、乙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共谋实施贪污行为,构成贪污罪的(共犯)。贪污的对象是公共财物,题目中的26万元是五金厂的财物,而不是化工厂的财物,甲乙2人并没有贪污本单位的公共财物,所以,对甲乙二人的贪污行为只能认定为(贪污未遂)。甲、乙见事情败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代了贪污罪行的行为,属于自首,可以对贪污罪从轻或减轻处罚。

甲揭发乙共同犯罪以外的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的犯罪事实,构成立功,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乙作为国有企业的副厂长,利用职务便利,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戌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的行为,完全符合(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乙以妻子丁的名义在原料公司未出资却享有10%股份,且分得红利58万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成立(受贿罪)

(3)丙将五金厂的26万挪用出来汇给乙的个人账户,不是为了个人使用,也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但,丙明知甲乙二人实施贪污行为,仍为其提供帮助,并构成(贪污罪)的共犯(从犯)。

(4)丙为使五金厂能长期向化工厂供货,提前向乙的个人账户中汇入26万,实际上属于五金厂提前(垫付)的款项,这笔钱不是犯罪所得。所以,丁将26万元取出的行为,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26万是五金厂的钱,不是甲乙二人的贪污所得,所以,丁将26万取出的行为,也不成立贪污罪的共犯。丁将其中13万送给甲,既不是帮助分赃,也不是行贿,因而不成立犯罪。丁对自己名义的干股知情,并领取贿赂款,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从犯)。

(5)这里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戌作为回报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股份,虽然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让丁分得红利58万的行为,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行贿罪)。—————————————————————————————————————————————问: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甲携带凶器盗窃,入户盗窃,应当成立(盗窃罪)。如暴力行为不是作为压制财物占有人反抗的手段而使用的,只能视情况单独定罪。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的,才能定抢劫罪。甲并非上述目的,因而不应认定为抢劫罪。

本案,被害人并未发现罪犯的盗窃行为,未反抗;甲也未在杀害被害人后再取得财物,故对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不能对甲定抢劫罪。

问:甲、乙行为如何定性

甲、乙行为系假象防卫,假象防卫视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本案,甲乙在程某明确告知是警察的情况下,仍然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主观上有(过失)。但是,过失行为只有在造成重伤结果的场合,才构成犯罪。

甲、乙仅造成轻伤结果,因此,甲、乙无罪。

问: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结果负责

不应当负责。

在被告人高速驾车走蛇形和被害人重伤之间,介入了被害人的过失行为(对车速的控制不当)。谢某的重伤与甲、乙行为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从规范判断角度看,是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

问:丁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是否构成行贿罪(共犯)?是够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丁没有在丙和法官刘某之间牵线搭桥,没有促成行贿受贿事实的介绍行为,不构成(介绍贿赂罪)丁接受丙的委托,帮助丙实施行贿行为,构成行贿罪(未遂)共犯

丁客观上没有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主观上没有收受财物的意思,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问:有人认为丁构成侵占罪,有人认为不构成,你赞成什么

(1)构成。

(2)丁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完全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构成。(3)无论丙对10万元是否具有返还请求权,10万元都不属于丁的财物,因此该财物属于“他人财物”。(4)虽然民法不保护非法的委托关系,但刑法的目的不是确认财产的所有权,而是打击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如果不处罚侵占代为保管的非法财物的行为,将可能使大批侵占赃款、赃物的行为无罪化,这并不合适。

(1)不构成。

(2)10万为贿赂款,丙没有返还请求权,该财物已经不属于丙。因此,丁没有侵占“他人财物”。(3)该财产在丁的实际控制下,不能认为其已经属于国家财产,故该财产不属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据此不能认为丁虽然未侵占丙的财物但侵占了国家财产。

(4)如认定侵占罪,会得出民法上丙没有返还请求权,但刑法上认为其有返还请求权的结论,刑法和民法对相同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法秩序的统一性会受到破坏。—————————————————————————————————————————————问:对村长收受黄某、李某现金1万,定什么罪?

(1)村某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2)黄某、李某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3)出租荒山是村民(自治组织事务),不是接受乡镇政府委托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村长此时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不构成受贿罪。

问:对赵某父亲收受1万,对赵某父亲及赵某应当如何定罪

(1)赵某父亲和赵某构成(受贿罪)共犯。

(2)赵某父亲不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因为只有在离退休人员利用(过去职务便利)收受财物,且与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共犯关系的场合,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余地。

问:对黄、李某取得补偿款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数额

(1)伙同他人贪污的,以共犯论。

(2)黄某、李某取得补偿款的行为构成贪污罪,2人是贪污罪共犯。

(3)因为2人共同利用了黄某的职务便利骗取公共财物,2人要对共同贪污的犯罪数额负责,犯罪数额都是50万元,而不能按各自最终分得的赃物确定犯罪数额。

问:对陈某让李某盗窃及汽车玻璃砸坏,对2人应如何定罪

(1)陈某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属于(教唆未遂),李某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李某虽然接受盗窃教唆,但并未按陈某的教唆造成危害后果,对汽车玻璃被砸坏这一结果,属于超过共同故意的行为,由李某自己负责。

问:村民邢某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

(1)不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

(2)虽然法律明文规定发现火情时,任何人都有报警的义务,但是,报警义务不等于救助义务,同时,仅在行为人创设了危险或具有保护、救助法益的义务时,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时,才能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3)本案,火情是黄某造成的,邢某是偶然路过,其未创设火灾的危险,因此邢某无刑法上的作为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

问:如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

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

(1)黄某放火与范某死亡间,介入了(被害人范某)的行为。

(2)肯定因果关系:1)根据条件说,可以认为放火行为和死亡间,具有“无A就无B”的条件关系;2)被害人在当时情况下,来不及精确判断返回住宅取财的危险性;3)被害人在当时情况下,返回住宅取财符合常理。

(3)否定因果关系:1)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放火和被害人死亡间不具有相当性,被告人实施的放火行为未烧死范某,范某为抢救数额有限的财物返回高度危险的场所,违反常理;被害人是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非常清楚,因此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2)被害人试图保护的法益价值有限。只有甲对乙的住宅放火,如乙为了抢救婴儿而进入住宅内被烧死的,才能肯定放火行为和死亡间的因果关系。—————————————————————————————————————————————问:事实一,“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信用卡购物10余次,金额3万,从未还款”应当如何定罪

(1)(信用卡诈骗罪)。

(2)因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触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3)二者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从一重罪,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问:事实二“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双方应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死亡”如何定罪

应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因为长时间勒住被害人的脖子,不仅表明其行为是杀人行为,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问:事实三“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务,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价值1万”,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基本理由)

2种处理意见

(1)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财物,事实三成立盗窃罪。

(2)如认为死者不占有财物,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问:事实四如何定罪“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

(1)成立敲诈勒索罪(未遂)与诈骗罪(未遂)的(竞合)。

(2)因为陈某的行为同时符合2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

(3)陈某对赵某实行威胁,意图索取财物未果,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陈某隐瞒李某是我的事实,意图骗取财物未果,构成诈骗罪(未遂),由于只有1个行为,故从一重罪论。

问:陈某逃至外地,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代了事实二和事实四,是否成立自首(1)对故意杀人罪和敲诈勒索罪(或诈骗罪)成立自首。

(2)因为走投无路而投案,属于自动投案,不影响自首的成立。因为投案动机(不影响)自动投案行动的认定,只要客观上存在投案的自动性,并如实交代了其犯罪行为的,就成立自首。

问: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机关,查证属实。是否构成立功

(1)不构成。

(2)根据《刑法》规定,陈某提供的犯罪线索虽然属实,但是其以前查办犯罪活动中掌握的,故不构成立功。

(3)据以立功的线索,材料来源下列之一的,不能认定为立功:1)本人通过非法手段或非法途径获

取的;2)本人因原担任的查禁犯罪等职务获取的;3)他人违反监管规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事实一: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债权债务关系)。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9万划转到自己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

问:划转到自己账户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1)赵某将钱某的9万存款划转到自己账户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2)存款属于盗窃罪的对象,赵某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且是盗窃(既遂)。

事实二: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到大桥后,2人发生争执。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脖子,捂住口鼻,致钱某昏迷。赵某以为钱某是我,将“尸体”扔入河中。

问: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有几种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

(1)赵某致钱某死亡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2)处理意见如下:

1)第一行为勒颈部,捂住口鼻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行为将钱某“尸体”扔入河中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时,对死亡有间接故意(或未必的故意),则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否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

3)将2个行为视为1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4)将2个行为视为一体,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来处理,只要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就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应当认为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未中断,而且客观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发生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该肯定赵某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事实三:6月28凌晨,赵某将恐吓信放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绑架,让钱某的妻子孙某(某国企出纳)拿20万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就杀死钱某。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3万,于是上班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急忙将20万送大桥处。赵某蒙面接收20万后,声称2小时后即见到丈夫问:赵某向孙某索要20万,什么性质

(1)赵某向孙某勒索20万的行为是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2)一方面,赵某实施了胁迫行为,孙某产生了恐惧心理,并交付了财物。所以,赵某的行为触犯了敲诈勒索罪;另一方面,钱某已经死亡,赵某的行为具有欺骗性质,孙某产生了认识错误;如果孙某知道真相就不会受骗,不会讲20万交付赵某。因此赵某的行为也触犯诈骗罪。

(3)但由于只有(1个行为),故成立(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

事实四:28日下午,钱某尸体被人发现(溺水死亡)。赵某觉得行为迟早败露,于29日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代上述全部犯罪事实,并将勒索的20万交给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将20万退孙某,孙某于8月3日将17万还给公司)。公安人员李某听了赵某的交代随口说了一句“你罪行不轻啊”,赵某担心被判死刑,逃跑外地。通缉过程中,赵某身患重病无钱治疗,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再次如实交代自己全部罪行。

问:赵某行为是否成立自首?孙某从公司拿出17万是否成立犯罪

(1)赵某行为成立自首。

(2)虽然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自首”,但这是针对后来不再投案自首而言。本案,虽然可以根据司法解释否认赵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认后一次属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成立自首。

注意:对因采取(强制措施)而被动归案的人,再次逃跑后又回来自动投案的,不能认定自首。

孙某的行为虽然属于(挪用公款),但不成立(挪用公款罪),因为孙某虽然挪用公款给个人使用,但未超过(3个月)未归还。

—————————————————————————————————————————————案情:甲、乙缺钱,乙得知甲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

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经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报警”,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道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到丙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套问乙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2天后甲又到丙家,按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无欠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2万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对其拘传。甲在民警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罪行。

甲的行为:

(1)甲在着手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财物),根据,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根据,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情形,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当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2)甲的杀人、抢劫行为,都与乙无关,甲乙之间没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

不成立(共犯);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给乙,不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甲2天后回到丙家,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一部分,不单独构成盗窃罪。

(3)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只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的,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乙的行为:

(1)乙事先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甲的抢劫行为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

(2)在甲实施抢劫行为时,乙已经离开现场,乙没有帮助故意,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3

—————————————————————————————————————————————

注意:历年考题中,捡到他人包后,打电话索要钱财的,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事实一:王某组织其黑社会性质主张,刘某、林某、丁某积极参加。一日,王某、刘某在某酒店就餐,消费3000元。在王某结账时,收银员吴某偷偷调整了POS机数额,故意将3000元改成30000元,交给王某结账,王某果然认错,支付了30000元。

问:吴某行为定性,有几种处理意见。

(1)一种认为是盗窃罪。

1)被害人不知道自己多余处分的钱财,行为人吴某拿走这部分财产的,应当成立盗窃罪。

2)理论基础在于,诈骗罪要求被害人自愿处分财产,而“自愿处分”要求被害人对财产有具体的认识,即具体的处分意识(处分意识必要说中的严格论)认为(主流观点),只有行为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交付的财产的全部内容(种类、数量、质量、价格、外形等),才能认为其有处分意识。

3)本案,被害人对自己处分的财产的价格没有充分的认识,行为人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仅仅成立盗窃罪。

4)这种观点,在审判实务中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最高法院相关指导案例也持支持意见。

(2)一种认为是诈骗罪。

1)这种观点认为,对诈骗罪所要求的“处分意识”不作严格解释,持概括(抽象)处分意识说(也称为处分意识必要说的缓和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大致认识)到自己交付的财产的种类(如衣服、酒、手机)就可以认为有(处分意识)。

2)本案,被害人知道自己处分了“钱财”,即认为被害人有处分意识,至于处分的钱款的“数额大小”,不是处分意识所必须的。

事实二:王某发现多付钱后,与刘某去找吴某还钱,吴某拒不退还。王某、刘某恼羞成怒,准备劫持吴某让其还钱。在捆绑吴某过程中,不慎将吴某摔成重伤。担心酒店其他人报警,故放弃挟持,离开酒店。

问:王某、刘某构成何罪

(1)本案,王某、刘某对吴某诈骗(盗窃)的财物享有财产返还请求权,故要求吴某返还钱款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拘禁吴某的行为应当成立(非法拘禁罪)。

(3)《刑法》第238条第3款“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非法拘禁罪处罚”。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将“索取债务”范围扩大解释为包括“赌债、高利贷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其目的是严格限制绑架罪的范围,适度扩张非法拘禁罪的范围。

(4)本案,王某、刘某没有侵犯吴某财产的目的,而是索回自己财产的目的,虽然本案不是“索债”,但根据当然解释,更应以非法拘禁罪论。既然索回赌债而拘禁、扣押他人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索回自己财产(包括非法财产)而拘禁他人的,更应该成立(非法拘禁罪)。

事实三:在王某、刘某走出酒店时,在门口被武某等4名保安拦截。王某遂让刘某打电话叫人过来帮忙,刘某给林某、丁某打电话,并私下叫2人带枪过来,林某2人将枪支藏衣服里,护送王某上了私家车。武某等人见状遂让4人离开。王某上车后气不过,让刘某“好好教训这个保安”,随即开车离开。刘某让林某、丁某2人开枪。林某、丁某2人,1人朝武某腿部开枪,1人朝腹部开枪,只有1枪击中武某腹部,导致其死亡,无法查明是谁击中。

问:王某、刘某、林某、丁某对武某的死亡构成何罪(其中王某的行为有几种处理意见)

1、林某具有伤害故意,丁某具有杀人故意,2人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林某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丁某成立(故意杀人罪)。

2、本题中,虽然不能查清是谁的枪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无非有2种可能:

(1)林某的枪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林某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这一(结果加重犯)。既然丁与林某成立共同犯罪,那么,丁也需要对林某的行为及其造成的思维结果承担责任,故丁也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刑事责任。

(2)丁的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林某仅具有伤害的故意。二人在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也需要对“共同的伤害行为”所造成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故林某也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3)故该案中,林某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丁构成故意杀人罪。

3、王某的行为

(1)一种观点认为,王某仅仅承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王某仅有教训被害人的想法,也不知道丁某、林某带有枪支,王某主观上没有杀人的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王某与其他共犯人在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对于他人的“共同伤害”行为所造成的过限死亡结果应该承担责任,故王某承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2)一种观点认为,王某应承担故意杀人罪。在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应该对集团成员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责任。本案,王某等人系黑社会性质组织,属于犯罪集团,王某应该对集团成员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责任,只要其成员的行为没有明显超出集团的活动范围。

问:甲生意上亏钱,乙欠下赌债,二人合谋干一件“靠谱”的事情以摆脱困境。甲按分工找到丙,骗丙使其相信钱某欠债不还,丙答应控制钱某的小孩逼钱某还债,否则不放人。

丙按甲所给线索将钱某的小孩骗到自己的住处看管起来,电话告知甲控制了钱某的小孩,甲通知乙行动。乙给钱某打电话“你儿子在我们手上,赶快交50万元赎人,否则撕票”,钱某看了一眼身旁的儿子,回了句“骗子”。

乙察觉异常,将情况告诉甲,甲来到丙处发现孩子不是钱某的小孩,是赵某的小孩,但没告诉丙,只是嘱咐丙看好小孩,并从小孩口中套出其父赵某电话。

甲乙商定转而勒索赵某的钱财。第二天,哭闹要离开,丙恐被人发觉,捂住小孩口鼻,用胶带捆绑双手将嘴缠住,致其机械死亡。甲得知后与乙商定放弃勒索赵某财物,由乙丙处理尸体。乙丙2人将尸体连夜运至城外掩埋。第三天,乙电话赵某,威胁打款30万,不许报警,否则撕票。赵某当即保安,甲乙丙归案。

1、甲、乙构成共同绑架罪。(1)甲与乙预谋绑架,并利用丙的不知情行为,尽管丙误将赵某的小孩作为钱某的小孩非法拘禁,但甲、乙借此实施所要钱某财物的行为,是绑架他人为人质,进而勒索第三人的财物,符合绑架罪犯罪构成,构成共同绑架罪。(2)甲、乙所犯绑架罪属于未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理由:虽然侵犯了赵某小孩的人身权利,但没有造成钱某的担忧,没有侵犯也不可能侵犯到钱某人身自由与权利,当然也不可能勒索到钱某财物,所以是绑架罪未遂。

2、甲在与乙商定放弃犯罪时,乙假意答应放弃犯罪,实际上借助原来的犯罪,对赵某谎称绑架了其小孩,继续实施勒索赵某财物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论。理由,因为人质已经不复存在,其行为不仅构成敲诈勒索罪,同时构成诈骗罪。因为乙向赵某发出的虚假的能够引起赵某恐慌、担忧的信息,同时具有虚假性质和要挟性质,因而构成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论,与之前所犯绑架罪(未遂),数罪并罚。

3、丙构成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应当分别定罪量刑,数罪并罚。

(1)丙哄骗小孩离开父母,并实力控制,是出于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而实行的行为,所以构成非法拘禁罪。

(2)因为丙没有参加甲、乙绑架预谋,对甲、乙实施绑架犯罪不知情,所以不能与甲、乙构成共同绑架罪,而是单独构成(非法拘禁罪)。

(3)丙犯非法拘禁罪,是甲、乙共同实施绑架罪的一部分——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甲、乙对于丙非法拘禁行为负责。甲、乙、丙在非法拘禁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甲、乙既构成绑架罪又构成非法拘禁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丙因为没有绑架犯罪故意,仅有非法拘禁罪故意,所以只成立非法拘禁罪。

(4)答案一:丙为控制小孩采取捆绑行为致其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这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的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可能造成死亡的结果,可以评价为杀人行为,丙主观上对此有明知并持放任的态度,是间接故意,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甲、乙对于人质的思维没有故意、过失,没有罪责。具体说,丙的杀人故意行为超出了非法拘禁之共同犯罪故意范围,应当丙单独负责,甲乙没有罪过、罪责。

答案二: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丙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小孩死亡,但丙不希望也不容忍小孩死亡,主观上疏忽大意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按事前分工,看护小孩属于丙的责任,小孩安全丙负责,甲乙二人均不在场,没有可能保证防止、避免小孩死亡,所以,甲乙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情:徐某系国有黄河公司经理,顾某系副经理。2005年,黄河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公司改制为管理层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徐某、顾某及其他干部职工分别占40%、30%、30%股份。在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某资产评估所对黄河公司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所指派周某具体参与评估。在评估时,徐某与顾某明知在公司的应付账款中有100万元系上一年度少交利润而虚设的,经徐某与顾某以及领导班子商量,从公司的其他公款中取出1万送给周某。周某收下改款后,出具隐瞒该100万虚假的应付款的评估报告。随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公司改制方案。在尚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徐某因人举报而案发。

问: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还是私分国有资产罪。

(1)构成贪污罪。

(2)本案不符合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的特征,而是采取隐瞒方式将公款非法占有。

(3)“私分国有资产罪”要求是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将国有资产分配给单位的所有成员或多数人。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单位少数成员,应该认定为共同贪污。

问:徐某与顾某的犯罪数额如何计算。

徐某、顾某应该对100万的贪污总额负责,而不是只对个人所得部分负责。此外,用于行贿的1万元也应该计入贪污数额。

问:徐某与顾某犯罪属于既遂还是未遂。

(1)贪污100万属于未遂。(2)因为公司产权尚未过户,但贪污1万属于既遂。

问:给周某送的1万是单位行贿还是个人行贿

(1)给周某的1万属于个人行贿。(2)因为不是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问:周某行为是否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数罪并罚

周某行为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不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并罚)

定刑。

问:周某是否构成徐某与顾某的共犯

周某构成徐某与顾某犯罪的共犯,属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贪污共犯的(想象竞合)—————————————————————————————————————————————

案情:陈某见熟人赵某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产生歹意,勾结高某,谎称赵某欠自己10万货款未还,请高某协助索要,并承诺要回款项后给高某1万酬谢。高某同意。某日,陈某和高某以谈生意为名把赵某诱骗到宾馆,共同将赵扣押,并由高某对赵某进行看管。次日,陈某和高某对赵某拳打脚踢,强迫赵某拿钱。赵某迫于无奈给其公司出纳李某打电话,以谈成一笔生意急需10万现金为由,让李某将现金送到宾馆附近交给陈某。陈某指派高某取钱,李某来到地点,见来人不认识,不肯把钱交给高某。高某威胁李某说“赵某已经被我们扣押,不把钱给我,我们就把赵某杀了”。李某不得已将10给高某。高某回到宾馆,发现陈某不在,赵某倒窗前已经断气。见此,高某投案,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事后查明,赵某因爬窗逃跑,被陈某用木棒猛击脑部,赵某身亡。

问: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行为构成何罪。

(1)抢劫罪。

(2)因为陈某以暴力、威胁方法,直接夺取财物,而非向第三者索要财物。

问:高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行为构成何罪

(1)非法拘禁罪。(2)高某没有绑架的故意,是为了索取债务。(3

问:陈某与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1)构成共同犯罪。(2)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抢劫罪中压制被害人反抗的手段——非法拘禁与非法拘禁罪的实行行为重合,2个人可以在重合范围内,就非法拘禁成立共犯。(3)故陈某的抢劫罪与高某的非法拘禁罪之间成立共同犯罪。

问:高某在公园取得李某10万是否另行构成敲诈勒索罪

(1)不另行构成敲诈勒索罪。(2)因为高某的行为属于拘禁他人后,索取债务的行为,缺乏了非法占有目的。

问:陈某对赵某的死亡,应当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1)成立抢劫罪一罪;(2)是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抢劫致人死亡,不另定故意杀人罪,因为陈某的

故意杀人行为包含在抢劫罪中。

问: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后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1)不负刑事责任。(2)因为陈某的杀人行为超出了高某的故意范围。

问:高某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与立功。

(1)高某主动投案的行为成立自首。

(2)高某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的行为成立立功。由于陈某的抢劫罪(抢劫致人死亡属于加重构成的抢劫)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所以高某的行为成立重大立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