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概念,并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随后,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以期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日益严重。

空巢老人,即那些因子女长期外出工作、学习而独自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他们面临着许多养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生活照料不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上往往缺乏必要的照料。

他们可能面临饮食不规律、卫生条件差、疾病无人照顾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他们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

精神慰藉缺失:空巢老人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经济支持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仍有部分空巢老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

他们可能面临生活费用不足、医疗费用难以承担等问题,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服务不足:在农村地区,针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服务相对较少。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康复、照料等服务,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养老问题时更加困难。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摘要】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分析了空巢老人现状及其原因,指出现有养老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关爱与支持的建议。

文章强调了关爱空巢老人的重要性,呼吁共建幸福养老社会。

通过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增进对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理解,并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社会背景、现状、主要原因、养老模式、建议、社会关爱、支持、幸福养老社会1. 引言1.1 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性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已经独立生活或迁出家庭,导致老人独自生活的情况。

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养老资源匮乏、生活保障困难、身心健康受损等方面。

贵州农村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照料和陪伴,使他们面临着孤独、失落和无助的困境。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逐渐衰退,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料。

由于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许多空巢老人无法获得有效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解决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当务之急。

必须重视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促进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和支持,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共同打造幸福养老社会。

2. 正文2.1 社会背景下的空巢老人现状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被迫独居或留守在农村,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务工或生活,无法照顾他们。

这种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

随着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独居或空巢老人。

据统计,目前贵州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已经超过100万。

二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孤独和失落。

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空巢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研究分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研究分析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研究分析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空巢老人将逐年增多,这一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农村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极少,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养老模式做了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标签: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1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状1.1 农村老人的居住状况多以独居为主全国老龄委员会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空巢、类空巢老人以有配偶同住为主占64.9%,丧偶的占28.8%。

老人自愿与子女分开居住约有40%,主要以夫妻户、低龄老人为主,同时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相对较好。

老人被迫与子女分开居住有48.3%,其中老人想与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关系紧张、子女外出发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独守空巢的占30.7%。

老人自愿入养老院占17.6%,但多因经济条件、养老院收住对象限制、当地无养老机构等原因而不能如愿。

1.2 农村老人的经济负担较重农村老人的经济支出主要体现在生活费用、生活物品费用以及医疗费用的支出。

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提供,并且有一半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水平均在600元以下。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收入只能满足日常生活开支。

对于医疗费用,若是数额较小可以承受,一旦老人有重大疾病,则抵抗风险的能力急剧下降甚至不具备应对突发疾病和重大疾病的能力。

因此,老人的医疗费用应当由社会各方统筹,以提高老人应对突发疾病的能力。

1.3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困难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分为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生病后的生活照料两种情况,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生活照料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成员。

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老伴和子女照顾的老人占到90%以上。

农村老人生病后生活照料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是家庭成员。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日常和生病后的照料还是主要依靠自己和老伴,其他人的照料不具备条件也不能及时对老人平时的生活加以照料。

调研报告: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空巢老人”现象在如今农村地方是普遍存在的。

老人们的子女一般都是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孩子和老人,这样不仅仅有“空巢老人”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还有“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

农村的“空巢老人”一般可以分为夫妇双方居住的“空巢老人”、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以及只有老人孩子居住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题。

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切实关怀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制度,使得老人们真正的安享晚年生活,成为新农村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状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问题需求强烈而迫切。

(一)“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医疗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是子女外出打工,其余的都是子女外出求学,子女在外经商,子女在外定居。

农村的“空巢老人”大多数都是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他们很少有人去养老机构来解决养老问题,而且有的“空巢老人”甚至要负担孙子孙女的抚养费用,因此“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非常的重要。

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生病就医就会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加剧,虽然老人们有农村合作医疗,但是空巢老人的经济并不宽裕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看病贵、看病难仍然成为一个难题。

(二)“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经济收入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生活状况,外出打工也能获得少部分的经济收入,所以子女所能负担父母的养老费用不得不较少,大多数“空巢老人”还需要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养活自己,有特殊情况的还需要抚养孙子孙女,为子女减轻负担。

(三)“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心理状况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种地,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他们劳动了一辈子,老了之后就不习惯停下来,这样也能够养活自己,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没有寄托,唯有以种地作为寄托,这样也为经济条件不好的子女减轻经济负担。

关于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提案

关于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提案

关于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提案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达到90%。

他们有的人已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人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

因此,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困难更多一些。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孤独无助大量农村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也随之下降,从而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

这些外出者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空巢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2、生活困难据中国老龄委提供的相关资料,全国60岁以上农村老人占农村总人口10.92%,其中39.3%的人生活贫困,45.3%的人生活得不到保障。

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田间劳作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

3、健康状况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有所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

由于“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低,处于有钱看病则生活费就无着落,若用于生活就无钱看病的状态,加之农村老人普遍存在着嫌医疗费太高而不舍得花钱看病的现象,由于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经常是最后导致病情加重,过早地进入疾病缠身状态。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家务、看病等生活困难和与日俱增的孤独感,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针对以上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1、对农村“空巢老人”所拥有的土地由村委会帮助其进行转租;也可以同时将外出打工子女的土地与老人的土地同时转租经营,提高土地的收益,以土地收益作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础保障。

2、由村委会组织养老互助,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及健康老人为疾患老人和高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提供互助服务。

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对提供服务的低龄、健康老人给予适当工资报酬。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农村老年人。

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养老困境,如经济保障不足、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匮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经济方面,农村空巢老人往往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依靠种地为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种地的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子女外出打工,虽然能给家里寄一些钱,但往往不足以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此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

一些老人甚至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导致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加重了生活的负担。

生活照料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无人帮助解决。

比如,房屋维修、水电故障等问题,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饮食方面,很多老人为了省事,常常凑合着吃,营养难以保证。

而且,一些老人身体不好,行动不便,自理能力较差,个人卫生和居住环境也难以得到良好的维护。

精神慰藉的缺失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老人们感到孤独和寂寞,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

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较少,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单调乏味。

有些老人甚至因为长期的孤独和压抑,出现了心理疾病。

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也给空巢老人的养老带来了不便。

一些村庄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老人看病需要去较远的乡镇或县城,路途奔波,十分不便。

而且,农村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疑难病症难以有效诊治。

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标准,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问题揭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老人现象逐渐突出。

这一群体普遍指的是年过60岁,并且已经进入退休状态,但其子女和亲属却因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与之同住或照顾。

1. 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承受着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他们长期缺乏陪伴和交流,精神上的空虚感导致心理健康的下降,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 生活保障困境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空巢老人而言,面对日常生活中诸如饮食起居、医疗保健等基本需求时常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独自购买食物、进行家务或应对突发状况,同时也缺少专业知识对健康进行科学管理。

3. 安全问题隐患由于年龄大、身体衰弱以及大多数时间在家中度过,空巢老人成为不法分子投机行骗的对象。

频繁发生的电信诈骗、虚假广告等现象,给空巢老人及其资金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二、问题原因分析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 家庭结构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年轻一代追求个人发展的浪潮,家庭结构不再以大家庭为主导,传统三代同堂模式逐渐衰落。

个体化需求使得子女在成年后选择自立生活,导致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加。

2. 经济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快节奏工作生活使得人们很难有更多时间陪伴空巢老人。

经济压力加剧,亦让子女丧失了照顾父母的条件。

3. 养老服务不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医疗保健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了养老服务质量不高且覆盖面较窄。

这为造成空巢老人存在问题提供了土壤。

三、问题解决建议在现实中,为解决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多方面措施来提供帮助和关怀。

1. 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加大对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建立健全居家护理服务体系,提供上门医疗、生活照料等辅助性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便利。

2. 提高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也可通过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展兼职岗位,给予经济压力较大的子女更多支持,以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因子女外出务工、留学等原因,无人照顾或照顾能力有限,只能独自在家独自生活的老人。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表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无人照料:子女外出工作后,空巢老人无人照料。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卫生、医疗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照顾。

2. 心理孤独:空巢老人独自一人生活,缺乏亲人陪伴和社交活动。

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 养老资源缺乏:农村地区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养老院数量有限,服务质量也较为欠缺。

4. 经济困难:农村空巢老人多为退休工人,经济收入有限。

在子女外出工作后,经济来源更加困难,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1. 子女外出就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子女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选择外出就业,将空巢老人留在农村。

2. 教育资源不均: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子女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也选择外出留学。

老人们则留在农村无人照料。

3. 社会结构变迁:传统多子女家庭逐渐转变为单独子女家庭,子女们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生活,照顾老人变得困难。

三、政府应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1. 建设养老院: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院的投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

要确保养老院的数量充足且服务质量可靠,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

2. 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等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医疗、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空巢老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同时,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空巢老人的医疗费用得到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探究——以山西省阳高县为例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空巢家庭”也日渐增多。

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代表,通过走访政府、实地调研和访谈问卷等方式,结合老人的年龄构成、消费状况以及养老意愿等方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发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交替演进的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凸显。

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多关注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相继提出了“社区养老”、“虚拟养老”,而对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为此,我们以山西省阳高县的农村老年人口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与关注。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空巢家庭”的研究美国学者P.C.格里克(1947)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各阶段。

到了空巢阶段,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

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

研究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现状及养老模式的探究,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与社会支持,农村养老问题等[1]。

索引文献中大多数聚焦于中国较为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对于西部农村养老状况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对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同的地区发展程度并不相同,养老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因而养老模式没有普遍适应性。

二、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本文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临夏县“罗文皂村”和“管家堡村”老人关于养老意愿、身体状况、消费水平,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一些难以量化(如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内容,本文采取设置虚拟变量的方法,即用0,1,2……表示逐渐变强的程度,在分析时用数字代替了所表示的相关内容,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一)调研地一般简介临夏县辖8个镇、5个乡、10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22.76万人,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47万人,占总人口的40.98%,60岁以上的老年人42828人,占总人口的11.3%。

(二)罗文皂村老年人口年龄构成1在研究中,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的观察,发现60-79岁的老人有自养能力,在农村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老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我照料。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70岁以上的老人,下图反映了老年人口具体的年龄构成:图1 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年龄构成分布由图1可知,老年人口中60-79岁的人口比例较大。

虽然年龄比较大,但还有许多老人要从事很大的劳动量,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

对于有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口,大都还在为家庭发挥余力,继续终身劳动者的角色,如照看留守儿童、简单劳作等。

相比较城镇老年人口来说,该年龄层的老人在进入老年之后,没有出现较大的角色转化,不像城镇老年人口,在退休之后会发生精神空虚等问题。

因为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在进入老年之前,也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进入老年之后,只是根据身体的状况,减少了劳动强度而已。

对于没有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口,虽然居家养老方式很普遍,但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生存质量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二)罗文皂村老年人口月均收入及收入用途阳高县是个贫困县,大多数人口都是农业种植人员,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阳高县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成为种植农业的主力,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十分微薄并且不固定。

表1 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月均收入图2 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月均收入分布图3 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收入用途频率分布图2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老年人口本来收入微薄且单一,曲线整体偏右,大部分的收入用途都集中用于维持生计的基本需求和看病就医,说明老年人口很少有精力和金钱去娱乐休闲,精神生活匮乏。

三、对罗文皂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分析结论基于笔者的理解,大多数“空巢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应该很愿意去当地的养老机构2注:由于处理数据的需要,6代表收入用于基本需求,5看病就医,4给子女储蓄,3给自己储蓄,2休闲娱乐,1其它。

3,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并不尽然如此。

调查表明:尽管生活上有诸多艰辛,绝大多数老人们喜欢呆在家里,而不是选择机构养老。

笔者针对这一点,开始了思考。

(一)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表2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回归Dependent Variable: YSample: 1 72Included observations: 68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1.4563640.1960907.4270050.0000XR-squared0.003732 Mean dependent var 1.367647 Adjusted R-squared-0.011363 S.D. dependent var0.667014 S.E. of regression0.670793 Akaike info criterion 2.068258 Sum squared resid29.69758 Schwarz criterion 2.133538 Log likelihood-68.32078 F-statistic0.247237 Durbin-Watson stat 2.163417 Prob(F-statistic)0.620679得出如下分析结果:Y= 1.456-0.048X(7.43)(-0.50)R2=0.003732 ,F=0.247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1)X的参数估计为-0.048,说明当X越小,Y的估计值越大,即老人的健康状况越差,机构养老的意愿越强,这是具有经济意义的。

(2)模型拟合得不好:可决系数R2=0.003732,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不好。

从截距项和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0.025 (66)< t0.025(60)=2.000 ,︱t1︱< t0.025(60), 说明解释变量X(健康状况)在95%的置信度下,无法拒绝斜率项为零的假设;但︱t︱ >t0.025 (60),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由以上分析得出: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

(二)养老意愿与性别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为探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再次假设:老人的养老意愿和性别、文化有相关性,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3注:下文中出现的“养老意愿”都定义为:老人是否愿意去养老机构。

为处理方便,将不同的意愿进行赋值:1代表不愿意,2无所谓,3愿意。

表3 “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与性别、文化的相关性分析我们进行检验的是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的老人之间养老意愿是否有显著的不同,以此来找出影响老人们“反常”养老意愿的因素。

由上可知,表中平均差异的F统计值分别为0.189,0.371,显著性概率值p分别0.665,0.774,大于0.05,接受虚无假设,表示不同性别、文化老人的养老意愿没有显著的差异。

Eta平方的数值只有在自变量依变量差异检验达到显著时(p<=0.05)才会有意义,在此时无意义,不做分析。

(三)养老意愿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除却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这种不显著影响因素,笔者试图探究养老意愿和收入水平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为此,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养老意愿进行了整理,得到下图:图4 空巢老人在不同收入条件下的养老意愿不难看出,不管是低收入群体还是较高的收入群体,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占很大比例。

当收入低至生存线以下时,老人们迫不得已才愿意去养老院等福利机构。

(四)养老意愿与宗教信仰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深感诧异,在走访过程中观察到,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养老机构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阳高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而我们选取的两个村庄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老人,出于饮食的禁忌和生活习惯的考虑,他们认为和汉族老人一起生活有着诸多不便,在闲暇之余,他们更愿意去清真寺等宗教场所;第二,对于养老机构,老人们有心理阴影,他们宁愿选择在自己家中,而不愿意去那种“冷冰冰”的地方。

在制定相关养老机构的政策时,笔者认为应该把宗教因素考虑在其中。

四、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的综合分析通过问卷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空巢家庭”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月均收入、养老意愿等基本方面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阳高县罗文皂村老年人的生活面临着经济来源少、身体素质差、精神安慰少的状况。

大多数老年人还要独自承受体力劳动,进一步加剧了身体的弱化,自我养老无法实现,陷入“贫困的循环”。

现将一些主要问题列举如下:(一)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严峻在临夏县,大多数老人都是通过自我养老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或者主要靠配偶来照顾,但是大多数老人身体状况差,常年卧病在床,且为体力劳动所折磨。

经济来源少、就医得不到保障,这让老人们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但是,研究发现,在农村,政府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虽然政府对高龄老人给与补贴:90-94岁的老人每年补贴500元,由阳高市财政部门提供;95-99岁的老人每年补贴700元,由阳高县财政部门提供;高于100岁的老人,每年补贴1200元,由山西省财政部门提供。

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比较紧张,这些钱还没有落实到老人手中。

(二)弱势“空巢老人”广泛存在贫困、病残、孤寡、高龄的“空巢老人”是所有农村老人中生活最为艰难的群体,由他们组成的家庭称之为弱势“空巢家庭”。

这部分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传统观念又根深蒂固,他们无任何储蓄,即使有也难以抵御各种各样的生活风险。

受年龄和体力的干扰,使原本经济来源单一的老年人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愈加锐减,从而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不良的卫生习惯、薄弱的保健意识、陈旧的就医观念、无奈的就医难题,致使那些积劳成疾、缺医少药的老人自理困难。

[2](三)对精神慰藉的渴求现象普遍由于子女到城市打工或回家不方便,或不想回家,老人们并不能常见到子女。

在与农村老人交流的过程中,越是高龄的老人对内心深处的精神慰藉越是渴求。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老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渴求无法准确的表达,但是内心的孤独溢于言表。

不少老人遭到儿女的推诿,被歧视、被遗弃,他们内心的那份无助与孤寂是经济补贴所远远不能弥补的。

在不久的将来,老人们可以忍受较低的经济补贴,但是愈增的亲和力需求却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加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