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头衔史上最长 包拯的多达四十五个字
包拯,包拯简介

包拯,包拯简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宋朝人物简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人物生平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
”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
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拯

令色,对亲人朋友不结党营私,在生 活上从不奢侈,保持朴素之风,最后 写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言语中肯。
纵观全文,看一看作者在结构安排和表
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全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 性格特点,有详有略。 表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 正面描写: ( 1、2、3、5 ) 侧面描写: ( 4 ) 概括描写: ( 2、 4 、5 ) 具体描写: ( 1、3 )
返回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字晋卿, 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 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 他出生时,他父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 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 楚材。燕京被元军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 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 任中书令(宰相),为治理国家、维护民族团结、 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
些清官?说说他们的 事迹。
海瑞
于成龙
耶律楚材
明朝时候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 私,明察秋毫,人称“海青天”。一天,他带着几个衙役 微服出巡,在街上看见一群人慌慌张张地走过来,两个身 强力壮的小伙子用一块木板抬着一个人,身上盖着被子, 插着珠钗的头露在被子外面。另几个男人在旁边跟着,不 时有人去掖掖被子。走了一会儿,他们在路旁休息一会儿, 再换两个人抬着木板走。 海瑞觉得蹊跷,便上去攀谈,得知是这家的妹妹身染 恶疾,特地找来几个同村的小伙子抬她去外地看医生的。 海瑞派一个衙役暗中跟踪,看到这群人来到一个村子最西 头的房屋前,两个人把他们接了过去。 海瑞回府后迅速派人去将那伙人抓了起来,从那间屋里搜 出了大量金银财宝,后来经审讯得知他们是一伙强盗。
包拯包青天简介 历史上包拯包青天是几品官?

[键入文字]包拯包青天简介历史上包拯包青天是几品官?导读: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据出土于1973 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铭记载:包拯先后有三妻,分别为张氏、董氏和媵孙氏(媵指随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
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
二十八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
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
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家庭简介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墓志》《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
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读书耕田。
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
所以包拯与文彦博“方业进士,相友甚厚”,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
父后来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
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个传支接代。
他家境殷实,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熏陶。
1。
包 拯

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辞官十年不仕,孝行事迹突出。
他主张以民为本,效法古代圣贤先哲的立身之道,是深受民间大众推崇的官员典范。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公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仕途生涯阅历丰富包拯父亲包令仪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做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
包拯幼年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进士第,初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迈,未赴任。
改监和州税,旋解官归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1037)39岁时才出来做官。
包拯为官经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
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
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6年6月—1047年4月任京东— 1 —转运使。
1047年4月—1048年5月任陕西转运使。
1048年5月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
1052年3月—7月任洒北都转运使。
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县)。
1053年任扬州知州。
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
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
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
1056年12月5日任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二个月。
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1062年卒,赠礼部尚书。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故事『壹』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1]。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
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孝顺父母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
作为富贵人家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
封建地主家包拯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
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
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 管钱粮税收。
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
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宋朝长官包拯司马光

宋朝长官包拯司马光在给单位取名字这方面,古人确实简洁。
举例言之,明清两朝的礼部是一个既负责文化工作又负责教育工作,同时还兼管祭祀和接待外宾的中央机关,古人只用“礼部”这俩字儿就全给概括了。
宋朝长官衔比比皆是不过古人也有不简洁的时候,像宋朝时代,各级干部的官衔就非常啰嗦。
比如说咱们最熟悉的大清官包拯,也就是戏曲里俗称“黑脸包公”的那位,他去世时的官衔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总共四十五个字。
在宋朝,尤其在北宋前期,类似包拯这样长的官衔绝对不是个案。
咱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那位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司马光先生,晚年捧着辛苦编成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向宋英宗献书的时候,用这样一长串官衔来自报家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去掉“臣司马光”这四个字,前面的官衔仍然多达五十二个字,比包拯的官衔还长。
假如现在的记者能够穿越时空,去宋朝采访包拯和司马光这两位大佬,问他们能不能把官衔变短一些,估计他们会说不能减短,因为减掉任何一个字都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他们的身份地位和职能范围。
包拯、司马光的官衔无一字多余先说包拯的官衔“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这一长串官衔其实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开头的“枢密副使”表明了包拯的工作岗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朝散大夫”表明了包拯的品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共分二十九个等级,朝散大夫属于第十三个等级;“给事中”表明了包拯的工资等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工资共分二十个等级,给事中属于第十二个等级,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能领四万五千文铜钱;“上轻车都尉”表明了包拯的功劳等级,北宋公务员共有十二个功劳等级,上轻车都尉属于第八等;“东海郡开国侯”则表明了包拯的爵位等级,北宋前期高级干部的爵位共有十二等,东海郡开国侯属于第九等;“食邑一千八百户”表明包拯拥有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意思是朝廷拨给他一千八百户农民供他使唤(实际上他连一户也不能使唤);“食实封四百户”表明了包拯实际上所能得到的福利,表示他每月可以拿到一笔补贴,这笔补贴相当于四百户农民所缴的税收(每户一般都按二十五文计算,包拯食实封四百户,每月大概能领到一万文补贴);“赐紫金鱼袋”表明了包拯的服装等级,说明他上朝的时候腰侧可以挂一只绣着金鱼的紫色小包——这是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最后那个官衔“赠礼部尚书”是包拯去世时皇帝追封的,表明皇帝很怀念他,活着时没让他做到礼部尚书,去世以后也得让他做一回。
包拯官至几品素材_[多]包拯官至几品_包拯当年是几品官啊
![包拯官至几品素材_[多]包拯官至几品_包拯当年是几品官啊](https://img.taocdn.com/s3/m/1e2f3dfa102de2bd96058835.png)
包拯官至几品素材_[多]包拯官至几品_包拯当年是几品官啊开封府尹包拯到底是个多大的关?官拜几品?他是多少岁开始出名的?还有电视剧少年包青天里面的命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还是虚构的?如果是虚构的编剧也太厉害了!“知府”,是一府的长官,亦称“府尹”,驾五马,正四品,授“中宪大夫”。
尊称为“五马诸侯”、“大尹”、“黄堂太守”。
比“州”、“省”的长官小。
相当于现在的“地师级”。
一府辖数个县。
有时也不一样:包包青天做过几品官位?最高为几品?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包拯官至几品包拯是几品官包拯简介包拯官至几品素材_[多图]包拯官至几品_包拯当年是几品官啊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
在那里,他公正地断了好多积案,博得了清官的好名声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嘉佑六年(1061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
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
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这类官有两种情这个难说!你得问清楚是哪一时期的!比如前期,包公他老人家不过是知县、知州,顶多六、七品官。
不过以后倒是步步高升。
而其中最高的时候,担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迁三司使、枢密副使,哇!这个厉害了!请问包拯是几品官,权力大吗?反正包拯不是史上所说的包相爷,史载他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不过宋代控制军队极其严格,并没有多少实际调动部队的能力)。
死后追授礼部尚书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朝的头衔史上最长包拯的多达四十五个字
导语:说到单位的名称,古代比现代要简单的多。
比如明清两朝负责文化、教育以及祭祀、接待外宾的中央单位,只用简单的“礼部”两个字就搞定了。
这
说到单位的名称,古代比现代要简单的多。
比如明清两朝负责文化、教育以及祭祀、接待外宾的中央单位,只用简单的“礼部”两个字就搞定了。
这说的是古人简单的时候,其实他们也有不简单的时候,比如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宋朝各级干部的官衔,就会显得异常的啰嗦。
(宋朝官制)
比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宋朝大清官包拯,他去世时的官衔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数一数,一起四十五个字。
除此之外,还有那位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司马光先生,他的官衔全称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数一数,有五十二个字,比起我们包大人的官衔名称还要多。
这种现象在北宋前期非常的常见。
那么有人会说了,没事儿搞这么长的名字,别人该怎么喊他们啊,就不能整短点儿嘛,其实这么一长串的官衔当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我们拿包大人来举例说明。
“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说的是其当时的工作岗位;“朝散大夫”说的是其品级,当时公务员共分二十九个等级,包大人属于第十三个等级;“给事中”说的是其工资等级,当时公务员工资共分二十个等级,包大人属于第十二个等级,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能领四万五千文铜钱;“上轻车都尉”说的是其功劳等级,当时公务员共有十二个功劳等级,包大人属于第八等;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