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简答题
气象简答题

气象简答题第一章、1.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答: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可分为哪几层?答: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对流层的特点:①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份。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第二章、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答: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答: h正午=90°-φ+σ (б=23.5sinN’. Ф为观测点纬度。
N为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4.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答:北半球:季节: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12 小时;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12小时纬度:夏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5.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答:平衡方程:Q=S'+D S'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纬度,海拔,坡度,云6.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答: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7.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答: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气象学中,大气压力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帕斯卡(Pa)B. 百帕(hPa)C. 千帕(kPa)D. 标准大气压(atm)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B. 海洋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D3. 热带气旋在哪个气压带形成?A. 赤道低压带B. 副热带高压带C. 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答案:A4. 以下哪种云属于低云族?A. 高积云B. 层积云C. 卷云D. 雨层云答案:B5.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太阳辐射增强B. 大气污染C.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D. 地球轨道变化答案:C6.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什么?A. 风的起点B. 风的去向C. 风的来向D. 风的速度答案:C7.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天气现象?A. 霜冻B. 龙卷风C. 火山爆发D. 雷暴答案:C8. 世界上最长的纬向气候分类带是什么?A. 热带B. 亚热带C. 温带D. 寒带答案:C9.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气候系统?A. 大气圈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答案:C10.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什么?A.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B.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总气体含量的比值C.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露点温度的比值D.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气温的比值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气象学中,一天中气温最低值通常出现在________。
答案:日出前后12. 根据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北半球的风向会向右偏,南半球的风向会________。
答案:向左偏13.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的深度。
答案:无渗漏条件下,水平地面上降水的14. 气象观测站通常将一天分为四个主要观测时段,分别是02时、08时、14时和________。
答案:20时15. 气候类型中,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干夏。
气象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气象专业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气象学中,风速的单位通常是:A. 米/秒B. 千米/小时C. 米/小时D. 千米/秒2.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气象灾害?A. 洪水B. 干旱C. 地震D. 台风3. 气象观测中,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是:A. 气压计B. 温度计C. 湿度计D. 风速计4. 以下哪种云属于低云?A. 高积云B. 卷云C. 层云D. 积云5.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A. 降雨的总量B. 降雨的深度C. 降雨的面积D. 降雨的时间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气象学中的“锋”是指_________。
7.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_________的比值。
8. 气象预报中的“高压”通常表示该地区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
9.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风从_________来的方向。
10. 气象学中的“气旋”是指大气中_________的旋转系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 请简述什么是气象卫星?答: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层和地表状况的人造卫星,它们可以提供关于云层、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对气象预报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2. 什么是气候变暖?答: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升高趋势,这种现象可能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
13. 请简述气象观测站的主要功能。
答:气象观测站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记录有关天气和气候的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这些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环境监测至关重要。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5分)14. 如果一个地区的风速为10米/秒,请问该地区的风速是多少千米/小时?答:风速为10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是10 * 3.6 = 36千米/小时。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15. 请论述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答:气象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等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气象预警试题及答案

气象预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气象预警的类型?A. 暴雨预警B. 干旱预警C. 地震预警D. 寒潮预警答案:C2. 气象预警信号通常分为几个等级?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B3. 以下哪个信号表示天气情况最为严重?A. 黄色预警B. 蓝色预警C. 橙色预警D. 红色预警答案:D4. 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供天气预报B. 指导农业生产C. 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D. 宣传气象知识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气象预警信号的颜色?A. 绿色B. 黄色C. 橙色D. 红色答案:A6. 气象预警信号的颜色等级通常代表什么?A. 预警的严重程度B. 预警的发布时间C. 预警的发布地点D. 预警的持续时间答案:A7. 气象预警信号中,蓝色预警通常表示什么?A. 一般预警B. 较重预警C. 严重预警D. 特别严重预警答案:A8. 气象预警信号中,黄色预警通常表示什么?A. 一般预警B. 较重预警C. 严重预警D. 特别严重预警答案:B9. 气象预警信号中,橙色预警通常表示什么?A. 一般预警B. 较重预警C. 严重预警D. 特别严重预警答案:C10. 气象预警信号中,红色预警通常表示什么?A. 一般预警B. 较重预警C. 严重预警D. 特别严重预警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由_________负责。
答案:气象部门2. 当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时,公众应该_________。
答案: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3. 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通常包括预警的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范围和防范建议。
答案:类型;等级4. 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旨在减少_________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答案:自然灾害5. 气象预警信号的颜色等级从轻到重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_________。
答案:红色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气象预警信号的发布流程。
气象知识竞赛习题(汇总)

欢迎阅读气象知识竞赛题(汇总)单项选择题:1、航空器升力的产生是由于( )。
A、机翼上、下表面压力相等B、机翼上表面压力大、下表面压力小C、机翼上表面压力小、下表面压力大D、机翼上表面有压力、下表面无压力答案(C)2、航空气象中大雾(FG)是指能见度( )。
A、B、C、答案(C3A、5B、10C、3答案(A4( )A、气象B、气候C、大气答案(B5、UTCABC答案(A6气报告。
A、24B、13答案(A7、温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飞机所获升力( ),结果最大允许起飞重量( )。
温度越低,效果则相反。
A、减少;减少B、增加;增加C、减少;增加答案(A)8、国际航行气象服务的目的是对国际航行的( )、( )和效率做出贡献。
A、安全;正常B、提前;安全答案(A)9、如果报告跑道入口处有雷暴活动,此时着陆可能会遇到( )。
A.低空风切变B.大雾C.云底高度很高的层云D.锋面影响答案(A)10、某地点的海拔高度是指( )。
A、该点到机场平面的距离B、该点到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C、该点到 1013 百帕气压面的垂直距离D、该点上的气压高度表拨到 QFE 指针指示的高度答案:(B)11A.B.C.乱流D.答案(A12AB、机型CD(D)13( )ABCD答案(C14、(A、侧风B、顺风C、逆风(答案(C15A、-2~-10℃B、-l0℃以下答案(A)16、航线是指( )。
A、航空器从地球表面一点飞向地球表面另一点的预定飞行线路B、航空器航行中对地面运动所经过的路线C、航空器随空气团漂流的路线D、航空器纵轴前方的延长线答案(A)17、在天旱已久时,阳光下空气对流旺盛,大气中尘埃较多,此时出现霞光,且红光显得纯净,这预兆( )。
B、有雨C、晴天答案(C)18、( )最容易造成飞机积冰。
A、降水B、降雪C、过冷却水滴D、湿度大答案(C)19、降水产生的( )影响飞机起飞和着陆。
AB、卷云C、层云D、高云答案(A20A、20~B、5~10答案(A21、《)。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气象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气候B. 天气C. 大气D. 地球答案:C. 大气2.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气象学的研究范围?A. 雨水的形成B. 气温的变化C. 极光的出现D. 海浪的涌动答案:C. 极光的出现3. 大气层中对地球表面起主要保温作用的气体是什么?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氢气答案:A. 二氧化碳4. 大气环流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A. 地球自转B. 恒星引力C. 风力D. 水蒸气答案:A. 地球自转5. 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气象雷达”是用来测量什么的?A. 降水B. 温度C. 气压D. 风速答案:A. 降水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答案。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气压越高,天气越好。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3. 霾是由大气污染物引起的。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气象台是负责发布天气预报的机构。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5. 气象学只研究地球上的气象现象,不包括其他行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解答题1. 请简要解释气象学中的“露点温度”是什么意思,并说明它对天气预报有什么意义。
答案:露点温度是指当空气在一定压力下冷却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的温度。
它是衡量空气中含有多少水分的重要指标。
露点温度越低,空气中的水分越少。
在天气预报中,露点温度可以帮助预测降雨的可能性,当空气中的露点温度接近当前气温时,会有较大的降雨可能。
2. 请简述气象学中的“风暴”是怎么形成的,并提供一个实例说明。
答案:风暴是指大气中产生的强风、降水和天气现象。
风暴通常是由气压差引起的,当低气压区与高气压区之间的压力差异较大时,风暴就会形成。
例如,热带气旋是一种强大的风暴,它是在海洋上形成的,当海洋表面温度较高时,水蒸气上升形成云团和暴雨,同时伴随着强风,形成了飓风、台风等热带气旋。
3. 简述气象学中的“云”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说明不同类型的云有哪些特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气象习题ch1-2

第1章大气概况一.简答题1、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并说明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的分布于作用。
2、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况。
3、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二.选择题1.1 大气概述1.天气是指某一特定区域:A.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B.在较长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C.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特征(包括极值)D.气象要素的一年平均特征(包括极值)2.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气象术语称为:A.天气B.气候C.气象要素D.天气系统3.气候是指某一特定区域:A.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B.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特征(包括极值)C.气象要素的一年平均特征(包括极值)D.天气形势4.下列属于气象要素的是:A 风云雾霜沙尘暴B 气压高气压台风C 风云雨冷峰暖锋D 气温气压冷锋暖锋5.气象要素主要包括:I、气压、气温; II、雾、气团、锋面; III、相对湿度、沙尘暴; IV、风、云、能见度; V、温度、高压、低压;VI、雨、雪、雷暴A.I、III、IV、VI B. I、II、IV ~VI C.II~IV、VI D. II、IV~VI1.2 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主要成分为:A.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 B.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质粒C.氮气、氧气、二氧化、水汽 D.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水汽2.干洁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为:A.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B. 氮气、氧气、氩气C.氩气、氧气、二氧化 D. 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3.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4.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大的空气是: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5.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6.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大的空气是: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7.影响天气及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包括:A.二氧化碳、臭氧和惰性气体B.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C.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D.氧气、臭氧和惰性气体8.大气中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成分为:A.臭氧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9.在大气成分中,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成分为:A.臭氧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10.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哪种大气成份能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者之间互相转化(即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份)?A.氮气B.氧气C.水汽D.二氧化碳11.在下列大气成分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是:A.氧气 B.氮气 C.氩气 D.二氧化碳12.通常在90千米高度以下,可将干空气作为单一成分的理想气体处理,其平均分子量为:A.16摩尔B.18摩尔C.29摩尔D.32摩尔13.近地面层空气的平均密度为:A.1.01~1.03克/厘米3B.1.00克/厘米3C.1293克/厘米3D.0.86~0.92克/厘米314.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A.缓慢递减B.迅速递减C.缓慢递增D.迅速递增15.从高空到地面向下随着高度的减小,空气密度:A.缓慢递减B.迅速递减C.缓慢递增D.迅速递增16.在自然条件下能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是:A.氧 B.氮 C.水汽 D.氩17.一般而言,大气中的水汽分布A 低空多于高空B 海洋多于陆地,低纬多于高纬C 夏季多于冬季,白天多于夜间D ABC都对18.在水汽相变过程中,大气固体杂质可以充当:A.凝结核,不利于相变过程发生B.催化剂,不利于水汽凝结C.凝结核,有利于相变过程发生D.催化剂,有利于水汽凝结19.对大气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大气成分:Ⅰ.氮气;Ⅱ.臭氧;Ⅲ.二氧化碳;Ⅳ.氧气;Ⅴ.水汽;Ⅵ.氢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答: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可分为哪几层?答: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对流层的特点:①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份。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第二章、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2.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答: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答: h正午=90°-φ+σ (б=23.5sinN’. Ф为观测点纬度。
N为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4.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答:北半球:季节: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都>12 小时;冬半年(秋分---春分)昼长<12小时纬度:夏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5.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答:平衡方程:Q=S'+D S'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纬度,海拔,坡度,云6.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答: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7.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答: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日照时间与农业:根据对日长的反应可分三类:短日照型、长日照型和日中性植物。
短日照品种只有当日长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开花,否则不会开花。
日长越短,发育越快,开花越早,长日照品种则相反光照度与农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照,有的则喜阴凉,有的植物阴阳都可以。
第三章、8.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答:R=P+B+LE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9.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答: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10.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答: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11.比较: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答: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地面: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12.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答: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13.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答: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4.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答:应用: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
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局限性:第四章、15.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答:土壤蒸发的过程是通过两种不同过程来完成的,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防止蒸发: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使土壤水分的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第二种过程,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16.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答: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过程: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称为凝结增大,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称为碰并增大。
17.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答:霜、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间18.水分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水分对植物的作用、空气湿度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答:(1)水分环境的好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在水分的参与下,作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7)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
(8)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第五、六章:19.单一热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答: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
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快,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
20.季风的形成过程答:在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陆温度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从而形成季风。
21.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原因(1)答: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
30°附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
29.解释“通风”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1)风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交换,使作物群体内部的空气不断更新,对植株间二氧化碳、温度、水汽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风,还能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2)适当的风速能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
(3)作物的种植结构、密植程度等与通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论何种作物,适度的风力对密植作物群体中水分输送、热量输送及二氧化碳输送都有着中意的条件作用。
(4)风作为载物还对植物花粉受精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七章、2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各气团影响下的天气征?锋的分类,各锋面天气特征?答:(1)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或称变性西伯利亚气团。
(2)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又称热带太平洋气团。
(3)来自欧洲大陆副热带地区的热带大陆气团,在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有时也可影响到华北。
(4)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又称季风气团,夏季可影响到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的降水。
23.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答: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
反气旋的外围往往有锋面存在,为阴雨天气。
气旋的天气特征:气旋一般为坏天气,为阴雨天气。
24.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特征,活动和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答:当副高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江流域7、8月份经常出现的高温酷暑和伏旱。
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出现异于常年的不正常变动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灾害。
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
25.热带气旋的分类、结构和天气、形成条件答:热带气旋是根据接近风暴中心之最高持续风力加以分类的。
分为六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