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福利制度的利弊

福利制度的利弊

福利制度的利弊英国的福利制度对英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积极作用⒈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英国在二战后率先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向人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福利,一定程度上抚平了人民受到的严重战争创伤,对稳定战后混乱的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也有颇大的作用。

⒉推动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几十年来,社会保障措施保证了大批生活有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平均每1000人拥有8名医生,9张病床。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而资本家也视福利制度是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的投资。

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教育体系,使英国大学从战后的2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48所,并使大量的工人家庭子女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在校学生一直在35万左右,每年培养出约10万大学毕业生。

这促进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⒊缩小了贫富地区的差距。

由于英国中央政府每年大量拨款用于公共保舰社会保险等福利体制,有力地缩小了威尔士、苏格兰,特别是北爱尔兰与英格兰的贫富差距。

消极影响⒈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日益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增长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跃升为%。

社会福利费用的,一半由企业和个人所缴纳的国民保险基金提供,其余由政府财政拨款。

此外,政府还要承担国民保健,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和住房等费用。

社会福利庞大的支付成为导致经常性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

⒉社会福利制度带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福利措施平均化,助长了一些人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不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坐享社会福利。

有的失业者认为领取失业津贴可不纳税,还可从事逃避税收的“地下经济”,收入并不比低工资职工少。

是否应该废除社会福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社会福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社会福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社会福利。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

例如,社会福利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依赖政府援助,从而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社会福利制度的扩大,会导致人们丧失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从而导致社会的衰落。

”因此,废除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成本巨大,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美国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用于社会福利项目,这对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

正如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社会福利并非国家的责任,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给予人们更多的福利。

”因此,废除社会福利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使国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更加重要的领域。

最后,社会福利制度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滥用福利制度,而另一些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这种不公平现象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福利制度应该是为了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而不是让一部分人依赖于福利成为社会的负担。

”因此,废除社会福利制度可以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废除社会福利制度是有必要的。

它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废除社会福利制度,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有活力。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社会福利。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手段。

例如,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群体需要社会福利的支持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废除社会福利制度会导致这些群体陷入生活困境,违背了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来衡量。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应该轻易废除。

福利国家的优势_劣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依茹

福利国家的优势_劣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依茹

注释:①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②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③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④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⑤陈晋胜.警察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参考文献:[1]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度模式,应当本着“扬弃”的态度,努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来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要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合理的保障水平。

随着老龄化节奏的加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阶段,我国政府所能承担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较低的。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快速的逐年攀升,但由于人口众多,政府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资金非常有限,个人所享受到的保障水平依旧很低。

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该充分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的流动,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结合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相关调查数据来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合适”的社会保障水平,这样才能健康稳定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普遍覆盖的福利国家应该是由有限适度的保障水平开始,继而再通过经济的发展逐年扩大覆盖面以及逐渐提升保障水平的,为了短期内达到福利国家的保障标准而不惜牺牲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格局,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风俗历史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福利国家的模式套用在我国身上未必就行得通,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坚持低水平起步,继而逐渐提高保障标准。

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我国应该坚持为之努力的。

再次,通过福利国家的发展状况可以认为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标志,但是北欧水平过高的福利待遇所带来的问题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组织方式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是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

一、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条件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其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二、福利国家制度的兴起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得到大力发展完善。

从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过程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形成时期: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建立“福利国家”。

1948年英国公开宣称自己为福利制度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

鉴于二战后社会产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状态,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领域。

2、发展完备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推行所谓“高福利”政策﹐使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项目增多﹐开支空前增长。

比如芬兰就是典型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覆盖了失业、医疗、养老、工伤、住房、教育、孩子养育等诸多方面。

瑞典的福利不仅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一个个体生命各个阶段,甚至每个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都补贴950瑞典克郎糖果费等。

3、调整改革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发展滞缓﹑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严重的困境﹐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福利国家制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许多国家开始对国家福利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福利制度辩论材料

福利制度辩论材料

福利制度辩论材料
正方观点:
1. 福利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通过福利制度,社会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 福利制度有助于社会稳定。

通过提供福利,可以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维护社会稳定。

3. 福利制度有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通过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福利,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反方观点:
1. 福利制度可能导致社会依赖。

过度的福利可能使得一些人失去自我努力的动力,长期依赖国家救济。

2. 福利制度可能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提供福利需要大量财政支出,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赤字,甚至债务危机。

3. 福利制度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一些人可能滥用福利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结论:
福利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充分权衡各方利弊。

在建立福利制度时,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滥用和浪费,如何鼓励自我努力,如何平衡财政支出,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目标。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一、弊端: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运行,必然要增加税收,导致使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下。

2.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引发道德风险。

3.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导致经济长期处于“滞胀”和缓慢增长状态。

4.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二、总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危机来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在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福利国家”愈来愈感到政府已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巨额福利开支,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削减福利费用,主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合办福利事业,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因此,这种改革又遭到国民的不断抗议。

这同时也说明西方“福利国家”的这项调整和改革,实质只是对其社会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能触及根本体制。

目前福利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和社会负担过重。

面对这些问题,福利国家虽然开始了改革,但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阻力很大、改革过程举步维艰。

总的来看,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可逆转,发展趋势是减少国家职责、增加个人责任,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减少浪费。

三、英国与瑞典: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评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源于英国,始于贝弗里奇计划,其理论基础是皮古的福利经济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造成了低效率、酿成了“福利危机”。

英国由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早就出现了财政赤字,1976年一年的财政赤子即达65 亿多英镑;瑞典也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成为债务国,1980年国债即达471亿美元,其中外债90亿美元、人均1067美元。

福利国家有利有弊

福利国家有利有弊
公 平 和 效 率 的 矛 盾 ,而 是 反 福 利 ,既 无 公 平 又
10 0 ,穷人 的年收入是 2 ,差距 为 8 。人人 有 0 0 份 的 增加 1 位 ,富 人 变成 l0 0单 1 ,穷 人 变成
3 。差 距 仍 然 是 8 。 0 0
无效率的 问题 。 我 国收 入 分配 不 公 的主 要来 源 是城 乡差
福利 国家有利 有弊
什 么 是 福 利 国 家 ? 它 是 指 全 民 都 享 受 国家 所 以 ,福 利 国家 会 培 养 懒 汉 ,造 成 生 产 下
的福利 , 不分收入 、 家庭 、 教育 、 年龄 , 凡是本 国
的 公 民 都 能 一 视 同仁 地 得 到 国 家 的 福 利 照顾 。
别 ,差 距 主 要 来 自农 村 的收 入 太 低 ,而 我 国 的
茅 于轼
著名经济学 家
除 了效率 低 ,这种政策还 会把 人们的心思
引 向 不 劳 而 获 。在 没 有 福 利 照顾 时 ,每 个 人 都
福 ̄ N度 却把重点放在 了城 市。无论教 育、医 , l J
疗 、就 业 、住 房 ,城 市 人 l所 享 受 的 福 利 远 远 E a
必须 为 自己多赚钱 ,努力去创造财 富 ; 而有 了 福利 时大家想的是如 何逃避交税 ,同时多 占些 福利 照顾 ,因为的确有空子可钻 。
超 过农村人 1 3。 福利 国家并非理想 国 ,要根据 国家 的发 展 阶段适时选择 。▲
绿 色 经济 靠 市 场
发展绿色经济是大 势所趋 ,已经成 为全球 的共识 。但是 很多企业家在谈 论绿色经 济时有
无法 缩 小贫 富 差 距。 比如 ,富 人 的年 收 入是

福利制度利弊

福利制度利弊

福利制度利弊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福利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然而,福利制度也存在一些利弊,本文将探讨福利制度的利与弊。

福利制度的利益首先体现在对贫困人口的帮助上。

福利制度能够提供贫困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金、住房补贴、医疗救助等。

这些福利措施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减轻其生活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通过福利制度,社会能够关注和照顾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的群体,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福利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利制度提供了机会平等的基础,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资源和公共福利,减少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福利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福利制度能够提供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福利制度还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提供教育补贴、培训机会等福利措施,福利制度能够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福利制度也能够激发人民的消费需求,带动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福利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福利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挑战。

首先是福利制度的财政压力。

福利制度的实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包括社保基金、福利补贴等。

这将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甚至出现财政危机的风险。

同时,福利制度的实施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否则可能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其次,福利制度的实施可能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福利制度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福利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福利资源,而有些有需要的人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

这将导致福利制度的公信力和可行性受到质疑。

福利制度还可能带来家庭和个人的依赖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

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

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

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

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的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社会服务这样的公共部门对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福利制度不仅在生理方面保证了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而且通过教育等手段提高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这样,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增强,使劳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寿命的延长,使他们能够从事劳动的期限延长了,从而保证了经济扩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四,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几乎惠及所有的公民。

从生到死的保障增加了社会中下层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有助于将个人从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从而扩大了公民个人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自由。

另外,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特点就是把大量的财富从就业者方面向正在成长的一代和老一代进行再分配。

尽管这种帮助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出现的,但它至少也体现了一种“强制的”团结互助。

二、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弊端
第一,失业危机。

实现充分就业是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一项核心政策,是国家能够提供福利服务和收入转付的先决条件,是福利国家得以维持的前提与基础。

只有就业才能创造福利,福利就是对就业者收入的一种扣除。

失业大军的存在使失业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失业人群信心大减,造成福利国家的失业危机。

过高的社会福利开支,最终将通过各种税收转为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提高,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这就使得原本热情锐减的雇主尽量减少雇佣人数,致使社会中就业机会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失业保障费用的增加,并形成失业保障和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所以,福利不但没有成为消除失业的手段,反而成了增加失业的导因。

第二,财政危机。

国家财政具有刚性,其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但要缩小已达规模,理论上可行,实行上极难,因为社会福利从一开始就是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政治交易的对象。

当经济高涨时,各利益集团致力于瓜分财政剩余,而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又必须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

各利益集团争夺既得权益的行为,使政府的财政僵化。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又不得不增发货币或发行赤字公债。

前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后者将现在的负担转嫁给下一届政府,
使政府财政陷入两难境地。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覆盖面过广,享受人数过多,费用也极度庞大,使得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数额巨大,引起财政状况恶化,财政危机就这样造成了。

第三,老龄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生率低,平均寿命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福利国家在养老金支付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负担。

随着二战后生育高峰期降生的婴儿正纷纷进入退休期,老龄化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

退休者的增加以及生产者的减少,使社会保险费率逐年上升,职工收入相对减少,对劳动者的热情和消费起到抑制作用。

再加上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过于全面的社会福利,一方面福利开支过大,另一方面,老年人死亡率大大下降,福利开支进一步加大。

第四,社会危机。

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造成失业现象严重、普遍贫穷,突出表现为效益的失衡。

高标准的福利是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居高不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因而许多跨国公司不断地将资本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这更进一步减少了福利国家的税源,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这又成为福利国家的另一个怪圈,高额的福利支出要求有高额的税收作为保证,而高额的税收造成的资本转移又减少了税收总额,使高额福利支出难以为继。

第五、观念危机。

由于福利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服务,一些人宁肯靠国家补助过日子也不愿努力寻找工作,滋长了懒惰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为较多的个人收入而努力工作,并注意改进工作,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而激励工人发奋工作的新的动机——政治思想因素的作用又不可能产生,于是形成了“动力的真空”,大家“多干”、“少干”差距不大,“少干”、“不干”无多大区别,失业者的收入有时不低于在业工人的收入,使许多失业者并不急于找工作。

这种情况的存在和继续,必然会使部分人产生过分依赖社会和国家的思想,造成一种不干或少干工作都照样可以生活的社会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优厚的社会福利是一种“大锅饭”,使许多人上进心理减退,不劳而获思想增强,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不少“高级乞丐”。

在某种程度上,情况恰如新自由主义所说的那样:福利国家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第六,制度危机。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全面推行,还导致制度危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政的低效率和结构的不合理。

行政的低效率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一个常见问题,而结构的不合理是由于社会的保障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因而忽视了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目标和标准的一致性。

另外,福利制度管理不严,还将导致福利诈骗行为严重,资金大量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