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患者血液检验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诊断价值分析
儿童疟疾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cm的涂片上,巨核细胞数为86~
311,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颗粒巨核细胞及幼 巨核细胞为主,PLT的降低促使骨髓巨核细胞代 偿性增生,这说明PLT的降低并不是骨髓受到抑 制引起的。本组呈现增生性贫血合并巨核细胞代 偿性增生骨髓象者共20例,占58.8%。有时血涂 片上染虫RBC较少,不易观察到,但骨髓涂片上 呈现增生性贫血及继发性PLT减少,也可提醒临 床医师注意更加仔细地排查疟原虫。 本组外周血WBC、RBC、PLT均呈不同程度 的降低,骨髓象的变化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的升高 等血液学指标的改变,说明疟疾影响几乎所有的
high oxygen—radical
production.Lancet,2000,355:40—41.
[11] 陈武军.儿童疟疾47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1994,5:
208 210.
[123 Moulin F,Lesage F,Legros AH,et a1.Thrombocytopenia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exposures.Arch Dis Child,2003,88:540—541.
史垡佳鎏题苤查;!!!至!旦星i!鲞筮;塑曼!i!』!!!!!!堕!!壁!!!!!z!!!;!∑!!:i!:盥!:!
・临床论著・
儿童疟疾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代华 季强 李娟 姚虹
邓星强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2008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疟疾报告显示,85%的死亡 者是5岁以下儿童,91%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 非洲[1]。儿童疟疾临床症状不典型,呈多样化,容 易造成误诊比。3],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儿童免疫力偏低,病情进展较快,并发症也较 多见。疟疾引起PLT减少症的研究较少,尚鲜见 文献报道患者仅因疟疾相关的PLT减少症而死 亡。疟疾患者治疗后,PLT迅速上升,因而PLT 降低的现象并没有引起临床的太多关注。疟疾患 者骨髓象改变特点的相关文献鲜见报道。促PLT 生成素事实上可能是增加的,骨髓巨核细胞的代 偿增生是必然的。本研究对明确诊断的疟疾儿童 血细胞分析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检查,发现儿童 疟疾患者的外周血WBC、RBC、PLT、红细胞沉降 率及骨髓象改变较为突出。现就观察到的34例 疟疾儿童血液学改变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3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徐州市儿童医 院就诊的34例疟疾患儿(疟疾组),男21例,女 13例,年龄26 d~12岁。均有发热,体温38.3~ 41.0。C。出现寒战期、发热期、出汗退热期呈周期 性发作的典型症状者9例,头痛17例,呕吐11例, 皮肤有出血点9例,肝肿大19例,脾肿大23例, 肝功能轻度异常9例。发热2~4 d确诊2例,5~
血常规参数在重症疟疾中的诊断价值

疟疾是迄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热带虫媒传染病之
一
1 被公认为全球最严重的三大
1 . 2 . 1 重症疟疾诊断标 准
参 照 WH O诊断标准 ,
公共卫 生 问题 ,每 年 因感 染 疟疾 而死 亡 的人数 已经 超过 艾滋 病 。随着 国 际贸易 、 劳务 输 出 、 旅 游 等人 员
( 6 ) 循环衰竭或休克 ; ( 7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 8 1 反 复 全身发作性惊厥; ( 9 ) 酸中毒; ( 1 o ) 疟疾性血红蛋白尿『 2 ] 。 1 . 2 .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 均 由本 院实验 室专人 进行静脉血涂片作疟原虫病原学检查 , 并取双份样 本送南通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疟疾 防治专家复检 。 所有患者人院后每天抽取血常规 , 记录相关参数及其
P D w时 , 曲线 下 面 积 略 高 于 A P A C H EⅡ评 分 ( 0 . 8 3 6  ̄ 0 . 0 5 5 V S 0 . 8 1 9  ̄ 0 . 0 6 9 , P > 0 . 0 5 ) 及S O F A评分( 0 . 8 3 6  ̄ 0 . 0 5 5 V S 0 . 8 2 9  ̄
衰
( s e q u e n t i a l o r g a n f a i l u r e a s s e s s m e n t , S O F A ) 评 分( 8 . 5 0  ̄ 5 . 9 2 V S 3 . 3 7  ̄ 1 . 8 8 , P < O . o 1 ) 、 R D W( 4 2 1 4 0 . 5 0 , 5 0 . 2 0 ] V S 4 1 1 3 8 . 0 0 ,
0 . 0 6 4 , P > 0 . o 5 ) 。 结论 : P D W、 P D W 与 疟 疾 危 重 度 具 有相 关 性 , P D W 联合 R D W 可 有 效 鉴 别 重 症疟 疾 , 且 在 方 便 性 与 时 效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具备快速、准确和经济的优势。
本文将就疟疾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进行讨论,重点探讨血液标本处理、显微镜检查技术、病原学特征和结果解读等方面。
【引言】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高感染率和严重并发症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在疟疾的诊断和监测中,血液显微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本文将重点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结果的解读。
【血液标本处理】对于血液显微镜检查,处理标本的步骤非常关键。
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时,应使用无抗凝剂的干净针头和干净试管,以避免造成污染或影响结果。
取血液标本后需迅速涂片,然后进行气干或在干燥的环境中晾干。
此外,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可以在血液涂片中加入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或新美疟酵素染色液。
【显微镜检查技术】血液显微镜检查是确认疟原虫感染的关键步骤。
在显微镜检查中,首先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光源和放大倍率,以确保观察到清晰的显微图像。
然后,将处理好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观察平台上,逐一检查标本中的红细胞。
在显微镜检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红细胞形态:疟原虫感染会导致红细胞出现异常形态,如贫血、畸形、色素沉积等。
2. 寻找疟原虫:通过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源,寻找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形态上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疟疾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3. 计算感染度:根据所观察到的感染红细胞数量以及总红细胞数量,计算疟原虫的感染度。
【病原学特征】疟原虫是一种虫体微小的寄生原虫,具有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根据不同的疟疾类型和感染物种,疟原虫的形态特征也有所不同。
通常,疟原虫的寄生周期可分为红细胞周期和蚊子周期。
【结果解读】根据血液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可以对病例进行疟疾的诊断和分类。
疟疾患者血常规的特点

疟疾患者血常规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疟疾患者血常规的特点。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这疟疾可真是够厉害的呀!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在人体内捣乱。
你想想,疟疾病毒一旦入侵身体,那血常规可就有大变化啦!首先呢,白细胞可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白细胞总数有时候会降低呢,这就好比一支军队里的士兵数量减少了,战斗力不就减弱了嘛!“哎呀,这白细胞咋还变少了呢?”就像我邻居家的大叔,得了疟疾后一检查,白细胞数量明显比正常人少。
还有啊,红细胞也逃不过疟疾的影响哟!红细胞会遭到破坏,这可不得了啊,就像我们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一样让人难受。
“这红细胞咋就这么可怜被疟疾病毒欺负了呢!”我认识的一个阿姨就是这样,疟疾让她的红细胞备受折磨。
血小板也会跟着凑热闹呢!数量可能也会变得不正常。
这血小板就像是身体里的维修工,不正常了可就麻烦啦!仿佛维修工突然变少了,很多问题就没法及时处理。
“这血小板怎么也来添乱呀!”
总之呢,疟疾患者的血常规就像一幅被打乱的拼图,到处都是奇怪的变化。
咱可得重视起来呀,要早早发现这些异常,才能更好地对抗疟疾这个小怪兽!我的观点就是,了解疟疾患者血常规的特点真的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更及时有效地应对疟疾这个大麻烦!。
疟疾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疟疾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1)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
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
(2)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疟疾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二、诊断(一)流行病学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
(二)具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等典型临床表现的可作初步诊断。
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
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查找疟原虫,通常找到即可确诊。
血片找疟原虫应当在寒战发作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易找。
需要时应多次重复查找。
并一定要做厚血片寻找。
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四)治疗性诊断临床表现很象疟疾,但经多次检查未找到疟原虫。
可试用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如氯喳),治疗48小时发热控制者,可能为疟疾。
但注意耐氯喳虫株。
三、鉴别诊断(一)一般非典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败血症疟疾急起高热,热型稽留或弛张者,类似败血症。
但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重;有局灶性炎症或转移性化脓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流行多在秋收季节,与参加秋收接触疫水有密切关系。
临床典型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可供鉴别。
3、丝虫病急性丝虫病有时需与疟疾鉴别,鉴别主要依据离心性淋巴管炎,血片中找到微丝坳。
4、伤寒、副伤寒一般起病不急,持续高热,常无寒战及大汗,有听力减退,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等特点,不难鉴别。
非洲疟疾患者血液指标检验分析

一
_] 1
。
疟 疾病 人 起 发 时 一 般表 现 为 高 热 、 出汗 、 战 寒
等, 医务人 员经常 会 因未考 虑 到 疟疾 或 者 病人 症 状 不
明显 而漏检该 项 , 而给 治 疗 带来 负 面 影响 。而血 液 从 检 测是 一般 必检 项 目, 如果 血 液相 关 指标 的检 查情 况 能对疟疾 诊 断有 一定 提 示 , 对疟 疾 的 控制 给 以极 大 将
非 洲 疟 疾 患 者 血 液 指 标 检 验 分 析
魏 文 甫
( 川 省 绵 阳 市 科 学 城 医 院 感 染 科 , 四 川 绵 阳 6 1 0 ) 四 2 9 0 摘 蔓 : 目的 : 探讨 疟疾 患者血 液指 标相 关项 目的 变化 规律 及其 临床 诊 断 意义 。方 法 : 用现代 应
损失, 并且 影响 防氟 改水进程口 , ] 当地 居 民不得不再 次
饮用 高 氟水 , 成 体 内 间断摄 入 大 量 氟 , 响 防治 效 造 影 果 。怎样解 决好 防 氟井 的 建设 、 理 、 用 问题 , 接 管 使 直
点长期饮用低 氟水 可 使 氟斑 牙 患 病 率得 到 有 效 控 制。 同时牙齿 的损害程 度 显著减 轻[ ; 】 由此 可见 , 摆脱 高 氟 环境是 氟病 防治 的根本 方 法 , 改水 降 氟是 控 制饮 水 而
影 响着病 区居 民的 氟病 防 治效 果和 社 会 经济 效 益 , 各 级政 府应 引起高度 重视[ 。 3 ]
参 考文 献 :
[ ] 赵 艳 ( 述 ) 刘 开 泰 , 茜 ( 枝 ) 我 国饮 水 型 氟 中毒 预 1 综 , 薛 审 .
防措 施 效 果 评 价 [ ] 中 国 地 方 病 学 杂 志 ,0 6 2 ( ) J. 2 0 ,5 2 :
疟疾患者血液检验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诊断价值分析

164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影像与检验疟疾属于人类传染病之一,染病患者主要表现出寒颤、出汗以及高热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对血液检验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通过镜检共确诊42例疟疾患者,均被检出感染间日疟原虫。
其中男27例,女15例。
病人年龄在8~62岁之间,平均为(31±12)岁,将42例疟疾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选取体检正常者42名,其中男29名,女13名,年龄在14~61岁之间,平均为(31±10)岁。
1.2 检验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各抽取2m L 静脉血置于(2m g /m L -1EDTA-K2)抗凝管中混匀,室温静置0.5h后进行成分分析,对检出的血小板异常血液样品进行手工复检,全部标本均在2h内检查,并推片通过瑞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疟原虫。
另取2mL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H)。
本组血液分析采用迈瑞BC-5500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总胆固醇含量检测采用日立7180型号生化分析仪。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血液检测相关指标的参考范围[1]。
1.3 数据统计处理本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对于P <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实验组相关血液检测结果WBC下降者有10例,占25.0%;RBC下降者有18例,占45.0%;Hb下降者有18例,占45.0%;P LT下降者有35例,占87.5%。
其中各项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合格,但仅P L T 指标下降者有15例,占37.5%。
T C H 的参考值在3.35~5.70m m o l·L -1范围内,本组T C H 下降者占75%。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对比结果对照组在RBC、Hb 以及PLT3个指标方面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W B C 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2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疟疾在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变化及意义分析

4.15(2.57 ~ 4.86) 。 WBC 用药前为 6.34( 2.90 ~ 11.89) ,用药 3 天后为 5.085( 1.99 ~ 12.68) ,用药 5 天后为 5.885( 2.87 ~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4) 。
检测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
运用万孚疟原虫检测快卡检测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抗原。
RDTs 检测及结果判读: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取 5 μl 全血
样本加于样品槽中,同时 滴 加 4 滴 裂 解 液 于 试 剂 槽 中,15
min 内观察结果。 检测区( T1) 及 质控区( C) 各出现一条红
PLT 用药前为 86(16 ~ 322) 用药 3 天后为 114.5(30 ~ 380) ,用药 5 天后为 272( 47 ~ 329) 。 HGB 用药前为 150( 80 ~ 166) ,用药 3
天后为 134(77 ~ 161) ,用药 5 天后为 126.5(77 ~ 158) 。 镜检用药前均未发现虫体,用药后都是未见。 RDTs 检测用药前均为阳
男性 25 例,女性 0 例。 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 21
例,卵形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 4 例,确诊依据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疟疾的诊断( WS259- 2006) 》 。
三、 分析时间点
按用药前,用药后 3 天,用药后 5 天三个时间点分析各
指标的变化规律。
四、 检测方法
运用迈瑞 68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患者血液检验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常规血液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疟疾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比分析42例疟疾患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的rbc、hb、wbc、plt以及tch等各项血液相关指标。
结果对照组在rbc、hb以及plt3个指标方面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wbc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tch为(2.6±0.5)(1.8~3.7)mmol/l,低于对照组tch为(4.7±0.6)(3.5~6.7)mmol/l,差异显著(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rbc 下降、hb下降、tch下降以及plt计数下降作为疟疾感染诊断的辅助指标,将为疟原虫感染的诊断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疟疾患者血液检验疟原虫疟疾诊断
疟疾属于人类传染病之一,染病患者主要表现出寒颤、出汗以及高热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对血液检验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通过镜检共确诊42例疟疾患者,均被检出感染间日疟原虫。
其中男27例,女15例。
病人年龄在8~62岁之间,平均为(31±12)岁,将42例疟疾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选取体检正常者42名,其中男29名,女13名,年龄在14~61岁之间,平均为(31±10)岁。
1.2 检验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各抽取2ml静脉血置于(2mg/ml-1edta-k2)抗凝管中混匀,室温静置0.5h后进行成分分析,对检出的血小板异常血液样品进行手工复检,全部标本均在2h内检查,并推片通过瑞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疟原虫。
另取2ml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h)。
本组血液分析采用迈瑞bc-5500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总胆固醇含量检测采用日立7180型号生化分析仪。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血液检测相关指标的参考范围[1]。
1.3 数据统计处理
本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对于p <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相关血液检测结果
wbc下降者有10例,占25.0%;rbc下降者有18例,占45.0%;hb下降者有18例,占45.0%;plt下降者有35例,占87.5%。
其中各项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合格,但仅plt指标下降者有15例,占37.5%。
tch 的参考值在3.35~5.70mmol·l-1范围内,本组tch下降者占75%。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对比结果
对照组在rbc、hb以及plt3个指标方面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wbc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2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组对比情况见表1。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tch对比结果
实验组tch为(2.6±0.5)(1.8~3.7)mmol/l,对照组tch为(4.7±0.6)(3.5~6.7)mmol/l,进行1∶1配对t 检验,差异显著(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从本组结果能够看出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是疟原虫感染
最明显的相关指标,少数患者的plt甚至下降至(10~30)×109·l-1;此外,rbc以及hb也出现明显降低,但wbc未发生明显变化。
血清总胆固醇(tch)水平下降也可作为疟原虫感染诊断参考之一。
有报道显示间日疟原虫感染能够使患者的tch、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 与ldl-c)含量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
国外已有关疟原虫感染导致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的相关报道[3],
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4]。
本组结果显示疟疾感染者总胆固醇含量下降,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但本组分析中测定总胆固醇的疟疾
感染病例数仅有42例,如能进一步增大样本量将更加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本组结果提示将rbc下降、hb下降、tch下降以及plt
计数下降作为疟疾感染诊断的辅助指标,将为疟原虫感染的诊断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雪宏,黄海燕,张淑贞,等.间日疟患者血细胞参数的改变
及其临床意义.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219~2220.
[3] koltas is,demirbindin h,hazar s.supportive presumptive diagnosis of plasmodium vivax malaria[j].saudi med j,2007,28(4):535~539.
[4] 俞小忠,董敏,夏燕,等.92例间日疟患者血液细胞参数变化
及其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7):87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