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时间轴复习提纲word.doc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必修三历史复习提纲(详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领域:“士”阶层壮大,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政治学说(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B、“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其保守一面)C、“为政以德”:。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以人为本。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人,“亚圣”。
A.“仁政”。
“民贵君轻”B.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C.养浩然正气。
荀子:战国人,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B.“性恶论”。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 儒家思想孕育了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要循天道行仁政。
③“三纲五常”。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西汉: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对后世: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学校,设立“博士”教授儒家经典——“五经”)。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11页word资料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复习提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背景: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阶层:士阶级活跃。
文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3.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起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1. 思想核心是“仁”。
2.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3.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强调社会秩序。
4. 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孟子(名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 “提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用仁政来回复和充实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仁政”:1.民有恒产。
2.省刑法,薄赋税。
3.勿夺其时。
荀子(名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即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3. 认为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荀子语录:1.制天命而用之。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名聃,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1.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2.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天、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1•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提出系统的法制理论。
2.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语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I)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文科)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人的活跃起来,冲破礼法束缚,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根本原因: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孔子、孟子和荀子)、道(老子和庄子)、法(商鞅、韩非子)、墨(墨子)。
1.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1主要思想观点:A.提出“仁”与“礼”学说,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主张“德治”。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1教育贡献:A.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主张“有教无类”。
B.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C.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整理“六经”;言论集《论语》。
(2)孟子:%1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著作《孟子》,被尊为“亚圣”。
%1主要思想:A.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B.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C.提出“君轻民贵”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著作《荀子》一书。
%1主要思想:A.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B.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孔子创立儒学之后,经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Microsoft Word 文档

儒家道家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背景,经济上:牛耕和铁犁促进生产和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了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级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备注影响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 ⑴“仁政”学说; ⑵君轻民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历行赏罚,奖励耕战。
⑶主张变法,与时俱进墨家墨子 ⑴兼爱,非攻 ⑵重视实践的认识论 ⑶建立了“类” “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思想:⑴大一统 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⑶君权神授 ⑷天人感应2、汉武帝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精选教育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①春秋战国②秦③西汉④魏晋南北朝⑤隋唐⑥宋明⑦明清⑦近代儒家形成遭打击正统思想受佛道教挑战、三教合一理学批判与继承(焚)(董+汉武帝)(程朱理学(李、黄顾王)陆王心学)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大变革。
表现: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
③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奠基。
3、诸子百家:第2课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地位(汉武帝+董仲舒)一、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被汉武帝接受成为正统地位:1.背景: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西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②政治统一要求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③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
※ 2.董仲舒新儒学:著《春秋繁露》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百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尊儒尚法。
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核心)。
——带有迷信唯心色彩;一定程度限制君权、抑制暴政。
(发展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③为加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发展礼)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政治:起用儒生参政。
②教育:中央(长安)创办太学和在地方郡县设学校;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作为国家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
4.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积极:①政治,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限制了君权抑制暴政。
②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消极:实质是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独尊儒术的措施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时间轴复习提纲
必修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