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学而生的陶哲轩的励志人物故事
科学才子陶哲轩

谈到自己, 陶哲轩表示, 虽然父母是 中国 人, 但自己主要还是个澳大利亚人. 不过, 他风 趣地补充说 : “ 这可不意味着我在 ( 澳大利亚) 内
的 奖项后说, 荣获此奖 对他是 个“ 意外惊喜气而
能有机会与众多国际数学界前辈相提并论, 更 是有些“ 诚惶诚恐” . 圈内知情人士说, 他太谦虚 了 ! 仅凭他在 2004 年与人合作发表的一篇证 明存在任意长 的素 等差 列 的论文, 就足 以 使他获得菲尔茨奖. 从 n 岁起, 陶哲轩开始参 加国际奥林匹克 学竞赛, 13 岁时获得金牌, 成
的出色的老 师 和导 师 . 他表 示 : “ 希望 其 他数 学
性” 等各个条目下, 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学奇才 收录的名人名言. 获奖后, 当被人们问道, 为什
家能在我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成
另一得主—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 佩雷尔 曼. 他在网页上写道 : “ 就我个人的观点, 格里戈
外, 陶 哲 轩 还不 忘把 赞 香留 给 今年 菲 尔 茨奖的
里 佩雷尔曼的主作才是过去 10 年里最重大
的数学成就, 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和他同时获 奖, 我真是惭 愧 . ” 陶哲 轩所研究 的理论领域是 调和分析、 偏微分方程、 组合数学、 解析数论、 代 数几何等. 他的最新突破是与剑桥大学的本 格林共同取得的, 证明了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 差数列. 这曾经让数学家困惑了几百年. 尽管在 儿童时期花了大部分时间自学, 陶哲轩总是肯 定别人对 自己的帮助. 他说 : “ 我发现, 如果我把 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两个弟弟, 我总是学得更 好. ” 刚刚 11 岁, 陶哲轩就开始教弟弟们下棋和 演奏乐器. 他说 : “ 在我教弟弟音乐前, 我很讨厌 音乐. 但现在 , 我喜欢和他二重奏: ” 陶哲轩高兴 地总结道 : “ 我花了很多业余时间想有趣的方法 教他们, 其中我学到的东西可能远远多于他们
天才陶哲轩的「平凡」人生

天才陶哲轩的「平凡」人生选自《纽约时报》机器之心编辑整理出品参与成员:郑劳蕾、赵赛坡今年四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学生们在数学家陶哲轩教授办公室外的校园街道漫步时,他正在简朴的办公室里思考水自发爆炸的可能性。
一系列被广泛使用的方程式描述了水等流体的状态变化,但陶告诉我这些方程式中没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突然转向自身的水涡流,急速紧缩成无法控制的回旋,一直到它核心的能量密度变得无穷大:形成一个灾难性的「奇点」。
有人在校园教师中心的喷泉里扔一枚硬币或者在圣塔莫妮卡海岸扔块石头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足以摧毁整个南加利福尼亚。
数十年来,数学家都尝试了解,这种爆炸会不会发生。
陶哲轩希望用一个新方法来解决这个老问题。
这个方法,据陶哲轩介绍,那种古怪犹如《爱丽思梦游仙境》。
他说,想象一下假如有人异常聪明,纯粹用水创造了一台机器,它并不由杆和齿轮而是由相互作用的水流构成。
陶边说着边像魔术师般用手在空中比划出一个形状。
想象一下这台机器可以copy出另一个更小速度更快的自己,接着这个更小速度更快的又copy出另一个,不断继续下去,直到在一个微小的空间达到了无限的速度,从而引发了爆炸。
陶笑着说到他并不是提议真的创建这样一台机器,这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就像爱因斯坦导出狭义相对论。
但是,陶解释到,如果可以从数学上证明在原则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个奇妙装置运转,那么这便意味着水实际上会爆炸。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解决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问题。
N-S方程在一个世纪前被提出后,就成为数学上最重要最复杂的方程之一。
N-S方程又称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s),以克劳德-路易·纳维(Claude-Louis Navier)和乔治·斯托克斯命名,是一组描述像液体和空气这样的流体物质的方程。
这些方程建立了流体的粒子动量的改变率(力)和作用在液体内部的压力的变化和耗散粘滞力(类似于摩擦力)以及引力之间的关系。
最年轻的数学家

陶哲轩
最年轻的数学家——陶哲轩
• 陶哲轩,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 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 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 人,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 第二位华人 。
童年时代
陶哲轩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数学天分。 陶哲轩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尽管 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 孩子相处。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小哲轩送回了幼 儿园。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 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其间,父母开始阅读 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 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陶哲轩5岁时,父母决定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 因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 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 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7岁的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开明的校长 又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小哲轩 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不久,小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 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中学时代
8岁半时,陶哲轩就升入了中学。经过一年的适 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 (Flinders)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此期间,他 开始以出色的数学竞技考试成绩频频引起轰动。 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 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 银牌、金牌。他 还未满13岁时已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这期间,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 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 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 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陶哲轩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 16岁获得该校荣誉理科学位,仅一年后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刚刚过完2岁生日的陶哲轩,用老式打字机打出了儿童读物上的一页内容陶哲轩这个名字在国内也许比较陌生,然而在国际数学界,提起特伦斯・陶来,没有人不知道。
作为迄今为止菲尔茨奖(该奖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他是全球最聪明的华人之一。
陶哲轩的聪明在孩童时期就异于同龄人。
作为“神童”,幼年的陶哲轩在他生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名鼎鼎。
1972年,陶象国与梁蕙兰夫妇从中国香港移居至澳大利亚阿德雷德。
这对夫妇都毕业于香港大学。
来自中国内地上海的陶象国先生是一名儿科医生。
曾经任职中学数学教师的梁蕙兰女士,则是香港大学数学物理专业的高材生。
两人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生活。
在这迥异于中国风土的澳洲港口城市里,这对夫妇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
想到贯穿阿德雷德的特伦斯河,夫妇俩就给这个小婴儿取名特伦斯,希望他像这条美丽的河流一样,在未来的人生中茁壮成长。
也许是受父母遗传的影响,陶哲轩自幼便对数字和字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作为英语国家的学前教育典范,来自美国的《芝麻街》儿童系列节目在当时大受欢迎。
陶象国夫妻把《芝麻街》作为陶哲轩的启蒙教材。
就这样,陶哲轩一面看电视节目,一面自己学习,不到2岁就学会了英文字母。
陶象国夫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陶哲轩是看《芝麻街》起步的。
后来,陶象国在一次采访中,曾推荐大陆引进这个有益于早期儿童智力开发的趣味节目。
2岁时,陶哲轩便开始用印有字母和数字的积木教比他大的孩子数数。
他很快学会了拼写,能够用这些积木拼出单词“猫”和“狗”。
陶象国注意到儿子这一不同寻常之处,是在他2岁生日过完后。
那时,年幼的陶哲轩带着母亲买来的儿童读物来到父亲的办公室,准备在这里度过一个下午。
这些儿童读物,他看过很多遍,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小家伙开始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在这间陌生的屋子里寻找有趣的事物。
陶哲轩 从神童走向顶尖数学家

陶哲轩从神童走向顶尖数学家陶哲轩从神童走向顶尖数学家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现年31岁的澳洲华人陶哲轩(Terry Tao)从神童成为全球顶尖的数学家,挑战广泛的问题,包括质数和图像压缩。
去年夏天,他荣获被视为诺贝尔数学奖的菲尔茨奖章(Fields Medal)及麦克阿瑟天才奖的50万美元奖金。
澳洲两家博物馆请求永久陈列他的照片,他也是2019年澳洲风云人物的最后人选之一。
两岁大就会用积木教小朋友数数陶哲轩(Terry Tao)自小就因能力惊人而吸引外人注意和好奇。
他2岁就会阅读,9岁到大学上数学课,20岁完成博士学位。
现年31岁的陶哲轩从神童成为全球顶尖的数学家,挑战广泛的问题,包括质数和图像压缩。
去年夏天,他荣获被视为诺贝尔数学奖的菲尔茨奖章(Fields Medal)及麦克阿瑟天才奖的50万美元奖金。
澳洲两家博物馆请求永久陈列他的照片,他也是2019年澳洲风云人物的最后人选之一。
普林斯顿数学家费佛曼(Charles Fefferman)说:“每一代会出几个天才,陶哲轩是其中之一。
”但是陶哲轩本人却自嘲的说:“我开始因出名而出名,这是芭莉丝希尔顿(Paris Hilton)效应。
”陶哲轩很小就表现对数字的娴熟,两岁就会用积木教年龄较大的孩子如何数数,语言也学得很快,可用积木拼字。
他的让他以较慢的步调学习。
拥有经济、数学和计算机三重学位的陶哲仁,目前在澳洲的Google担任计算机工程师。
陶象国说:“我们一向强调学习的快乐,好玩的是做事,不是得奖。
”推广大众使用数学思维陶哲轩两年内完成大学学业,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前往普林斯顿攻读博士,自此期间他对数学的态度也趋向成熟。
在那之前,数学一直都是比赛、问题集、考试,“比较像冲刺”。
陶哲轩回忆小时候,“以为数学家是有人给他们问题来解决,他们就解决”。
但在真正的学术界,“数学研究较像马拉松”。
目前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担任数学教授的陶哲轩说,未来的计划包括教导一般大众如何使用数学思维,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可派上用场,例如比较房屋贷款。
陶哲轩像是游戏中开了挂一样,从1...

陶哲轩像是游戏中开了挂一样,从1...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它在表现孔融机敏的同时,也告诫我们不能以少年时的聪明与否去断定一个人日后是否有所作为,而王安石文章里的方仲永便是例子。
年少时的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但待其年长却因为"不使学"而沦落到"泯然众人矣"。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天才的成长之中,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一位澳大利亚籍的华裔天才少年陶哲轩,这位天才在8岁时参加高考拿到了760分的高分,而在智商方面他更是得天独厚,在经过检测后,他的智商达到了230分,比起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的爱因斯坦的智商(爱因斯坦的智商为165)还高。
那么,如今的陶哲轩又过得如何呢?天才养成陶哲轩生于1975年7月17日。
父亲陶象国、母亲梁惠兰都是香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过两人在1972年时选择了移民澳大利亚。
而在移民澳大利亚之后,陶象国从事儿科医生职业,梁惠兰则因为是物理、数学专业的缘故,担任过中学的数学教师。
如此优秀的父母,令陶哲轩一出生便有了先天的智商优势,其实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时常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也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显然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孔子都有"因材施教"的说法。
在陶哲轩身上,他的父母就做得十分优秀。
在两岁时,陶哲轩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数学天分,他对数字极其敏感,甚至还能教年龄大过自己几岁的孩子数数。
有感于儿子的天赋,陶象国夫妻二人自然不敢怠慢。
试问身为父母,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成就,能够成为天才呢?夫妻二人很快便将当时只有三岁多的陶哲轩送入了一家私立的小学。
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年龄上的差距让陶哲轩始终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毕竟此时的陶哲轩也只不过是个三岁多的孩子。
好在陶象国夫妇也意识到了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天才所带来的成长弊端,因此二人在将儿子送入私立小学几个星期后便选择让儿子重新回了幼儿园,让他与同龄的幼儿一起学习成长。
天才的数学家陶哲轩

天才的数学家陶哲轩的文章简介:33岁的陶哲轩是美国研究成果最多、最受尊敬的数学家之一。
据测试,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
他在小小年纪时便展现出数学天分。
8岁升入中学,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后来获得“菲尔兹奖”,这一奖项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做数学一定要是天才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大写的:不!为了达到对数学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贡献的目的,人们必须要刻苦努力;学好自己的领域,掌握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工具;多问问题;多与其他数学工作者交流;要对数学有个宏观的把握。
当然,一定水平的才智,耐心的要求,以及心智上的成熟性是必须的。
但是,数学工作者绝不需要什么神奇的“天才”的基因,什么天生的洞察能力;不需要什么超自然的能力使自己总有灵感去出人意料的解决难题。
大众对数学家的形象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这些人似乎都使孤单离群的(甚至有一点疯癫)天才。
他们不去关注其他同行的工作,不按常规的方式思考。
他们总是能够获得无法解释的灵感(或者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突然获得),然后在所有的专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某个重大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的进展。
这样浪漫的形象真够吸引人的,可是至少在现代数学学科中,这样的人或事是基本没有的。
在数学中,我们的确有很多惊人的结论,深刻的定理,但是那都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积累,在很多优秀的或者伟大的数学家的努力之下一点一点得到的。
每次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理解加深的确都很不平凡,有些甚至是非常的出人意料。
但尽管如此,这些成就也无不例外的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全新的。
(例如,Wiles 解决费马最后定理的工作,或者Perelman 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工作。
)今天的数学就是这样:一些直觉,大量文献,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在大量连续不断的刻苦的工作中慢慢的积累,缓缓的进展。
数学小故事_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小故事_数学家的故事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数学小故事(一)【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数学而生的陶哲轩的励志人物故事今年8月22日至30日,第二十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该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开幕式上专为40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则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陶哲轩是这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陶哲轩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
此时,他刚满3l岁。
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颁奖词称。
在许多数学家看来,陶哲轩的获奖并无悬念。
“我并不惊讶,”洛杉矶加州大学物质科学学院院长、数学教授陈繁昌说,“像他这样的人数十年才出一个。
他解决了几个数学领域中困扰别人多时的重要问题。
”“他就像莫扎特,数学是从他身体中流淌出来的,”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前主任约翰·加内特说,“不同的是,他没有莫扎特的人格问题,所有人都喜欢他。
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才,还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天才儿童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梁蕙兰均毕业于香港大学。
陶象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
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
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字积木进行计算。
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
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在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
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
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
他们决定送陶哲轩去幼儿园。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蒽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
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
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
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最终选择了离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
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
刚进校时,陶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
“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
”陶象国说。
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
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
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700分。
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
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有天才。
“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
”费弗曼回忆说。
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此外,陶象国认为,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3年,同时先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等到升入大学以后,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奥数金牌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9岁多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
他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13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有意思的是,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的音乐才能。
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分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本次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也曾参加过1982年奥数并获得金牌。
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或佩雷尔曼那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
这是一个令顶尖数学家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香港长大的陈繁昌教授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所需的才能并不一样,尽管有些人(比如陶哲轩)可以同时擅长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
陶哲轩也告诉记者,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参加奥数的选手也需要集训,但集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陶哲轩说,他当时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我们白天练习解题,晚上玩各种游戏。
”“他主要是喜欢做数学,而不是为了获奖去做数学。
”陶象国说。
泰勒教授说,目前澳大利亚会为那些最好的学生再提供为期十天的集训,但通常他们只会从各自的学校缺课一周,“我不了解中国集训的情况,但可能澳大利亚的训练要松散一些。
”在中国,不少中学和中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大学的一条捷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练。
陶象国说,如果参加奥数只是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个目标太小了”。
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了陈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会并不均等。
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陶象国也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国外,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他?”中国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宁铂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对这一现象,陶象国认为,“对于孩子,只可以带引他,鼓励他,教他怎么走,但中国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推孩子的速度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稳,就会跌倒。
”快乐生活陶象国说:“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会希望他像哲轩一样,是一个容易亲近的天才。
”陶哲轩是一位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极高的数学家。
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系与他人合作。
他说:“我喜欢与合作者一起工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实际上,我能够从谐波分析领域出发,涉足其他的数学领域,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找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合作者。
我将数学看作一个统一的科目,当我将某个领域形成的想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时,我总是很开心。
”费弗曼则说,陶哲轩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善于向别人学习,他同时也擅长向别人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
加内特更是说:“一流的数学家喜欢与他一起工作。
他的合作者就能组建起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系。
”陶象国认为,一流数学家喜欢与陶哲轩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合作中不是利用别人,而是激发合作者的才能。
“哲轩从来没有和别人争执过,他想的都是怎么开开心心地和别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争权夺利。
中国的数学家们如果多一些合作,少一些争执,中国的数学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很多人问陶象国,为什么陶哲轩不会说中文。
陶象国的解释是,他和妻子发现陶哲轩的二弟陶哲渊有自闭症以后,担心同时讲英文和中文不利于哲渊的成长,在家里就只说英文了。
陶哲轩在自己的网页上说:他首先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喜欢澳大利亚的肉馅饼和板球,以及澳大利亚随和、坦诚和无拘无束的文化。
由于不会中文,陶哲轩无法直接了解中国文化。
不过,父母的中国背景多少对他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
他对记者说:“在我成长过程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文化对我都有熏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区分其间的差别。
”陶象国则提到,陶哲轩从中国文化里学到的一点是保持谦逊,从不自大。
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以后,陶哲轩认识了听他课的一位韩裔女孩。
这位女孩名叫劳拉,主修工程,年龄比他小三岁。
后来,两人开始交往,并于四年多以前结婚,生有一子。
劳拉目前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火星探测计划。
陶象国说,陶哲轩一家是快乐家庭生活的一个好典型,“我们和哲轩都觉得,做人最重要的是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