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谢!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以家族为本位追求人的社会 价值。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 其次,中国传统人学思想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通过 对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而中国 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 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是关心地狱或天堂,关 心人的今生,而不是它的来生”。对人的现实生活 的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 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 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 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五、传统文化历史观和唯 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的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 展的,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不断 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 进化史观。
传统文化中的进化史观与唯物史观具有相通 性、一致性,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 思主义的进化史观不仅指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同时又给予了科学论证并找到了推动历史进步发 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这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求 全责备,中国思想家在千百年前就已经隐约看到 了历史的面目,已属难能可贵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演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对接与传承,既是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视角下的对接与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和联结。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等,在它们的不同理论体系中,也蕴含着关于社会公平、民主和人类解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强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把握。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对话与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论梳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三、实践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在实践层面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相对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教育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对接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和研究,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内涵和思想精髓,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二者存在的相通性和结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能够结合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儒家”大同”世界具有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与中国传统”重人主义”具有亲和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性实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从特点来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与中国的历史特点、经济、政治等具体特征相结合;二从表现形式来看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传播方式的民族化,理论形态的民族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从中国化的本质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1](p4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凝聚力,[2]它是世界文化中惟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它的本质来看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重要组成本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形成于西方机器大工业时代,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属于西方文化范畴。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
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种共同发展体现在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上,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05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中寻找新的结合点
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跨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将 更加频繁和深入。这种交流将 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 重,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其提供了民族形式和文化土壤,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得以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0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意义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01
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对于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共 产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矛盾,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对理 想社会的追求,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强调 社会和谐、平等、公正。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为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资源。
0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实践中的融合与
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智慧。

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本文将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践路径,从而揭示这种结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方面,还体现在道德伦理、历史观、方法论等多个层面。

从哲学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实际、强调实践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仁爱精神”相呼应。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中华传统文化则倡导“天下为公”“和为贵”的理念,二者在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再次,从社会理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契合。

两者都追求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期待。

在道德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相契合。

两者都倡导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阴阳调和”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机联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和为贵”、“仁爱”、“诚信”等等,这些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崇劳动和创造、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这些理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相契合。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中,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因此,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相互作用,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深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借鉴中华文化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必要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坚持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物,在 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两者都认为个人归 属于社会共 同体 , 强调集体意识 。 其次,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以 民为 本 ” 的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参 考 文 献 1 ] 陈方刘.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J 】 . 蚌埠 “ 群 众 观 点” 具 有 相 通 之 处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具 有 诸 多 的人 『 党校学报, 2 0 0 8 ( 0 1 ) . 本思想 , 如“ 民惟 邦 本 , 本 固邦 宁” 、 “ 民为 贵 , 社稷次之, 君为
试论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结合点



( 云 南大 学 云 南 ・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自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到 中国后, 马克 思主义就体现 了其强大的生命 力, 而这 一生命力的体现正是得益于
其 与中国传 统文化 的结合。 中国人要想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 中国, 必须将其二者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
统文化在 中国化过程 中, 在价值取 向, 在共 同理想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点 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 A 8 1
文献标识码 : A
十 月 革 命一 声 炮 响 , 给 中 国送 来 了马 克 思 主 义 , 从此 马克 最后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 经世致用” 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思 主义 一 直 引 领 着 中 国共 产 党 取 得 了 全 国革 命 的胜 利 ,以及 “ 实 践观 ” 也 是 相通 相 容 的 。经 世致 用思 想 强 调 把 自己所 学 的 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一 直 到今 天 的党 和 国 家 的建 设 。一 个 外 来 思想 知识 运 用 到 社会 实 践 中 , 并 通 过 实 践来 实 现 自 己的社 会 理 想 。 何以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 巨大的影响,带领 中国人民翻 身做 从孔子的经世致用 一直到晚清的洋务学派 ,中国传 统文化无 主, 并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让 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 不渗透着“ 躬行践履” 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 以实践观 为基础 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 的科 学 理 论体 系 , 从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就 是实 践 中国, 并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很 好 的结 合起 来 , 推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哲学 。马 克 思 主义 认 为 , 实 践是 认 识 的基 础 、 实践是认识的 目 中国化 的进程 。 的, 理 论 与 实践 应 保 持 紧 密 的联 系 。 1 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要 求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 3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 “ 大同” 理 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 结 合 有一 定 的相 似 性 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成果来看,蕴含着极其浓厚 在《 礼记 ・ 礼运》 中有 这 样 一 段 话 : “ 大道之行也, 天 下 为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思 想 。毛泽 东思 想 是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第 公 。 选 贤举 能 , 讲信 修 睦 。故 人 不 独 亲 其亲 , 不 独 子 其子 , 使 理论成果 , 其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而毛泽东思想 老 有 所终 , 壮 有所 用 , 幼 有所 长 , 鳏 寡孤 独 废 疾 者 , 皆有 所 养 。 的 形 成 具有 很 强 的 民族 特 色 ,它 与 中 国的 传 统 文化 和 社 会 历 男 有 分 , 女 有 归 。货 恶其 弃 于 地 也 , 不必 藏 于 己; 力恶 其 不 出 史 是 必 然联 系 的 。以毛 泽 东 为代 表 的第 一 代 中 央领 导集 体 在 于 身 也 , 不 必 为 己。 是故 谋 闭而 不 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 外 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立场前提之下 ,扬弃地吸收了中国传 户而不闭, 是为大同。 ” 孔子的这段话 , 描绘 了一个不分彼此 , 统 文 化 中 的 思想 精 髓 , 促 进 了 马克 思主 义 的 中 国化 , 形成 了 中 各得其所, 没有争斗的 “ 大 同社 会 ” 。这 种 社 会 一 直 以来 都 是 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 中 国历代 仁人 志士 的理 想 。 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 出发 ,肯定了人 民群众创 共 产 主义 理 想 是 无 产阶 级 政 党 以实现 共 产 主 义 为基 本 内 造 历 史 的 决 定作 用 。而 民 本 思 想 是 中 国古 代 传 统文 化 中 的一 容 的奋 斗 目标 ,是 共 产 党 人 的最 高理 想 。它 是 由马 克 思和 恩 个重要 内容, 孟子有“ 民为贵, 君为轻” 的思想 , 苟子提 出“ 君者, 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 ,科学分析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一国无产阶级革命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其以民为本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有相通之处。

三、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崇尚实际而贬黜玄想,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
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抗争,甚至是起义和暴动。

尤其是在近代,从太平天国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不证明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文化品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在有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革命和斗争。

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为消灭最后一个阶级,就更加需要坚定地使用暴力,在决战关头能够用革命暴力粉碎反革命暴力。

恩格斯把革命的暴力比喻成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

列宁认为,“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这与中国文化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相通。

四、对客观世界都采取积极的态度,都主张“入世”,而非“出世”
从这点来看,儒家思想距离马克思主义,要比佛教、伊斯兰教等更近些。

这也就是同样一穷二白的社会,先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而没在印度扎根的原因。

五、都重视现实社会问题
尽管改造社会的手段和目的相去甚远,但都立足在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过去或来世。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的相通之处,只有全面了解、认识到其两者的相似、相通之处,才能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国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