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
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知识讲解)

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建议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解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判断工业指向类型及区位选择的原则;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地理环境问题。
知识清单一、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________、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政策、原料、________、________和市场等。
2.工业区位选择原则:从________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________获得最高的________。
3.不同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1)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________产地,(2)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________,(3)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厂或________,(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有大量________的地方,(5)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________发达地区。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变化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________。
(2)带来的影响:a .________、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b .市场、________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c .________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5.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1)污染重的工业的布局原则:a .污染空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________地带或最小风频的________或与盛行风向________的郊外。
b .污染水源的工厂排污口应远离________及河流________。
c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企业应远离________和农田。
(2)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以________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1. 引言合成氨是工业上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塑料、药品等领域。
合成氨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条件对于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并重点探讨温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合成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2. 温度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温度是合成氨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
一般来说,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也伴随着更高的能量消耗。
合成氨反应的最佳温度一般在300-450摄氏度之间,超过450摄氏度会导致不可逆反应加剧,而低于300摄氏度则会降低反应速率。
因此,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温度。
3. 压力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压力是合成氨反应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
一般来说,越高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但同样也伴随着更高的能耗和设备成本。
传统的合成氨工艺通常在高压下进行,压力达到数百至数千大气压。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在较低的压力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成为可能。
4. 催化剂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催化剂在合成氨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合成氨工艺中使用的催化剂是铁-铁氧体催化剂,但这种催化剂需要高温高压条件下操作,能耗较高。
近年来,一些新型催化剂如铁-铝催化剂和铁-镍催化剂被证明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也能实现合成氨反应。
此外,催化剂的载体和制备方法也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
选用合适的载体能够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而制备方法则能够调控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一步改善其性能。
5. 其他因素的考虑除了温度、压力和催化剂,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在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中考虑。
例如,反应物的比例和进料方式、反应器的设计和控制、反应物的纯度和水分含量等。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的质量。
6. 总结综上所述,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对于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至关重要。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工业的区位选择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科技进步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知识点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判断知识点3:工业联系与工业分散1.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①相对独立的零部件之间的联系;(2)空间利用上的关系:如开发区。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2.工业集聚原因3.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与工业类型4.工业地域(1)形成类型: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①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
(2)性质分类:①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①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如图)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消耗,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数量,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
为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选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优的地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1)运输环节①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或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生产的三个阶段划分及最佳生产区域

生产的三个阶段划分及最佳生产区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和产品分销。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最佳的生产区域。
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三个阶段以及它们的最佳生产区域。
第一个阶段是原材料采集。
在这个阶段,生产过程需要获取所需的原材料。
原材料可以是自然资源,如矿石、木材、石油等,也可以是农产品,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最佳的生产区域取决于原材料的类型。
例如,对于矿石和石油等地下资源,最佳的生产区域通常是资源富集的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源等。
而对于农产品来说,最佳的生产区域通常是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的地区,如美国的谷物产区、巴西的咖啡产区等。
第二个阶段是加工制造。
在这个阶段,原材料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制造过程,最终转变为成品。
加工制造的过程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设备。
最佳的生产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和技术设备的可获得性。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在加工制造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日本在电子产品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和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和促进本地产业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产品分销。
在这个阶段,成品需要分销到全球各个市场。
最佳的生产区域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条件。
一般来说,距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和更快的交货时间,因此在产品分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一些地区还拥有发达的物流和分销网络,使得产品能够更加高效地分销到全球各地。
例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物流体系,成为许多企业选择在中国生产和分销的理由之一。
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和产品分销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最佳的生产区域。
原材料采集的最佳生产区域取决于资源的富集程度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加工制造的最佳生产区域取决于劳动力和技术设备的可获得性。
高三一轮复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C、④→③→①
科技
D、④→②→③
80%
①
③
40%
④
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0%
劳动力 80%
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 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 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3中,为O点到原料M1、M2 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下题:
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 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 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
读影响工业布局主要区位因素示意图,若该工 业部门为炼铝厂,应选下列哪点?
(4 点) 100 0
市场
80 60
3 1
20 40 原料%
% 40
60
动力 原料
20
2 4
市场
80
0
100
100 80 60 40 20 0
动力%
1
2
9% 20%
20% 50%
71% 30%
4:动力 51% 原料 34%
3:动力 9%;原料 5%;市场 86% 市场 15%
技术导向型:
二、工业的投入与产出
投入
产出
工业产品是工业的主要产出要素。
三、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假若你是一位投资者,让你选一个厂址,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原料 充足
动力
理
劳动力 质优价廉充足
想 区
交通运输 便捷
位
市场 广阔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 获得最高利润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 有没有完全符合你要求的地方?
(1)合理。国为该工业区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 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 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1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接近具有大 需要投入大 劳动力 量廉价劳高
技术导 向型工 业
接近高等教 知识和 技术要求高 育和科技发 技术 达地区
技术高,利 于开发新产 品
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对工厂区位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分析:
考虑的主要因素 达到的目的 理想区位条件 现实区 位条件 具有 明显 优势 条件
装配厂 制鞋厂
有些工业的生产过程需要大 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工资 成本在其总成本中占大较大 的比例
5.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集成电路、 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优势发展地区: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工业部门所 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 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那么这 类工业的区位选择就以其主导因素为导向(或指向)。如 下表: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1.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 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优势发展地区 所需的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2.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如啤酒
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优势发展地区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①运输环节: a.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 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b.产品运输要求高(如食品厂),则布局于消费地,主导 因素为市场。 ②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多, 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③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 曹妃甸后,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市场
工业选址要素详细解读

工业选址是指根据一系列要素和考虑因素,选择适合进行工业发展和运营的地点。
以下是对工业选址要素的详细解读: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工业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一个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物流条件,降低物流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靠近主要交通枢纽(如港口、机场、铁路等),有便捷的道路网络和供应链体系。
2.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地区是否有充足且合格的劳动力供应,以及其教育、技能水平和工资水平,都会影响到工业选址的决策。
同时,也需要考察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
3. 能源供应:能源供应是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工业企业对电力、天然气、蒸汽等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需要考虑地区的能源供应是否稳定、成本是否合理,以及能源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
4. 用地条件:用地条件包括土地面积、土地成本、土地规划和用途等方面。
工业企业需要足够的用地面积来容纳生产设施、仓储设备和停车场等,同时土地成本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考虑要素。
企业需要关注当地的环保政策和环境法规,以及空气质量、水资源、废水处理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情况。
选择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工业选址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和环境成本,并提高企业形象。
6.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吸引企业进行工业选址的重要因素。
当地政府是否有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出让、补贴和资金支持等,都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工业选址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能源供应、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企业在进行工业选址时应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根据自身需求和战略,选择最适合的地点来实现长期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2.能源;3.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4.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经济因素:1.市场(人口稠密,市场广阔);2.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4.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5.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环境因素:风向。
例谈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例谈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工业区位,构建高质量答题模式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一般要先调用头脑中已构建的思维模式,然后到材料问题和区域微观图中去找区位信息,分析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次要因素,最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建立高质量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答题观念,有利于答题思路、视野更开阔。
(一)自然因素1、土地: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建筑的用地。
2、资源:矿产资源3、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地热能4、水源: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5、环境:气候宜人,环境好,空气洁净说明:土地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土壤是否肥沃,而工业主要是厂房建设;资源能源具有社会属性,也可定为人文因素;水源因素是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工业冷却水一般使用淡水;环境因素一般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或某些特殊如航天工业有一定影响。
概括一下为:三源一土加环境。
(二)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好坏(如上海工业的发展就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距离问题:是否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或消费市场(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交通条件:沿海、沿河(运河)、沿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线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人价格或工资水平)和素质(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接近高等教育区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说明:表述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工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故采用综合表述,即经济基础好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合成氨工业与接触法制硫酸中SO2催化 氧化的生产过程,判断正误: 1.都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2.都选择了合适的温度 3.都采用了使其中一种原料过量以提高另一 种原料利用率的方法 4.都采用了高压的生产条件 5.都有循环操作 6.都有热交换器 7.都有尾气处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在实验室再现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过程, 并制取少量三氧化硫晶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已知三氧化硫 遇水生成硫酸并放出大量热,容易形成酸雾。试回答: A装置可用来观察二氧化硫和氧气的进气量。实验时应使A中两根 导气管冒出气泡的速率相同,其目的是___,A中的药品是___。 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且加入药品后,开始进行实验。此时首先应该 进行的操作是___。 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持续加热的理由是____。 C装置用来收集三氧化硫,其中冰盐水的作用是__。 若用ag铜跟足量浓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硫,实验结束时得到bg三氧 化硫,该实验中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不小于___。 设计尾气处理装置,简要说明。
N 2 3H 2
铁触媒
2 NH 3
合 成 氨 的 适 宜 条 件
催化剂:铁触媒(以铁为主体的多成分催 化剂),使反应物在较低温度下较快的进行 反应 合适的温度:500℃左右,该温度催化剂 的活性最大; 合适的压强:20MPa~50MPa,对动力、 材料、设备等来说正合适。
浓度:将生成的氨及时从混合气中分离 出来,且向循环气中不断补充 N2、H2 (1:2.8)。
98.6
99.6
99.0
99.7
99.3
5500C
85.6
92.9
94.9
96.7
97.7
98.3
压强采用常压:在常压下SO2的转化
率已经较高,再增大压强,转化率的提 高并不多,且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温度450-500 ℃:V2O5(五氧化二钒)
活性最高。
浓度:增大O2浓度,V加快,且提高
SO2转化率。
SO2 的氧化
SO3 的吸收
工业设备 主要措施
原理
S
金属硫 化物 如 FeS2
SO2
点燃
SO3
H2SO4
S+O2 = SO2 4FeS2+11O2 = 2Fe2O3+8SO2
催化剂
高温
2SO2 + O2
△
2SO3+Q
SO3 + H2O=H2SO4
原 料
炉 气
粉 碎
炉气净化, 防止催化 剂中毒
矿渣Fe2O3 用于炼铁
合成氨生产示意图
图2中条件选定的主要 原因是(选填字母序 号) ; A.温度、压强对化 学平衡影响 B.铁触媒在该温度 时活性大 C.工业生产受动力、 材料、设备等条件的 限制
硫酸工业生产的流程
尾气
净 化 冷却
空气
沸腾炉
接触室
吸收塔
1× 108 Pa
98.8
3000C
4000C
2.2
0.4
71.0 84.2 92.6
47.0 65.2 79.8
5000C
6000C
0.1
0.05
10.6
4.5
19.1
9.1
26.4 42.2 57.5
13.8 23.1 31.4
压强的选择
①理论上:增大压强既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又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压强越大越好。
工业合成
工业生产主要要考虑哪些问题?
速率要快,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
化学平衡能够正向移动,提高原 料利用率
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原料,设备 条件等因素
一、合成氨条件的选择N2+3H2
目的 条件 选择 条件
2NH3 +Q
实际选择条 件及原因
理论 加快速率 平衡正向移动 高压 高温 高压 低温 无影响
②实际上:压强越大,对设备的要求高、 压缩H2和N2所需要的动力大,因此压强 不宜过高。
实际选择压强20MPa-50MPa
温度的选择
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 的含量。但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温 度也不宜太低。
选用铁触媒做催化剂,它在 500℃时活性最高。
增大N2的浓度
I.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 要意义。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 。 制化肥、制硝酸 II.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 ②④ 用的是 。 ① 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 ② 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 ③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④ 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
III.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 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 置均已略去)。
增大反应物浓度 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使用催化剂
增大反应 物浓度
压强怎么定?
压 1× 含 强 105 量 温 度 Pa 2000C 15.3
氨
1× 107 Pa 81.5 52.0
25.1
2× 107 Pa 86.4 64.2
38.2
3× 107 Pa 89.9
6× 107 Pa 95.4
接触法制硫酸时,SO2催化氧化适宜的 温度是5000C,其理由是 (1) 提高催化剂活性,加快反应速率 , (2) 温度过高不利于SO3生成 。 此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但工业 生产中并未采用加压措施的原因是
常压下SO2转化率已经很高
为提高SO2的转化率,工业上常使用 通入过量空气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富氧空气
SO2氧化生产条件的选择
2SO2 + O2
SO2
2SO3+Q
10 atm 99.7 25 atm 99.9 50 atm 99.9 100 atm 99.9
P
T
转化率
1 atm 99.2
5 atm 99.6
4000C
4500C
5000C
97.5
93.5
98.6
96.9
99.2
97.8
99.5
原料气的制取
N2:液化空气,蒸发分离出氮气
H2:用水和燃料在高温下制取。
C + H2O(g)
CO+H2O(g)
CO+H2,
CO2+H2
工业上用以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氢气,有一 种来源是取自石油气。有人设计了以下反应途 径,假设反应都能进行,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氨的日 产量,下列变化过程中不能使平衡 向右移动的是( ) A. 不断将氨分离出来 B. 使用催化剂 C. 采用5000C左右的温度 D. 采用2×107~5×107Pa的压强
速率
及时分离出NH3
增大 正向
减小 正向
平衡移动 方向
实际生产:
1.及时分离出NH3,提高N2与H2转化率
2.控制N2与H2体积比为1:2.8, N2过量,提高
H2的转化率。 3. N2和H2循环使用,提高N2与H2转化率。
二、工业合成氨流程
S
金属硫 化物
SO2
SO3
H2SO4
SO2的 制备 原理
[实验操作] ①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 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c、 d、e,则A中有氢气发生。在F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 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 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 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 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 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催化剂
热SO2和O2
热交换器
预热SO2和O2, 冷却SO3 冷SO2和O2
冷SO3
接触室
98.3%浓H2SO4
尾气
用98.3%的浓硫酸吸收 SO3,减少酸雾,吸收 更充分 吸收塔内部放置空心瓷环 浓硫酸从塔顶喷下 增大接触面积,延长吸收 时间
SO3
尾气吸收处理循环使用
H2SO4
硫酸工业生产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是 。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 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 ,防止 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再打开弹簧 夹b的原因是 ,C瓶内 气体的成份是 。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 是 。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I. 制化肥、制硝酸 II. ②④ III. (1)排除空气,保证安全 (2)锌粒与酸脱离 尽量增大氢气的 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N2 H2 (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 氨合成的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