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 语文版必修3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dd01cb96529647d2628520a.png)
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本课话题——责任一、从课本中积累病人在连续注射吗啡以后,就觉得离不开它,不给打针就难受,这就是说病人对吗啡“成瘾”了。
一旦成瘾以后,必须花很大力气才能把它戒掉。
由于存在着这些缺点,医生往往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药物。
医生不会为了自己的治疗效果而轻易使用吗啡,这是对病人负责,这是医德,是责任。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扛负着自己的责任。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责任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有学习的责任,建筑师有建房的责任,老师有教学的责任,作家有写作的责任,甚至连普通的动物——乌鸦也有反哺的责任。
二、从历史中积累1.当车轮卷起滚滚浓烟时,当你和弟子们黯然走出齐都时,人们知道,你又失败了。
有人笑你痴,有人笑你狂,你仍不在意,因为你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你看见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因失去丈夫悲痛欲绝的妻子。
而他们只看见了自己的霸业与天下。
孟子,你是那个时代的圣人,你把“仁”当作目标,把照顾天下百姓当作己任。
虽屡遭失败,仍然不忘担当,您承担责任的勇气必将随儒家文化一同传扬!2.当土木堡传来兵败的号角时,当天子被野蛮的民族掳走时,当京师乱成一团、百姓惊慌时,你站了出来,大声喝骂着他们的懦弱,你大胆地走向城头,组织着每一点可调动的力量。
城外精兵猛将,曾击溃百万大军;城内文弱书生,未曾经历一战。
不可思议,你居然赢了,望着洒满鲜血的城墙,你笑了,于谦,你是清白永留人间的君子。
你承担责任的勇气让敌人胆寒,让显贵汗颜!关键时刻,你挺身而出,你的名字万古流芳!三、从名言中积累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3.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4.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是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5.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1.4 痛与不痛的秘密 共1课时 课件(语文版必修3)

(5)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进步思想的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结构图示
人们发现吗啡在镇痛时能使人成瘾 人们发现了“吗啡受体” 痛与不痛 人们发现了存在于人和动物大脑中的“脑啡肽” 的秘密 人们发现人的大脑里“脑啡肽”的含量不一样 人们发现只有当脑啡肽和5-羟色胺等其他 因素适当配合时,才能发挥最大的镇痛效果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赏析:“堡垒‛‚兵马‛‚围攻”“攻克”均为军事术语, 作者借之以分别设喻,“堡垒”比喻既具有止痛作用,又没有耐 受性和成瘾的缺点的理想的药物,其前着一“顽固”,足见寻找 之不易;“兵马”喻指化学家、药物学家、医学家,用“各路”
修饰,既表示此种药物价值非同寻常,又表明这项工作需大家的
赏读: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
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 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 之中了。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甜言蜜语所迷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韩济生,1928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知名疼痛学家,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1953 年毕业于上海医学 院医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写作背景
治疗痛病的方法古已有之,今天的医学界也为治疗痛病用尽 心力,同时人们也在努力探究“痛”的根源和成因,特别是脑痛 的成因和抑止脑痛的物质是什么。韩济生院士通过本文把研究的 历史和探索的过程告诉了我们。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3 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 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高一必修3语文

3 痛与不痛的秘密◎诗海拾贝宝剑记[明]李开先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某某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已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赏析】这是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展示了林冲的心理变化过程。
前两句抒发了自己渴望报国立功,成就英名的理想和壮志;三、四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和感慨;五、六句描绘了自己浪迹天涯的处境以及孤独无奈的心情;七、八句直抒胸臆,唱出心中无尽的伤感和痛苦。
其中“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已成为名句。
◎语林撷英有关医药的名言1.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2.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X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3.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X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4.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
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5.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
——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6.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作者卡片姓名韩济生出生年1928 籍贯某某省萧山相关材料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3年毕业于某某医学院医学系。
在某某医学院生理高级师资班进修后,先后在某某医科大学、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中医学院、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
兼任《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编委◎背景呈现韩济生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的阿片肽,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研制“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用于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
痛与不痛的秘密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第三课)

【自学指导】1题目解说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揭开痛与不痛秘密的过程。
课文不但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而且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2作者简介韩济生.男,汉族,浙江萧山人。
1928年7Pl出生。
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在大连医学院生理高级师资班进修后,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
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
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
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肤、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的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阿片肽;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一研制“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用于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
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主编《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多选题汇编》《神经科学纲要》(获原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等著作。
1981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30名,硕士16名,博士后6名,进修生60多名.199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识记积累(1)识记字音轮廓(kuò)晕厥(Juē)成瘾(yǐn)针灸(jiǔ)脑啡肽(tài)堡垒(lěi)羟(qiǎng)色胺乙酰(xiān)胆碱癫痫(xián)(2)词语释义剧烈:猛烈。
晕厥:昏厥。
堡垒:①有冲要.量作防护用的坚固建筑物;②比喻难于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进步思想的人。
区域:地区范围。
驱使:①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②推动。
兴趣:爱好或关切的情绪.轮廓:(事情)的概况,【合作探究】一、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1。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课件痛与不痛的秘密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二
学习本文使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理的写作特点
阅读本文,我们丝毫也不觉得那些原本深奥的医理给我们带来了理解 障碍和心理疲劳,反而感到轻松舒畅,原因在于作者能深入而浅出,以平民化 的视角、用平实浅近的语言走笔,尤其是多处的巧喻妙譬,更使得文章浅显 易懂,明白如话。试分析一下各句在比喻运用上的特点。 1.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 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 提示:这是以锁钥作喻,把“吗啡受体”(鸦片受体)比作“镇痛之锁”,而将 “左旋吗啡”喻为钥匙。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锁与钥匙应是相互对应和配 套的,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作者借用这个比喻,形象而浅显地表明了左旋吗 啡所专有而独具的止痛作用。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 章的可读性。
3
痛与不痛的秘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学生眼中的韩济生 韩老师晚上工作到深夜,实在太困了,就在地毯上躺一会儿,又怕睡着时间太长, 睡觉时,倒背双手,当双手发麻,感到不舒服时,人自然就会醒过来。 我们在场的人 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古人的“ 头悬梁”“ 锥刺股”就发生在我们的导师身上。 回来的 路上,大家默默无语,韩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执着的工作热情,感动着我们每一 个人。 韩先生进电梯后总是先按关门键,然后再按楼层键,因为这样“ 可以节省一秒钟 时间”;人未走到屋门口,手中已拿好了开门的钥匙,而不是到门口再找钥匙。他 曾因腰椎病被迫卧床 3 个月,他就在病床上指导研究生、改文章、写基金申请 等。在疾病最重时,他还去上海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由于不能坐,他就站着参加 会议…… 先生非常珍惜组内的团结,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曾给先生带了一只哈密瓜,先生 非常高兴。一次全组开会,先生根据组内的人数,一块块切开分给每一个人,不在 的人也要留一份。先生的工作得了奖,我们虽没有参加,但也能得到一定数量的 奖金。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痛与不痛的秘密》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痛与不痛的秘密》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痛与不痛的秘密》是高中必修三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痛与不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寻找石头的小男孩的故事,探讨了痛苦与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呼唤人们要勇于面对痛苦,从中学会成长和坚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题;–学习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并运用于阅读分析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意愿。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痛苦、追求成长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学习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2. 学习如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痛苦与成长的思考能力; 2.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意愿。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文本分析、课堂讨论和练习等内容的课件;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阅读散文的个人笔记和提问。
五、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的课程内容,通过提问复习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步骤二:预读散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散文,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步骤三:文本分析1.分析散文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2.分析散文中的主题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步骤四:讨论与解读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散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2.解读散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散文,引导他们分析痛苦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的体会和认识;3.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一等奖课时(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方法选择
80%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文学知识,引导他们进入文本情 境。
100%
教学策略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朗读 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
80%
学生活动
设计讨论、分享、写作等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情感体验。
辅助教学手段
01
02
教材与教辅的有机结合
将筛选出的教辅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成互补,帮助 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
网络资源的搜集与筛选
利用互联网搜集与《痛与不痛的秘密》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 等教学资源,并按照教学需求进行筛选和分类。
网络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将搜集到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优化 处理,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
导入内容
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及相关文化知 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讲解与示范
讲解方式
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 方式,通过教师的详细讲 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课文内容。
讲解重点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 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帮 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
示范内容
通过举例、演示等方式, 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所学 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环节也
比较活跃,展现出了一定的学习热情。
03
课堂氛围
Hale Waihona Puke 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愉悦,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学习。
存在问题诊断
教学内容难度
01
部分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难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针刺镇痛知识,感受我国中医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三、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二、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人类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向外探索,比如自然和宇宙;一个是向内探索,那就是人类自身。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里面有无数人类未知的东西,人类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密的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痛与不痛的秘密》,让韩济生院士带领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解开这个秘密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晕厥(jué)成瘾(yǐn)灸(jiù)艾脑啡肽(tài)羟(qiǎng)色胺乙酰(iān)胆碱穴(ué)位癫痫(ián)三、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1通读全文,理一理镇痛研究的进程。
点拨:抓住时间词,注意研究发现和发现的价值。
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明确: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
针刺镇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
)四、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2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是为什么呢五、拓展与应用说明:学生分成小组,选定话题,事先准备,做一课时的拓展与应用汇报。
1查阅资料,了解吗啡的化学性质以及不正确使用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向同学讲解。
2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一发现过程的思考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针刺镇痛知识,感受我国中医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三、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二、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人类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向外探索,比如自然和宇宙;一个是向内探索,那就是人类自身。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里面有无数人类未知的东西,人类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密的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痛与不痛的秘密》,让韩济生院士带领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解开这个秘密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晕厥(jué)成瘾(yǐn)灸(jiù)艾脑啡肽(tài)
羟(qiǎng)色胺乙酰(xiān)胆碱穴(xué)位
癫痫(xián)
三、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
1通读全文,理一理镇痛研究的进程。
点拨:抓住时间词,注意研究发现和发现的价值。
明确:时间研究发现的价值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
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
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结构,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
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
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
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吗啡受体”。
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
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中,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
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人脑中脑啡肽太少,痛觉就特别敏感;反之,痛觉就迟钝)说明:对于发现“脑啡肽”的价值,学生在第3段中找不到,要引导学生从后文寻找。
从语言标志上看,第5段开头有“当今国内外对动物和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可以初步描绘出这样一个轮廓”这样的话,可见是一个总结段,再与文章题目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准确并简洁地说出“发现‘脑啡肽’”的价值。
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明确: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
针刺镇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
)
四、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
1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
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2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
”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
”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
”比喻的运用,
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
五、拓展与应用
说明:学生分成小组,选定话题,事先准备,做一课时的拓展与应用汇报。
1查阅资料,了解吗啡的化学性质以及不正确使用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向同学讲解。
2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一发现过程的思考和感受。
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时要有条理;(2)说明的同时要结合具体事例。
六、学生进行拓展与应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