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鉴赏之关键词、关键句(用)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

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中国古代诗词⼤都篇幅短⼩,有学者⽤“闪电战”来形容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语⾔⾼度凝练、概括、含蓄⽽有跳跃性,因⽽,阅读古诗词千万不能⼀扫⽽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应该⼀个字、⼀个词地品读,边读边思考其寓意,⼒求还原诗词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关键的诗词句,迅速定位感情基调。
⼀.抓关键词1.情感词。
直接表明情感或者暗⽰情感的词语。
如:悲、喜、愁、苦、忧等。
诗词中的⼀两个词往往能揭⽰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词”,如果能抓住这些“情感词”,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揭⽰出了诗⼈的孤独感。
“独⾏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也是情感词,表现出诗⼈的孤独和⽆聊。
2.修饰词。
指冷暖⾊调的形容词等。
“墨分五彩。
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彩学的⾓度将词汇分为两⼤情感⾊系,⽤来体味诗词⽂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该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事、物等特点的词语。
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的暗⽰性,⼈的动作⾏为的暗⽰性,特别注意描写⼈的细节性词语。
⼆.抓关键句关键句多指⽤典故句和诗词的尾句。
⽤典可以丰富诗词的内容,装点诗词的门⾯,增加诗词的意蕴。
诗词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把握⼗次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旨。
尾句和其他表明诗眼、词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词的主旨。
如:王维的《⼭居秋暝》最后⼀联“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诗眼句,⽽“留”字则为诗眼词,全诗要表达的对⼭⽔⽥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古诗词鉴赏中,抓住关键词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古代诗歌五首《饮酒》陶渊明一、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
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
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
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

诗歌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1诗眼: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①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a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b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
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
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
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
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
这只是就对风雨后的海棠树的描绘而言。
在描绘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情意在。
这就是随着对海棠花谢的深入描绘,词人的惜春怜花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②诗眼在诗句中的作用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a用以翻出新意。
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b借以增添情趣。
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c靠它增强形象性。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古诗词鉴赏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能力要求。
有许多同学在这方面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从古诗词鉴赏的若干个关键词入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鉴赏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1知人论世【知识导航】鉴赏古诗词,要做到知人论世,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
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读透具体作品。
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了解了杜甫其人及写作此诗的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读透它。
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
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春望》作于“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
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
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懂读透作品。
在具体鉴赏时,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要尽可能调动我们平时的积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老师在教学时会对他们的身世、思想及创作风格有所介绍;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有时作品前面会有一段小序,帮助我们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解题时特别要关注的。
《诗词曲五首》重点句子分析

《诗词曲五首》重点句子分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即时小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 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三)聚焦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得 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 泼的表达效果。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即时小练]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命题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 ——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 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 要涉及遣词用句、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 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 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 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 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对 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赏析关键词、关键句
命题指数 ☆☆
(1)2011年全国所有高考试卷中对于诗眼没有
考查,但2011年山东卷、天津卷、福建卷、 安徽卷、四川卷、江苏卷都对关键诗句进行 命题分析 了考查; (2)对于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是把握诗歌的 基础和关键,其他题目的考查也往往间接涉 及此内容。
问题:有人评论说,“悲”是杜甫《登高》全诗 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解析] 本诗共有八句。第一联写远景及高处的
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2.明确诗(词)眼的作用。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 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 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
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
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 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④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
明理由。
(2)关键诗句(此类题目由于往往和表达技巧综合考查, 故放 在“第二讲 表达技巧”中进行讲解)
①试就××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②结合全诗(词),赏析××句。 ③请从××角度对××句进行赏析。(综合表达技
巧考查)
④××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什么感情?
[考生甲] 送检 样卷 “折柳”意为“留恋”,不愿离去;最后一 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与“折柳”相对应,因此
“折柳”为“关键”。
失误类型:没有从全诗的角度分只答出了“留恋”之情,得2分; 还要联系第一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生乙] 送检 样卷 “折柳”的“柳”与“留”谐音,表示留恋之
3.要联系全诗,从景、情、理等角度去细心体味。 二、答题模板 步骤一: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步骤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 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综合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考查)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的勾画出作者默默呆 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 膝苦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 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意。这是作者送别时的动作,诗人与朋友是边听曲
边送别的,所以“折柳”为“关键”。得分:2分 失误类型:理解有误,分析不到位
专家 评卷
失分探因:第一联是听曲,“折柳”为《折柳曲》, 听的是《折柳曲》,不是去“折柳”的动作。这里
没有分析好,故扣1分;由听曲到思乡二者之间的
联系分析不到位,再扣1分。
一.思维趋向 1.指出诗(词)眼。一般是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最 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 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 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 别时的哀怨感情。
(二)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全诗的关键 寓意 是否同意
(三)解题思路要清晰
诗眼就是一首诗最为关键的词语。而一个词的关 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这首诗的第一、 二句写的是眼前之景,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 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
(2002·全国高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关键。
(四)评分细则要明了 答出寓意得2分,答出原因得2分。(当然,本题第2
小问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
那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五)组织答案要规范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2分)本诗抒 写了思乡之情,(1分)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1分)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景色,用环境衬“悲”;第二联写近景及低处的 景色,也是用环境衬悲;第三联写自身的状况,
本身就含“悲”;第四联用“苦恨”等正面写悲。
[自组答案]
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
句分别写眼前景象的悲凉,时光飞逝、壮志难
酬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苦,国破家亡的悲愁。
(3分)(步骤一)四句均暗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 悲痛心情。(1分)(步骤二)可见“悲”是全诗 的关键。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 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 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 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 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 境界。
1.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词 有时是一个精练传神的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
关键词。 一是主旨句,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的,其位置
关键句 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二是技巧句,它往往是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语句。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关键词
①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
②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某词统领全诗(词)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