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读书报告《菊与刀》
《菊与刀》 读书报告

《文化人类学》课程论文《菊与刀》中期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学生姓名: ______专业:学号:2014.11.24《菊与刀》读书报告——在“耻感文化”下看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理论(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对《菊与刀》一书作了出版信息、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的介绍,并基于本书的核心“耻感文化”,对该书中运用的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以及渗透在文本中的人类学思想结合书中实例进行分析,主要为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最后提出了该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菊与刀耻感文化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文化模式1著作介绍1.1出版信息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增订版)/(美)本尼迪克特(Benedict, R.)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13.7重印)1.2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48),本姓富尔顿,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两岁丧父,祖辈曾参加独立战争。
1909年毕业于瓦萨学院(V assar College),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9年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文化人类学,师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1923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36年被任命为该校人类学系主任。
1922年至1926年对北美印第安部族进行调查,为其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4年《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出版,成为文化人类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奠定了鲁思的学术地位。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书成就最大。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于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誉为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且对于西方人了解日本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首先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宗教、道德观念、家庭结构、教育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本尼迪克特指出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她认为,日本文化的核心是一种集体主义和顺从性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传统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文化的这种集体主义和顺从性的特点,不仅在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日本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是非常高的,子女们也会尽量去满足家长的期望,这种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另外,在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学生们往往会被灌输一种顺从和服从的观念,而不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追随主流,而不是追求个性和独立性。
本尼迪克特还指出,日本文化的这种集体主义和顺从性的特点,也在日本的宗教和道德观念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命运和幸福寄托于神明,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命运。
这种宗教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观念,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顺从命运的安排,而不是积极地去改变现状。
另外,在日本的道德观念中,人们往往会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忽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顺从社会的规则,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理查茨于194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
该书以日本日常与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
本报告将从几个方面对《菊与刀》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理查茨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恢复关系」和「冷淡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日本社会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他们注重维持和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
这种关系的性质十分微妙,充满了细致的礼节。
而与之相对的是「冷淡关系」,即日本人与外界的冷漠与淡漠。
这种性格特点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通过对这两种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理查茨揭示了日本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模式。
其次,理查茨对日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日本文化中,等级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他们将自己置于一个明确的等级体系中,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严格遵守这种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观念和行为习惯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存在巨大的区别。
理查茨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等级观念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并为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理查茨还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羞耻感」和「自我意识」进行了研究。
在日本文化中,羞耻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情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期望的评判标准之一。
自我意识则是日本人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意识。
这两个概念在日本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最后,理查茨还对日本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
日本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利益相统一,个人应当服从群体的整体利益。
群体意识在日本社会中起到了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也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菊与刀》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深度研究之作。
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关系、等级制度、羞耻感、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查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日本社会与文化图景。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帮助我们拓宽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本书出版于 1946 年,是作者在二战期间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用“菊”与“刀”这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优雅、精致、温和的一面,如日本的茶道、花道、艺术等;而“刀”则象征着日本文化中好战、残忍、决绝的一面,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的历史和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
在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别;在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明确的划分和职责。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日本,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当这种等级制度被滥用时,就会导致压迫和不公。
日本的耻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或指责,那就是一种耻辱。
因此,日本人在做事时往往会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也容易导致人们为了维护面子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荣誉和牺牲。
在历史上,武士们为了主君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但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武士道精神被扭曲,成为了侵略和杀戮的工具。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
日本在二战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疯狂和残忍,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战败后,日本又能够迅速地转变态度,接受美国的占领和改造。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到困惑。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明白了这是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体现。
在战争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们失去了理智;而在战败后,面对现实,日本的务实精神又发挥了作用,他们选择了妥协和改变。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菊花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矛盾与复杂性。
初读此书,我便被作者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所吸引,书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的诸多特点,让我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研究,阐述了日本文化中“菊花”与“刀”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象征所代表的意义。
菊花,在日本文化中是高雅、优美的象征,代表着日本文化中温和、宁静、精致的一面;而刀,则象征着日本文化中的武力、好斗、坚韧。
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却恰恰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日本文化中,等级制度根深蒂固。
人们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和礼仪。
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职场,从社交到政治。
例如,在家庭中,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恭敬顺从;在职场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分明,下级对上级要绝对服从。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文化中的“义理”和“人情”也是非常独特的概念。
“义理”是指对社会规范和义务的遵守,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而“人情”则是指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会在“义理”和“人情”之间挣扎和权衡。
他们可能会为了维护“义理”而压抑自己的“人情”,做出一些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日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有所体现。
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外在的评价和他人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的规范和期望,他会感到深深的耻辱。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人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但也可能导致过度的自我约束和压抑。
此外,日本文化对于“恩”的重视也让我颇为感慨。
日本人认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来自父母、师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恩情,一生都要努力报恩。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人文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的一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书籍。
本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研究,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作者以饱满的研究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跨文化观察,并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描绘,以及对美国文化的对比,引发了读者对文化间差异性的思考。
读完《菊与刀》,让我深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如此的复杂而有意思。
首先,本书帮助我们理解了文化差异对于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日本文化的特点,如集体主义、等级制度和形式主义。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平等和实用主义。
这两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差异巨大,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反应。
比如,本尼迪克特指出了日本文化中对于羞辱的敏感与在美国文化中更为重视于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观察和分析,读者被引导思考不同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其次,本书也提醒了我们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二战时期日本与美国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差异在国家间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彼此对彼此文化的固有偏见,导致了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往往对日本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和愤怒,而日本人则无法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样的文化冲突不仅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并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最后,本书还启发了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反思。
读完《菊与刀》,我发现自己对于自己所处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全面。
本书中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和迷恋,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浪漫化和陌生感。
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描绘和西方文化的对比,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将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为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经典著作。
本书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深刻地揭示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
本书首先对日本文化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日本人对于传统礼仪、家族观念和荣誉感的重视。
作者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描绘,使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受日本人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所感动,也对自己所处的现代社会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反思。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而日本人却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深感敬佩。
另一方面,本书也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日本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者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日本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描述,我对日本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我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不仅是一部描绘日本文化与社会的优秀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类学作品。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得到了拓展,也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菊与刀》会对更多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更多人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思考与探索。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研究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揭示了日本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阅读《菊与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剖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忠诚、礼仪、自我克制和集体主义等。
这些价值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还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
她指出,日本社会的组织架构是以家庭和集体为核心,个人的行为和决策通常受到集体利益的影响。
这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日本人行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尊重和理解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
对日本文化的新视角,也启发了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评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而对日本,美国并不了解,因此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
《菊与刀》一书便是作者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进行研究的的研究成果报告。
本文是笔者在文化人类学老师的推荐下阅读该书后写下的一些感想。
文中对该书剖析和评论的重点主要是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书中使用到的、对笔者影响颇深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菊与刀》文化人类学在本学期的“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笔者有幸聆听了教授这门课程的骆老师关于《菊与刀》这本书的介绍。
在介绍中,笔者不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从未到达日本,无法进行人类学中最为看重的“实地考察”,为何能够如此准确得得出其研究结论并且该结论如此贴合实际?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阅读了这本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及几部相关著作,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因而有了本篇读书报告。
(一)纵向研究方法与横向研究方法在无法亲自到当地考察的情况下,作者把战时被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才写成本书。
因此笔者认为,该书中最主要的两个研究方法是纵向研究法与横向研究法。
所谓纵向研究,即通过日本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民族性格加以研究,进而推导出当时日本民族的大众心理;而横向研究,则是通过对日本人的民族习惯和西方及东方其它国家的民族习惯加以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人性格上的特殊之处,进而推导出日本的民族性格。
纵向比较方法主要运用在该书第三章中,该章从日本幕府时代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出发,参考了当时日本家庭之中仍盛行森严的“家长制”以及战俘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天皇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最终得出了“日本民族制度化”的结论。
这个结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在日本,天皇是日本精神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同时,日本的等级制度虽已不再严格盛行,但几乎所有国民都承认天皇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并不是行政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只要天皇签署投降合约,①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即使日本抵抗最为激烈的太平洋战场,也会乖乖放下武器,接受成为敌人俘虏这一待遇。
当时,大多数学者对其结论表示嗤之以鼻,因为日本军队被俘与战死者的比例大约为1:120,并且当时日本军队面对先进的美国武器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惧怕,在“精神必定战胜物质”的口号下,日本军队战斗意志之顽强令美国深感震撼。
在此情况下,作者的观点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但最终结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1945年8月15号,日本裕仁天皇宣读同意接受波茨坦公约的无条件投降诏书,命令各战区的日本军人放弃抵抗,向盟国军队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正式举行投降仪式。
天皇命令下达之后,几乎所有日本军队都放弃抵抗,甚至对投降抵触情绪最大的日本“关东军”也向其战区的苏联及中国表示投降。
更令人诧异的是,当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对战后日本本土实行占领的美国官员踏上日本本土后,非但没有遭到任何形式的抵抗,反而受到日本上下的热情欢迎。
不得不说,本尼迪克特十分具有远见,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得出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十分正确。
因此,在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中,研究者应清晰的把握该民族的历史,找出该民族历史中存在并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外在或内在征兆的文化加以研究,力求找到该民族隐藏在历史之中的文化特性以完成对该民族的认识。
这种方法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通过历史,认知当代,正如美国学者科林伍德说的:“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①横向比较方法在该书中则运用十分广泛,书中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章均有用到此方法。
作者本人对这种方法十分推崇,在其另一部著作曾提到“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②,因此必须通过比较,找到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才能将该民族从世界众多民族中区别开来。
因此在《菊与刀》中,作者将日本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分别同西方及东方其他国家作比较,得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
政治上,作者将日本政府机构和西欧国家比较,得出了在日本“人民的舆论”是完全没有地位的,决策者永远只能是那些“阁下”们的结论。
法律上,作者将日本人对法律的理解与其它民族对照加以研究,得出了一个日本民族独有的法律观:按照日本人的观点,遵守法律就是对他们的最高恩情——“皇恩”——的回报。
因此日本民族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对待法律,认为法律都是“对个人事①[美]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38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②[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45~46页,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务中的个人自由的干涉”,从而无条件的服从法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由这点来看,似乎日本军队在接到天皇的投降命令后,所表现的前后如同判若两人的矛盾举止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
文化上,作者把日本的人生曲线概括为“浅底U字型曲线”,即幼儿和老年期间具有充分的自由,但青壮年时期则要受到严格的束缚,而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则刚好相反,即幼儿老年期间要受到很大的约束,而青壮年时期则有很大自由。
作者认为,日本人的人生与美国人相比,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在一个人体力最强、精力最旺盛时,无疑需要背负更大的责任,从而就需要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约束。
因为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修炼。
总之,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甚至难以理解的因素,这点与西方十分不同。
而笔者认为,如果非要概括,“西方文化的要点是‘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①,而日本,则很难概括出它的文化要点,本尼迪克特的“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厌旧,服从而又不驯”理论仅仅揭示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矛盾性,而这仅仅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而不是“要点”。
因此,对日本这个民族,还应当加以更加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尤其是对日本对外扩张首选对象的我国而言,更应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以绝对公正的态度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对于《菊与刀》这部人类学,笔者认为它绝对不会是作者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审视日本而写出的作品。
书中虽然较多的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对比,但这只不过是由于美国文化可以较全面的概括西方文化的特点而已。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绝对不能戴上有色眼镜,而应当以绝对公正的态度去进行研究。
就作者本尼迪克特而言,她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并加以行动,对美国当局的许多违反文化人类学的活动,作者都加以否定甚至批判。
例如,针对美国当局许多人要对日本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占领”——即在战后对日本进行完全管制的情况,作者在第八章对此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作者写道:有些美国人叫嚷,只有我们推行平等原则,日本人才能获得自尊。
他们其实是犯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
诚然,作者受到美国政府的委托,是不应当说出如此攻击当局决策的话来的,但人类学研究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如果只站在本民族的角度来观察其他民族,是根本不可能得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地。
因此,在进行有关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时,①冯友兰:《冯友兰选集》上卷,6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既不能抱有民族自尊主义,认为出本民族文化之外,其余民族文化都没有可取之处。
也不能带有文化歧视观点,即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的,凡是“落后”的文化都没有可取之处。
教授笔者“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的骆老师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用“先进”和“落后”两个词去形容文化,文化并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种绝对公正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个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和每一个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学生都应当怀有的。
(三)多推一的表达方法在对其它文化进行研究时,常常有需要表达的内容,用本民族的词汇很难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来,甚至本民族中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关的词汇。
学者心中了然却表达不出来,确实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就使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方法避免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多推一的表达方法,即使用本民族语言中的多个词汇来表达研究民族的一个词汇。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的许多文化观点迥异于西方文化及许多东方文化,因此其语言中的许多用词非常之古怪。
例如,在日文中,“报恩”、“报仇”、“以德报怨”以及“以怨报德”都是一个词语,统称为“情义的回报”。
再比如,日本民族的军人常在最后关头“向天皇尽忠”而剖腹自杀,这点在西方甚至包括在中中国,都是“自我牺牲”的范畴,但日本人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他们认为,这么做只是“报答天皇的情义”,这么做并不是高尚的,相反,不这么去做才是不正常的。
因此,这个词不应当完全是“自我牺牲”,而是带有“自重”的性质了。
而本尼迪克特在本书中十分注意词汇的表达,在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用词上有异议时,常采用多个词汇去解释在日文中只有一个词语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词汇。
这一点在全书各章中几乎都能找到,这里仅仅举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所说的的“恩”,在英文中是包含了很多层面的意思的。
包括“obligation”(义务),如父母对子女的“恩”;有“loyalty”(忠诚),如臣民对天皇、下级对上级的“恩”;有“kindness”(关切),如同龄人、同伴之间的“恩”;甚至还有“love”(爱)的意思,如丈夫对妻子的“恩”。
对于含义如此复杂的“恩”,作者只用了四个词汇就完美的诠释了它,不得不让人对这位伟大的女人类学家的智慧感到由衷赞叹。
多推一的表达方法绝对应当成为文化人类学家最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
它可以使人类学家不必使用很长的篇幅去描写研究对象的一个词汇,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简洁。
同时,也可以省去读者苦思许久却难以理解之苦,以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这种表达方法应当值得推广到各个领域的写作之中去。
《菊与刀》一书中涉及到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对此书把握尚浅,因此无法一一列出并加以评价,就是本篇读书报告谈到的对上述几种研究方法的解析也有很多谬误之处,还请老师雅正。
参考书目:[1]《日本文化史》,叶渭渠著。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文化人类学》,[美]艾伦·比尔斯著,骆继光等译。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3]《日欧比较文化》,[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美]查尔斯·蒂利著,魏洪钟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