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的起源及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01
提升公众对契丹文化的认识
各地教育部门通过编写历史教材、举办文化节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契丹人的历史和文化。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契丹文化的相关内容也被创作成网络文章、视频等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考古学在寻找契丹后裔中的作用
考古学能够提供实物证据,如古墓葬、圣物、石碑等,这些都是研究契丹人历史和追踪他们后代的重要线索。近期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例如高句丽与辽朝墓地的发掘,提供了关于契丹人生活模式和移动路径的新信息。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REPORT
REPORT
03
契丹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与遗址的保护现状
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尽管契丹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契丹文化在民族服饰、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中仍有所体现。在某些民族,如达斡尔族中,依然可能存有契丹人的血脉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契丹人的文化传统。
契丹人后裔的探索
REPORT
REPORT
02
达斡尔族与契丹的联系
达斡尔族的起源与生活特征
2
学术界对契丹后裔的看法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对后裔研究的历史难题
确定契丹后裔不仅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还需要现代科技如DNA分析的辅助。由于契丹人的种族身份在历史中逐渐淡化,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使得后裔身份确定困难加剧。
对契丹人后裔研究的深入
人类学和民族学在研究中的交应用
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历史中发生融合。结合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能能够揭示契丹人传统在今天某些民族文化特征中的存续情形。
契丹族发祥地——中国平泉

题目:契丹族发祥地——中国平泉姓名:范莹学号:201007024001专业:10文产契丹族发祥地——中国平泉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以其悠久多彩的文化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武功超群、义薄云天的萧峰,你一定印象深刻吧?他就是契丹人。
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多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大约距今千年左右,契丹族活跃在我国的北方,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而现在,这个庞大的帝国神秘的消失了,它的种种吸引着一群人的好奇心。
契丹族作为这次我研究的一个主体,我通过实地考察和现有资料的研究来深入的了解河北省平泉县的契丹发祥地。
一、研究意义(一)宏观意义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企业、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研究契丹族的文化,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和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使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顺应现代社会发展。
(二)微观意义我们所学的专业就是有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这个课题正好运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使我们能通过所学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去更好的审视回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二、研究目的就经济的发展而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国家的基础,是凝聚十几亿人民的强大的精神粘合剂,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契丹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契丹族的文化属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对这种少数民族状况的研究,有助于做出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论证模式,从而可以得出类似的边缘群体传播文化的总体特征。
描写契丹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契丹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始于五胡十六国时期,随后建立了后来的辽朝。
契丹民族拥有辽朝这样一个辉煌的历史,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的崛起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他们建立的辽朝,不仅扩张了疆土,并统一了北方,还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辽朝的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期间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影响力。
契丹社会结构的特点是独特而特殊的。
契丹民族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统治者为中心,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多个阶层。
这种社会结构为契丹民族的历史赋予了独特的色彩,并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的文化特点也是其独有的一面。
契丹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文,该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独树一帜。
契丹文的发展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契丹民族还有丰富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文化艺术,为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契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崛起和辉煌给中国历史增添了许多辉煌篇章,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现代社会,对契丹历史的研究和契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不仅是我们认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和平共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契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描写契丹的文章中,文章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契丹这个主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契丹的背景和意义,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是对契丹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的部分。
肇源境内的古代契丹族

第一次将我 国北方各 民族统一起来 ,在政治上实 行帝后两族共治、 南北面官和四季捺钵的制度 。第
次 打破 长 城 的 阻 隔 , 人 北 迁 , 方 民族 南 徙 , 汉 北 将 北方游牧经济与长城以南 的农业经济结合为一
一
人们 可以从杨家将镇边等历史的只言片语 中 , 对 契丹族产生模糊的印象 , 可是 , 由于其历史的缺失 和文 字遗 留较少 , 我们 留下 了大量 未解 之谜 。 为
[ 摘
要] 契丹族是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 民族。公元8 5 肇源县属 归契丹治 内。契丹族的形成 由耶律氏和萧氏 1 年,
两大部 落融 为一体。契丹族 , 出于 东胡源于鲜卑 , 东部鲜卑宇文另部之一 支。契丹族语是 东胡语的分支 , 是 q 属阿 尔泰语 系。
契 丹 文 字使 用 时 间不 足3¨ , 灭 辽后 渐 渐 失传 。 0年 金 O
・
4 ・ 2
哈河 , 称 “ 河 ” 古 土 。一 天 , 位久 居 天宫 的 “ 一 仙女 ” , 耐不 住 天 庭 的寂 寞 ,偷着 来 到 人 间 ,她 驾 着 青 牛 车 , 平 地 松林 “ 从 沿潢 水 ” 流 而 下 。恰 巧 , 一位 顺 有 “ 人 ” 着 一 匹 雪 白 的宝 马 , “ 仙 乘 从 马盂 山 ” 土河 随
《契丹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契丹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前的夏商时期。
本文旨在针对契丹早期历史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比较与分形研究,试图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契丹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料支撑。
二、契丹族源的探究契丹的起源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现有的史料中,多数学者认为契丹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亚地区的某个部族或地区。
对于其早期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等基础问题,已有文献虽然有些线索,但仍不够详细完整。
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关于契丹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发展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三、契丹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契丹早期的政治制度对于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早期,契丹社会实行的是部落联盟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契丹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部落联盟制度逐渐向更为复杂的国家政治制度转变。
在契丹建国前后,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契丹早期文化特点及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契丹文化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期文化特点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契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宗教信仰、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
深入研究契丹文化的早期特点及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和精神世界。
五、对外关系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契丹的对外关系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早期,契丹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对于契丹的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契丹早期对外关系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地位。
契丹

契丹1.契丹的后人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云南的“本人”。
2.契丹的族源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
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
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新店子居民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最相似,但因为生活在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不能排除某些个体与东亚蒙古人种接近的可能性。
饮牛沟居民母系遗传上与现代东亚和西伯利亚人群关系密切。
从蒙元帝国以来,蒙古人便与其他民族广泛通婚、混血,契丹人与其他人群也一直血缘融合。
系统发育树中,契丹人群与蒙古国蒙古人群关系密切,且与属于北亚人群的各组距离更为接近。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看到契丹与达斡尔的遗传关系并非最近,在对比人群中,外蒙与契丹的遗传关系最近,内蒙和北方汉族与契丹的遗传关系也较近,因此达斡尔与契丹的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结合二者的mtDNAHVRⅠ序列多态性的分析结果,只能说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族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不能支持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直接后裔的说法.达斡尔人群与北方汉族人群为代表的东亚人种聚在一起,而远离于契丹人群,并不支持达斡尔族起源于契丹的说法。
契丹族

契丹族简介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
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
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
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
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建立大辽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
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
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
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诸弟之乱”。
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可汗。
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
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族的起源及发展
契丹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用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其族属系东胡族系中吸纳了大量匈奴人的鲜卑,经历一系列动荡后建立了封建王朝,疆域辽阔、实力雄厚,吸收各民族文化,因俗而治,一度与宋王朝分庭抗礼。
唐朝时置松漠都督府管理,后依附于突厥汗国建立遥奉氏部落联盟,在突厥被回统灭后的百余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所统治。
契丹自4 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后建立强大的辽朝,活跃于中国北方长达8个世纪之久,与北宋对峙一百余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朝灭亡后,契丹族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元朝中后期,“契丹”已不再作为独立的民族名称而存在。
契丹作为部落的名称,在古代历史资料记载中,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末期。
当时,北魏太祖登国三年(388),出于政治、军事扩张的需要,魏军遂大举进攻松漠地区诸部,击破势力强大的库莫奚部落集团,并导致其内部发生分裂,使原本生活于此部落集团中的契丹部落,从此完全独立出来,从此成为与库莫奚集团旗鼓相当的又一支新的部落集团,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契丹与库莫奚“从此分背”的发展过程。
契丹部落的最早生居地,就是古代的松漠地区。
出现于松漠地区以后,也基本没有完全脱离这一地区,因此,古松漠地区不仅是契丹人部落生活的最早生居地,也是契丹人的部落发祥地,是后来契丹辽朝政权的政治中心。
契丹部落自北魏登国三年形成独立的部落集团之后,很快地就具有一般游牧部落所具有的共同发展特征,即契丹部落与库莫奚部落一样,也开始不断地向中原地区发起军事骚扰活动。
可见,自北魏登国三年之后,契丹部落就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势力庞大的部落集团。
总之,自4世纪末至5世纪末,契丹部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从东部鲜卑宇文部崩溃的孑遗,通过氏族群体间的不断整合,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多个氏族部落组织成员的部落整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