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巩固练习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
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
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五章:五首诗。
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
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
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
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2.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信宿:再宿。
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一、小阅读-课内1.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有哪些字锤炼得十分精彩,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整理成表格。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虽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但仍属于现代作品,是现代人按旧体诗词形式创作的。
B.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词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缓缓流去”。
C.词的上片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这七句写景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眺,由仰视到俯瞰,动静结合。
D.全词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的形式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C.《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4.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巩固,拓展

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 疾风知劲草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 岳麓山 寥廓 苍茫 峥嵘 等候 鱼翔浅底 挥斥方遒 万户侯 浪遏飞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峥嵘: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 茂: 遏: 挥斥: 击水: 粪土当年万户 侯: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翻译本诗并结合《沁园春 长沙》中 所学的写景方法分析本阕词怎样写 景的。
• 远处树林尽头,有高山。近处, 丛生的翠竹,墙院周围。靠近 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 枯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 团。在空中,不时地能看到白鸟
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 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
怎样写景的?
分析角度: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色彩(色彩绚丽 明丽 灰暗) 顺序(层次)(远近、上下 总分等)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 介绍景情关系 •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诗文中常见的 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 的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毛泽东诗词,感受领袖情怀: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 • •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 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 血。
立志
毛泽东
2020年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巩固练习(人教版)

01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湘.江/镶.嵌染.色/点燃.飞翔./享.受B.沉浮./符.合寥廓./括.号峥.嵘/征.兆C.茂.盛/藐.视挥斥./钥匙.僧侣./鲁.莽D.舟.船/周.详遒.劲/追求.遏.止/碣.石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xiāng/xiāng,rǎn/rán,xiáng/xiǎng。
B项,分别读fú/fú,kuò/kuò,zhēng/zhēng。
C项,分别读mào/miǎo,chì/shi,lǚ/lǔ。
D项,分别读zhōu/zhōu,qiú/qiú,è/jié。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漫江碧透轻歌慢舞丰功伟绩变本加厉B.苍海桑田苍茫大地融会贯通志大才疏C.百舸争流挥斥方遒待价而沽虎视眈眈D.鱼翔浅底层林尽染篷荜生辉流言蜚语思路解析:A项,“轻歌慢舞”的“慢”应写作“曼”;B项,“苍海桑田”的“苍”应写作“沧”;D项,“篷荜生辉”的“篷”应写作“蓬”。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庆祝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社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一群风华正茂....的老人积极参与活动。
B.每次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这位战争时期扛过枪、打过仗的老战士总会显得非常激动。
C.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D.毛泽东的词大多以翻云覆雨....的磅礴气势抒写革命豪情,意境雄浑优美,风格豪迈奔放,《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的宏伟诗篇。
思路解析:A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特指年轻人,此处对象用错。
C项,“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此处应改为“增砖添瓦”。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课后巩固练习,推荐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课后巩固练习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高低相间,虚实结合,烘托了气氛。
B.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恰”字以后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D.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E.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解析A项,“高低相间,虚实结合”不当,应为“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E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恰当,应是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答案AE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中的形象。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中具体的描写进行分析,特别是词的下阕中描写“恰同学少年”的有关词句。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革命家形象。
二、语言运用3.右图是橘子洲被湘江环抱图,请用简洁语言并运用想象手法加以描述,不少于1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抓住橘子洲被湘江环抱的特点加以描写,可描写橘子洲的形态,也可描写橘子洲绿色苍翠的特点,另外加以想象,注意字数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沁园春·长沙》巩固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巩固案(学生版)一、基础知识过关: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寥.廓戮.力廖.姓家族寥.寥无几B.劲.旅遒劲.疾风劲.草劲.头十足C.稠.密啁.啾风流倜.傥未雨绸.缪D.悲怆.苍.茫羽扇纶.巾呼天抢.地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书生义气挥斥方遒春风和煦指点江山B.鱼翔浅底浪遏飞州无与伦比漫江碧透C.生机盎然独立寒秋携来百侣万类霜天D.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层林尽柒万山红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_____丑恶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2)当蜘蛛在房檐结成网时,我却因一时______而破坏了它。
(3)学《沁园春·长沙》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多地______作者的资料。
A.抨击意气搜集B.批评意气收集C.抨击义气收集D.批评义气搜集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为____________,地点为___________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______”,表现了战斗者____________的心情。
6.“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
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巩固训练

第1课沁园春长沙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千万亿梦想的凝聚和升华,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的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二者________。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强盛的使命。
老一代人在建国强国的________中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新局面;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________的大好时机,希望你们________,为“中国梦”的实现,指点江山,谱写出新时代中国强盛的美好愿景。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梦”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
B.“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 B解析A项“引导”和“奋发进取”、“激励”和“方向目标”均搭配不当;语序颠倒,轻重关系失调。
C项“激励”和“方向目标”、“引导”和“奋发进取”均搭配不当。
D项“激励”前面缺少谓语“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坚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更加坚定D.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答案 A解析补写时要注意括号前后两句的结构特点是动宾结构,应选“坚定……信念”;从“牢固树立”“不断提高”偏正结构特点来推断应为“更加坚定”。
20《沁园春·长沙》巩固练习

分为
(58 字)、
(59~90 字)、
(91 字以上)。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 1—4 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答: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A.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B.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C.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D.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6、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
17、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2 页 n 扬中树人2012-201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作业纸 2012-9-3 《沁园春·长沙》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劲.敌(j ìn ) 逶迤. (y í) 气势磅.礴(p áng)
B 、上阕.(qu è) 橘.子洲(j ú) 百舸.争流(k ě)
C 、 寥.廓(li áo) 碣.石(ji é) 浪遏.飞舟(è)
D 、 沁.园春(q ìn ) 方遒.(qi ú) 峥嵘.岁月(r ó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 肤浅 涣散 轻歌慢舞
B 、百舸争流 风采 安装 道路坎坷
C 、苍海桑田 腹泄 怄气 满目疮痍
D 、鱼翔浅底 绊脚 真缔 神态安祥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C 、老人七十多岁,但老当益壮,身板硬朗,手脚麻利,做起事来劲头十足,称得上年富力强....。
D 、这个世界的统治靠什么?主要有四种模式:文化、经济、科技、军事。
任何国家,穷兵黩...武.都只有一条路——灭亡。
4、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争”字,表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一个“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姿;一个“翔”字,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然,像鸟儿一样盘旋的姿态。
B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而“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C 、
“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手法,“粪土”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D 、“恰”“正”“方”几个近义副词的运用,更有助于充分表现早期革命者当年雄姿英发的革命岁月。
5、默写。
(1) ,鱼翔浅底, 。
(2)怅寥廓, , ? (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5)曾记否, , 。
【综合提高】 阅读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装…………………订…………………线……………………内……………………不…………………准…………………答……………………题………………………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编号 0015
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1956年6月,毛泽东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这首词就是他当时畅游长江后有感而作。
6、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7、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阅读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完成问题: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
毛泽东1929年10月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
因是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
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证:“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
”
8、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第 2 页共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