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合集下载

211180514_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

211180514_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2月刊10产 业 发 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张晓君(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独山分校,安徽 六安 237000)摘要:六安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六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农业产业化全面均衡发展、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等优化措施,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支撑;六安市张晓君. 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4):10~1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有条件的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安徽省传统农业大市,生产的粮油、茶叶等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

近年来,六安市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健全农业生产经营全产业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六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六安市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一直将龙头企业发展视为重点,经过十几年发展,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经审核认定,六安市共有484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覆盖范围较为广泛,涵盖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等多种类型。

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大量管理和流水线工作人员,据统计,累计带动50余万人就业,避免了农村地区人口流失,减少了“空心村”现象。

同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六安市霍山县获评多项农业产业化领域荣誉称号,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免热处理铝合金及其一体化压铸行业呈高质量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免热处理铝合金及其一体化压铸行业呈高质量快速发展态势

论坛论坛FORUM在全球社会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实现“双碳”目标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铝合金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在和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铝合金具有优越的性能: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延展性好、易加工、无磁性、冲击不产生火花、无低温脆性、无毒性、散热性强、导电性好、冲击吸收性较好、可焊接、再生利用率高、耐核辐射性等等。

造就了铝合金这种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现代工业等领域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现代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重大装备等领域中,一体化免热处理压铸铝合金材料成为世界压铸铝合金行业的时代潮流。

铝及铝合金的发明历程在全球铝合金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节点让人们记忆犹新:1808年,实验室电解还原出金属铝;1888年,采用熔盐电解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出原铝;1890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铝铜合金,为原铝成为结构材料变为现实;1908年,发明电工铝合金1050,并制成钢芯铝绞线,开创高压远程输电先锋;1914年,铝合金压铸投入商业化运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冷室压铸机的发明,得到了快速发展;1943年,Alcoa发明了6063合金及7075合金,开创高强度铝合金的新纪元;1965年,Alcoa发明A356铸造铝合金,成为经典铸造合金铝;20世纪80年代至今,铝合金开始逐渐应用于工业、军事、科技、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力电器和人们的生活等各个领域;尤其进入新世纪,全球已发展了成千上万种满足各领域需要的铝合金,为人类生活轻量化、现代化发展贡献其独特的关键作用。

我国一体化压铸免热处理铝合金产业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尽管我国的铝工业及其铝合金压铸行业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通过行业同仁们的艰苦奋斗和不懈的科技攻关,我国已成为铝合金生产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和铝合金一体化大型压铸行业已呈现出高质量快速发展态势,在一体化大型压铸铝合金材料技术上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满足一体化大型压铸的技术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已建立起完整先进的铝合金生产与加工体系,铝合金生产门类齐全,生产规模创全球第一大国。

全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全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全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中国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停,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围绕粮食的“战场”却还炮声隆隆。

伴随着金融期货市场一波接着一波的炒作,又一场“粮食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国际粮价从去年以来已经连续上涨了好几个月。

有数据称,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6个月间上升了32%,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中小麦价格已经翻番。

气候异常给了粮价上涨充足的理由。

去年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削减了粮食出口量。

澳大利亚收割期发了洪水,农业收成欠佳。

接着,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发生旱情,又给了进一步推动粮价攀升以动力。

不过,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是否严重到足以让粮食价格在短期内如此剧烈波动?恐怕与真实的供求关系无关。

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很明白“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而已。

在2008年,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一度成为粮食市场最大的炒作“由头”。

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

这方案如今没人提起了。

可在当时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预期,却引发了动荡。

预期决定价格,而不是需求。

在农产品的涨价狂潮中,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

从突尼斯到埃及,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已经引发了政权更迭。

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

这种由金融操控来决定的“价格游戏”,已经牢牢控制了人们的饭碗和口粮。

虽然,今年炒作的“由头”不过是天气因素,非常乏味而毫无创意,但金融市场的“热钱”却闻风而动,不论各种捕风捉影的减产消息是假的还是真的,反正先涨起来再说。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货币,尤其是美元,如洪水四处泛滥。

经济学家向松祚说得好:“它们不炒原油就炒黄金,不炒黄金就炒债券,不炒债券就炒粮食。

”算上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国央行从去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三度加息。

IT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竞争分析

IT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竞争分析

IT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竞争分析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IT)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IT 行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就IT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竞争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什么是产业链竞争产业链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生产过程。

在IT行业中,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和下游。

上游产业链包括所有原材料和硬件设备供应商,下游产业链则包括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

产业链竞争是指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竞争。

而上下游之间的竞争则是指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竞争。

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断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

上游产业链竞争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在IT行业的上游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商直接面临着竞争。

例如,计算机制造商需要购买芯片、硬盘等组件。

这些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他们争夺着与计算机制造商的合作机会,以获得更多订单和更高的利润。

硬件设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除了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硬件设备供应商也在竞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计算机制造商需要选择合作伙伴来生产电脑的外壳、键盘等部件。

在与硬件供应商的谈判中,计算机制造商将根据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价格等因素来做出选择。

下游产业链竞争软件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在IT行业的下游产业链中,软件开发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开发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他们争夺着市场份额和用户的青睐。

在这个竞争中,软件开发商通常会通过创新和改进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竞争与软件开发商类似,系统集成商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系统集成商负责将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与客户的竞争中,系统集成商通常会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例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能等。

产业链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产业链竞争对整个IT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首席财务官五大整合能力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首席财务官五大整合能力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首席财务官五大整合能力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首席财务官五大整合能力探究今天的CFO不仅要谙熟财务,更要对企业运营、市场分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甚至法律事务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非财务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广博的知识。

听起来CFO要胜任他的角色就必须成为一个全能的“超人”——他必须精力无限、知识无限甚至人格魅力无限,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令CFO们肩负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是竞争环境变化使然。

今天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是一个产业群与另一个产业群的竞争。

全面竞争时代已经来临。

正如互联网给计算机带来的革命一样,今天的CFO们再也不可能只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公司里,仅在财务的范畴内经营“一亩三分地”了,全球化和WTO像网络一样把企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曾经令本土企业感到安全的政策壁垒已经逐步坍塌,它们必须和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而对于在企业中充当战略决策者的CFO而言,已经不得不在一个跨平台的环境下重新定位并快速适应角色——CFO所服务企业的生存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其整合能力。

挑战企业级的风险防范一:合规并盈利在极端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或者可控的范围之内,对每一位企业高管来说都是时刻要思考的问题。

这对于承担着风险管理职责的CFO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

而企业最大的风险究竟在哪里?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上市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经营难以为继——“没有钱”。

如果没有可供公司运营下去的周转资金,任何企业都会立即陷于命悬一线的危机状态。

而名目繁多的风险管理项目,例如合规运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即使存在也都是建立在取利”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在当前的中国,很多时候违规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企业因此获得的利益。

对此,有着15年“四大”高级管理职位工作经历、对企业财务及合规方面有着丰富咨询经验的前安永合伙人傅子刚先生认为:“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在建立快速市场反应和灵活的经营模式上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看到,很多企业所追求的‘快’却是以牺牲规则和标准为代价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建议作者:左传长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31期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也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史无前例地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挑战。

(一)“修斯底德”陷阱,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恶化中国的快速发展无疑是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加入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注入动力源泉。

近年来,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拒不履行当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还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改革国际贸易规则的各种主张,美国甚至以退出WTO等多边贸易体制相威胁逼迫国际社会改变贸易规则。

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将中国、俄罗斯列为战略对手,还不断针对中国等发起贸易霸凌挑衅。

毋庸讳言,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面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势不可挡的快速发展,已经展开了贸易、信息、技术、金融甚至体制等多维度的全面战略的压制,从贸易层面来说,美国无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诺和即将首次举办进口商品博览会的举措,针对中国对美出口商品采取单边主义的301、超级301条款的调查措施,加征不合理关税并不断威胁还要层层加码,在信息方面美国摈弃对客户非歧视的“网络中性原则”,意味着美国可以针对中国网络用户采取歧视性政策举措,在技术层面针对制造强国战略和芯片企业代表中兴通讯直接提出并采取不合理的制裁措施,在金融层面美国政府支持数字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工作,意在强化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在制度等方面也提出无端干预和指责等。

可以说美中之间陷入历史上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冲突的“修斯底德”陷阱。

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中美之间贸易等方面的冲突将是长期的,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涉及到制度层面的冲突则更是难以指望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加以调和,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经济等综合实力的动态变化,不断在竞争与合作中朝着中国所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逐步演化。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市场的不断改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探讨全产业链整合创新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完善产业链环节首先,要整合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充分利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完善产业链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1. 多元化资源整合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将原本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形成独特的生产组合。

比如,一个生产钢结构的企业,可以与以下类型的企业合作:钢材供应商、机械加工企业、电力供应商、物流公司、装饰材料供应商、企业服务提供商等。

这种整合可以集中企业所有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1.2. 功能区分明确功能区分明确是指要清晰划分企业的各个功能板块,比如生产、研发、销售、市场等,从而避免重复投入和低效率的操作。

1.3. 坚持持续改善持续改善是企业不断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绩效的关键。

包括: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上市等方面。

只有持续改善,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二、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更好的全产业链整合创新。

2.1. 应用互联网进行数据集成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生产等,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进行数据集成,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追踪与运输的管理,从而提高汽车制造的效率和准时率。

2.2. 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工厂的自动化管理等。

比如,化工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将所有的质量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全过程在线的质量控制。

2.3. 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以省去传统渠道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并且实现自动化售卖。

如何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如何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如何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摘要: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并探讨如何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

2. 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构建在构建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2.1 产业链全面数字化将企业的所有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和优化,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使不同环节的数据实现共享和协同。

2.2 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数字化的推进,企业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企业的数据不会被泄露或滥用。

2.3 建立合作伙伴网络与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

通过合作伙伴网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3. 企业数字化价值链构建构建企业数字化价值链是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价值链优化和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创新思维,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和创新。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商机和增长点,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3.2 强化用户体验在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习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3.3 持续创新和学习数字化时代变化迅速,企业需要具备持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

通过与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学术界、行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学习和引入前沿的技术和思想,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 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4.1 构建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协同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中国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停,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围绕粮食的“战场”却还炮声隆隆。

伴随着金融期货市场一波接着一波的炒作,又一场“粮食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国际粮价从去年以来已经连续上涨了好几个月。

有数据称,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6个月间上升了32%,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中小麦价格已经翻番。

气候异常给了粮价上涨充足的理由。

去年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削减了粮食出口量。

澳大利亚收割期发了洪水,农业收成欠佳。

接着,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发生旱情,又给了进一步推动粮价攀升以动力。

不过,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是否严重到足以让粮食价格在短期内如此剧烈波动?恐怕与真实的供求关系无关。

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很明白“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而已。

在2008年,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一度成为粮食市场最大的炒作“由头”。

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

这方案如今没人提起了。

可在当时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预期,却引发了动荡。

预期决定价格,而不是需求。

在农产品的涨价狂潮中,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

从突尼斯到埃及,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已经引发了政权更迭。

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

这种由金融操控来决定的“价格游戏”,已经牢牢控制了人们的饭碗和口粮。

虽然,今年炒作的“由头”不过是天气因素,非常乏味而毫无创意,但金融市场的“热钱”却闻风而动,不论各种捕风捉影的减产消息是假的还是真的,反正先涨起来再说。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货币,尤其是美元,如洪水四处泛滥。

经济学家向松祚说得好:“它们不炒原油就炒黄金,不炒黄金就炒债券,不炒债券就炒粮食。


算上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国央行从去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三度加息。

这个给经济降温的宏观紧缩信号触发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短时间里的抛售潮。

不过很快,联合国粮农组织就专门针对中国旱情发布了警报。

似乎是配合默契。

于是媒体纷纷预测,“中国为应对干旱而进口大量粮食的任何举动都可能推动国际粮价创下近
年来的新高”。

预期再次被调整到上涨的轨道上。

事实上,去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

中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2亿吨。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这些“看空”的数据早已被国际粮价“看多”的叫喊声淹没了,或者被刻意忽略了。

当下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是扭曲的。

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恰恰相反,这是由金融市场操纵的寡头垄断经济的产物。

从结果看,这是一场富国利用粮食武器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从某种程度上说,“粮食战争”的目标,就是给那些在粮食自给的堤坝上漏洞百出的新兴工业国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阻断其经济增长,制造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最终让他们缴械投降,心甘情愿地给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当牛做马。

尤为诡谲的是,今年“粮食战争”不仅仅体现外部的国际粮价波动上,战场早已扩展到国内粮食市场。

据报道,跨国粮商设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正在加快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在不少产粮区的粮食收购战中,外资粮食企业
已经冲到第一线。

布局是如此低调又如此及时。

外部攻不破,就内部渗透和瓦解,这也不稀奇,苏联那个老大帝国不就是自己中风倒下的吗?粮食业内人士对此心知肚明,称之为跨国粮商“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与中国粮食企业相比,跨国粮商优势明显。

中国大豆产业就被他们击垮了。

失败的本土大豆业企业家痛定思痛,曾对跨国巨头的营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论是,这些“巨头”的特点就是“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到仓储、物流设施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几乎无不涉猎。

这些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各个环节又可以相互调剂补充,实现总体赢利。

就像军队的大集团作战,他们能轻松淘汰和战胜如同散兵游勇的国内竞争对手。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

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文化竞争和产业链竞争,一度不被人看好的第一产业――农业领域,商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升级换代了,固有的企业经营理念必须更改。

最近,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就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中初露锋芒。

这家最初只是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发展成一个“从地头儿到餐桌”的巨型粮食企业。

在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
饲料、肉食等多个农业品种上,中粮集团四处出击,把自身打造成了“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纵向的、垂直的整合战略,替代了横向多元化战略的杂乱无章,“如同用一根竹签把一串糖葫芦串起来”。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当下养生和健康市场所孕育的巨大
的商机,就能明白传统农业可能成长的空间是多么巨大。

当跨国粮商们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的时候,单纯警惕“狼来了”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被动应战的局面,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也无从找到最坚实的抓手。

据说,在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按照中粮集团的传统责任,应该入市发挥调剂作用。

而当时中粮在食用油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心有余而力不足。

外资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已经是垄断态势。

这家贸易企业由此悟出了数字的荒谬:就算把自己的贸易产值做得再大,产业链抓在别人手里,仍然没有话语权。

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上述大豆业本土企业家曾哀叹:“我们就如同用冷兵器时代的长矛大刀,同飞机坦克核武器打仗。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只有把自己变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把“羊群”改造成“狼群”,才能在与强大的外资对手贴身逼抢的肉搏战中,最终改变格局。

这是一场广义的“粮食战争”,如果中国的央企也无法担当重任,恐怕再过几年,连哀叹声都会消失了。

中国人的饭碗和口粮到底由谁来掌控?
中粮刚刚迈出第一步。

中国还需要许多个“中粮”。

几十家央企是这种“全产业链”企业的好苗子。

一些实力强劲、独具眼光的地方企业或民营企业,也能抓住市场转变的时机,将自己塑造成此类拥有话语权的企业。

只争朝夕,有志者当迎头赶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