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进步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教育与科技进步发展迅猛的时期。
教育和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近现代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从教育和科技两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进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近现代中国的教育进步近现代中国的教育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兴起为中国教育进步奠定了基础。
旧式的私塾教育逐渐被新式的学堂教育所取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将教育权利延伸到更多的人群。
2. 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近现代中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学科设置更加全面,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等。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现代中国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推行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进步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人才的培养:近现代中国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了一批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吸引了大批科技研究人员,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 科研成果的突破:近现代中国的科研成果屡屡突破,涉及到多个领域,如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3. 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近现代中国加大了对科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成立了一批科技园区和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资本的到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教育与科技的互动关系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 教育推动科技进步:教育为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培养出的人才为科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

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在过去15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科技和发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的历史背景、重要成就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历史背景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命运的压力。
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提升自身实力,中国开始重视科技和发明的发展。
1896年,清朝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化的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 重要成就中国在近代科技与发明的领域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例子:2.1 中国火箭技术的突破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航天事业的突破。
195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月球探测器等,取得了世界级的科技成就。
2.2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高铁的运行速度和安全等级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企业。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不仅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还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的成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高铁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国内交通流通,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使得电子商务的兴起,拓展了市场规模,促进了消费升级。
3.2 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近代科技与发明的成就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初中历史中国的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

初中历史中国的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了种种挑战,其中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体制的束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探讨中国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初,中国封建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得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劣势明显。
为了提升军事实力,清朝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科技。
洋务运动便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一运动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军事、教育、工业等。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中国在近代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洋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新式教育的推广。
在传统的科举制度下,只有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进而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只有具备财富和世家背景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洋务运动中开始推广新式学堂,为更多人提供教育机会。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科技与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技方针。
这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科技研究和创新计划,引进了大量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同时,新中国也开始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废除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建立了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在航天、核能、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同样,中国的教育水平也显著提升,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近年来,中国继续致力于科技与教育改革。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历史教案:研究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历史教案:研究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也经历了许多重要转折。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国家的影响。
一、凝聚改革精神: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深感危机,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力图振兴国家的改革运动,其中最突出的是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太平天国战争后,意在引进西方知识和技术以加强军事实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先后设立了数十所洋务学堂以培养工程师等专业人才。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化教育和创新思维方式等问题,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自强运动则更为注重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在广东、上海开办了大量实验室、船厂等机构,并以触类旁通的方式推进着科学技术研究。
二、揭开乾隆时期秘密:宝瓶及器具制造乾隆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在这一时期,宝瓶成为了女性生殖器介入性功能修复手术中常用工具。
其中,“五彩高岭釉”技术使得陶瓷工艺超前于世界数十年之久,而“底纹锻铸法”则进一步提升了陶瓷烧制的质量与效率。
三、科学教育兴起:南洋公学等科学院校的建立维新思潮兴起后,中国开始注重科学教育的发展。
南洋公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例子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南洋公学聚集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开设了许多先进的科技课程。
此外,其他诸如京师大学堂、江南机器局等机构也积极推动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应用。
四、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技术:北洋造船厂与天文台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军事和制造业方面领先西方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发起了大规模的洋务运动。
北洋造船厂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产业,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培养工程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而北洋天文台则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现代化天文观测机构,标志着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迈进。
五、宝塔山会议与中共科技政策: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在二战结束后,中共掌握政权后开始承担国家的建设任务。
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时刻。
近代科技的发展遵循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和趋势。
以下是近代科技的主要发展阶段:1. 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5)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刻,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展和改进国内的工业和技术。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政府意识到了现代科技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发明和创新有蒸汽机、造船、火炮制造、西洋乐器制作等。
2. 同治中兴时期(1862- 1874)同治中兴时期,中国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上,推广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学生们接触到了先进的知识,并在华洋之间建立了联系。
此外,中国还发展了水利工程,修建了大型水坝和灌溉系统,以提高粮食产量。
3.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力于自强运动(1895-1911)在该时期,一批富有远见的中国学者把目光投向国外,推动了科技教育和知识创新。
许多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得以建立。
4.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了一个新时代。
新政府致力于促进民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工程、医学和建筑等领域都得到了重大发展。
5. 新文化运动(1915-1923)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发掘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财富,并利用它来重塑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生活。
6. 科技发展运动(1920-1930)在该时期,中国开始了以独立自主为特色,发展自身产业、科技和军事的倡议。
中国开始生产汽车、电视机、收音机、航空器等。
7.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采取集中的、持续的科技发展政策。
多个科技领域展开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原子弹、导弹、卫星技术、计算机等。
同时,许多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成果也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
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

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逐渐接受西方科学知识与教育体系,开始了一段寻求科技进步的历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段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与重要人物,以及科学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勃朗特、约瑟夫等教育家引进的资本主义教育体系逐渐在中国普及开来。
在这个背景下,近代科学教育在中国开始大规模发展。
天津南开中学的创办者严复,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教育体系,批判传统教育模式,提倡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严复以其卓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科学工作的学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打下了基础。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此时,曾国藩、李鸿章等政治家开始着手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科技研究机构。
他们引进外国教育家与科学家,开设现代科学课程,推动科技研究的发展。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科教环境,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的新纪元。
新中国创立后,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口号,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的政策措施。
中科院成立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归国,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学教育在各个层次的学校中得到普及,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980年代至今,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逐渐开放向外界,并与世界各国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科技研究机构开始引进先进的科学仪器与设备,提高了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的科学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培养科学素养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此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现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近代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起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科技发展成为了振兴国家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军事技术、交通运输、通信技术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二、军事技术的发展1. 火器革命:近代初期,西方列强以火器装备占据优势。
中国借鉴西方武器制造技术,在洋务运动中引进了先进的兵器生产设备,并组建了工匠班子进行仿制。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北洋水师所建立的船坞和火炮制造厂。
2. 铁甲舰建设: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纷纷推出铁甲战舰。
清政府以自强不息为宗旨,仿效建造并改良了自己的铁甲舰艇,培养了一支海军力量。
3. 军工企业与武器研发:近代中国的军工技术起步较晚,但在20世纪初逐渐建立了若干军工企业。
这些企业为改良和生产武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交通运输的变革1. 铁路的兴起: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已经开通了大规模铁路网络,而中国却没有一条铁路线。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修建铁路,并引进汽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
这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公路交通的发展: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建设现代化公路系统。
汉口至宜昌公路是最早开放的国道之一,当时借此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并吸收其技术。
3. 港口设施升级:近代中国拥有许多优良港口,在外贸方面具备重要地位。
为满足航海需求,中国改善了港口设施,并引进了先进的装卸设备和管理制度。
四、通信技术的革新1. 电报和电话:1865年,华商与美商合办了上海致远局(亦称内河电传局),作为中国最早的电报业务单位。
20世纪初期,交流方式进一步改进,电话在主要城市进行了推广。
2. 气象观测与预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气象观测站和研究机构,并引进先进的气象设备。
这促使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交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科技与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重大的成就。
譬如足以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自成体系并得到传承发扬光大的中医药学,以应用为基础的各种手工业技术,发达的农业技术。
然而,由于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天朝”的自大心理,思想文化死气沉沉,导致了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国家,以致于出现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
可是,近代中国的科技是进一步发展的,但是相对于世界的脚步,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很缓慢。
中国近代科技有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它们就是传教士来华阶段、洋务运动阶段以及五四运动以后。
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科学的思想,以西方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正式传入中国。
中国科技在明朝末期取得的进步十分有限。
各种封建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而与之同时,西方由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由此,当时的来华传教士不免会带来先进的西方科学,这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开端。
传教士为中国近代科技做出的贡献主要是体现在“民”。
具体体现在了农、医、工、学校等方面。
而这些贡献往往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1834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
在这之前,古代的中国也有太医院之类的医疗机构,但与现在的医院概念差之甚远。
利玛窦也带来了一些有关于西医学的理论和经验,法国传教士张诚运用了西医治疗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
但从伯驾开始,中国才正式有了西医院和西医学。
他的学生里面有3名是中国人,其中之一的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
另一位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的传教士——狄考文。
狄考文做出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为中国近代的农、手工、数学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附近百姓以及商人共同设计制造了打谷机、磨麦机、煤球机;他先后出版《形学备旨》、《笔算数学》、《代数备旨》等教材;他首次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减号等国际通用符号,并将阿拉伯数字直接运用于算式,这在近代中国数学界由中算向西算过渡的过程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固然传教士为中国近代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毕竟是外国传教士的东西,国人真正掌握的东西却很少。
要想科技的强大,就必须自己学,自己钻研。
洋务运动就是一次中国人大规模的向西方学习的典型例子。
要谈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那就不得不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说起。
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清政府在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封建地主阶级中部分成员逐渐发现了西方科技的强大,于是萌发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想法。
尽管我们说洋务运动是封建性质的,但不可否认,这次运动的确引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军工、炼铁、教育是洋务运动期间科技取得成就的主要方面。
洋务运动的时期的企业的科技发展代表了当时近代中国科技发展。
首先,我们将说到的是曾国藩支持,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作为真正意义“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仅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必要性,并将之付诸实践。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目标是建立“制器之器”的工厂,也就是想掌握西方先进的军工技术。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容闳在美国购置的机器,一部分是丁日昌在上海虹口地区收购的旗记铁厂设备,剩余部分是苏州和上海洋炮局的设备。
1867年,江南制造局由上海美国租界迁移至城南高昌庙新址,即今江南造船厂原址,规模开始扩大,局内划分了若干生产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
由此可见,江南制造总局的规模在当时的确是首屈一指的。
实际上,当时即使是在亚洲,无论是其规模或是技术,也是位居前列的。
为了能够真正引进西方的军工技术,江南制造总局可谓是分类齐全,覆盖广泛。
对于纯军工而言,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
占地70余亩。
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
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
由此可见,江南制造总局还是做到了努力与世界先进的军工技术接轨,而且看如此广泛的分类,基本上市覆盖了军工的方方面面了。
不仅如此,江南制造总局还附设了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而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可谓是起到了更为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起到了更长远的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江南制造总局推东中国科技的发展作用的强有力的,中国军工科技方面,诸如机械,武器,弹药,轮船,火药,炮弹,冶炼,军舰等等方面的技术都得以提升,而且对于与之相关的方面也有所促进。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国家里,现代钢铁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被认为是这个国家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过渡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
而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动工兴建的汉阳铁厂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阳铁厂引进了当时冶炼方面比较前沿的科技。
就中国近代科技方面来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维格。
他是我国近代钢铁专家,汉阳铁厂的主要开拓者。
他解决了汉阳铁厂的钢质量问题,汉阳铁厂初建时的炉机设备是张之洞委托驻英、德大臣刘瑞芬和洪钧在国外订购的。
但由于设备问题,导致钢材质量不过关,销路不畅,常年亏损。
李维格出国考察炼铁新法。
他摸清了钢质量差的原因,改用质量过硬的设备来生产钢材,致使钢质量改善,产量也逐年增加,汉阳铁厂的面貌为之一新。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托拉斯,它的创立被西方视作中国要自强的标志。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兴办了汉阳铁厂第一座技术学堂,为我国近代钢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想想,如果没有过硬的科学技术在里面,那么即使是创办汉阳铁厂也只会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历史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了科技的力量。
不过总的说来,汉阳铁厂的创办的确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钢铁方面技术的发展。
以上我主要选择介绍了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铁厂,当然当时诸如左中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在南京创办的金陵机械局等等企业,它们覆盖了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最后,我不得不说的是洋务运动时期,不仅是以上许许多多的企业极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以方面,那就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教育方面对于科技的推动作用。
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开设各类洋务学堂,其中主要有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
外语学堂中较为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等。
值得一提的是同文馆的教学内容,除英、法、俄、德、日等国语言文字外,1866年鉴于西方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国军事武器创造的需要,加设了算学馆,将西方近代某些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包括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公法等课程。
外国语学堂作为中国近代仿照资本主义教育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的模式。
尤其同文馆的建立,改变了以文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开始列为正式课程。
由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人们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
工业技术学堂中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上海机器学堂(1865年)等。
福州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和后学堂进行教学,前学堂设造船、设计两科。
后学堂设驾驶、管轮(轮机)两科。
军事学堂主要有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等。
洋务派创办的洋学堂,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纳入其课程体系。
使得西学东渐之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提出的重新构建教育内容的主张,通过清政府的实施成为事实。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近代的科学教育迈出重要的一步。
不仅仅是创办洋学堂,留学教育同样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洋务派“师彼长技”以图自强而采取的加强科技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1872年始由容闳等人具体操作实施派遣留学生事宜,留学生主要是到美国、欧洲进行学习。
留学生们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带回祖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的留学教育的确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在机械、造船、铁路、邮电、医学、采矿等专业有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人才。
总的说来,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将西方近代科学纳入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并且开办了新式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普及发展,对中国人民科学启蒙起着重大作用。
因此,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技在众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然而,洋务运动仅仅在工业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改革、引进,然而其陈腐的封建思想并未发生变化,这为中国近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为科学前进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时的一些留美华人共同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并且创办了《科学杂志》。
1928年6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当时最高学术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
此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政府少干预的欧美科学技术研究的模式。
在这段时期,中国取得了一个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发现了北京猿人。
这时的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已经不再隔绝,逐渐的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但由于之后的中国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好大一段时间中国的科技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而再次出现科技繁荣发展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的科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在这个时期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这为后来中国的科技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但是,近代中国真正为世界做出的科技贡献是很少的。
科技强国的理念应深入人心,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的科技,不断创新,才不会受别人牵制,才能真正的使国家富强,使民族复兴。
附:小组成员:伍鹏(学号:1120112227)牟建宏(学号:1120112222)班级:软件七班(08111107)分工:伍鹏同学负责了传教士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技,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组织整合。
牟建宏同学负责了历史材料查找收集,洋务运动时期以及总结。
撰写时期:2011/12/13修改时期: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