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中旗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学案新授课导学案第1课时课题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疏通文意。

[来源:]学法指导:1、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能够关心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情况;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旧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适应;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存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2.学习本文,首先要特别好的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特别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3、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4、尝试翻译1、2段大意,圈点难词难句。

新授课导学案课堂导学【一】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正音:〔1〕项为.〔〕之强〔2〕鹤唳.〔〕云端〔3〕怡.〔〕然称快〔4〕凹者为.〔〕壑.〔〕〔5〕土砾.〔〕凸者〔6〕二虫尽为.〔〕所吞2、照下面的朗读例如,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例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三】合作探究: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认真〕、察〔观看〕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童趣》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目/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理解与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2.通过分组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3.通过朗读与想象,正确把握“物外之趣”,感受作者的童年趣味学习重点:理解与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词语及“物外之趣”产生的条件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背景音乐歌曲《童年》)(5分钟)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许多平常的事物,在她们的眼中,是那么的可爱有趣。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除此之外,当然该也少不了“斗蛐蛐”这样的乐事,现在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大家讲一下他童年的乐事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通过文中趣事的学习,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

(设计意图: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注释与补充)(3分钟)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从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板书左边)(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便于理解课文)三、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5分钟)第一遍,录音朗读(目的让学生画出节奏与标明字音)第二遍,学生齐读(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疏通文意(8分钟)合作学习。

五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讲学稿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讲学稿五童趣沈复【学习目标】一、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2.反复朗诵课文,培育语感(能读准节拍、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说明的最多见方式,积存一点文言辞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好心识。

【学习重点】一、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2.反复朗诵课文,培育语感(能读准节拍、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说明的最多见方式,积存一点文言辞汇。

【学习难点】一、反复朗诵课文,培育语感(能读准节拍、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内容二、唤起学生正确的审好心识。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清朝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

善画能文,至今未发觉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身世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情感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客居外地连年,历尽坎坷,妻身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

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只是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情感真挚,可谓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

二、相关背景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加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作者以质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夫妻情深,情愿过一种平民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重。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导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导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导学案课题:《童趣》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主备人:宋新蕊审核人:宋新蕊时间:学习要点:1.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存一点文言词汇。

4、理解只有善于观看,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重点难点: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存一点文言词汇。

3. 理解只有善于观看,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因此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能够关心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情况;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旧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适应;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存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掌握课文重点文言词。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训练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二、课前自学1、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作者,代文学家。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范读读通顺(标好生字注音)藐唳强怡砾蹲壑读出情感(轻重音、升降调)—感情体会在词语解读之后再进一步,或者本堂课结束时进行。

读出停顿(用铅笔标画“/”,每句标一处)①能张目对日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③又留蚊于素帐之中;④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⑤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⑥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⑦余年幼,方出神。

3、词语解释(结合原文语句)第一组词语:细察故私昂首项第二组词语:强素唳盖方鞭驱第三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第四组词语:怡然庞然呀然以……为……4、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三、课堂研讨:(概括内容)①第一节是全文中心,找出中心句:②文章第二、三、四节各写一件趣事,用四字语概括:,,。

四、朗诵竟赛五、作业布置:作业本1——5题七年级语文导学稿备课组: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杨本树使用时间第周审核人:易翔云胡淑红审核人:谢文通《童趣》第二课时导学稿学习内容:1、把握课文内容;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二、复习巩固:1.为加点字注音: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昂首观之:怡然自得:素帐:方出神:鞭数十:驱之别院:4、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写出三个):5.翻译句子:(1)又留蚊于素帐中。

第5课《童趣》教案3(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童趣》教案3(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 5 课《童趣》教案3(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 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③领会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①把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预备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把握字词。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明白得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那个成语大伙儿差不多上明白的。

但是你们明白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确实是小小孩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做法专门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3、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能够关心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会;三是不断积存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第一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专门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讲明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讲明以下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d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不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 .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5《童趣》导学案

5《童趣》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小组学习时间编制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意。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前2天布置预习任务,三课时:第一课时25分钟独立完成学案,13分钟组内交流,2分钟分配任务;第二课时2分钟导入,35分钟按顺序展示,3分钟学生自我总结;第三课时20分钟检测学习与检测,10分钟互批,10分钟重难点展示)一、赛前热身: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多多益善呀!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相信你一定有办法认识它,记住它。

(每组5号)(全体参与朗读,个别学生板书)注意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可以适当拓展。

注意认字的同时,要求明确字词的解释。

明察秋毫藐小纹理项为之强徐喷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土砾壑怡然自得庞然癞虾蟆2、“人要长交”,写这篇文章的人你认识吗?把你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每组6号)(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信息分类整理、交流,记忆重点信息)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

幕僚家庭,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沈复忆童年趣事冰心恋儿时美景。

2、这篇课文的内容你了解了吗,疏通课文。

你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请你把遇到的困难标注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注意把握学生在认字,释词,以及朗读和翻译出现的疑问。

尤其是体会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明察秋毫、夏蚊成雷、项为之强、庞然大物等词语的理解。

二、长跑征程:1、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1、2小组)(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具有趣味性,感受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说明喜欢的段落时,有情感地朗读,读出情境。

2、课文里的小朋友描写了生活中的哪几件趣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吗?(3、4小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只要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3、你认为文章中小朋友能产生这种“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5小组)(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想象。

【精品】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学案新人教版

《童趣》学案[学习目标]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学习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童稚( ) 藐( )小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怡( )然称快凹( )凸( ) 土砾( )壑( ) 庞( )然大物虾( )蟆(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项为之强②果如鹤唳云端③以丛草为林④兴正浓⑤方出神⑥驱之别院(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明察秋毫②怡然自得③庞然大物④夏蚊成雷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童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填写在下面。

(1)作者,字,号;代家,家。

(2)本文选自《》,书中有六记:
2.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 正音: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凹者为()壑()
土砾()凸者二虫尽为()所吞
4、词语归类积累
一次多义:
(1)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
(2)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3)作青云白鹤观()昂首观()之
(4)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5)物外之()趣驱之()别院
昂首观之()观之(),兴正浓
通假字:项为之强()通(),解释为()
词类活用:
鞭数十,“鞭”()活用为(),解释为()
积累本课的成语并解释:
(1)
(2)
(3)
(4)
二、学习研讨
1、结合题目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
2、课文讲了哪些“物外之趣”?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

3、作者为什么会获得物外之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余年幼,方出神()()
3.鞭数十,驱之别院()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果如鹤唳云端()()
6.徐喷以烟()()
7.作青云白鹤观()()
(三)、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或用法。

1.使之冲烟而飞鸣()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观之兴正浓()
5.物外之趣() 6.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7.驱之别院()
四、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7.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9.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10.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习反思:
拓展链接
御者之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车篷),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御者:窥:策驷马:门间:
既而:是以:
2·.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选择正确的一项
(1)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A.志向深沉,总想着大事
B.想的很多,看不上下面的人
C.志向深沉,总想着来自下面的大事
D.志向深沉,常常表现出谦虚的样子
(2)“其后,夫自抑损”翻译正确的一项()
A.从此以后,丈夫自卑起来
B.从此以后,显得没有志气
C.自此以后,丈夫自己抑制自己
D.从此以后,显得没有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