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整首词上阕写景:写西北边疆荒凉萧瑟的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表现在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现塞下天气极冷。
②边声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③气氛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暮霭沉沉,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异”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苍凉且与中原景物的不同,勾勒出边疆肃杀荒凉的景象,暗示边塞军事态势的严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战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思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全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夜晚来临,征人们久久不能入睡,将士们熬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本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上阙“狂”字统领贯穿全篇,写出词人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激情奔放。
抒发词人心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体现苏词的豪放风格。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的“黄”指黄狗。
“苍”指苍鹰。
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3.“狂”表现在:①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卷、射虎、挽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何日遣冯唐、射天狼)4.“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岗。
“卷”字极为传神,“卷”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气势豪迈,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人教版九下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版九下古诗词名句赏析
对于人教版九下古诗词名句的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意象、情感、语言等。
以下是对其中两首诗词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雁门太守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风光,通过浓烈的色彩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将士们坚守边疆的决心。
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敌军压境、危城欲摧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展现了守城将士的坚毅与顽强。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勇敢精神的赞美。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边疆的苦寒与苍茫。
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展现了边疆地区难得一见的美丽春景。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和将士们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心灵触动。
综上所述,古诗词名句赏析需要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从意象、情感、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通过赏析古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梳理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梳理,古诗词阅读有很多我们需要理解的词汇以及作者的背景等,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及译文梳理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语文九年级下册所有古诗

语文九年级下册所有古诗《渔家傲·秋思》一、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先醉,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衍生注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功业未建的苦闷。
开头“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点明地域、时令,总写边地萧瑟悲凉的景色。
“衡阳雁去无留意”,用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衬托出边地的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肃杀气氛。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地的孤寂和防守的严峻。
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刻地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则体现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无法归家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最后“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将士们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一生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苍凉,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运用片段:“哎呀,你看这景色,真像那首《渔家傲·秋思》里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啊!”我对着朋友感慨道。
朋友点点头说:“是啊,确实有那种萧瑟的感觉。
”我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戍边将士们的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录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坡⽺·骊⼭怀古/张养浩朝天⼦·咏喇叭/王磐《南安军》(⽂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湿征⾐。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河千古在,城郭⼀时⾮。
饿死真吾志,梦中⾏采薇③。
1.内容主旨:《南安车》作者写⾃⼰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家乡时的思想感受,表达了⾃⼰准备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理。
2..理解和赏析:诗颔联上句写诗⼈被俘后押送⾏程的孤单,⽽⽤问话的语⽓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虽然途经故乡,但⾝系拘囚,⽆颜见家乡⽗⽼,还不如战死沙场。
诗的颈联运⽤了对⽐的⼿法,祖国⼭河依旧与城郭已⾯⽬全⾮进⾏对⽐,突出了诗⼈的亡国之痛。
3.请简要赏析“风⾬湿征⾐”⼀句中的“湿”字。
(3分)答:诗⼈征⾐被风⾬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兵败被俘后内⼼的凄苦、沉痛。
4.诗的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
5.请简要说明诗⼈“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5分)被捕归来,壮志未成,(1分)⽆颜见家乡⽗⽼,(2分)不如战死沙场(2分)。
6.第三联运⽤了什么表现⼿法?请简要分析。
(6分)运⽤了对⽐的⼿法,(2分)祖国⼭河依旧与城郭已⾯⽬全⾮进⾏对⽐(2分)突出了诗⼈的亡国之痛。
(2分)(或答“祖国⼭河万世永存与城郭⼀时沦陷进⾏对⽐,突出诗⼈对恢复⼤宋江⼭的信念和对元⼈的蔑视。
”也可)7.《南安军》这⾸诗抒写作者此次⾏程孤独悲苦⼼情的两句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别云间(夏元淳)三年羁旅客,今⽇⼜南冠。
⽆限河⼭泪,谁⾔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
1.内容主旨:《别云间》全诗追溯作者艰苦卓绝的战⽃⽣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屈的⽃争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三)《羌村(其三)》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
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
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
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
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四)《登楼》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中心思想: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
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
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女挐年十二,病在席。
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
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七)《望月有感》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八)《雁门太守行》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是一首送别词。
上片着重写人。
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
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
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
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
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
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十)《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