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doc
基础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如串联、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的计算。
3.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对电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实验电路板:1块2. 电阻:10kΩ、1kΩ、100Ω各1个3. 电容:0.1μF、10μF各1个4. 电感:100μH、10μH各1个5. 信号发生器:1台6. 示波器:1台7. 直流稳压电源:1台8. 万用表:1台9. 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四、实验内容1. 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1)将电阻、电容、电感分别接入电路,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电容、电感值。
(2)将测量结果与元件标签上的标称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 分析串联电路(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3. 分析并联电路(1)搭建并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五、实验步骤1. 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1)将电阻、电容、电感分别接入电路,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电容、电感值。
(2)记录测量结果,与元件标签上的标称值进行比较。
2. 分析串联电路(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1

实验一1、实验目得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得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与两个节点,测量节点得电流代数与与回路电压代数与,验证基尔霍夫电流与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2)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得电阻,有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得电压与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4、理论计算根据KVL与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Is=I1+I2,U1+U2=U3,U1=I1*R1,U2=I1*R2,U3=I2*R3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可以瞧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与为两者得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6、实验心得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瞧了指导书与同学们得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得一些操作上得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实验二1、实验目得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得独立源(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与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得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得响应,验证叠加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4、理论计算电压源单独作用时:—10+3Ix1+2Ix1=0,得Ix1=2A;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得Ix2=-0、6A; 两者共同作用时:,得Ix=1、4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得,与测得数据相符,Ix=Ix1+Ix2,叠加定理得证.6、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验证并加深了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同时学会了受控源得使用。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引言:电路分析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和电子设备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数据,验证电路分析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并分析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奥姆定律应用于电路分析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电路元件的基本原理;2. 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 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4. 通过实验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1. 实验一: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选取一个电阻为常量的电路,接入电源,通过改变电源电压和测量电流值,验证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制作电流-电压曲线图。
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电源电压如何变化,所测得的电流值始终符合欧姆定律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这验证了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
2. 实验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压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显示,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相符,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3. 实验三: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并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流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表明,基尔霍夫定律所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4. 实验四: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电路分析实验是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
本次实验是基于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测量和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验证电路理论的正确性,并掌握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2. 实验目的- 掌握串、并联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学会使用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等测量电路参数;- 理解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分布规律;- 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电路连接的方法。
3. 实验器材和电路图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有:- 电源- 电阻- 万用表- 电压表- 电流表实验电路图如下:4. 实验步骤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2. 使用万用表分别测量电源电压和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阻值,并记录下实测数据;3. 使用电流表测量各个电阻的电流值,并记录下实测数据;4. 使用电压表测量各个节点之间的电压差,并记录下实测数据;5. 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电路分析,计算电阻的并联和串联等等。
5.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根据实测数据,我们计算出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电压以及串并联等参数。
经过实验分析,我们验证了电路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得到了电路中电阻的串并联规律。
6.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电路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还学到了不少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实验经验将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验证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2.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二、原理说明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压)则是绝对的,它不因参考点的变动而改变。
电位图是一种平面坐标一、四两象限内的折线图。
其纵坐标为电位值,横坐标为各被测点。
要制作某一电路的电位图,先以一定的顺序对电路中各被测点编号。
以图1-1的电路为例,如图中的A~F, 并在坐标横轴上按顺序、均匀间隔标上A、B、C、D、E、F、A。
再根据测得的各点电位值,在各点所在的垂直线上描点。
用直线依次连接相邻两个电位点,即得该电路的电位图。
在电位图中,任意两个被测点的纵坐标值之差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
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的,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四、实验内容利用DGJ-03实验挂箱上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按图1-1接线。
再接入实验线路中。
)2.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值φ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AB、UBC、UCD、UDE、UEF 及UFA,数据列于表中。
3. 以D点作为参考点,重复实验内容2的测量,测得数据列于表中。
图1-1电流插座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 U1=6V,U2=12V。
(先调准输出电压值,五、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线路板系多个实验通用,本次实验中不使用电流插头。
DG05上的K3应拨向330Ω侧,三个故障按键均不得按下。
2. 测量电位时,用指针式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或用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时,用负表棒(黑色)接参考电位点,用正表棒(红色)接被测各点。
若指针正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点电位);若指针反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负值,此时应调换万用表的表棒,然后读出数值,此时在电位值之前应加一负号(表明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本次电路分析实验,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及测量,掌握了一些基础电路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一些基础电路进行分析,掌握基础电路分析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步骤本次实验包括五个电路分析实验,分别为电阻电路的分析、电容电路的分析、电感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以及三相平衡电路的分析。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各个实验的步骤。
1.电阻电路的分析电阻电路是最常见的一种电路,是我们学习和分析电路的基础。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电表和万用表等工具,测量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的电压、电流等指标,并对电路进行分析。
2.电容电路的分析电容电路是由电容器组成的电路,其特点是具有充电和放电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电容器,观察电容电路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并测量其中的各项指标。
3.电感电路的分析电感电路是由电感器组成的电路,其特点是在通电和断电时会有一定的自感电动势。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电感器,观察电感电路的变化情况,并测量其中的各项指标。
4.交流电路的分析交流电路是由交流电源和各种电器元件组成的电路,其特点是电压和电流大小和正负方向均会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各项电器元件,测量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
5.三相平衡电路的分析三相平衡电路是由三个单相电路组成的电路,特点是在不同的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均不相同,需要进行平衡调节。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三个单相电路元件,实现三相平衡电路,并测量其中的各项指标。
三、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和测量,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实验结果。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列举出各自的实验结果。
1.电阻电路的分析通过电阻电路的测量,我们得到了电阻器的电压、电流等数据,并且根据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提出了一些分析结论。
2.电容电路的分析通过电容电路的充电和放电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到了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且根据它们的基本关系,提出了分析结论。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电路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基本电路元件搭建电路的技能。
实验器材: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电工万用表、示波器、导线等。
实验原理:电路分析是指对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串并联等电路定律进行电路分析。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搭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依次连接,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0.5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0.5A=24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2.接下来,我们搭建一个并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个正极,将另外两个端点连接到电源的两个负极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1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1A=12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3.然后,我们搭建一个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容上存储的电荷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电容上的电荷在刚接通电源时迅速充电,然后逐渐达到稳定。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C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4.最后,我们搭建一个RL电路,将电阻和电感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感上存储的磁场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电感上的磁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L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doc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
2、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原理及说明1、电压源是有源元件,可分为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
理想电压源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具有很小的电阻,它的输出电压不因负载而改变。
而实际电压源的端电压随着电流变化而变化,即它具有一定的内阻值。
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以及它们的伏安特性如图4-1所示(参阅实验一内容)。
2、电流源也分为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的电流是恒定的,不因外电路不同而改变。
实际电流源的电流与所联接的电路有关。
当其端电压增高时,通过外电路的电流要降低,端压越低通过外电路的电流越大。
实际电流源可以用一个理想电流源和一个内阻R S并联来表示。
图4-2为两种电流源的伏安特性。
3、电源的等效变换一个实际电源,尤其外部特性来讲,可以看成为一个电压源,也可看成为一个电流源。
两者是等效的,其中IS =US/RS或 US=ISRS图4-3为等效变换电路,由式中可以看出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一个参数为U s和R s的电压源变换为一个参数为I s和R S的等效电流源。
同时可知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两者之间不存在等效变换的条件。
三、仪器设备电工实验装置: DG011、 DG053 、 DY04 、 DYO31四、实验内容1、理想电流源的伏安特性1)按图4-4(a)接线,毫安表接线使用电流插孔,R L使用1KΩ电位器。
2)调节恒流源输出,使I S为10mA。
,3)按表4-1调整R L值,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电压表读数变化。
将测试结果填入表4-1中。
2、实际电流源的伏安特性按照图4-4(b)接线,按表4-1调整R L值,将测试的结果填入表4-1中。
3、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等效变换按照等效变换的条件,上述电流源可以方便地变换为电压源,如图4-5所示,其中U S=I S R S=10mA×1KΩ=10V,内阻R S仍为1KΩ,按表4-1调整R L值,将测试结果填入表4-1中,并与实际电流源的数据比较,验证其等效互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信息科学系科技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电路分析课程实验报告;
XXXX年级班:
2011级软件的5级(1105)名称:
学生编号:
本课程中的所有实验都使用工作台作为模拟工具。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理和串并联电阻的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工作台软件,学习建立简单的直流电路,用模拟测量仪器测量电压和电流。
1.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
为了设计一个电路,它需要包括至少两个环路和两个节点。
测量节点电流和回路电压的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示意图:
与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
i3=i1 i2u1 U2 u7 U6=0;U4 u3 u7 u5=0;u1 U2 u3 U4 u5 U6=0;
2.电阻器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的验证
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电路需要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包括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的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示意图:
与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
200ω100ω=300ω;(100ω200ω)//600ω=200ω;I1=15/(200 200 100)=30 MAI 2=I1 *(600/900)=10 MAI 3=I1 *(300/900)=20毫欧1=U3 *(200/300)=4VU 2=U3 *(100/300)=2V实验结果:
1.使用大电阻可以减少误差2。
工具不能熟练使用,而且有随机代码。
实验2叠加定理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学习使用受控源,并进一步学习使用模拟测量仪器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等变量。
解决方案:
为了设计一个电路,需要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共同作用时的响应,以验证叠加定理。
与理论计算值相比。
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电压源和电流源共同作用实验原理图及理论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i=12/(1 3)=3:通过实验加深对交流电路中幅值、有效值和相位的理解;学会使用交流信号源和模拟仪器测量交流电压和电流,学会使用示波器。
实验(1):
如下图所示,电路改变RLC值,并用电压表测量每个元件上的电压。
电源电压和每个组件上的电压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 电压关系:
电源电流和每个元件上的电流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 当前关系:
I=I1 I2 I3 (3)用示波器测量电阻R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提示:
示波器通道A测量电源上的电压,通道B测量10欧姆上的电压,环路电流通过将通道B的测量值除以10获得。
然而,这两个电阻值差别很大。
通道A可视为测量电阻R两端的电压。
)实验结果: 将电压的初始相位设置为0,示波器应:
U1=2.8cos6.28t,电流I=0.0028cos6.28t相位差为0 (4)。
用示波器测量电容器C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提示:
电容阻抗Zc与电阻阻抗ZR相差很大,因此通道A的测量值可以近似等于电容两端的电压。
通道B的测量值是电容电流的10倍。
)提示:
用示波器测量双通道波形;
如图所示,两个波形之间的相位差大约是(因为f=1000hz,t=10)-学会使用交流信号源和模拟仪器测量交流电压和电流,并学会使用示波器。
实验(1):
如下图所示,电路改变RLC值,并用电压表测量每个元件上的电压。
什么是
电源电流和每个元件上的电流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 当前关系:
I=I1 I2 I3 (3)用示波器测量电阻R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提示:
示波器通道A测量电源上的电压,通道B测量10欧姆上的电压,环路电流通过将通道B的测量值除以10获得。
然而,这两个电阻值差别很大。
通道A可视为测量电阻R两端的电压。
)实验结果: 将电压的初始相位设置为0,示波器应:
U1=2.8cos6.28t,电流I=0.0028cos6.28t相位差为0 (4)。
用示波器测量电容器C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提示:
电容阻抗Zc与电阻阻抗ZR相差很大,因此通道A的测量值可以近似等于电容两端的电压。
通道B的测量值是电容电流的10倍。
)提示:
用示波器测量双通道波形;
如图所示,两个波形之间的相位差约为(因为f=1000hz,t=10: t=10-3s,w=2π/T=3.14*103相位差ψ=ψi -ψu=90 (5) (5)用示波器测量电感l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实验结果:
相位差ψ=ψu-实验结果:
相位差ψ=ψu:通过实验加深对交流电路相量计算的理解。
实验方案:
(1)对于下图所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测量每个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并从理论上计算和验证KVL。
(2)对于下图所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测量每个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KCL。
实验结果: KVL的核查:
理论值:
w=2πf=2 * 3.14 * 160=1004.8 ZR=20ω,ZL=JWl=J50.24ω,ZC=1/JWc=-实验方案:
(1)对于下图所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测量每个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并从理论上计算和验证KVL。
(2)对于下图所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测量每个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KCL。
实验结果: KVL的核查:
理论值:
w=2πf=2 * 3.14 * 160=1004.8 ZR=20ω,ZL=JWl=J50.24ω,ZC=1/jwc=: u=uluckcl验证:理论值:
w=2πf=2 * 3.14 * 160=1004.8 ZR=20ω,ZL=JWl=J50.24ω,ZC=1/JWc=-理论值:
w=2πf=2 * 3.14 * 160=1004.8 ZR=20ω,ZL=JWL=J50.24ω,ZC=1/jwC=:通过实验加深对三相交流电路中相电流、线电流、相电压和线电压的理解;
学会使用交流信号源和模拟仪器测量交流电压和电流。
要求:
自制实验电路采用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星形连接和三角形
连接三相负载的相电流、线电流、相电压和线电压有效值。
单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