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述(1)
中国广播电视简史

(四)地方广播电视志各具特色
80年代兴起了编纂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 电视志。目前,公开出版的省级广播电视志 已达19种,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 广播电视单独成志,第二种是广播电视与报 纸合为新闻志,其上限多为50年代,下弦为 80年代中期,资料比较丰富。有些地方厅、 局、台等还编印了一批本地广播电视史书。
(11)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 北京广播学 院等 档案出版社等出版1985年。 (12)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台掇实 学起等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汪
(13)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1—4集 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83、86、90、95年 (14)中国解放区广播史 赵玉明主编 出版社1992年 中广电
3、艾知生、刘习良主编《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 广播电影电视卷》。
4、关于当代广播电视史的著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编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郭镇 之著《中国电视史》、中央电视台于广华主编的《中央 电视台简史》和杨伟光主编的《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四 本。 5、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50周年,中央三台台庆 以及地方台的台庆而编印出版的大型画册《半世纪的历 程》为代表的一批纪念性书刊画册。
1981
(6)第一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专辑 (大连)1987年
(7)第二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专辑 (南京)1991年
(8)第三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专辑 (福州)1994年
(9)第四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专辑 (黄山)1997年
(10)第五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专辑 (北京延庆)2000年9月
5、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史研究工作基 本处于停止状态。除一本《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概况》外, 在赵君豪的《中国近代之报业》、任白涛的《综合新闻学》 等书中尚有一些有关广播事业的发展的记载 。 6、1947年11月间,国民党政府新闻局编印了一本题为《广播事 业》的小册子,介绍抗战期间和战后两年国统区的广播事业 概况。 7、抗战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后,为了向国统区 听众介绍解放区的广播事业,延安(陕北)台先后播出的《介绍 XNCR》、《大家都来说话——XNCR周年纪念广播》、《陕 北台二周年告听众》等以及《XNCR陕北阶段工作的简单总 结》等文国解放区广播史的研究起步于60年 代初。70年代曾经对延安台的早期历史作过 一次比较集中的调查研究,但受文革影响而 中断。1980年底,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 开的纪念人民广播创建4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 了要编写解放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出版 了《中央人民广播回忆录》四集、《解放区 广播历史资料选编》、《延安(陕北)新华 广播电台广播书稿》等回忆和资料汇编的书 刊。
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概述

制作 除新 闻外 ,要 逐步 走 向节 目市场 ,接 受观众 的检 验 ,提高 节 目质 量 ,多
出导 向正确 、制作精 良、富 有感 染力 、社 会影 响好 的广播 电视 精品 。坚持 正 确 的舆论 导 向,是广 播 电视媒 体 集团宣 传 的基本 、根 本 的要求 在坚 持 正确
舆 论 导 向的前提 下 ,要 努力提 高对 听众 、观 众 的引 导能力 和 引导效 果 ,做 到
司参 加 的特 殊 的产 业 集 团 , 实行 企业 化 管 理 。实 现 由事 业 型 向产业 型 的转 变 ,这 是社 会主 义市 场经 济条 件下 ,广 播 电视行 业 的重大 战略 转移 。广播 电
视 产业 不要 停 留在 口号上 ,不 要变 成一 个 “ ”,而 要办成 生产 精神产 品 的 壳 大 实体 、大 集 团,最 终形 成多 媒体 、多 品种 、 多功能 和跨地 区 、跨行 业的综 合 性大 型传 媒集 团 ,形成 以广 播 、电视 、传 输 网络 、互联 网和报 刊宣传 为主 业 、兼 营其他 相关产 业 的新的 事业发 展格 局 。 广播 电视 产业 与其 他产业 一样 ,只有 形成 集 团优 势 ,加大 广播 电视 产业
我 国广 播 电视 业 的发 展 概 述
吕春荣
( 福建省龙岩有线电视台技术部 福建 龙岩 340) 6 0 0
[ 要] 国广播电视业随着我 国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 的变化而发生着深刻 的改变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在经 济全 球化的趋势下 ,国内外 的并购风潮 愈演 愈 摘 我 0 O 烈, 电信业 、传 媒业、金融业等各 行业 相继出现 了跨 行业、跨 国界大购 并。 世界最 大的网络公 司美国在线公司与世 界最大的媒体公 司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合并 ,在全球
《广播电视编导》课件

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更加注重版 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THANKS。
响设备等。
拍摄技巧与设备选择
镜头运用
掌握不同镜头的特点和 使用场景,如广角、标
准镜头和长焦镜头。
拍摄角度
运用平拍、仰拍、俯拍 等多种角度,增强画面 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
光线控制
根据拍摄环境,合理运 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 营造出所需的照明效果
。
设备选择
根据预算和节目需求, 选择性能稳定、画质优 良的摄影设备和辅助器
05
广播电视编导的法律法规与职 业道德
法律法规的遵守与执行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广播电视编导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法规,不得制作和播放违法违规的内 容。
执行行业标准
广播电视编导需要遵循行业标准,确 保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符合相关规定。
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道德规范
01
02
真实客观
广播电视编导应坚持真实 客观的原则,不夸大、不 歪曲事实,维护媒体的公 信力。
02
他们负责节目的整体构思、内容 编排和艺术呈现,确保节目符合 媒体传播规律和观众需求。
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责
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和构思, 制定节目方案和拍摄计划。
指导节目创作团队,包括导演 、摄像、剪辑等,确保节目制 作的高质量和艺术性。
负责节目的内容审核,确保节 目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标 准。
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流程
节目的观赏价值。
03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意与策划
创意来源与创意方法
创意来源
创意来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和体验 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要 关注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以观众需 求为导向进行创意。
广播电视技术之欧阳术创编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特点一、广播的含义: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程,如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数据广播等。
特指声音广播,如日常生活中的说法“听广播”就是这个含义。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1、形象化:广播电视能够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使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既能“闻其声”,又能“观其貌”。
2、及时性:广播电视是以电波传播的速度来传送信息,因此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3、广泛性:几乎在各个国家,广播电视都是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介。
] 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广播电视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普及的技术之一。
一、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声音广播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它是随着电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1893年,在布达佩斯形成了正式的有线广播。
无线电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20年,在美国的匹斯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定时广播的无线电电台。
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在技术上采用调幅方式,工作在长波、中波和短波波段,频率范围是150KHz~30MHz。
1941年第一个调频广播电台在美国开播,调频广播工作在87MHz~108MHz。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数字调幅、数字调频、DAB等数字声音广播技术。
最先推出的是欧洲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开发的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它成为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继DAB之后,又出现了数字调幅广播方案,即在30MHz 以下的调幅波段,逐渐由现行的模拟调幅广播方式过渡到数字调幅广播方式。
数字声音广播是将模拟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传播的广播方式。
数字系统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可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数字系统还是一种多媒体广播方式;数字信号本身便于存储、交换、处理,还便于和计算机连接。
三代广播技术:模拟调幅、模拟调频、数字声音广播。
二、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开始的机械电视。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英国:公营的BBC和私营的ITV 法国:公营的 日本:公营的NHK和私营的四大电视网
-
欧日广播电视体制双轨制的原因:
1,在政治上,旨在防止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 控制全国舆论。公司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持政治 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
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1,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国土幅员、人口、
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 等许多种,而且相互作用。
-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与传统的报业不同,从广播电视初创阶段起,人们
就认为广播是“公共”的媒介,是应当严格管理和 认真规范的事业。这和电波频率的有限性和电子传 播范围的无边界有关。
2,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 从不同渠道获取利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 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在文化上,旨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 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 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国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 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 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 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广播电视体制主 要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 政法规,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也包括广播电视媒介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
-
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 普遍权利,不过,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服 务的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媒介机构。这些 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们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于是“公共媒介”和“公众信托者”的概念就发展 起来了。这些见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技术和专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广播电视概况- 广播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特点- 广播电视的作用与影响2. 广播电视技术与制作-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解调-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广播电视设备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风格- 新闻类节目- 娱乐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 体育类节目等4. 广播电视媒体与社会-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 广播电视与文化传承5. 广播电视的伦理与法律- 广播电视行业的道德规范- 广播电视的伦理问题与挑战- 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6. 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技术创新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机遇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播电视的概念和理论。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学生作业评价:如参与讨论、课堂报告等-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堂表现评价:如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等。
四、参考教材与资料1. 主教材:- 《广播电视概论》王小明,主编- 《大众传媒概论》李晓阳,主编2. 参考资料:- 《广播电视媒体概论》张瑞芳,编著-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李华,编著五、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 出勤率达到规定要求,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 定期完成课后作业,按时提交。
- 参与小组项目并按时完成报告,并参与评价其他小组报告。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概述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指它与其他新闻体裁在本质属性上的区别,大致可以概 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作品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新闻 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文章和理论研究的第一属性。具体说来,主 要体现在真实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 1.真实性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发议论、讲道理,因此必然以新闻事实为评论的基 础,坚持真实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新闻评论依托的事实是已经发生、 存在和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评论所涉及的新闻事件,其要素要真实,不
6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网络新闻评论也开始勃兴,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得 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网络评论的即时性,其时效性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小 时计,对国内外的各种新闻即时发表评论,一般在新闻事件发生后1小时左 右即可上网发表评论,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政论性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是指新闻评论要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以说理为主 要手段来明确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强调的是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 实表明观点的时候不能仅从业务技术的角度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思想 、政治、理论的高度探寻普遍意义。新闻评论经常被称为媒体的旗帜和灵 魂。灵魂者,思想也,透过事件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本质,辨明是非善 恶、针砭时弊、为大众指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新闻评论深刻的思想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概述
1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属性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在中国,新闻评论是伴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而产生的。早期西方传教士在 中国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开始刊载少量言论,可视为中文报刊言论的发 端。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 报纸,被称为是“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该报开始大量 评说中外时事和鼓吹社会改良,王韬发表的政论文章后来被收入《园文录 外编》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尽管在1957年到1976年,我国的新闻评论经历了一段“灰色”时期,但这 并没有阻止新时期新的社会语境和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 发展阶段。在新闻评论已经走过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评论文体跟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评论常常被誉为媒体的旗帜和 灵魂。 新闻评论引导舆论一般是通过议程设置来达成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 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 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 的先后顺序。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互联网的无中心开放结构、平等交互的特 性使之成为人们自由共享的集合体。信息传播的权力不再垄断在少数媒体 机构中的专职传媒工作者手中,受众从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层面参与到信息 传播的过程中来,由传统的单一受众转变为传受一体的双重角色,并推动 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发展。
(完整word版)中外广播电视史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第一节广播电视体制概述1、广播电视体制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决定广播电视体制有哪些因素?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国家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恶化结构方式。
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如幅员、人口、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且相互作用。
2、从实质上说,世界历史上哟那几种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各有什么特点?从本质上气氛,广播电视体制可以分为商营制(私人商业制)、公法制(公共服务制)、国营制(公有国营制)三种不同的体制。
㈠、商营制(私营商营制)特点:①将广播电视经营看着纯粹的市场行为,基本是按商业公司的方法运作;②经费来源靠广告收入;③以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为基础;④媒体的频道资源属于公共所以,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属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频率的特权;⑤商营传媒通过服务获取利润,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向广告主提供大规模的受众,而为了吸引和保持受众,又要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性强的节目;⑥商营电视的节目娱乐性强,生动活泼,吸引力大,富有经济效益。
㈡、公法制(公共服务制)特点:①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国名征收使用接收机的税款(视听费);②一般不受政府直接控制,而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一个半独立的传媒机构从事具体的广播活动,并处于立法机构的常规监督下;③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而言,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是面面俱到的;④就广播电视传播功能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⑤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具有多样化、普遍性的特点;⑥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民族语言、精神、美学的体现,总体格调偏向高雅;⑦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独特;⑧就经济机制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具有非商业主义的传统;㈢、国营制(公有国营制)特点:①主要指导思想为集体主义;②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③国家以较严格的意识形态尺度对广播电视事业实行十分严厉的政治控制和行政干预;④传媒追随它所从属的政治体制,传媒的活动服从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⑤传媒财政来自国家拨款;⑥节目侧重于政治宣传和推行政府政令,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技术发展史+传播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一、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1、有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最早源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出现。
广播是在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有线电声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和产生的。
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实现了通过有线电传送声音。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把布达佩斯市700多条电话线连接起来,定时报告新闻,被称为“电话报纸”,有线广播从此诞生。
2、无线电通讯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
麦克斯威尔以及赫兹的贡献。
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1895年,他们几乎同时分别完成了无线电收发报的发明。
3、无线电声音广播:1906年12月25日晚上8点左右,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并任西屋电气公司工程师的费森登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实验性广播,无线电声音广播从此诞生。
4、第一家电台:随着广播发送与接收技术的发展与改进,从1909年开始,美国就相继出现了各类不同性质的实验性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由于它是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所以它就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座正式的广播电台,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
5、功率最强电台:1922年夏,前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世界上功率最强的广播电台,并于11月开始播音。
6、广播事业兴盛发展:20世纪30年代就世界范围来讲,20世纪20年代是广播事业的开创时期,30年代广播事业蓬勃兴盛发展起来。
(1)美国:美国的广播事业的发展较为突出:1、基础:美国政府制定了最早的广播管理法规,192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广播法案》,规定电波频率资源属官方所有。
允许私人企业办台,但经营者必须向政府领取经营执照,并保证为公众利益服务。
政府给各台规定频率,并规定若干准则。
同时,设置了一个联邦广播委员会,复负责法案的执行。
2、影响:新兴广播在与报纸、通讯社的抗争中,赢得了历史性的独立地位。
美国各广播电台特别是大都市的广播电台,开始自行派记者实地采访新闻,还筹办自己的广播通讯社。
3、广播网逐渐形成,1926年6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1943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建立。
(2)其他国家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广播事业的建立①法国:1922年2月,法国邮电部正式成立巴黎广播电台。
1923年6月制订了《广播法》,宣布广播事业为国家专有。
②英国:1922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成立,1926年,根据英王颁发的《皇家约章》,该公司解散。
1927年1月1日,新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
③日本:1924年11月,日本在邮政省监督下成立了中央放送局,并在东京等地设立广播电台,1925年3月22日正式开播后改为日本广播协会(NHK),为国家经营的非赢利组织。
1928年11月建成全国广播网。
④荷兰:1927年荷兰为维护殖民统治,开始用荷兰语向其海外殖民地广播,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几乎遍及世界。
1930年-1970年是世界广播事业的发展成熟期。
7、广播事业发展成熟期:1930—1970(1)体制:综合起来看世界广播体制大致分成三种:①国有:国家所有,由国家拨款或政府预算经营;②公共:作为公共事业机构独立经营;③商营: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机构。
8、广播事业受到挑战:19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电视的逐渐普及,广播受到了挑战。
从此时起,该如何在电视的竞争压力下把广播办好,保持广播的活力就成为了各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电视的发明与发展1、发明基础:(1)1817年,瑞典科学家希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2)186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发现硒元素有光电作用的特性。
(即光线照射到含有硒的物体上,硒会产生电子流。
照射的光线越强,电子流就越强;光线越弱,电子流也就越弱。
)1873年,约瑟夫•梅正式发表了关于硒元素光电效应的报告。
硒的光电作用使人们有可能把光的变化变成电信号传送出去,从而在理论上揭示出,任何表现物体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电子信号予以传播。
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发明了机械式光电扫描圆盘(机械扫描技术)并取得专利。
(4)1923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发明光电发射管(电子扫描技术)并获专利。
2、发明过程:(1)1925年10月,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利用尼普科发明的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播送和接收电视画面的实验。
(2)1926年1月,贝尔德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电视的公开表演,向外界展示了他的这种“电视”新科技成果。
(3)1927年,贝尔德从英国格拉斯哥到伦敦的电视图像传送获得成功。
1928年,他又完成了从伦敦到纽约的电视图像传送。
贝尔德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电视之父”的称号。
3、电视台: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了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11月2日正式播放电视节目。
这也就成为了世界电视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4、电视制式:(1)1953年11月17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点描制”为美国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称为NTSC制。
(2)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用NTSC制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3)1956年,法国发明了“塞康”(SECAM)制的彩色电视制式。
1963年,德国研制成“帕尔”(PAL)制的彩色电视制式。
它们和美国的NTSC制就成为日后世界彩色电视制式鼎立的三种标准。
5、磁带录像机:1956年,磁带录像机问世,这使电视节目的制作发生了重大变化。
6、信号洲际传送: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第一次通过卫星实现了电视信号洲际传送。
二、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1、民国前:中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1)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5年,日本在其占领下的台湾、大连也建立了广播电台。
(2)1926年10月1日,中国早期无线电专家刘翰在奉系军阀当局的支持下,建立了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官办性质)→资金来源、播出内容是受奉系军阀约束。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创办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欲推动电视机的销售。
(4)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
2、内战期: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开始于抗日战争期间。
(1)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了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曾经进行了四次大转移,最后在1949年3月25日进入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成为具有中央台性质的广播电台。
1949年12月5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平稳期:总体而言,从1949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广播事业是稳步健康发展的。
4、文革后: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恢复了正常状况。
(1)1978年5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外广播部即“北京电台”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2)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革广播电视工作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此次会议还制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这以后,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文革前:中共领导下,*****时间不一样。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立并开始试播。
9月2日正式播出。
到“文革”前夕,全国共有13座电视台。
2、文革期:“文革”期间,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录像设备的使用;(2)微波电视网的扩大;(3)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0月转为正式播出,从1977年5月开始,第一套节目全部改成彩色电视信号播出,从而完成了我国电视从黑白向彩色的过渡。
3、文革后:(1)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2)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有线电视开始大规模发展。
(3)中国也非常重视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
1982年,中国确定了采取广播电视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
5、世界发展趋势:世界广播发展趋势介绍(1)多元化趋势:开放商业型广播,使得广播体制多元化。
优点:为听众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服务。
缺点:(2)网络化趋势:不是指互联网,而是广播网;是结构的网,而非信息传播技术网。
优点:A、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扩大覆盖网;B、广告经营可以共同扩展市场,做到更加企业化。
缺点:网络中的各个电台因为联系多了、共享多了,会出现雷同信息。
(3)类型化趋势:在之前专业化的基础上,更专业化,更多更细。
划分不仅根据内容,也会根据性质、年龄等。
优点:满足受众日益多样的需求。
缺点:大量的信息可能会局限于某一方面,偏向一方。
(4)数字化趋势:意味着频率和频道的丰富,不再用电线而是用光纤传播。
e.g.DAB接收机/收音机(5)商业化趋势:广播体制的变化,广播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优点:重视受众的信息需求。
缺点:过于注重商业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
(6)规模化趋势:规模竞争、特色竞争、人才竞争。
指传媒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规模。
(7)全球化趋势:现有优势是发达国家,大的传媒集团。
优点:先进文化更具有传播优势。
6、共同做法:世界广播业发展的一些共同做法(1)基础:结合本国实际,采取切实措施,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2)动力:以先进信息技术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
(3)目的:扬长避短,捕捉已有市场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并开发占领新市场。
(4)方式:集团化管理,多样化经营。
(5)内容:加强节目的专业化、个性化和受众的参与性。
7、功能优势:广播的功能与优势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1)自身:是一种伴随强、动态收听的媒介。
看似随意,其实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e.g. 车载收音机。
适用时代变化、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
(2)受众:贴近受众的情感化媒介。
(3)制作者:属于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媒介。
(近年来,广播广告的增长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广播广告想对电视广告较少,也具有一定创意。
大多数商业广告属于盈利的状态,投资回报时间较短;电视投入大,回报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