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铿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五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各种鼓乐的学习,了解鼓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简单的鼓曲。
3. 培养对鼓乐的兴趣,增强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各种鼓的演奏方法,掌握鼓的基本技巧。
2. 难点: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奏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鼓乐器,包括手鼓、架子鼓等。
2. 准备相关的音乐视频和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鼓乐文化。
3. 提前录制一些简单的鼓曲,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演奏。
4. 安排适当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实践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通过播放不同风格的鼓乐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鼓在其中的作用。
然后简要介绍鼓的种类和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a. 节奏感知:通过播放不同鼓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模拟。
b. 鼓的演奏技巧:介绍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单跳、双跳、滚奏等,并通过示范和模仿让学生初步掌握。
c. 鼓曲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技巧应用于简单的鼓曲创作,培养其音乐创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感知、技巧学习和鼓曲创作,使学生全面了解鼓的演奏方法和音乐创作能力。
3. 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鼓及相关乐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表演。
可分组进行,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其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4. 反馈与评价:请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可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共同讨论和分享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和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
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营造。
5. 拓展延伸:介绍更多种类的鼓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和学习。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鼓乐铿锵的基本知识,了解鼓乐铿锵的历史及发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鼓乐铿锵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1.2教学内容(1)鼓乐铿锵的起源与发展(2)鼓乐铿锵的演奏技巧和方法(3)鼓乐铿锵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1.3教学重点(1)鼓乐铿锵的演奏技巧和方法(2)鼓乐铿锵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1.4教学手段(1)听课(2)观摩演出(3)实地考察(4)合作演奏1.5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鼓乐铿锵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鼓乐铿锵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知识讲解介绍鼓乐铿锵的起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对鼓乐铿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技巧培训(1)向学生介绍鼓乐铿锵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进行示范演奏。
(2)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辅导学生掌握鼓乐铿锵的基本演奏技巧。
第四步:合作演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五步:学习交流学生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和演奏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1.6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合作演奏以及学习交流环节,评价学生的鼓乐铿锵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2.教学反思通过对鼓乐铿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收获了一些教学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得比较合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鼓乐铿锵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些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充实。
课程涵盖了鼓乐铿锵的起源与发展、演奏技巧和方法以及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
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鼓乐铿锵的相关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
然而,在教学手段上,还有待改进。
虽然可以通过听课、观摩演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感受和体验,但仍然有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鼓的基本敲击方法,理解鼓在音乐中的重要角色。
2. 学会欣赏鼓乐作品,感受鼓乐所传达的情感和音乐韵律。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鼓的基本敲击技巧,理解鼓在音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将鼓乐与相关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鼓乐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鼓、鼓棒、音乐CD等相关教具。
2. 制作PPT课件,展示鼓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
3. 选定一首适合教学的鼓乐作品,如《鼓乐铿锵》。
4. 安排小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缘。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步步高》音乐,请学生尝试用动作或乐器为音乐节奏进行伴奏。
(二)导入新课1. 播放鼓乐片段,请学生欣赏并分辨出片段中出现的鼓的种类。
2. 揭示课题,请学生谈谈听到鼓乐后的感受。
(三)新授教学1. 学习节奏(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1)教师示范拍击,指导手势。
(2)学生分小组拍击,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学生用双响筒为音乐伴奏。
2. 创编鼓点联奏(1)教师出示三种鼓的节奏型,学生用三角板书空,尝试用“喊”的方法与前面学过的节奏进行串联。
(2)小组内进行表演。
(3)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尝试编创一小段鼓点联奏。
3. 练习“啦”声哼唱和即兴表演(1)跟随伴奏轻声模唱,掌握乐曲旋律。
(2)一边唱谱一边进行表演,创编属于自己的鼓乐队。
(四)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感想?还希望学习哪些鼓的种类和音乐?(五)教室小结播放《鼓乐铿锵》,请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在演奏鼓乐时,能正确应用鼓棒,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感知来控制鼓点节奏;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演绎出丰富多变的鼓乐风格,提升团队合作能力;3. 学生能理解鼓乐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鼓乐铿锵》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在本节中将倾重于认识了解
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使学
生在以后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驾轻就熟。
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
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 教学目标
击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
《滚核桃》
(三)“用”鼓
1.戏曲中的运用:戏曲伴奏“武场”
2.舞蹈中的运用:舞蹈音乐中的节奏点
3.生活中的运用
(四)“玩”鼓
1.节奏练习:分组进行节奏训练,课堂完成。通
过徒手模仿打击方式,让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到音乐体验 中。教师的表演,不仅展示了音乐教师的风采,更增强 了学生学习打击乐的无限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
舞台。
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 教学策略选
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 择与设计
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教学
(一)“听”鼓
1.了解湖南土家族风情
2.听音乐讲故事
3.重点段分析
5.介绍“打溜子”“鼓吹乐”
(二)“赏”鼓
教学过程
1.打击乐器介绍:鼓的种类 2.介绍“打溜子”“鼓吹乐”,欣赏《锦鸡出山》
2.节奏创编:通过节奏创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针对课时安排课内、课外完成。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 已有了强烈的想参与打击乐活动的欲望,这时适时安排 学生进行活动是水到渠成的,也使学生真切感受鼓乐之 美,加深学生对鼓的印象及所教内容的掌握。
课堂小结 这是本堂课的升华,象征着我们民间艺术已走出国 门,走向世界。选“红樱束”打击乐团的资料,不但贴 近当今社会,更可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的齐念一段话 “打溜子、鼓吹乐……”总结课堂,点明课题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滚核桃》,能够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以《滚核桃》打击乐为媒介。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本课侧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滚核桃》的音乐风格,了解绛州大鼓的主要演奏技法;2.难点①学习和掌握鼓乐的基本节奏;②为加强学生对头、身、尾的认识,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所编排的音乐小品;③小组合作,完成四声部合奏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鼓。
七、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欣赏一段鼓乐视频《鼓云龙腾》,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师: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肯定感受到了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鼓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
3. 通过鼓乐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各种鼓的种类和特点,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
2. 难点:通过鼓乐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演奏中如何运用不同的鼓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气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鼓,包括大鼓、小鼓、手鼓、爵士鼓等。
2. 准备镲、钹等乐器。
3. 准备音乐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4.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活动。
5. 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课堂常规:课堂纪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 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出本课时的主题——鼓乐,并简单介绍鼓乐的相关知识。
(三)新课教学1. 欣赏各种鼓乐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鼓乐的魅力。
* 课堂活动:学生们尝试通过乐器模拟鼓的音效,加深对鼓的印象。
* 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深入了解鼓的种类和特点,包括:* 堂鼓* 架子鼓* 手鼓等3. 教授鼓的演奏技巧,包括:* 如何击鼓* 如何调整力度和速度以产生不同的音效4. 实践演奏:学生分组,分别演奏不同的鼓乐作品,教师指导。
5. 课堂互动:学生们提问,讨论有关鼓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鼓乐的魅力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鼓励学生们继续探索和学习更多有关鼓的知识和技能。
(五)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收集更多有关鼓的资料。
2. 鼓励学生尝试在家中演奏鼓乐作品,与家人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鼓乐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 掌握不同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把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与反思wrod文档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与反思wrod文档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学习目标(一)倾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滋味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办法。
(二)在滋味乐曲的音乐情绪,领会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倾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滋味、体验其音乐情绪,领会音乐内容,引导同学参加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办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办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倾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同学参加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同学滋味、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观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朴素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滋味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同学依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采取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同学观赏,引导同学对作品的认识和爱好,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乐观参加的热情。
(二)引导同学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同学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同学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同学们直观滋味其效果,以增强同学学习民间音乐的爱好。
(四)引导同学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同学音乐视野,提升同学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办法与教导策略建议(一)要注意完整倾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同学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
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同学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为领会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同学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办法以及这些办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
《第五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各种鼓乐的学习,了解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敲击、轮击等。
3.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各种鼓乐,了解鼓的演奏技巧和鼓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难点:通过鼓乐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鼓乐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包括民族鼓乐、摇滚鼓乐等。
2. 准备鼓棒、鼓垫等乐器,确保教学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3.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表演。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鼓的了解程度,以便针对性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2. 播放《鼓乐铿锵》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1. 介绍鼓的种类和作用a. 鼓的起源与发展b. 鼓的种类(堂鼓、大军鼓、手鼓等)c. 鼓在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音乐作品《鼓乐铿锵》的背景和主题3. 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三)新课学习1. 节奏练习:跟随音乐作品,学习鼓的节奏,感受鼓点的重要性和技巧2. 技巧学习:学习击鼓的基本技巧,如手腕抖动、上下敲击等3. 乐器操作:亲手操作鼓,练习击鼓技巧,增强实践能力和自信心4. 音乐作品分析: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四)实践活动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鼓和其他乐器,进行合作演奏练习2.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3.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与鼓相关的音乐作品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击鼓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特点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音乐,培养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种鼓的演奏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鼓的演奏。
2. 能够理解并表达鼓乐的情感和意义,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
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七、评价建议:
(一)以听辨每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设计问题,以听辨、模仿敲击来检测。
(二)教师提供出几个寓言故事,指导学生创编打击乐或哑剧,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以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自主学习搜集民间音乐作品和素材,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教师评价。
《鼓乐铿锵》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当中,紧密结合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本人觉得较为满意的一是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个角色把握得较好;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有效性较好;三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具体体现在如下活动中:
1、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
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为了调动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段红罂粟女子乐团的一段《日月星辉》锣鼓音乐视频,
并把前面学过的知识: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结合进来,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欣赏三首民间器乐曲时,我并没有直接地把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现的情绪以及知识性的概念、形式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们,而是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最后才讨论、总结。
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很踊跃,大胆回答,课堂气氛浓烈,而且问题回答得都很不错。
特别是在聆听《滚核桃》后,学习了简单的节奏打击,学生还创作了微型版的《滚核桃》,编创《锦鸡出山》中众御顽敌的不同情节。
我很高兴。
3、课堂上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视、听结合在一起。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
老师看到同学们一幅幅专注的神情,总觉得在课前所花费的心血:值!
不足之处就是本人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还需要多学习,灵活掌握。
另外就是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中,由于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充分的展示。
还有就是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还需进一步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