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导学案设计

1观潮导学案设计3.指导集体交流书写要点:“盼”右上部是“八”,不是“人”;“堤”和“堵”左边都是“”,不是“”;“犹”右边是“尤”,不是“龙”。
4.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交流。
5.检查朗读情况。
的方法。
5.指名逐段朗读,同桌合作读。
入了解学情,便于集中指导。
三、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分段。
2.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
1.朗读课文:个人读,同桌互读。
2.小组合作:(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给课文分段。
(2)同桌之间运用“合并相同意思的自然段”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要抓住文章的文路,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时要明确。
四、学习课文,感悟特点(用时: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3.指导学生抓住第1、2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读文,体会文章写法。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2.交流汇报:学生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钱塘江的特点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
3.有感情地读文,体会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
学生在感受潮来前的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江面景物的特点,如“薄雾”“若隐若现”等。
抓住“人山人海”“盼着”体会人们期盼潮来时的心情。
学习小提示: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一、观潮导学概述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同观潮的经历。
本导学案将从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以及相关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课文内容回顾课文《观潮》主要写了作者和父亲一同前往海滩观赏潮汐的情景。
文章开头通过描绘海浪汹涌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随后,作者和父亲乘坐小汽车来到海滩,观看着一波波的潮水涌上岸边,逐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对石头的喜爱,并因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三、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的阅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2.感受并理解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3.了解作者对石头的喜爱;4.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
四、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观赏潮汐的?2.你觉得作者对石头的热爱有什么特别之处?3.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五、思考展开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什么方式观赏潮汐?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乘坐小汽车前往海滩观赏潮汐。
他们沿着崖壁的道路行驶,靠近了大海,通过遥望或者靠近潮水的方式来观赏潮汐。
2.作者为什么对石头情有独钟?作者对石头情有独钟是因为石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们在人们的脚下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
石头给作者的感触很深,他喜欢观察它们的动静,喜欢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它们,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和滥用。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让其保持原有的美丽和生态平衡。
六、拓展阅读如果你对自然中的其他景观和动物也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籍或者文章,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亲自去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接触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
七、总结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和父亲观赏潮汐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设计-1观潮.docx

1•观潮课题观潮|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1.搜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学生)学前准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自学生字,熟读课文。
(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1.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作用,时而会发生定吋涨落现象,这就叫做“潮”。
(出示图片)2.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交流课题的意思。
2.齐读课题。
1 •填一填。
(1)“观潮”是指,“观”是的意思。
(2)“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的「古名句。
1 .学生自读课文,圈 1 •同桌间交流生字、新词 2.划去带点字不正确的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自学情况。
音。
2.教师检查预习情(1)特别要注意,“蒙”闷(men m^n)雷况。
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涨(zhdng zhang)潮(1)读准多音字: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踮(dian dian)着脚二、自学生字闷(men)雷薄(bo) 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风号(hao hao)浪吼词,整体感知。
(用时:雾(2)新词理解。
3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15分钟)风号(hao)浪吼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释。
涨(zhdng)起颤(ch 上面。
观:A.看B.看到的景象an)动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 C.对事物的认识(2)理解下列词语的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①天下奇观()意思:不可动摇。
②乐观()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③走马观花()沸漫天卷地(3)指名读课文,正音。
舌L,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2.同桌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相互评价。
辨字组词。
潮()笼()朝()拢()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用时:10分钟)1•板书: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提示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观潮》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导学环节
1.导入:介绍故事《观潮》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对人类的
影响。
2.导读: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思考导学
问题:
–什么是潮汐?
–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潮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
3.学习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包括潮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课文分析:解读文章中的生词词语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总结出结论并进行展示。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阅读
和作业要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观潮》为例,通过潮汐现象展开课堂教学。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
需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教学重点,便于为学生导学提供支持。
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第一课时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盐”“屹”等13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重点词语,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一、预习导学(预设5分钟)1、我会写。
huī yǐn áng téng guàn()复若()若现()首东望沸()横()江面2、我会选。
笼罩(lónɡ lǒnɡ) 闷雷(mēn mèn)风号浪吼(háo hào) 薄雾(báo bó)3、我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山崩地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自我评价:漫天卷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的问题(把预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二、探究新知(预设25分钟)(一)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学习提示:①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确认读横线上的生字。
②师友互学,师友交流书写生字注意点。
)★展示一:师友展示三、总结收获(预设5分钟)(学法指导: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四、达标测评(预设5分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若()若()()()相接()()相接人()人()()()并进()()鼎沸山()地()()天()地五、课外拓展课下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
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观潮 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部编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想象画面。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情景。
2.了解江潮的成因。
【教具学具】1.教具:PPT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将重点词语制作成幻灯片;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制作成幻灯片)2.学具: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资料。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感受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学习潮来时的景象,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江潮的壮观、奇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第 3、4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引出壮观,激发兴趣。
1.用PPT出示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配乐朗诵。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请学生翻译这首诗,给予相应指导,明确告诉学生,此诗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
3.问:对于钱塘江的大潮,你们了解多少呢?谁来给我们说说它的成因和具体情况?4.配合课文后第5页资料图片一步步提示,引导学生了解江潮的成因。
5.放映大潮录像,配上合适的音乐。
6.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7.激发读文:从录像中可以见到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奇异壮观、气势宏大。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一篇描写这一壮观场景的课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观潮》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谈论他们是否曾经去过海边,或者经历过潮汐的现象。
2. 提问:你们见过潮水吗?潮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潮汐呢?二、阅读1. 让学生独立阅读《观潮》这篇文章,了解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2. 学生们可以使用字典查找陌生词汇,如:“重复”、“如同”等。
三、理解1. 学生回答问题:- 故事最初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潮汐是怎么形成的?- 文中提到的“潮水东退”是什么现象?- 故事最后发生了什么?2. 分组合作,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要观潮?- 你觉得和小伙伴们一起观潮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吗?3. 小组发言,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拓展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2. 让学生们动手实践一下,用水和沙子模拟潮汐的现象。
3. 提醒学生们在实践中注意安全,并且保持环境的整洁。
五、总结1. 让学生们集体总结他们学到的关于潮汐的知识,并用简短的话做一个总结。
2. 回答最初的提问:你们现在明白了潮水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会有潮汐呢?六、作业1. 让学生们回家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潮汐现象,并画一张描绘潮汐的图片。
2. 学生们可以写一篇短文,讲述他们观潮的经历,例如他们选择的地点、观察到的现象等。
七、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观潮》这篇文章,了解了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和总结,学生们也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际中理解问题,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八、延伸学习1. 引导学生发现潮汐的影响范围。
学生可以调查海洋潮汐对于沿海城市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背诵环节,教师应指 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写作顺 序,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 诵。
生了解。
情地朗读第 3~4 自然段,体会钱
3.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朗读。 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4.创设情境,指导背诵。
4.练习背诵第 3~4 自然段。
1.小组互相交流钱塘江大潮的相
四、课外拓展, 1.师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崩地裂、风号浪吼”这些词语谈感 丰富的情感就需要用丰富的
受。
方式去演绎,朗读的技法应
(2)汇报看到的情景:结合“一条 该要有所介绍。
白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 3.在观看视频之后感受会更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 加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充
浩荡荡”来体会大潮的壮观。
分表达感受,然后再读。尽
4.有感情地朗读第 3~5 自然段的 量个别读,让学生用自己的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 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 新词。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 词的情况。 3.小组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4.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5.指名逐段朗读,同桌合作读。
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 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 可让学生造句,加强对词语 的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教 师要深入了解学情,便于集 中指导。
1 观潮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观潮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盐、屹”等 12 个生字,会写“潮、据”等 15 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 14 个词语。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概括段落大意要抓住文 章的文路,这一点在指导学 生时要明确。
意。
四、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默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思考:
学生在感受潮来前的特
感悟特点(用 时:10 分钟)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钱 塘江大潮的特点。 3.指导学生抓住第 1、2 自然段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 什么? 2.交流汇报:学生读出自己印象深
重点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方式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
5.看视频感受钱塘江大潮到来时 受。
的惊心动魄、壮观奇特。
1.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 三、资料链接, 七),引导学生找出与诗的内容 深 悟 奇 观 ( 用 相关的句子。 时:10 分钟) 2.指导学生自读资料袋的内容,
结合课件中的地图演示,帮助学
1.自由诵读《浪淘沙》(其七),找 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2.自读资料袋内容,了解钱塘江大 潮形成的原因。 3.结合课件出示的画面,练习有感
时:3 分钟)
1.交流汇报:观潮就是指观看、观 赏钱塘江大潮。 2.齐读课题,思考:为什么钱塘江 大潮会被称为“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解 读课题,一是从字面入手, 二是从内容入手。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
点 考 查 “ 震 ”“ 霎 ”“ 逐 ” 的 读音;指导“贯”“昂”“鼎” 的结构。 二、初读课文, 3. 指 导 集 体 交 流 书 写 要 点 : 识记生字(用 “盼”右上部是“八”,不是 时:12 分钟) “人”;“堤”和“堵”左边都 是“ ”,不是“ ”;“犹”右 边是“尤”,不是“龙”。
4.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交
流。
5.检查朗读情况。
1.朗读课文:个人读,同桌互读。
2.小组合作:
三、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分段。
理清层次(用 2.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
时:10 分钟)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 后”的顺序来给课文分段。 (2)同桌之间运用“合并相同意思 的自然段”的方法,归纳段落大
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语体会江面景物的特点,如 “薄雾”“若隐若现”等。
的重点语句读文,体会文章写 法。
刻的句子,体会钱塘江的特点及人 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 3.有感情地读文,体会潮来前的景
抓住“人山人海”“盼着” 体会人们期盼潮来时的心 情。
象和人们的表现。
五、总结回顾, 1.总结全文。 布 置 作 业 ( 用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书写生 时:5 分钟) 字。
关资料与图片。
积 累 延 伸 ( 用 2.组织学生进行诗句展示。 时:9 分钟) 3.布置作业。
2.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 的诗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背诵、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师应该在课件中向学 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 名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
潮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1.默读课文时应指导学生批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说说看到 注,要批注对关键词的看法,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或者对句子的整体表述谈谈
3.交流汇报。
感受。
(1)汇报听到的响声:结合“隆隆 2. 抓 重 点 词 语朗 读 要 有 方
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 法,“有感也不在声高”。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 畅、有感情。
总结全文更多的是从课 堂习得的角度出发的,可以 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可 以是习得的其他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开火车读词语,小老师领读。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词语。 设 疑 启 思 ( 用 2.引导学生读文回顾课文的主 时:3 分钟) 要内容。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 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 观看到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 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 作顺序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 容。
伟、壮观。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钱塘江大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 大潮奇特的句子,体会观潮者的 感受。 2.小组合作,体会大潮特点。 二、精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体会情感(用 潮来时的壮观、奇特。 时:18 分钟) 4.指导朗读。 5.播放潮来时的视频资料,让学 生谈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激趣导入, 1.解析课题。
析题解题(用 2.板书课题,设疑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