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庄哲学除压力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
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
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心理学】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_1932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派别。
它认为“道”是派生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所以称为道家。
春秋末年的老聃和战国时期的庄周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所以道家思想又称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中的许多处世养生之道,无论过去或者今天,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调整心身状态,对于与精神应激相关的疾病,它是一付对症的良药。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们多年的心理治疗的临床体会而创立的。
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道家认知疗法分为五个基本步骤。
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可简称为 ABCDE技术。
一、测查当前的精神压力(Actual stress)时间:60-90分钟。
目标: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并对精神压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内容和方法:应激有两种性质,一种叫良性应激(eustress),它可以激发潜能、振奋情绪、增进健康。
另一种叫不良应激,或称为苦恼(distress)。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刺激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
因此,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在缓解和治疗应激性疾病中有首要的作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患病的精神因素,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些精神刺激与他们的病状有关。
所以,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消除其顾虑,使其认真地回忆并如实地报告。
为了使患者正确全面地理解应激源的概念,还要向患者说明,精神刺激不仅指重大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反复遭遇的日常琐事;不仅指令人悲痛的灾难还包括令人兴奋的喜事;不仅指客观存在的生活事件还包括并非事实的错误感知与推测。
应激源虽有其固有的性质和强度,但唯有患者实际感受到的精神压力才对健康构成真正的威胁。
老庄相对论

老庄相对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可奈何。
庄子曾告诫我们:安心接受生活的无可奈何,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命运。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如此了,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认知。
傅老师在《无用的日子读老庄》中给出了提升与转化自我认知的方法:区分——避难——启明,帮助你认清事情的相对性,从而降低执着的念头。
01无用的日子读老庄人总有自觉无用的时候。
地球的暖化,季节的变迁,气候的好坏,空气的品质,让人坐困愁城。
国际的竞逐,经济的趋势,社会的骚动,流行的风潮,让人疲于奔命。
家人的平安,朋友的处境,四周的噪音,心中的忧虑,让人难以喘息。
由外而内的压力,由小而大的烦恼,无不使人自觉无用与无奈。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
这里的关键是"知"与"安"二字。
先说"安"。
既然高兴不高兴都须接受,何不表现得潇洒一些,转个念头,换个角度,说不定可以豁然开朗。
再说"知",这正是道家的秘诀所在。
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的启发,他们二人合称"老庄",代表道家学说的典型。
道家谈人生,向来只有两边,或是悟道,或是不悟道,而悟或不悟,就要看"知"了。
"知"是人的主要禀赋,一般称为认知能力。
认知有三个层次:区分、避难与启明。
区分之知是必要的,若是未能区分"安与危,利与害,福与祸",恐怕要活下去都不容易。
但是,任何区分都会引发欲望,随之产生较量与争夺,然后是天下大乱。
为了避免陷入乱局与困境,认知必须提升到避难的层次,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就是基本策略,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子笔下的圣人,是"和光同尘、被褐怀玉"的。
不过,避难之知是个过渡阶段,真要化解一切烦恼,还须以"启明之知"为目标。
也即是庄子所强调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看来,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如此才可进行逍遥之游。
因此,问题来自人的认知,解决办法则在认知的提升与转化上,正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启明之知即是悟道,老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就在教人如何悟道。
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穷究天理,主张顺应⾃然,追求天⼈合⼀,是中华⽂化主⼲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把⽼⼦列为全世界古今⼗⼤作家之⾸绝不是偶然的。
今⽇的⽼庄哲学,已受到西⽅的普遍推崇。
《道德经》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①]⽼⼦以为⾃然是⼈、地、天、道的规范。
《道德经》说:“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②]⼜说:“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③]⽼⼦以为“⽆”是宇宙⾥的最⾼境界,因此他主张⽆为、⽆欲、⽆私、⽆我。
主张处弱居下,主张返朴归真,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回到⼈类原来的根源和本性。
⼀个⼈如能⽆私⽆我,则必能为⽽不争、功成⽽不有。
⼀个⼈如能为⽽不争,则“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个⼈如能功成⽽不有,不把创造的成果据为⼰有,则社会必⽆纷争。
庄⼦师承⽼⼦思想⽽加以发扬光⼤。
他说:“泰初有⽆,⽆有⽆名。
⼀之所起,有⼀⽽未形。
”[⑤]强调“⽆”是万物之本源,是道之所由起。
⼜说:“⽆欲⽽天下⾜,⽆为⽽万物化,渊静⽽百姓定。
”[⑥]与⽼⼦所说的:“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⑦]⼏乎相同。
庄⼦⽣于⼀个强凌弱、众暴寡、功利主义盛⾏的年代,但他对于⼈世事物有⼀套洒脱的看法。
他主张⼈要从⽆限的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命,存其真我,不为形役,才能不受世俗羁縻,逍遥在海阔天空的⾃由境界,才能“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始终者为友”[⑧]。
⼀、有⽆之别《道德经·第⼗⼀章》说:“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车轮中的直⽊叫辐,古时定为三⼗根,取法⼀个⽉有三⼗天。
车轮中⼼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毂。
毂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有车毂的中空,⽅有车的作⽤。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
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
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
《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
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
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
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
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
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
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
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
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2024年老庄思想总结(2篇)

2024年老庄思想总结____年,老庄思想依然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思想。
虽然这一思想诞生于古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内涵和思想触角依然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____年的老庄思想进行总结,从哲学、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老庄思想的哲学内涵老庄思想包含了众多哲学概念,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超越世俗界限的普遍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道,不要追求个人功利,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追求道的人可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____年的当代社会,老庄思想的道观在许多领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科学领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意识到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领域,传统的追逐利益的商业模式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可行性,转向追求生态平衡和人类幸福的发展模式。
二、老庄思想与社会建设老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谐,个人自由,这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契合。
____年的社会开始呈现出对传统权威的批判,以个人的自由为核心,更注重平等、公正和包容。
政府开始推动社会治理的方式转向更加民主、平等的方向,注重社会各界的自主发展和协作。
同时,文化界也开始重视个人的内心成长和自我实现,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老庄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的分裂;另一方面,缺乏自觉的个人也容易被社会和舆论的趋势所左右,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在____年,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三、老庄思想与个人修养老庄思想注重个人内心的变革和修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____年,个人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等健康,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老庄思想文档

老庄思想简介老庄思想,即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此被称为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道德和修养的重要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老庄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观点,意味着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只能通过无言无为的境界来感悟和修行。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的欲望和努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放弃权力的争夺和人为的干预,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他主张“无为而治、无欲而止”,反对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和权力的执着,主张以淡泊无欲的心态面对人生和社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老子的是,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心态的培养。
庄子提出了“大道废”和“大音希声”的观点,意味着追求真正的道并非简单的行为和言辞,而是通过人的内心去感悟和修行。
他强调以“道德为主”而非“法令为主”,认为真正的道德是源于内心的修养和自觉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约束和惩罚。
庄子还提出了“变化无穷”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和演化,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接纳这种变化,避免埋怨和争斗的情绪。
他主张“自在无知”,通过放下执着和欲望,以自由自在的心态去享受生活,并在生活中追求灵感和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人们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老庄思想为儒家思想的过于功利主义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补充,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心灵自由和道德修养的道路。
世说新语中的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东晋时期社会风貌和人物志事的文化随笔集,其中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想。
而老庄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世说新语》中也有着深入的体现。
本文将从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老庄哲学概述老庄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主要由道家和荀子所创立。
其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自然、无欲等。
老庄哲学强调追求自然本真,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世说新语》中的老庄哲学1.追求自然本真在《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载展现了人们对追求自然本真的向往。
比如“吕后问李广急行军事”,李广回答:“吾常欲速行,奈何不可得也。
今日得之,吾无以加矣。
”李广这番话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追求,坚持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情。
2.推崇无为而治老庄哲学中最著名的理念就是“无为而治”。
在《世说新语》中,有多个故事展现了这一思想。
比如“孔子过齐宣王见齐景公”,孔子对宣王说:“臣闻君有不善者,则使之无能为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主张依靠道德教化,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
3.顺应自然法则《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展现了顺应自然法则的思想。
比如“刘备瞒周瑜斩孙权书”,刘备在面对周瑜斩杀孙权的书信时,并没有选择隐瞒真相,而是大度地表示:“我若与人结盟,则当全力相助;若与人结怨,则当共图除之。
”刘备以诚待人,顺应了道义和自然法则。
三、老庄哲学在当代的启示老庄哲学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仍然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启示。
1.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当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而老庄哲学主张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提醒我们要及时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身心的平衡。
2.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老庄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法则,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
在当代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老庄哲学的思想,在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
人 耳 聋 , 味 令 人 口爽 , 五 驰骋畋 猎 , 人 心发 狂 , 令 难 得 之 货 , 人 行 妨 。” 令 ( 二 章 )就 是 说 明 声 、 十 色 、味 会 让 人 的 感 官 因 为 遭 受 过 多 刺 激 而 失 去
应 该 被 抛 却 的 。 但 事 实 上 许 多 哲 学 思 想 是 哲 学 家 人 生 经 验 的 精 华 总 结 ,对 于 人 们 在 面 对 人 生 问 题 甚 至 人 生 低 潮 时 有 很 大 的 帮助 。尤 其 是 老 庄 思 想 , 在 养 身 全 生 方 面 ,可 以给 许 多人 提 醒与 慢下 的心 庄 思 帮 助 。让 生 活 节 凑 来 , 脱 离 急 功 近 利 态 。 希 望 藉 由对 老 想 的 了解 , 让 人 们
真 。在 处 世 哲 学 方 面 , 了 本 性 而 不 自知 ; 若 追 他 主 张 要 善 柔 、 慎 微 、 求 不 到 又 会 带 来 情 绪 上 反 察 。 的 失 落 与 不 满 足 ,郁 郁 现 代 人 的 物 质 环 境 寡 欢 , 神 上 亦不 平 静 。 精 充 裕 , 但 对 欲 望 的 追 求 故 老 子 中 说 : 金 玉 满 “ 使 得 人 身 心 疲 累 。 欲 望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21 年 1 0 1 1月 第 1 期 1
_‰ 和 藤 龠 囊藤 l
行 。 因 此 老 庄 思 想 主 张
要 保 养 精 神 , 减 少 精 神 上 的 焦 虑 、 耗 , 保 全 消 故 精 神 是 养 生 的 首 要 工
作 ,其 次 才是 对 身体 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保 养 。
在 老 子 中 提 到 :
哪 方 面 来 看 ,都 是 对 精 神 与 生 命 有 所危 害 的 。 无 论 是 对 于 富 贵 或 是 功 名 、 情 的 追 求 , 是 如 爱 都
然 很 忙 碌 ,但 精 神 上 其 实 空虚 得 不 得 了 ,往 往 是 借 着 更 多 的 忙 碌 去 填 本 空虚 。 卜 匕。 在 老 子 的思 想里 , 认 故 老 子 以 为 “ 足 者 为 道 的 最 高 境 界 是 “ 知 虚 富 ” 三 十 三 章 ) “ 莫 无 ” “ ”的 作 用 极 大 , ( 、祸 。 无
提 到 : 无 欲 以 静 , 天 下 “
将 自定 。” 三 十 七 章 ) ( 天 下 万 物 都 是 出 于 虚 静 而 后 又 归 于 虚 静 ,但 人 有
欲 望 , 妄动 不安 定 , 会 会
想 追求 、 逐 的 , 此 , 追 如
则 无 法 达 到 虚 静 的 境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 十 六 章 ) 的 。 四 人 欲 望 之 产 生 在 于 不 知 足 , 贪 欲 多 求 , 会 处 若 则 心 积 虑 , 结 果 则 是 伤 害 自 己 的 精 神 、 命 , 者 生 或 是 伤 生害理 、 祸上 身 。 招 原 本 追 求 欲 望 是 想 要 生 活 上 更 舒 适 、 生 活 质 量 更 提 升 ,但 是 却 使 得 自 己 不 得 安 宁 , 精 神 惶. 惶. 不 定 , 也 没 有 心 情 去 享 受 生 活 , 反 而 遭 受 更 大 的 祸 患 。所 以 老 子说 : “ 以 圣  ̄.- , - 奢 , 是 .- 甚 , - - L L - 去 秦 。”二 十 九章 ) 是 ( 就 要 求人 除去 过分 、 多 、 过 过 大的追 求 ,少些g - - L望
重
庆
互
“ 色令 人 目盲 , 音 令 五 五
熙 章
作 用 ,沉 迷 于打 猎 等 会 让人 的 心 狂 野 难 收 , 珍 贵 的 宝 物 会 让 人 的 行 为 现 代 人 压 力 过 大 , 律 , 善 待 自 己 的 身 体 与 失 控 。 欲 望 过 多 会 让 人 过 劳 死 、忧 郁 症 成 为 常 见 情 绪 。 失 去 理 性 , 沉 迷 于 欲 望 的 疾 病 。在 新 闻 中常 报 在 老 子 的 思 想 方 面 , 的 追 求 会 使 人 心 情 失 去 道 知 名 人 士 跳 楼 自 杀 的 与 现 代 人 生 活 有 关 的 是 平 静 。但 是 想 要 的 东 西 , 消 息 , 令 人 感 叹 现 代 人 关 于 养 生 与 处 世 方 面 的 Y- 见 得 追 求 就 会 得 r不 所 背 负 的 重 压 。 以 往 大 哲 学 。先 说 养 生 方 面 吧 , 到 , 而 且 往 往 在 追 求 到 家 都 以 为 中 国 的 古 老 哲 老 子 主 张 要 寡 欲 与 知 了 之 后 又 想 要 更 多 , 陷 足 、 致 虚 主 静 、 返 璞 归 入 无 底 的 黑 洞 中 , 迷 失 学 已是 不 合 时 宜 的 、 是
可 以 有 很 多 种 , 如 对 事 骄 , 自遗 其 咎 。 ”( 章 ) 九 业 的 欲 望 、 学 业 知 识 的 得 到 富 贵 原 以 为 能 够 达 欲 望 、 名 的 欲 望 、 钱 成 心 愿 了 , 但 谁 知 这 富 成 金 的 欲 望 、 质 的 欲 望 、 贵 能 持 续 多 久 , 不 免 又 物 情 感 的 欲 望 等 等 , 如 果 对 心 生 ・, , 担 心 失 去 的 I虑 K 于 欲 望 过 度 追 求 ,会 使 天 ; 而 若 是 得 了 富 贵
一
思 考 一 些 问 题 , 进 而 明 人 的 精 神 消 耗 , 从 而 影 而 骄 纵 , 又 会 自 己 留 下 白 自然 与 身 体 的 运 行 规 响 到 身 体 功 能 的 正 常 运 把 柄 招 来 祸 患 。 无 论 从
.
1 J W 藤 释 2 1 年 1 月 第 1 期 l t咖  ̄ 0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