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理老庄哲学论文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尤为重要。
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
《书谱》是北宋时期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八卷,共收录了他的心得体会和对于书法的思考。
孙过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得古代哲学启发的智者。
他的《书谱》中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笔墨之事,何其微哉!”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书学的敬畏之情。
古代哲学认为,书法是一门至高无上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书法家的墨迹见识,可以凝聚灵感和智慧,通过笔墨的运用,传递出深邃的哲学思想。
孙过庭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书学的深入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古代哲学的启发与借鉴。
古代哲学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对书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知书学,先知天理人道。
”他认为,书法家要想写出出色的作品,就需要了解天地之道和人类的道德准则。
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深入理解天地之道,才能有真正的文化洞察力和个人风格。
孙过庭通过对古代哲学的理解,强调了书法艺术与人文的紧密联系,启示了书法家要“知天命,修心性”。
古代哲学还强调与时俱进的思想,为书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学书者,不可闭门造车。
”他认为,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吸收新的知识和技巧,不断创新。
“不可闭门造车”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也给了书法家一个重要的启示,即要勇于创新和进步,不停地学习和钻研,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展示了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重要影响。
古代哲学通过引导书法家对书学的深入思考和儒道佛三家的积极交融,为书学的发展提供了智慧的灵感。
观书谱之法 悟人生之道作文

观书谱之法悟人生之道作文
深夜,坐在窗前,翻开了那本有些年头的《书谱》。
看着那些笔画,我突然觉得它们就像是人生的路线图。
那一撇一捺啊,真的就像是生活中的选择。
有时候,你觉得一个决定好简单,但真的写下来,才发现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说到笔锋的转折,哎,这不就是咱们人生的坎坷吗?有时候一帆风顺,有时候又像是走在山路上,累得要死。
但你知道吗?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强。
每次跌倒,都让我们学会了怎么爬起来。
再来说说字体的间架结构吧。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要想家庭和谐,工作顺利,都得靠我们自己去维系,去平衡。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稳稳当当地继续。
还有啊,书法的墨色浓淡,真的好像人生的情绪变化。
有时候热血沸腾,有时候又心如止水。
但咱们得学会调整,别让那些负面情绪影响自己。
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所以啊,看着这本《书谱》,我觉得人生真的好有意思。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活得更精彩。
略论孙过庭《书谱》

略论孙过庭《书谱》《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具有“功定礼乐”的重要社会功能,它不仅从书法技巧上阐释了书法的艺术趣味与价值,而且孙过庭更坚定执著地宣传了政治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论,他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孙过庭认为最好的修身、达成性格道德完善的方式,无过于从“近取诸身”的书法学习、创作入手。
贯穿《书谱》始末,我们不难发现《书谱》的艺术思想的更多精辟之处是把对人生哲理的体验与领悟寄情于书法艺术哲理(书道)之屮。
他重视对艺术生命的体验,能使人在学书之屮滲透人生哲理,从而去体味人生,这便足孙过庭通过多年实践而得到的体会。
孙过庭《书谱》屮的书家艺术思想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前人的书学思想。
孙过庭在《书谱》屮第一次把节法提到“立身安命”之“木”的高度,他引用《论语》的观点说:“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木”。
孙过庭以节法为“本”,表明儒家学者的一种学术思想,孙过庭的借题发挥证明在他的书学思想屮书法艺术所占有的的崇高地位,把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这是他鮮明的人生价值观,也是他艺术人格论的基石。
孙过庭说:“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
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挺坑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文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
存精寓赏,岂徒然与!”此段孙过庭以鄙薄的口吻否定了“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等以出世相标榜的安身立命方式,tel而他的人生价值观是以书法艺术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把“潜神对弈”与“乐志垂纶”相联系,去描写投身于书法学习与创作所达到的的妙境。
《书谱》在论及艺术人格培养形成朵有价值之处,是把对艺术哲理的探求与人生哲理的探求统一起来。
孙过庭所遵循必是儒家之道,能够把艺术创作活动同人格紧密联系起来,把艺术实践与儒家政治理想融合起来,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学书就是先由生到熟,然后由熟再到生的过程,艺术人格的培养也在这个过程屮不断积累、转化、成熟。
浅谈《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谈《书谱》中的书学思想作者:刘柏青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文章阐述了笔者对《书谱》内容和书学思想的理解,介绍了“古质今妍”、“五乖五合”、学书三阶段、书品即人品等观点,并对其书学思想加以概括总结。
关键词:《书谱》;书学思想孙过庭(646年~691年),名过庭,字虔礼。
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博雅好古,擅长草书,师承二王,笔势坚劲。
他出身寒微,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二十年,终自学成才。
到四十岁,才做了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最终因贫病交困,暴卒于他乡洛阳。
今存《书谱》,文思缜密,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宣和书谱》中记载:“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
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
”不仅对《书谱》笔法给予肯定,对其工文辞藻也是赞赏有加。
宋米芾《书史》:“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体现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
《书谱》系统而全面的概括了唐以前的书法理论,并融汇文学和绘画中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既融合前代艺术理论又独具唐朝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趣,为盛唐书法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章先是引出书法四贤,钟张二王,进行比较,引出议论。
在这一段中提出“古质而今妍”的观点。
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在古代书论当中,最早针对书法“质妍说”品评的标准出现在刘宋时期的《论书表》。
虞龢说:“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古质而今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常态,而“爱妍而薄质”是人之常情也。
孙过庭接着又说“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就是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在中国古代,哲学与书学密不可分。
通过学习古代哲学家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书学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古代书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对书学的深刻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从古代哲学的角度探讨对书学的启示。
古代哲学家对书学的看法将对个人的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出了“三种书”和“三种读书人”的理论。
他认为,书籍包括了圣人书、名家书和世人书三种,而读书人则分为贤人、愚人和俗人三种。
孙过庭强调,“三者正共行,人总乐见,那时三科者俱到,方可加理”。
这里的“三者”指的是贤人、愚人和俗人,他认为只有三种读书人都能懂得“圣人书、名家书、世人书”三种书籍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合格的人。
这种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各种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水平,成为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人。
古代哲学家对书学的看法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倡了读书人应该“遍观注识”的理念。
他指出,“诗书离节少,遍观注识切”。
这里的“遍观注识”意味着读书人应该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对所读书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认识世界、提高学识水平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看法也使我们看到,书学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及书学对于增进修养的重要性。
他说:“夫书者力则胜,德则成矣。
”这里的“力则胜”是指书籍具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德则成”则是指书籍具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
孙过庭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这种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古代中国哲学在书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许多经典著作为我们理解书学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古代哲学与书学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呈现。
本文将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探讨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
在《书谱》中,孙过庭首先提出了“识字为理”这一观点。
他认为,认识和理解文字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基础,文字通过表达语言和思想,使人类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
这一观点源自于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知书达礼”是学习的基础。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书写文字,艺术家能够传递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与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孙过庭在《书谱》中还提到了“道法自然”这一哲学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式,人类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孙过庭认为艺术家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尽量顺应自然之道,追求笔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与古代哲学家所倡导的“养生”观念相呼应,强调艺术家应该在养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书法艺术来寻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孙过庭还提到了“经世致用”这一理念。
他认为,书法艺术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应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创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能空洞和孤立地存在,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人们带来实际的益处。
孙过庭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的书法作品和技法,从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与古代哲学家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呼应。
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家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书谱》是第一篇体系完整宏大的书学著作,不仅构架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且为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孙过庭站在历史的高度,既能宏观把握书法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又能微观探讨书法作品的构成和创作内涵。
其内容涉及到书法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书家创作技巧功夫的训练到创作个性情感的表达;从书法抒情本质探讨到作品意象的描述;从书法欣赏观念的批评到作品标准的认识等,真正成为自书论产生以来的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全面总结。
朱关田先生概括:“传世《书谱》一序,文思缅密,词简意赅,溯源流、辨书体、评古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独具慧眼,颇多真知灼见。
”[1]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书家的称赞。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跋《书谱》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
”[2]近代启功先生称“议论精辟,文章宏美,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可称杰构。
”[3]因此,书法理论从《书谱》开始形成规范的评论体系,批评家也从孙过庭开始获得独立的地位。
一、书法创作的个体修养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政策的开放,为士人提供了很多展现才华的机会,刺激当时士人阶层的发展。
不过,在士人阶层逐渐增加的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现象的产生,那就是老庄思想的兴盛和隐逸士人也逐渐增加,并形成唐代特有的二元观的思想:“一个是社会(包括政治)与家庭生活,或抽象点说,人际关系和人间集体秩序;另一则是个人生活与精神追求的范畴。
前者最主要的指导原则是以古代经典为依据的儒家思想,诸子百家、文史知识也可包括在内。
至于后者,则以古典道家、玄学、儒教、道教为主要思想资源。
”[4]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则是当时士人的信条之一。
当社会发生动乱、时政发生变动、个人遭到不幸时,一些士人就会放弃入仕而选择隐逸的生活。
从《书谱》的分析中得知,孙过庭在表达书学思想和书法的境界时,很多观点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引用《老子》、《庄子》中的故事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书谱》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书法理论性文章,现有手书墨迹存世,乃是后世书者学习草书的不二法帖。
《书谱》全文虽仅有3600余字,但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是历代书家学书过程中不可绕过的宝山。
我利用从文俊先生的《中国书法史·秦代卷》对照,完成对书谱的研读分析,可以系统地探索古代书家的哲学观、艺术观、价值观等等,为自己的进步提供更加坚定的理论依据,树立更正确的书法史观。
一、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当谈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时,感觉这更多是社会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和书法的表现上并无关联。
但中国书法作为自先秦贯穿至今不曾断绝的艺术形式,必然融入时代的思想意识,书法以文字表现为用,以中国道德价值为体,这是一个世界观指导方法论的问题。
在中国儒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熏陶下,这种价值观也是古代书家所倡导并实行的。
在书谱中,孙过庭用这样一则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谢安素善尺牍……子敬(王献之)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提后答之,甚以为恨(遗憾)。
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王献之虽然以自己“胜父”来回答谢安,但在孙过庭眼中这样的答复“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孙过庭用曾参经过“胜母里”( 因憎恶这个名称, ) 而不肯进去的典故表明对王献之“胜父”思想的排斥,以至于批评王献之“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既是对王献之艺术高度不及王羲之的说明,也很难说没有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影响下对王献之思想上的批判。
二、对楷模书家的学习传承什么是楷模书家?是书法发展中一个时代的标杆,这种楷模书家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引书法风尚,二是成为传统的环节。
书家楷模势必会成为追随者追赶超越的目标,其书法风貌自然成为后世书家学习、汲取营养的典范,由此引领一世或几世的书法风尚,而在历史长河的迭代更新中屹立不倒,成为书法正统的标识,成为传统书法一个时代的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谱》理论与老庄哲学我国古代书法理论是历代书法名家在长期书艺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书艺的瑰宝。
唐孙过庭的《书谱》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影响很大,堪称我国书史上的“经典”著作。
《书谱》兼收并蓄,集中体现了初唐时期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自由与繁荣,预示着一个更高的盛唐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书谱》无疑是中国古代书论中最瑰丽的篇章。
在先秦哲学流派中,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和守己无为的人生哲学,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传统艺术,特别是文人绘画和书法艺术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书谱》中提出了“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美学主张,并把这一主张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予以阐述,作者还从发生学观点否定了“今不逮古”的说法,这便是由“物理常然”所生发出来的“同自然之妙有”与“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的命题。
这与老庄哲学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是一致的。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抒情主张,如“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迹显心通”、“言忘意得”、“随其性欲”等,处处闪耀着老庄哲学的思想光辉。
并且孙过庭和老庄均感受到了“书不言尽,言不尽意”的遗憾。
孙过庭在“兼善”、“博涉”、“编列众工,错综群妙”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下笔无滞”、“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庄子》中以对“游”的阐发的特殊形式呈现出来的豁然贯通的自由境界。
一、兴随天然,趣得大观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
书法家笔下的点画,或粗或细,或枯或润,有点有面,有藏有露,八面出锋,随心所欲,变化万千。
人们常用多种细长圆柱形的事物如蛇、蚓、凤、鸾、龙、枯枝等表现书法之美。
用“笔走龙蛇”、“龙蛇飞动”等形容书法的雄健灵活;用“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的酣畅舒展;用“凤翥鸾回”形容笔势飞舞多姿;用“鸾翔凤翥”形容笔势生动神妙;用“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笔势的秀丽等等。
董其昌对苏轼“天真烂漫是吾师”一语极为推崇,自谓作字不宜太工,只求一种自然闲适之趣。
《书谱》中也不乏描写书法自然美的句子:“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用自然界的各种景物来比喻钟、张、二王书法之妙,正如人们以“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来描绘绝妙的书法一样。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似乎有些神秘莫测,但紧接着说“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不仅说明了艺术形象与书家创作的特点和妙处,还把运笔在书法技巧中的重要地位也显露无遗。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酷爱自然美。
老子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人性的本来面目是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古人把自然朴素看作一种理想的不可比拟的美。
这种美的自然属性能够对人的生理产生有益影响;它的象征意义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孙过庭从自己主观的眼光和心情中,赋予景和物以特殊的生命和性格,并寄予深刻的寓意,来表达人的某种情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这便是老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道集中虚,神游乐地《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尝有好学,就吾求习,吾乃初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孙过庭在讲到五乖五合时,其中第一合便是神怡务闲。
他又说:“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可见精神状态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之大。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追求艺术境界的“空灵”与“静穆”,就是道家意识的表现。
为了实现这种审美理想,道家还强调在创作之前,就要将艺术家的心理调节为“虚”与“静”的情态。
保持心灵虚静,就能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只有内心凝静,才能产生超人的技艺,发挥创造境界的功能。
正如老子所说:“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百计经营,天下最富有诱惑的是利禄;外物纷纭,世人最珍视的是名誉。
在道家看来,财货的贪图,名位的争逐,不仅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而且会给艺术家带来心理上的忧惧和怅惘。
怎样通过精神上的自我调节来稀释这种痛苦?庄子在两则寓言里提供了灵丹妙药:一则出自《达生》篇:“有位名叫庆的木工刨削木头做鐻(一种乐器),鐻做成了,看见的人都认为是鬼斧神工。
鲁侯见了问他:‘您用什么技巧做成的?’庆回答说:‘我是个木匠,哪里有什么技巧!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提出的。
我要做鐻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一定要斋戒静心,斋戒三天,不敢怀着邀功请赏的心态;斋戒五天,不敢设想礼仪、赞誉、灵巧、笨拙这些东西;斋戒七日,忽然忘掉我有四肢形体。
这时,我心中忘记了公室朝廷,技巧专一,而外部的纷攘都消失了;于是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质性,看到形态很合适的,一只成形的鐻就呈现在眼前,然后加工制作。
不如此则不做。
这样就是用我的自然之状去契合树木的自然之状,乐器被怀疑为神工,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这个巨匠(应该说是雕刻家),分三步依次淡忘了利、名、我,摈弃了缠绕心灵的琐细外物,形成内心的恬静虚旷,然后观察与选择上等坯型,胸有成鐻的开始雕琢,虽加人工而能符合木材自然之本性,这就是“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
所谓“鬼斧神工”,即形容制作、技艺的精巧,非人工所能为也。
其二出自《田子方》:“宋元君要画画,许多画师都来到眼前,受命拜揖而站着,准备笔的准备笔,调墨的调墨,还有一半人在外面等着。
有一个画师来得较晚,神态恬然,并不急于挤上去,受命拜揖却不站在一旁,随即回到住所。
元君派人去探视,只见他解衣露身叉腿而坐。
元君说:‘行啦,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这位旷达的艺人忘利、名与己,胸有真能,不显于外;内足者,神闲而意定,如此才能与被绘对象融洽无间,从而达到艺术的顶峰。
记住《程颢·秋日诗》,对调整艺术家的心态大有裨益:“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微内说得十分深刻:“当思想不过是物质的奴隶时,就无所谓文学这东西。
”这话与培根“诗歌有神圣性掺入在里面”的警句同样适用于一切艺术领域。
眼下,在拜金主义诱惑下,少数艺术家和投机者滑泥扬波,把艺术当作谋取暴利的手段。
他们拼凑了一些连西方学者都已唾弃的嗜痂怪论,捏饰出不少审美价值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有的甚至把艺术变成了夜壶合着油瓶盖,酸酒也堪称醋卖的“丑术”。
要使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真正繁荣兴旺起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自觉进行心理调整。
而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回味梓庆和那个真画者驱除精神污垢的“美意识”,绝非牛不喝水强按头的事,要像歌德在《浮士德》里所说的那样:“在晨光中荡涤你的情怀!”有道是:古来画师非俗世,此间风物属诗人。
苏轼曾戏谑地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而“欲求灵药换凡骨”,非得“先挽天河洗俗情”不可!庄子在精神上也注重“忘”字。
忘情忘欲,忘定见忘偏识。
兼忘天下,也使天下人忘我。
他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简朴单纯的生活。
逍遥而游是庄子的生活理想。
逍遥游的主体是心灵,所游之处是幻想中的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实际上就是思想在心灵的无穷环宇中遨游。
逍遥游与精神的虚静相一致,也与得道的体验相合,这都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对“坐忘”、“心斋”、“得意忘言”的论述,都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共同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标准,追求美的纯然本质以及对表现这种美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追求在书法创作中蔚然成风。
这些都得益于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
三、从心所欲游刃有余《书谱》里曾介绍汉代张芝学书“池水尽墨”,讲张芝临池学书,用功勤奋,终成为“下笔如有神”的大书法家。
孙过庭提出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
可见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精妙境地的途径。
《书谱》中谈到技艺高超成因的地方很多,最精彩的一段是:“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这里强调的就是:“熟”然后才能生巧,“精”然后才谈得上创造。
懂得了这个奥妙,就可以悠游于任何艺术领域。
用心不厌其精,挥洒不忘其熟。
熟练至极,规矩了然于胸,自然能够达到意在笔先,神飞笔动。
孙过庭直接引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就是为了阐明超群出众的书法家之所以能做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关键就是“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道家强调应在掌握一般的技艺、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内在的规律(道),通过对内在规律的理解和领会来指导技术的操作。
这便是庄子所提倡的并为历代道家所称许的“技进乎道”的思想方法。
只有内心凝静,而无技巧修养,也不能实现由技术向艺术的转换。
技巧修养成功的标志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
得之于手,是指任何奇技淫巧,均可出自手中;应之于心,是说手中之技与心之所思完全契合,进入从心所欲的妙境。
要使技巧“出入无间”,“出神入化”,开始不免“循规蹈矩”,“循途守辙”,待精勤熟妙,就可超越规矩,跨过途辙,让心灵、手指、和对象三者毫无隔阂,所以不必用心去设计、构思对象,而此对象一旦构成,必然胜过规矩,臻至“巧若天成”、“鬼斧神工”。
《庄子·养生主》里的庖丁对于牛体,必先通过解剖掌握它的骨骼、洞穴、腑脏的分布情况,以免误伤锋芒。
待技术精熟,即使“不以目视”,也能“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知北游》里垂钓者得心应手,除凝眸专注,惟钩是视,神不他移外,还靠六十年的锲而不舍,千锤百炼。
由此可见美成在久。
就书法而言,有人写字潦草,孟浪,委琐,卑猥,叫人横看竖瞧,东猜西想,都难吃准;有的拉杂一团,宛若泼翻豆箩,乱撒一地;有的歪斜模棱,含混暧昧,字与字纠缠不清;有的肥胖臃肿,残丑免缺;有的瘦腰硕头,伸臂弹腿;凡此种种,皆因对汉字形体到笔画抑扬收放的规律,一无所知,不识肯綮。
“道”建立在“技”的基础上,是对技的超越。
要达到“近乎技”的境界,绝非易事。
庖丁就在解牛这项技术中做到了这一点。
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里,牛是世间之事的喻体,刀是人之精神的喻体。
以刀是否能在牛体内游刃有余暗喻养身的不同功底。
而它作为成语使用时,则指掌握规律,熟能生巧的道理。
这和庄子原意所讲的全性保真的养身之道相比,意义更为积极。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解牛的关键所在,掌握了这些,解牛可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只有达到“神遇”的境界,才能使大道明彻在心。
同样,人在尚未领悟道时,见人世龃龉,岁月蹉跎,步履维艰,恰似庖丁解牛之初,一旦悟道已深,人的精神才智日益通达,透识人世,复杂纷纭之中都有一定天然之理,条分缕析,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