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的异同王菲03121261计算机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

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

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方向相反。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但又各有偏重,这种差异既是时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与各人的性格分不开。

老子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庄子哲学称之为生命哲学(个体哲学)更恰当。

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在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却也似乎走了老子的极端。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庄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道家,又称老庄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源自战国时期,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基本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一、道化万物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化万物”。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它是无形无物却能够洞悉万象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超越了一切形式和规则,是永恒和无限的存在。

道是自然法则的根源和本体,它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和归宿的根本力量。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不干涉自然的变化和事物的运动,不去追逐功名利禄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是顺应自然的变化,按照道的规律来生活和实践。

他们认为强行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随缘而行,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争不抗,不攻不守,而是以无为的心态,以柔弱的力量来面对世界。

三、返璞归真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最本原的自然状态。

在道家看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和道的真理。

为了返璞归真,道家主张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认识到社会潮流和人为的欲望只会导致浮躁和混乱,所以返璞归真成为了道家追求心灵自由和真理的重要路径。

四、道德修养道家提倡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目标。

在道家看来,道德的根本在于追求和谐、宽容、无私和非攻的生活方式。

人们应该修养自身的品德和操守,摒弃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行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保持节制和自律的生活态度。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塑造道德意识,人才能进一步接近道,达到真正的境界。

五、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道家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

他们强调自然本然的力量和规律,主张自然的发展和变化。

道家认为如果人们过度干预和干扰自然,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因此,他们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行,不去干涉自然的进程,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

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通用1篇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1道家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道家概述: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__。

道家主要思想:老庄之学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

道家代表人物-道家思想-道家代表作介绍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为无为而使人退欲消妄,削其物性,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

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

因其“不参物事,不与物谋”齐物而论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内部有玄学、重玄学等。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竹林七贤、张湛、陶渊明、成玄英、李荣、李白、唐玄宗、苏轼、陈景元等。

代表作:《老子》、《庄子》、《竹林七贤文集》、《世说新语》、《各晋魏玄学著作》、《各重玄学著作》、《各道家学者典籍注疏》等等。

黄老之学黄老派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

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

代表人物为老子、文子、列子、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吕不韦、刘安、严君平、扬雄、王充等等。

代表作:《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论衡》等等。

杨朱之学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

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代表人物杨朱、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对宇宙、社会以致人生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

老子(生卒不详),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图书馆馆长),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礼。

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认为福祸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

在认识论方面,老子认为若要对外界有所认识,就要不断增加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若要对道有所认识,则必须闭目塞听,排除外部事物的干扰,使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自然无为,知足寡欲、返璞归真、柔弱不争和功成身退。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反战轻税、无智守朴。

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祖上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
至宋国。

处于社会大乱、道德沦亡的时代,庄子无力改变污浊的社会,于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避世思想较老子更强。

他拒绝楚威王的高官之聘,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自然。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物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认识上,他提出认识是相对的,有层次的。

著作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除了老庄之外,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列子,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等。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儒家比肩,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不仅为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还滋养和催生了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占据绝对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

在生活中,道家思想渗透在国人的道德修养、医学养生、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