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者常乐问题、事例

1.你方认为知足者常乐,那么请问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一种知足常乐的表现吗?

正方:是。

反驳:陶渊明不管是在仕途还是在文学上其实都是不知足的,只是仕途上很不得志,不得已归隐,反而让文学上的不知足更为突出。

2.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最后火药反而成了西方打开中国大门的武器呢?

3.请问对方辩友,请问你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吗?

那为什么孔子还会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我们离50还远,是不是不知道(不足)的还有很多呢?

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是说学习要“不知足”呢?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原来知道满足是害怕“无知”被辱吗?

孔子有“八不食”可见,圣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物质需求啊!4.你觉得现在上海发达吗?

那为什么上海还要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呢?

5.2014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位,我们知足吗?

正方:知足。为什么还要发展,没有停滞不前。发展是第一生产力。

不知足。谢谢。

6.那么请问对方辩友辩论赛想赢吗?

7.有这样一个人,英语系毕业,之后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被评为杭州市优秀青年教师,那么请问他应该对生活知足吗?

但是他是不知足的,创立了互联网集团,创造了互联网奇迹。

8.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

9.古人云:“知足常乐”。想起了李白的名诗《将进酒》,里面有这么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把世事一股脑儿抛开,“真太舒服了!”难道这就是对方辩友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吗?

10.请问对反辩友,你现在在计算复杂公式的时候是习惯用计算机还是用算盘?

计算机。如果人们当时满足于算盘,现在还能有计算机吗?

11.请问对方辩友,你出远门的时候是习惯做马车还是习惯做飞机、火车?

坐飞机、火车。如果当时的人们只满足于马车的话,又怎么能创造出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呢?

12.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没有不知足的精神和干劲,我们怎能取得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有为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呢?

13.鲁迅笔下的阿Q将精神胜利法演绎的炉火纯青,为什么他成了经典的悲剧人物,而不是常乐的典范?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把雷锋换成啊Q

14.何以“不知足”常乐?叔本华说:快乐最大的本质就在于乐于追求。为什么乐于追求,因为我不知足。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嫦娥探月,不知足是个人到社会的价值体现。

无限风光在险峰,非常之观在险远。险峰上那鲜为人知的奇异景观永远属于那些不知足者。人要常乐,就要懂得不断进取,只有不知足的攀登、追求,才会到达那种最美、最令人遐想的高峰,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15.从30多亿年的自然界生命演化史来看,正是演绎着“不知足”方可“常乐”的进化论。生物界的演化,就是在动植物“不知足”的渐变中得到进化和飞跃,而绝大部分“知足”的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16.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同样说明了“不知足常乐”的必须、必然和常态。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之所以能不断得到发展,正是因为人类自身永不知足的努力奋斗,才推动了生产力的向前。试问,若没有这种“不知足”的持续追求与奋斗,我们人类会有今天欣欣向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吗?会有安居乐业的“常乐”生活状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7.从推动当今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来看,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动力和源泉正是人类自身的“不知足”。为了推动科技的发展,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永不知足”地努力钻研,并在“不知足”的努力与科技进步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快乐、幸福以及成就感。例如著名的爱迪生,他也曾为寻找灯丝,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做了八千次的实验,虽然都失败了,可是他却从这不知足的实验和探索中得到了快乐:“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18.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来看,同样说明了“不知足常乐”的必须、必然和常态。不断出台、不断推进的发展战略目标,恰好体现了“不知足常乐”的意义和真谛。在西方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之后中国逐步落伍了,甚至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饱受欺凌。中国为何在近代由强转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代中国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沾沾自喜于“知足常乐”。老祖宗吃过的苦头,深刻地教育我们:“知足常乐”不足取,只有永远的积极向上、奋勇拼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19.对方辩友一再向我们重申他们所谓的“知足”,但是他们所举的(例子),究其根本,只是“知好”(看到成绩,对现状满意,希望更好)而不是“知足”(知道满足)。

20.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在那里,才能真正体现“不知足”的真谛。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填补、修正不足。这自然是进取的动力所在。

21.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说:“如果我能活二百年,整个欧洲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她正是有这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才成就了俄罗斯帝国的辉煌。战国七雄混战,军阀割据。秦国真是有了“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天下之意”,才能“履至尊而制六合”。观其余六国,或各地以求一席之寝,或遣刺客以刺杀秦王。然不知彼强此衰,秦国终灭己。究其源,应有凌云之志,不足之心,才可成一番事业。

宋朝,是汉人的“骄傲”,它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盛世。北宋重文轻武,积贫积弱,只知满足,安于现状,为保朝夕王朝之统治,不惜劳民伤财,取悦夏辽,以求苟且。南宋投降求和。俯首称臣,不知进取,居危思安,为享几载光阴之欢娱,无心出师北伐,收复失地,只愿偏安。知足之心,何以成一番事业。

22. 中国有另一句俗语叫“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猿猴何以成为人?正是凭借对这个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

23.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主要宣扬小国寡民的政治和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实行愚民政策,以便教化(不要去埋怨某某人对不起你,不要去诅咒社会对你如何不公,受到压迫要顺应,不要反抗)(想想你现在的生活,比那些穷苦地方的人们,难道说不应该知足吗?想想那些成绩比你差,能力不如你的人,你也应该知足)

知足指自知满足,不做过份的企求,换句话说,知足者只不过是满足的条件低一点,并不是常常满足。

1、我们今天说的是知足者,就会常常觉得满足,这个对不?

2、感到满足的瞬间,则会快乐,是么?

3、常常感到满足就是常常快乐不是么?

4、常常快乐就是常乐不是么?

只要你破不了这个逻辑,就说明知足者常乐

1知足只不过是人的既定目标已经实现,现实以及他想得到的与他自己心中的标准吻合了,我感觉是是足够的意思

2.感到满足的瞬间是会快乐,但这种快乐似乎不全都是长久的。

3.常常感到满足并一定感到快乐,比如我现在现在赚的钱足够解决每餐饭的问题,每餐都吃饱,我感到满足,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我的钱不足够我去买衣服,租房子,这样在其他方面是烦恼的,这样就有分阶段

4.知足也应该是有阶段性,它指的是在某一阶段对某件事已经满足,但不一定一直都对这件事感到满足,可能还会改变

知足是对某件事,知足者若是指在某件事上是知足者,它和“常常”没关系。

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毛泽东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

24.奋斗者的哲学,开拓者的写照

何为知足?人生悲喜,起落无常。当我春风得意马蹄急,快马加鞭闯雄关之时,您拦住我说:兄台知足常乐,请您悬崖勒马。我只能说:人生不止,奋斗不息,恕难从命!

当我境遇平平,身处逆境,知足在您看来更显奇效。诚然,这种自我疏导的精神胜利法为自己赢得了暂时的开脱。但是为何鲁迅笔下的阿Q将精神胜利法演绎的淋漓尽致,却成为了经典的悲剧人物,而不是常乐典范呢?我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无限风光在险峰,非常之观在险远。着奇观异景永远只属于不知足者!

不知足者苦,但是苦是乐的根,乐是苦的果。

25.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会发展地越快,对社会才会更有益。”只有一次次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才会一步步迈向成功。但是成功以后我们还要有目标,我们要将成功修饰得更完美。而在一次次地战胜目标之后,我们会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感受不断超越自己后所产生的快乐,它有促使我们向前进发。

26.在2008年奥运会中,菲尔普斯一人独自得八金,被称为“夺金机器”,他曾说“八枚金牌远不是我的极限,如果这是我的理想,那么我的奋斗就到此结束了,但我的理想并不是这,我还需要继续向前奋斗。”

27.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乐不思蜀,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知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达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

28.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当我们在回味上一口的美妙的时候,不知足者往往已经拿起了下一颗,体会到了知足者体会不到的新的快乐。而社会往往就在科学家、发明家享受这种拿起下一颗的快乐的同时,不停地进步发展。这就像windows为什么不停地更新他们的操作系统,乔布斯不停地更新iphone一样,新的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感触。29.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30.“满招损,谦得益。”秦始皇的一统中国,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风顺。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31.贾岛吟诗,反复推敲。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成功。

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对于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一提。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满足精神底蕴磨砺出来的。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32.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吗?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

33.我们说“不知足者常乐”,“常”是一个频率。那不知足者和知足者谁更经常“乐”呢?我们以一生为单位时间,知足者的乐是暂时的,不能维持一生,且只有一次。而不知足者的乐是一个接一个的,很多次。那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不知足者的分子更大,那他的乐是经常,而知足者只能是偶尔。34.在个人的角度,不知足者是不断向前的,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成长中感到实质的快乐。就好比我们在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愿,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如果考上大学就知足,也一定会造成终生的懊悔,更不要说体会到高一层次的快乐。

35.在社会的角度,因为社会的不知足,法律得以不断完善,科技得以不断进步。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水平,何乐之有?可见,知足者不常乐。恰恰相反,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飞跃,使得人们常乐!

36.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然而,居里夫人却做到了。由于与丈夫埃尔·居里一起开创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发现了镭而在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11年,她因提炼和分离镭,并研究了镭的性质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试想一下,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骄傲起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不能自拔,能二度获得诺贝尔奖吗?但她坚定了信念,不满足于现状,爱因斯坦谈到居里夫人时说:“她是惟一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

巴西球王贝利是个天才球员。当有记者问道:“你进了这么多球,你认为自己哪一个球进的最精彩呢?”他笑着回答说:“下一个。”当贝利将第一千个球完美射进球门时,记者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仍就回答说:“第一千零一个最精彩。”其实是不是最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贝利拥有一颗勇攀高峰的心。他永远不满足也现状,寄希望于下一个,所以他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由此可见,唯有不满足现状的人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不断战胜自我。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欢抱怨学习总是落后于人,他们往往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认为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不能被改变的。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人的潜能时无限的,只要不断开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采到美丽的鲜花,获得热烈的掌声。这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千万不要因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荀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如果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功而沾沾自喜,那么怎么能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呢?

37.格鲁夫·克利夫兰曾两度出任美国总统,可他刚开始时只不过是一名商店的售货员,如果他满足现状,以为当好一名站柜台的售货员能够养家糊口便足矣,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出身贫寒,他刚进入企业界时只不过是一名锅炉工,如果他仅仅满足于烧好锅炉,当好锅炉工,那他至多不过是一名称职的锅炉工,不可能成为世界钢铁大王;福特是一名农庄主的儿子,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农民,然而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却身无分文地跑到了城市里闯世界,经过一番拼搏,终于创立了他的福特王国。

奥里森·马登说过:“如果一个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工作,让他感到生活上的不满足,那么他就不会再努力奋斗。”这句话真是精辟。大凡成功人士,无不从“不知足”开始起步。人生对他们来说,就是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实现一个又一个一级比一级高的目标的过程。当台湾王永庆在一家米店当小工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要拥有自己的米店的目标。当他成为米店主人的时候,成为一家百货公司的老板的目标又摆在了自己的面前。就这样,王永庆终于成为台湾的“经营之神”。试想,如果当初他因成为了米店的主人或成为百货公司的老板,便“知足”而乐,那么,王永庆永远也成不了台湾的“经营之神”。

38.让球迷和对手拍手叫绝的球王贝利不醉心于自己‘一千个球’的纪录,每当谈到他最精彩的进球,他的回答总是‘下一个’这一次这个老球星意味深长的说‘第一千零一个’ 3 几年前,一个重要人士预定给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学院的全体学生发表演说,我前往听讲。那个学院规模不大,我到场时,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大家都对有机会聆听到这种大人物的演说兴奋不已。在州长经过简单介绍之后,演讲者走到麦克风前,眼光对着听众,由左向右扫视一次,然后开口道:“我的生母是聋子,因此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做事。”台下的听众全都呆住了。“如果情况不如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继续说,“一个人的未来会怎么样,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她轻轻地重复方才说过的,“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无法尽如人意的情况,”她以坚定的语气往下说,“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接着她的脸上绽现出美丽的笑容:“我的名字叫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对现状不满意,想改变——希望变成什么样——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从棉花天里的女孩到美国财政部长就这样简单。

39.(1)满意和知足可否等同?

1949年三大战役全面胜利,革命果实遍地开花。毛泽东满意吗?满意!知足吗?不知足!所以号令三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不知足就上贪得无厌吗?

一个人想挣钱就会抢银行的话,那学校的取款机为什么到今天还是完好无损的呢?人类社会为什么没有被不知足害得自我残杀,天翻地覆,反而法制日益完善,文明日益进步呢?

40.古人有句话叫知足常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目前日益发展的社会是不适应的.知足常乐,即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满意而不进一步的发展自己.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也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如果只仅仅满足于现状的,而不谋求发展,有可能就有失业的可能,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不知足常乐,不断的发展提高自己,才是真理.比如说有两个人,有同样的收入,一个知足常乐,安安稳稳过生活,另一个则不知足常乐,利用余力去学习,提高,职位不断升高,收入也提高,过的就比前一个好.因此,我们都要树立这种不知足常乐的精神,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1.知足常乐常乐便是所谓的满足于现状,而更可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反映出知足常乐这种心态的偏差,所谓不进则退,我国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难道应该收手不干?等着落后挨打是啊,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发达国家为什么富裕,除了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与国家的观点不同.我们不否认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自己,摆脱贫穷,但也有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知足常乐,国民收入一直没什么上升.再看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不知足常乐,虽然已经成立了新中国,但是经济还是瘫痪状态,于是提出的就是一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才会不断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再看日本,东亚一个小小的岛国,以前也是受压迫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很好,不知足常乐,进行明智维新,综合国力迅速上升,成为世界强国对啊,博学多闻总让人敬慕。韦编三绝的孔子,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马背书馆的顾炎武,正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的不知足,才有了成就,才会有爱因斯坦对科学永不停歇。42.对方可能立论:

1.缩小概念。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偷换辩题。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栽赃嫁祸。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强加修饰。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

1.指出对方缩小概念。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清晰定义。“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明确逻辑。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