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避讳

合集下载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

《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50多个!实在无法避免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改变读音,以示区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

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

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讨厌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

后改“茄子”为“落苏”。

古代避讳制度

古代避讳制度

《红楼梦》中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林黛玉在写字或做文章时碰到敏字总要以其它字代替,或缺上一两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制度,这就是避讳。

什么是避讳呢?《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封建礼仪,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就叫做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会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所以在看古籍时怎么也看不明白时,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字被换掉了。

在古代,全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避讳。

皇帝本人需对其父祖名字避讳;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老百姓需用避讳的就更多了,上至皇帝,下至父母都需避讳。

有个笑话就是说的这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名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成语的由来。

可以说避讳制度影响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受其影响。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格,其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终于清,持续时间长达二千年。

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避讳的形成,究其深层原因,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避讳形成的原因1、民族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首先至终贯穿着“尊祖敬宗”的思想观念;若从深层次来分析,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理呢?据《说文解字·言部》:“讳,忌也。

”又《玉篇·言部》:“忌,禁也。

”又《说文解字·示部》:“禁,吉凶之忌也。

”“禁”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即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

由此可见,避讳字的产生最初是源于恐惧的。

古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他可以保佑子孙避祸趋福,所以活着的人一方面在年节或死者的忌日生辰之时搞祭祀活动以示敬,另一方面忌讳说出先人名号以避免触犯先人而带来灾祸。

无论是尊者还是长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其往往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叫了就会把魂招去。

2、权利崇拜心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人治”思想、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避讳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延伸。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皇帝、皇族为权利的中心,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就在于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传统。

在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封建统治者将“天”“龙”等美词据为己有,皇帝是不能被随意褒贬的,乃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姓;皇帝不光是人,而且是神,他是昊天上帝的儿子,神人一体;皇权天然正确,皇帝的言行就是崇高的法律,避讳被统治者法制化,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突出特征是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以旧的伦理道德为支柱的封建家庭制度。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

有趣的避讳知识点总结一、人名避讳1. 同名忌讳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同名忌讳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古代人们认为同名的两人会相互抢夺对方的气运,因此同名是非常忌讳的。

如果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叫“小明”,那么第二个孩子就不能再取名为“小明”,只能取个相差较大的名字,以免抢夺兄长的气运。

2. 故人忌讳故人忌讳指的是对已故人的称呼避讳。

古代认为死者已经去世,不能再被提及,否则会引煞。

因此,人们在称呼已故之人时,都会使用长辈的称谓来代替,比如称已故的父亲为“家父”、称已故的母亲为“家母”等。

3. 韵律忌讳在古代,人们起名的时候还要遵循一定的韵律忌讳。

比如不能取名字中有三个一样的字,比如“明明明”、“芳芳芳”等,因为这样的名字听起来没有和谐感,会招致煞气。

二、动物避讳1. 猫忌讳在中国古代,猫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避讳猫的习俗。

有的人认为猫眼睛会放光,所以晚上见到猫眼睛会感觉很可怕,还有的人认为猫是狐狸的化身,代表诱惑和邪恶。

2. 蛇忌讳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不祥之物,许多地方都有避讳蛇的的传统。

比如在农历的蛇年,人们会忌讳吃蛇肉,生怕引来不祥的事情。

还有的地方会在蛇出没的地方摆放香火,以求趋吉避凶。

3. 老鼠忌讳老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很多地方都有避讳老鼠的传统。

比如不能在老鼠过的地方建房子,也不能用老鼠的名字来取名字,害怕引发不幸。

三、自然现象避讳1. 日食避讳在古代,一些人们认为日食代表着大祸将临,因此日食时人们会尽量避讳外出,并在家中燃放香火以求平安。

2. 雷霆避讳古代人们认为雷声大作就表示有鬼在天上打雷,所以在雷声大作的时候,人们会在门外点香焚烧以求安宁,避免鬼神之灾。

3. 彗星避讳古人认为彗星出现时将会有大灾祸降临,所以人们会在彗星出现时举行祈福活动,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四、时间避讳1. 死忌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有些日子是忌讳的。

如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初四,七月十四,七月二十七有三忌,亡者的家人不能外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三十、正月初一必须守祠堂,宾客不可以往亲友处拜年等。

避讳

避讳

避讳一、避讳的几种情况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的,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回避。

常见方法是换字。

如:阴历一月叫正月,因避秦始皇嬴政的讳,称之为端月。

汉代人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地名“恒山”该为“常山”,把“姮娥”改为“嫦娥”;又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把被人们尊为“荀卿”的战国思想家荀况称为“孙卿”。

晋人为避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称为“明君”、“明妃”。

隋朝为避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把官职名“中书”改称“内史”。

唐朝人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字改为“人”,如《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又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将“治”改为“理”。

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将“玄”改写为“元”,如把玄孙写作元孙。

不仅要避避帝王的讳,还要避官吏的讳。

宋朝田登做州官,不许人们说他的名字。

因为“灯”与“登”,全州人都须把灯叫作“火”。

到元宵节放灯的时候,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于是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放火”的成语。

在宗族和家族中,祖先和尊长是受尊敬的,他们的名字,家人不得再用,这叫家讳。

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晋”与“进”同音,连李贺参加进士考试都要受到非难,以致李贺终生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苏洵父名“序”,所以苏洵将文体“序”改名“引”。

《红楼梦》中,林黛玉每读至“敏”字都改读为“密”,就是因为她母亲名“敏”。

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也会引起字眼的变换。

或者因为在我国,也有避恶人名,有时是君臣、官民同仇敌忾而共避之。

如明太族顾忌元朝卷土重来,把“元来”一词改为“原来”。

而民间百姓也讨厌元朝。

唐肃宗讨厌安禄山,据《新唐书》,当时的郡县名凡有安字者十之八九都被改换。

如安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宝安县该为东莞等。

隋大业四年,由于讨厌胡人,炀帝下令将胡瓜改为黄瓜,民间深受胡人骚扰之苦,于是也纷纷响应,黄瓜一名便辗转流传至今。

秦桧死后,据说天下再没有人叫“桧”的了,有谁愿意挨世人的唾骂呢?古代的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这些都是前者的例子。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不讳嫌名;二名不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正,秦始皇讳政,以正月为征。

《月令》呼正月作平声,犹沿秦讳,宜作去声。

《史记·年表》又作端月。

”“邦,汉史凡言邦皆曰国,避高祖讳也。

”“恒,恒山汉曰常山,避文帝讳恒。

”“启,《史记》微子启作‘微子开’;《汉书》‘启母石’作‘开母石’,避景帝讳启也。

”“彻,彻侯为通侯,蒯彻为蒯通,避武帝讳也。

”“询,荀卿为孙卿,避宣常讳询也。

”“庄,老庄为老严,办庄为办严,庄子陵为严子陵,避明帝讳庄也。

”“师,师保为保傅,京师为京都,避晋景帝讳也。

”“昭,昭穆为韶穆,昭君为明君,《三国志》韦昭为韦耀,避文章讳昭也。

”……“广,广乐为长乐,广陵但称江都,避炀帝讳也。

”“改渊为泉,陶渊明为陶泉明,杨渊为杨泉,避高祖讳渊也。

”“世民,唐史中凡言世皆曰代,凡言氏皆曰人,民部曰户部,避太宗讳世民也。

”“治,唐史中凡言治皆曰理避高宗讳也。

”“照,诏书改为制书,懿德太子重照,改曰重润;避武后讳曌,即照字也。

”1、避形改字缺笔空围2、避音中,朗中只称郎,侍中为侍内,中书为内史,殿中侍御为殿内侍御,置侍郎不置郎中,置御史大夫不置中丞,以治书侍御史代之,中庐为次庐,避隋祖讳忠也。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得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进士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
《论语· 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就改作 “何必去父母之国”。汉高祖的吕后名“雉”,当时的文 书,凡是遇到了“雉”字,就一律改成与“雉”同义的 “野鸡”。汉文帝名刘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 是把“恒山”改为“常山”把“恒娥”改为“嫦娥”。汉 景帝后讳志,字阿渝。因避讳,“渝”字 改“喻”,“渝” 姓便成了“喻”姓。汉武帝名刘“彻”,当时有辩士名叫 蒯彻,为避讳刘彻,史书上只好将蒯彻的彻字改为 “通” 字,称为蒯通。课文改荀卿为孙卿。汉光武帝名刘秀,便 把“秀才”改称为“茂才”。汉明帝名刘庄,当时便把 “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而且,把凡是姓“庄”的 一律都改为姓“严”。
古代的避讳
古代的避讳
避讳:避开忌讳。常见两种: 一种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 直接说出该事物,另用它法表达。“死”,从古到今,人 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如古代用“亡”、 “尽”、“殁、殒、崩”等。今天的避讳词语有“下世、 辞世、谢世、逝世、去世、升天、老了、走了、不在了、 永别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等。
避讳方法
2.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在宋代时,避“纨”字,当时 的“纨扇”便成了“团扇”。在明、清两代避讳中除 了可以改成同义字外还可以改为同音字,元代的赵元, 后入明代,到了明代他的题款上就避了明代的讳,将 “元”改为“原”。又如清代的弘仁避乾隆名“弘历” 的讳,因此写成了的字词不写。避讳有严格的规 定,但在具体的情况下也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如: 皇帝已故五世的祖宗不讳,但有照讳的,在唐代, 人们一直避李世民的讳,五世以后出于保险、尊敬、 习惯等人们还照讳不误 。
古代的避讳
另一种即人物姓名的避讳。即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 的时候不能乱说乱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时,必 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 改说改写。人物姓氏的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孔子在记 史的过程中,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到了汉代,避讳范围趋于宽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避讳
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

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而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代出现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字少最后一笔(弯钩);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讳,“胤”字少最后一笔(竖弯钩)等。

二是空字避讳。

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明帝名刘庄、章帝名炟,东汉学者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每遇秀、庄、炟等字,皆写“上讳”二字,空其不注,还有的时候,用一个方框或用一个“某”字代替,以避诸帝名讳。

三是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另有如晋文帝名司马昭,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就连西汉出塞和亲的王嫱的字“昭君”也被改为“明君”,后人也沿用这种说法,如杜甫七律《咏怀古迹》(其三)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人避讳一事,会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图书名或文体名的改变,对于后世人来说,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和词。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据者王世充写成“王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这就让一代枭雄王世充与汉代大哲学家王充混为同名,闹出了大笑话。

还有,宋代时,一位文人读《后汉书》时,发现其中有一句“画龙不成反为狗者”,认为其中的“龙”字写错了,应为“虎”。

事实上,《后汉书》的纪传部分由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作注解,而唐高祖李渊祖父名李虎,为避祖先名讳,就将“画虎不成反为狗者”改为“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再比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世时,因为“几”与“基”读音相同,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唐人作品中不称其名而称字,为“刘子玄”,到了清代,又要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于是,刘知几在清人笔下又改称为“刘子元”,就这样改来改去,为人们阅读古书造成了不少障碍。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肖明舒,原题为:《古代的避讳:史书为避李世民讳将王世充写成“王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