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肿瘤科--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新版)
益气养阴去瘤疗法----肺癌

益气养阴去瘤疗法----肺癌肿瘤的治疗具有复杂性,不同的肿瘤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其治疗有差别,故在使用中医瘤体靶向免疫治疗体系治疗癌症时,选择其中的特效疗法,组成结构合理的个体化抗肿瘤中医治疗方案。
如治疗肺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症状、不同体质、不同治疗阶段的特征,治疗肺癌以益气养阴祛瘤疗法为代表。
什么是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肿瘤细胞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上皮细胞的癌变,再向肺泡发展,少数先发生在肺泡上皮,再向支气管蔓延。
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早期常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病情进展速度与细胞生物特性有关。
肺癌的分布情况肺癌的分布情况,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
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均可发生癌肿。
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性肺癌。
1、鳞形细胞癌(又称鳞癌)在各种类型肺癌中最为常见,约占50%,患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男性占多数。
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
虽然鳞癌的分化程度有所不同,但一般生长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
首先经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2、未分化癌发病率仅次于鳞癌,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轻。
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居中央型肺癌。
根据组织细胞形态又可分为燕麦细胞、小圆细胞和大细胞等几种类型,其中以燕麦细胞最为常见。
未分化癌恶性度高,生长快,而且较早地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在各型肺癌中预后最差。
3、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粘液腺。
发病率比鳞癌和未分化癌低。
发病年龄较小,女性相对多见。
多数腺癌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为周围型肺癌。
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则发生较晚。
2017版CSCO肺癌指南

2017版CSCO肺癌指南2017 年4 月22 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CSCO 副理事长、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教授就《CSCO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7 年更新版进行了解读。
那么,2017 版《CSCO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究竟更新了哪些内容?又是基于哪些证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影像和分期诊断部分、病理学诊断部分以及随访部分,内容没有变化。
分子分型部分的更新在基本策略中,非鳞癌除了EGFR 和ALK 融合基因检测外,新增加了耐药后行二次活检对继发耐药T790M 进行检测,不能行组织学检测的患者可行血液ctDNA T790M 检测(I 类证据)。
可选策略中,增加了ROS1 融合基因RT-PCR 检测(从IIA 类提到IB 证据)。
更新ROS1 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吴一龙教授牵头的东亚ROS1 阳性患者的II 期研究,入组127 例病人,其中中国患者74 例,使用RT-PCR 方法,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治疗。
其中CR 14 例,PR 74 例,ORR 69.3%,PFS 13.4 个月,ROS1 成为克唑替尼治疗有效的第二个分子类型。
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综合治疗部分的更新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更新(1)不可手术的IIIA 或IIIB 期NSCLCPS 0-1 者新增加了同步放化疗证据。
证据来自于王绿化教授的III 期研究,比较依托泊甙/ 顺铂和紫杉醇/ 卡铂同步放化疗随机对照研究,3 年OS 率分别是41.4% 和26.0%,因此推荐依托泊甙/ 顺铂为IIIA 或IIIB 期不能手术患者的优选同步放化疗方案。
(2)IV 期EGFR 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PS 0-3 分者,按照上市时间,在基本策略里推荐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其中阿法替尼是今年增加的证据。
可选策略里,PS 0-1 分者增加了联合化疗循证医学依据。
此推荐基于JMIT 研究,EGFR 突变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培美曲塞,PFS 达到近16 个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肺癌18方

1.益肺消积汤中文名称: 益肺消积汤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软坚化痰。
主治原发性肺癌。
[处方组成] 生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北沙参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30克、石见穿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克、瓜蒌皮15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
[辨证加减] 阴虚去黄芪、白术,加南沙参、麦冬、元参、百合、生地;气虚去北沙参、天冬,加党参、人参、茯苓;肾阳虚加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锁阳。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不能手术的晚期(Ⅲ、Ⅵ期)原发性肺鳞癌60例和晚期原发性肺腺癌62例,均于住院时各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化疗组对比观察。
中药组以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肺鳞癌治后1、2、3年生存率为66.7%、13.3%、3.3%;化疗组为33.3%、3.3%、0%;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465天,化疗组为204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肺腺癌治后1、2,3年生存率,中药组为50%,13.3%、13%;化疗组为15%、6.25%、4.76%;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350天,化疗组为200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治后病灶稳定率、生存质量,中药组均优于化疗组。
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组治后NK细胞活性、巨噬细胞吞噬率、E玫瑰花结形成率、CAMP等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提高,化疗组则无变化。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
[按语] 《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说明正气虚损是肺癌发生的内在原因,肺癌到了晚期,患者正气虚损尤为显著,因此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天冬、北沙参养阴;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生南星、夏枯草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再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晚期肺鳞癌、腺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破瘀散结汤中文名称: 破瘀散结汤来源: 上海市中医医院沈丕安。
2017版肺癌中医l临床路径

2017年版肺积(肺癌)路径(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肺积中医病名释义:肺积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引起的,以痰浊内聚,气滞血瘀,蕴结于肺,以致肺失宣发与肃降为基本病机,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多由于邪毒犯肺,宣降失司,津液不布,痰瘀互结形成癌肿,癌肿形成耗气伤津,而出现虚实夹杂证。
病理包括痰、毒、瘀、虚。
中医辨证分为痰毒壅肺,或兼气血阴阳亏虚。
《素问·奇病论》:“病肋下满,气逆,……病名曰息积”,《难经》记载“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壅”,较早提出了与肺癌相似症状的病名,即肺积、息贲。
肺癌西医概念:肺癌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或称支气管癌得简称,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有源于腺体或肺泡上皮者。
在中医学文献中,肺癌属于肺积、息贲、咳嗽、喘息、胸痛、劳咳、痰饮等病证的范畴。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肺癌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前提。
二、诊断(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肺脾气虚,癌毒内结证(2)肺阴虚,癌毒内结证(3)气滞血瘀,癌毒内结证(4)痰湿(热)阻肺,癌毒内结证(5)气阴两虚,癌毒内结证肺癌主要辨证分型有“肺脾气虚型,癌毒内结”、“肺阴虚,癌毒内结”、“气阴两虚,癌毒内结”、“气滞血瘀,癌毒内结”、“痰湿(热)阻肺,癌毒内结”。
详细证型诊断如下:1.肺脾气虚,癌毒内结型:咳嗽,咳声低怯,咳痰不爽,少气懒言,乏力。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苔厚,脉细弱。
2.肺阴虚,癌毒内结:咳嗽痰少,咳痰不爽,或干咳,口咽干燥,手足心发热。
舌质淡红,苔少无津,脉细弱。
3.气阴两虚,癌毒内结:咳嗽,咳声低怯,咳痰不爽,或干咳,口咽干燥,少气懒言,乏力,手足心发热。
舌质淡红,苔少无津,脉细弱。
4.痰湿(热)阻肺,癌毒内结:咳嗽,咳声洪亮,痰多,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痰易咯出,或伴胸胀满闷,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理论及中草药治疗肺癌药方汇总

中医理论及中草药治疗肺癌药方汇总中医治疗治疗本病应在中医辨证理论具体指导下,辨明虚实邪正,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上,抗癌治疗和扶正固本治疗相结合,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中医学认为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是正气内虚、痰凝毒聚和脏腑阴阳失调,具体辨证分型又有5~6种之多,但仔细研究,究其根本,则为"气虚"。
正气内虚当为气虚,不需阐述;痰凝毒聚,其因则为水湿停留,气不足而运化不利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降低,亦是气虚表现。
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阳常不足,故其"气虚"之中应以"阳虚"为主。
纵观医家之论,鲜有把"阳虚"定为肺癌病机根本之说。
笔者参阅部分学者意见(附于后)根据实践观察应用,证实该病机探讨正确,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尤其是早中期、中晚期患者,均表现为舌质偏胖,苔薄白,其他如面色苍白、乏力、倦怠等阳气虚证或多或少,或明显或不明显地存在着。
经用温阳扶正药调理后好转,但停一段时间(1个月左右)后又基本恢复原状,再用温阳药物又得以改善。
故笔者根据中医学的病机分析及医疗实践证明,肺癌的根本病理病机为"阳气虚",故温阳益气之法宜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始终。
其基本方(肺癌主方)为:人参(或西洋参)10g,黄芪30g,麦门冬15g,五味子9g,桂枝20g,炮附子30~60g(先煎),菟丝子15g,女贞子15g,鹿茸3g,仙灵脾15g,沙参15g。
(一)辨证分型治疗1.脾虚痰湿型证候: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温阳益气,化痰散结。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健脾化湿药,如白术15g、茯苓15g、制半夏10g、陈皮10g、薏苡仁15g、牡蛎30g、象贝母15g等。
2.气阴两虚型证候:咳嗽,无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黄难咳,痰中带血,胸痛气短,心烦失眠,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花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肺癌(非小细胞肺癌,IIIb-Ⅳ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对症处理
主要 □入院介绍 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指导陪护工作 □定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指导陪护工作 □定时巡视病房ຫໍສະໝຸດ □无 病情1. 变异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参照肺癌中医诊疗方案)
□调整中药处方 1—2 次
诊 □书写病历
□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
疗 □开具常规检查、化验单
□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治疗 相应的治疗措施
工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 方案及日期
□上级医生查房,根据病情调整
作 及注意事项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治疗期间注 治疗方案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____年___月___日 时间
(第 1 天)
____年___月___日 (第 2 天)
____年___月___日 (第 3~14 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主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肺癌(非小细胞肺癌,IIIb-Ⅳ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IIIb-Ⅳ期)的患者。 一、肺癌(非小细胞肺癌,IIIb-Ⅳ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 编码:C34.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14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的相关内 容。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2015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肺癌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肺脾气虚证 肺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癌肺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2.临床分期为 IIIb-Ⅳ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2017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TNM分期

2021/11/14
12
2021/11/14
淋巴结图谱 (2)
主动脉淋巴结 AP区 5 主动脉下 6 主动脉旁(主动脉升部或横膈膜)
纵膈淋巴结下 嵴下区 7 嵴下 下部 8 食管周围(龙骨下) 9 肺韧带
2021/11/14
10
TNM分期
T分期 T4:肿瘤最大径>7cm;无论大小,侵及以下
任何一个器官,包括:纵膈、心脏、 大血 管、隆突、喉返神经、主气管、食管、椎 体、膈肌;同侧不同肺叶出现孤立癌结节;
2021/11/14
11
淋巴结图谱 (1)
锁骨上区域 1 低颈部、锁骨上和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
背景
第8版肺癌分期标准的修订稿已于2015 年6月刊登于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
其研究成果将成为2017年新版UICC肺 癌分期标准(第8版)的主要依据。
2021/11/14
6
TNM分期
T分期 TX: 未发现原发肿瘤,或通过痰细胞学或支 气管灌洗发现癌细胞,但影像学及支气管 镜无法发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2017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 TNM分期(第8版)
2021/11/14
1
背景
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最新版肺癌TNM 分期标准计划于 2017年1月颁布实施。这 是全球肺癌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件大事, 它是推动新一轮肺癌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重 要的指导性文件。
2021/11/14
2
背景
1996年10月,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胸 内分期研讨会呼吁世界为修订和改进当时 的TNM分期行动起来,意外的得到了世界 许多机构及组织的热烈响应。国际肺癌协 会(IASLC)在1990年到2000年间81000 例可评价肺癌患者回顾性数据库的分析构 成了UICC和AJCC第六版肺癌TNM分期的 基础。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本院)

肺癌中医治疗临床路径(2012年1月修订)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 编码:C34.901)。
行肺癌切除术后不愿放化疗者或不能放化疗者,行肺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者,肺癌晚期未行手术且不愿放化疗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证候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的《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并结合我院特色进行修改,肺癌临床常见证候:(1)肺脾气虚型(2)肺阴虚型(3)气滞血瘀型(4)痰热阻肺型(5)气阴两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的《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并结合我院特色进行修改。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34.901)。
2、患者符合适用对象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癌肺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C34.901)的患者。
2、患者符合适用对象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心电图(4)肿瘤标志物(5)胸片或肺CT(6)腹部B 超或腹部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血型、配血、超声心动图、PET-CT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型:主症: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
治则: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
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肺癌的金标准。
(二)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口干发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有时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脉细。
2.肺脾气虚证: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
3.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声音嘶哑,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脉细数。
4.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脉弦或涩。
5.痰热阻肺证:痰多嗽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纳呆,舌质红、苔厚腻、或黄,脉弦滑或兼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1)推荐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生黄芪、沙参、麦门冬、百合、元参、浙贝、杏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太渊、肺俞、膏肓、三阴交、膻中、足三里、脾俞。
操作:太渊、肺俞、膏肓、脾俞施以捻转补法,针后可加灸。
足三里、三阴交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膻中施以呼吸补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益气养阴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
(4)饮食疗法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百合、莲子、桂圆、红枣、山药、黑木耳、瘦肉、鱼肉等。
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2.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1)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清半夏、陈皮、桔梗、生苡仁、川贝、杏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脾俞、足三里、肺俞、膏肓、太渊、气海。
便溏者加关元、命门。
操作: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之补法,留针30分钟,并间歇行针,针后可艾条灸约30分钟。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补肺,益气化痰类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
(4)饮食疗法宜进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莲子、桂圆、红枣、山药、茯苓、薏M、银耳、百合等。
3.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1)推荐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麦冬、生地黄、牡丹皮、山萸肉、五味子、盐知母、浙贝母、全瓜蒌、夏枯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肺俞、太渊、中府、三阴交、鱼际、阴郄、太溪。
咯血者,加孔最;便干者,宜加支沟、照海。
操作:肺俞、太渊、中府、太溪施以捻转补法,三阴交施以提插捻转补法,阴郄、鱼际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并间歇行针。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类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
宜进食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食品,如:百合、牛奶、酸奶、豆腐浆、银耳、蘑菇、金针菇、草菇、平菇、糯M、黑木耳、番茄、枸杞头、绿豆芽、甘蔗、葡萄、蜂蜜、薏苡仁、山药、海参、鸡肉、猪皮、藕汁、雪梨以及蛋类、瘦肉类。
4.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化瘀解毒(1)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仙鹤草、苡仁、夏枯草、元胡、贝母、莪术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公孙、膻中、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内关、公孙、膈俞、血海施以捻转泻法。
膻中施以呼吸泻法。
三阴交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
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类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
(4)饮食疗法宜进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山楂、芹菜、大白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类。
5.痰热阻肺证治法:清热化痰,袪湿散结(1)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党参、生苡仁、杏仁、瓜蒌、黄芩、苇茎、金荞麦、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公孙、天突、膈俞、血海、丰隆、阴陵泉、足三里。
操作:内关、公孙、膈俞、血海施以捻转泻法。
天突施以呼吸泻法,至喘憋平缓为度。
丰隆、阴陵泉施以提插捻转泻法。
足三里施以提插捻转补法。
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化痰,袪湿散结类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
(4)饮食疗法宜进食清热化痰,袪湿散结的食品,如:白萝卜、百合、山药、银耳、莲藕、黑木耳、雪梨、蜂蜜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肢体麻木,选用活血通络类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1周为一疗程。
(2)贴敷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胸背部疼痛,根据病情,选用理气活血止痛类药物研细末,水调成糊状后外敷患处,详见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准备:选取患者相对固定的、单一的疼痛部位作为用药部位,使用前清洁患处。
用药:将药末用开水调成糊状,平摊于石膏棉垫上,厚度约0.3cm,面积直径约大于疼痛部位皮肤2cm。
固定:药膏上顺序敷盖一层纱布,一层塑料薄膜,并用脱敏胶布封闭固定。
时间:每日一次,贴敷时间8~12小时。
(3)耳穴埋豆法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将王不留行子粘贴于耳穴处,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每日1次。
(4)中医诊疗设备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射频肿瘤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疗效。
(三)运动康复可根据患者卡氏评分情况酌情采用走步、踏车、太极拳、八段锦等方法。
(四)西药治疗参考《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拟定。
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别应用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对于不能或不愿接受前述方法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五)护理调摄要点1.专科调理根据肿瘤专科特点,开展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
2.情志调理加强疾病常识宣教,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参照2015年《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制定。
(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4级:(0)无症状、(1)轻度、(2)中度、(3)重度,治疗情况根据根据症状出现的情况记录。
详见附件1。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疗前/疗后)。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2/3。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1/3,≤2/3。
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减轻<1/3。
2.生存质量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详见附件2。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3.客观疗效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a.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b.非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1.中医证候中医证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肺癌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评价。
2.生存质量主要采用KPS评分评价,也可以通过观察美国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L4.0版)、ECOG评分等作为参考。
3.客观疗效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RECIST评价标准(1.1版)进行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