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讲解

合集下载

02原始社会建筑

02原始社会建筑


穴居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社 会
原始穴居想象图:
·

穴居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为半地面和地面建筑:



穴居被认为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
原 始 社 会
半地穴式建筑复原
·
三、河姆渡文化的建筑遗迹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
一。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从神话开始的。

会 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皇建国,地
皇序时,人皇分九州……
有巢氏改善住所,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饲
养屠宰,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植五谷……
黄帝统一炎黄部落,涿鹿之战胜蚩尤。嫘祖养蚕抽
丝,仓颉发明文字,隶首发明算术……
尧舜禹“三代”禅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
原 始 社 会
《风俗通》:“俗说天地开 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 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淮南子》:“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 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
·
原 始 社 会
传说于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了中原,建立王朝。 今天的中华民族仍自称“炎黄子孙”,并在陕西桥山建“黄帝 陵”
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随之也出现了阶级。

会 到了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
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与无血缘关系的
人们杂居,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 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私有财产的增多也引起频繁的 部落战争。随着情况的深化,出现了“国家”的概念 来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之原始社会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之原始社会PPT课件
❖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及同 时的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为 代表。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筑。这种下部架空的 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 远古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山遗址的夯土祭坛, 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8
9
木骨架上扎结枝根后再涂泥
10
11
❖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
❖ 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布在 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
❖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 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 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 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城子崖的古城 围垣。
统治中心—河南中部,黄河两岸 青铜工艺的纯熟 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建筑技术
水平的提高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都城-遗址 平面示意图 小城为早商时期,大城为晚商时期。
33
在殷商都城遗址上根据柱础和史料复原的商代宫殿
34
二里头商城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
35
3.西周(BC1046---BC771) 城市建设
❖ 新石器中期以仰韶文化 (BC5000~BC3000年) 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 河南省渑mian池县仰韶村。
❖ 龙山文化(BC2900~BC 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 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 : 农业决定定居---村落的 出现,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7
❖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文化辉煌 发展的最高阶段。

原始社会的建筑ppt

原始社会的建筑ppt

建筑形式
文化意义
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洞穴、土堡 、木屋等,以满足不同生活需求和功能要求 。
原始社会的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工作场所,也 是文化、宗教、仪式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反 映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
展望未来
01 02
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始社会的建筑面临着保护和 传承的问题。未来需要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和技术,以延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形态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主要是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共同 生活和劳动。
02
原始社会的建筑概述
原始社会建筑的多样性
居住建筑
01
包括地面住所、半地下住所、石屋和木屋等,根据不同地区和
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和材料。
公共建筑
02
包括宗教建筑、聚会场所、纪念性建筑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
社会意义,也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土木结构
土木结构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建筑形式,人们使用泥土、草和木材等自然材料建造房屋和其 它建筑物。
原始社会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就地取材
原始社会的建筑常常就地取材,如利用当地的石 头、木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房屋和其他建筑物。
社会功能
原始社会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遮风挡雨的场所 ,也是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的中心。公共建筑如 宗教建筑和聚会场所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 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构造
洞穴内部结构简单,通常仅包括一个主洞穴和若 干个分支洞穴。
适应环境
洞穴居所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冬暖夏凉, 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实例二:土坯房
土坯材料
使用土坯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具有就地取材、节约资源的优

中国建筑史 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  原始社会建筑
小知识: 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 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御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 神领袖的角色。平时,他们书史对君王言行进行记录;祭祀时他们充 任主角沟通人神;此外还掌星历,教育,医药等。
48
二、商代建筑遗址(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69
思考题:
1: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2:中国最早的瓦屋面、砖何时出现? 3: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70
平面
长屋
围护与结构
节点 工具
干阑式,木构架
构件垂直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绑扎 伐木用石斧;成才用石斧、石锛、石楔, 以楔具为主
8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文化面貌: 母系氏族 原始农业 烧制陶器 定居的村落 集中的葬地 穴居
9
10
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村落布局
以一个大房 子为核心,其他 小房围绕中间空 地与大房子作环 形布置,反映了 氏族公社活动情 况
第二讲 原始社会的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古史传说的时代—历史背景
燧人氏 有巢氏 伏羲氏 火的应用、熟食
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 轩辕氏
农业时代 黄帝、炎帝子孙
《易.系辞》曰:“古者包羲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夯筑,河南永城县龙山文化晚期,目 前所知道最早的土坯 石灰面的广泛应用

工程类原始社会时期建筑

工程类原始社会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原始、质朴、粗犷的特点,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创造 力。
建筑装饰与艺术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美化了建筑,还反映出人类 早期的文化、信仰和审美观念。
建筑功能与布局
建筑功能:防御、居住和祭祀 建筑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网状分布 建筑材料:石块、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 建筑特点:简单实用,注重实用性
05 社会时期建筑 的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的建筑
简介: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时期,主要使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木材和草等。
特点:建筑形式简单,主要是为了满足遮风挡雨和居住的基本需求。 代表:洞穴、土堆和简易的木架结构等。 意义:石器时代的建筑是人类建筑发展的起点,为后来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对 人类建筑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和传承人 类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建筑实例:以奇琴伊察和乌斯马尔等遗址为代表,展现了玛雅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建筑影响:玛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建筑 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国古代建筑
木结构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连接,具有抗震性能和良好的保温性能。 斗拱:支撑屋顶重量,具有装饰和结构双重功能。 屋顶:采用曲线形屋顶,覆盖琉璃瓦或青瓦,具有排水和装饰作用。 建筑布局:以庭院为中心,建筑群组合多样,注重空间层次感和景观营造。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A
4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A
5
裴李岗遗址
A
玉蟾岩遗址 6
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 居
架空的巢居——水网沼泽及热温丘 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门式” 木结构的主要渊源
黃土地带的穴居及其发展;中国土 木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渊源
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A
19
仰 韶 文 化 遗 址
A
仰韶村、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 安半坡遗址
A
21
1933,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彩陶文化”
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 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
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A
34
建筑特征
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较小。这和小家庭的需 要是一致的。
房屋的平面布置和构造有所改变,出现了分室 房屋。
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 黑陶工艺 扩大了窑室容量,火加深。改进工艺
后的黑陶更硬。装饰纹饰简化。
A
35
A
36
建筑实例
西
·“吕”字形平面, 分为内外两室
·内外室有功能分 工。
A
7
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
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 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 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 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A
8
鸟巢——雏形为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巢居
A
9
南方巢居
A
10
A
11
穴居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 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 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 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 活动。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建筑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漫长历史中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中国古建筑仍具有较明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从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至明、清大量建筑,可明显对比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历史时代风格特征。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萌发了最原始的营造观念,开始了最简单的营造活动。

原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有两种,是中国史前建筑的两大流派。

一种是在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盛行穴居,形成“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台基建筑”的发展脉络。

一种是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采取先进的榫卯结构。

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用榫卯技术搭建的木构架房屋,距今约六七千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随着祖先建造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建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居住方式从穴居到竖穴,然后逐步发展为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旧石器时代:橧巢和岩洞居巢和穴可以说是人类栖息之所最初出现的两个基本形态。

旧石器时代“橧巢”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词典》,1992年版)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洞穴附近地形图(《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1.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在仰韶文化末期,内部空间用木骨泥墙分隔为若干室。

用粗大的木柱,承托屋盖荷载。

西安半坡F1平、剖面及复原图(《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2008年增订版)2.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建筑聚落遗址河姆渡遗址最惊人的发现是木构件上的榫卯。

在没有金属工具,只能使用石、骨工具的条件下,能制作出十余种榫卯样式,可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之快。

主要榫卯的种类包括:燕尾榫、梁头榫、双凸榫、柱头榫、柱根榫、企口榫、双叉榫等。

新石器时代聚落建筑的特征1.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以绑扎方式结合的木梁、柱屋面支撑的结构体系,木骨泥墙的围护墙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顶洞洞口向东, 长约2米,宽约8米, 内分两部分:近洞口 较高处住人,而洞深 处低凹部分除住人外, 还曾埋葬死人。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1.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2.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山东历城龙山镇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 种主要构筑方式
南方古文化(巢居)

巢居及发展序列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南方巢居
长江流域
巢居 的演 变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 化之源。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
河姆渡遗址草顶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
3 龙山文化时期
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 字形; 室内地面和墙面上涂抹白灰面层,收到防潮、 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土坯砖出现和应用; 出现我国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白灰墙面上刻 划图案。 4 出现原始的公共建筑——祭坛和神庙,彩画和 线脚等装饰技术得到初步应用。
一、史前社会概况
•时期:六、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原始家族群婚 —— 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 — —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
史前社会
二、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
文化起源时期
超现实主义思想:图腾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朴素的哲学观
三、史前建筑类别
居住类建筑 祭祀类建筑
关于史前文化
文化的起源时期
1)
II.方形、长方形 西安半坡遗址F21
III.吕字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4.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1)
2) 3) 4)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 土层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5.穴居的发展过程
西安半坡F2大房子
图 2 甲号 圆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2 乙号 圆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郑州大河村F1~4
仰韶时期建筑遗址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穴居演变:以 土为主逐渐向 以木为主的方 向过渡
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黄河流域—土文化 长江流域—水文化 1) 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 展的主要渊源 2) 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 穴居—窑洞建筑 巢居—干阑建筑
北方古文化
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是国内至今发现的 最早的祭祀建筑
3.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 下,号之“有巢氏” 《墨子· 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家语· 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1 2 3
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4 河姆渡文化
“图腾”是北美印地安人奥季布瓦
英雄崇拜与图腾崇拜
1) 英雄崇拜
盘古、女娲 燧人氏 — 巢氏 — 伏羲氏 — 神农氏 — 轩辕氏
族的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 “它的亲族”。图腾氏 族认为 本氏族起源于某种特定的动物、 植物或无生物,这种动物、植物 或无生物与它们有血缘关系,是 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人们对之顶礼膜拜,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工程学院 秦泗刚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 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典建筑萌芽(地面建筑) 古典建筑发展 古典建筑成熟完善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建筑艺术风格之初创 通过本节课学习,须掌握以下内容:

史前社会概况
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 史前建筑类别
中原古文化(4. 5.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穴居的形态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穴居的发展过程
1.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大房子 郑州大河村F1~4
建筑形态变化:
1) 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2) 大房子消失 3) 大型排房式住居
2.
3.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
技术发展
1) 2) 3) 4)
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 白灰面的推广 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夯土
3.穴居的形态
原始横穴 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 2) 深袋穴 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 3) 半穴居 I. 圆形 洛阳孙旗屯遗址
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
山原始祭坛遗址
特征小结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榫卯技术的采用; 2仰韶文化时期 建筑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出现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 屋;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 形成木构架的雏形,木柱与外墙分工明确,柱子排列整齐; 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联结,推测采用绑扎法; 室内地面、墙面多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 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 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
2) 图腾崇拜 龙凤图腾崇拜的起源
奉期为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并 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禁忌和 风俗。
原始社会居住类建筑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特点:
1. 2. 3. 4. 5.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传统聚落的雏形: 1. 内敛、封闭,对外防御 性较强,对内则较为开 敞。 2. 分区明确:居住区、墓 葬区、陶窑区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