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之阅读理解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热门考点:5.3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高频考点提要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频考点速记阅读是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任务。
阅读过程中有多种能力因素发挥作用,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是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的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不懂其含义所致的。
因此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非常重要。
二是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
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
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业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
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是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有的字也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查阅,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同时,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重要概念的一般意思和特定意思,属于阅读中对“点”的考查。
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关键词语特定含义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细节的捕捉鉴别能力。
即使在干扰信息比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准确的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一)重要概念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
对于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是掌握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
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3.反映具体语境的概念。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阅读能力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阅读能力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评价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阅读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阅读速度: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定量的文本,以及阅读的速度是否能够达到基本要求。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意思和重点内容,以及能否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3. 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包括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对文本中存在的论据和证据的分析和判断等。
4. 阅读兴趣和习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定时阅读、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善于在阅读中积累知识等,并且是否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和持续的动力。
以上是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阅读能力的主要考虑方面,评价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教资综合素质阅读理解:答题思路+技巧+注意事项

教资综合素质阅读理解:答题思路+技巧+注意事项阅读理解题满分14分,共两问,第一问4分,第二问10分。
你们有把握吗?首先,先简单了解阅读理解部分的考情。
教资科目一笔试一共三种题型,单选、材料分析和作文,其中材料分析共三道题,一般情况下,第一题考察职业理念,第二题考察职业道德,第三道就是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满分14分,共两问,第一问4分,第二问10分。
所给材料大多为社会科学类题材,如美学、文学、哲学、文艺理论等方面,难度要低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难度主要考察各位考生筛选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就主要来说一下阅读理解题目的答题思路、答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答题思路阅读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篇幅一般在600到800字,有些甚至能达到1000字到1200字,篇幅相对较长,而在答题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在阅读理解的考察中,较多出现的就是考察对于重点概念、词语、句子的理解,所以首先我们要找出这些词语、句子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然后联系上下文对其进行理解。
三、尊重原文,整合信息。
我们之所以说教资的阅读理解难度要小于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就在于,高考语文要求考生有很强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教资阅读理解在答题过程中,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就在文章中,只需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即可。
四、组织答案,分条列点。
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分条列点,条理清晰的进行答题。
答题技巧知道按照什么步骤答题之后,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答题技巧,怎么才能更快更准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指对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它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阅读理解是学习的起点。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都离不开阅读。
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获得知识、信息和思想。
而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进而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素养。
阅读理解是思维的展开。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和抽象,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综合,进一步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
这个过程能够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阅读理解是沟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
只有通过准确理解他人的文章,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识。
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1.提升词汇量。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更多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可以通过背诵单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使用词汇扩展软件等方式来扩大词汇量。
2.培养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进行定时阅读训练,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同时,还应注重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理解度,避免只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
3.注重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保障。
例如,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注意关键词汇的理解,运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善于理解和归纳段落主题等。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1.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阅读各种文献、报告、说明书等。
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综合素质》题库考点片段阅读(2021年含答案)_16

《综合素养》题库考点片段阅读(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单项选择题通常人们认为,废旧的老式电视机显像管(阴极射线管)是一种包含有毒物质的废料。
但一项新商量显示,这种废料或许有用。
商量人员在放射性活度800万亿贝克勒尔的钴放射源和测量辐射剂量的仪器之间放置阴极射线管玻璃的碎屑,以测定其屏蔽放射线的力量。
分析结果说明,即使对阴极射线管的玻璃碎屑不进行任何加工,55厘米厚的玻璃碎屑就能使辐射剂量下降至原来的1%,这相当于约9厘米厚的铅板的屏蔽力量。
而铅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汲取屏蔽核辐射力量最强的物质。
而假如将玻璃碎屑和粉碎阴极射线管产生的玻璃粉混合到一起,那么约40厘米厚度就能到达上述效果。
关于阴极射线管的玻璃碎屑,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A: 汲取核辐射的力量和铅八两半斤B: 厚度增加,其屏蔽核辐射的力量也能提高C: 其包含有毒物质的观点受到质疑D: 对其加工的精细程度会影响屏蔽核辐射的力量参考答案: D此题说明:正确答案是D考点细节推断题解析依据提问可知为细节推断题。
55厘米厚的玻璃碎屑与9厘米厚铅汲取辐射力量相同,不能说明二者力量相当,A表述错误;B由文段无法推出,排解;C项混淆是非,文段并没有质疑阴极射线管包含有毒物质的观点,只是说明这种废料或许有用,排解;局部碎屑变为玻璃粉,厚度下降了,但是汲取辐射力量相当,说明加工的精细程度会影响屏蔽核辐射的力量,D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项选择题传统节日有了法定假期,未必就不会渐行渐远。
一个古老节日之所以沿袭不衰,真正动因不在于它有多喧闹、能带来多少商机,而在于它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累积下来的那份感情,流淌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
如今社会进步、经济开展,人们对传统节日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既期盼它回来,关心我们找到历史深处民族精神的根,也期盼它更新,富有实在鲜活的当代内容,而无论哪种期盼,都是期盼传统节日更厚重、更有文化、更有精神内涵,更有教育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 【2022·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
(7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震.①撼国人。
它将壁画般五彩斑lán②的精美图片对应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人甲,激起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潜移默化地乙着一代代中国人。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发扬着特殊的魅力。
如何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它在世界范围内“出圈”,我们任重道远。
(1)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填序号,1分)①__________(A. zhèn B. zhèng)②__________(A. 斓 B. 澜)(2)从括号内为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
(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A. 自叹不如 B. 叹为观止)乙_________(A. 滋养 B. 生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分)(4)将下列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传承好节气文化②挖掘节气文化内涵③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A. ①③②B. ②①③C. ②③①D.③①②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儒家经典之一。
B. 《社戏》选自《彷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迅哥儿”和一群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C.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演讲词,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
D.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我国唐代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 按要求填空。
(8 分)(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托物写怀,表达作者孤寂、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技巧解析

《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技巧解析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先阅读再理解,即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理解文本,解答问题。
这道材料分析题年年都会,材料的选取方面主要是现代文,14分的分值通常有2题构成,第一题4分,第二题10分。
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家都接触过,这也是大家拉开语文成绩的一个关键点。
有些同学做起来很轻松,有些同学比较困难。
综合素质阅读理解比之前遇到的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部分文本逻辑性强,有很多陌生的概念,比较抽象,题不多但是要拿满分比较困难,所以掌握一些技巧就很有必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下面咱们来了解一下出题类型:1、理解词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4、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1、首先读一遍文本是必要的,可以带着问题读,也可以着重理解的读,根据个人习惯自由选择。
2、然后就是申清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3、重点关注文章的首段、尾段、过渡段,以及段落的首句、段落末句、总结性或转折性语词,像总之、总而言之、但是等。
4、总结概括题需要在提炼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有些不需要总结概括,可以在文本中摘抄。
5、注意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题目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帮助答题。
6、多加练习,多总结,多反思。
具体分析一下,这四种题型有以下答题方法。
一、理解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
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解答这类问题最主要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方法是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概念、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看一看它的前面和后面的词语、句子,最后是提炼,可以摘找,如果内容太多就需要总结整合。
联系上下文是运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如果遇到使用这个方法无法解决时,那只能靠自己的理解能力了,也就是备用的方法,顾名思义+猜测+理解,同时可以联系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以及出现频次比较多的词语,这样正确率比较高。
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章节题

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章节题导语:(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是国家对专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根本的要求。
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下面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阅读能力理解题吧。
1.在信息时代,数据逐步取代石油等能源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但也成为犯罪分子的重要目标,这使得信息犯罪越来越多。
企业对数据的平安管理疏忽大意,使消费者和企业员工的信息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不仅使企业自身名誉受损,也会使其他相关企业受到牵连。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信息犯罪越来越多B.企业不重视自身信息平安C.企业需要重视自身数据平安管理D.信息的平安保障缺乏数据平安法规2.无聊的状态可能比人们外表上所看到的更加珍贵、更加有意义。
一方面,无聊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无所事事、无动于衷、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等,它让人们感到空虚寂寞,为了防止这种意义的无聊,人们去追寻新奇的事物,使生活逐渐富有创造性。
另一方面,无聊是一种珍贵的思想空间,人们在其中放松思维、活泼思维、发散思维,这种意义的无聊被人们誉为“逝去的艺术”。
对这段文字中“无聊”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无聊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B.无聊的某方面可能正在消亡C.无聊是创造创新的源泉D.无聊是一把双刃剑3.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自从冷战完毕,历史被宣告终结,全世界趋向保守主义,另外,在一段时期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比拟顺畅,繁荣得以维持。
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出现了青年现象的退潮,表现为批判能力的下降。
青年人安于现状。
但是,,政治经济格局的不均衡日益加剧,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矛盾。
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填入画横线局部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历史并没有终结B.壮丽的篇章还在被书写C.时代日渐寂静下来D.不求进取的思潮开始蔓延4.人们往往对新奇的娱乐方式进展妖魔化,对游戏的批判是这种价值观的一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
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
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
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别人只会觉得 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吧。” •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 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
• 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 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 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 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 谅自己的“挡箭牌”, 就是一副掩饰弱点、 推卸责任的“万能器”。有多少人把宝贵 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 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 • 问题: • (1)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 意思? (4分)
•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 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西 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 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学员在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 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 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 到哪里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 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 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 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 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 信心和信念。
• (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观点(4分) • 思考比读书一味吸收他人的思想更重要, 可说是利多害少。
• (2)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 这一行为准则对人品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10 分)
• 没有任何借口 • 在西点,长官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擦 亮?”,我说,“我太忙,没时间擦。”这样 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顿训斥。正确的回答只 能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 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 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 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 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个学员懂得: 工 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 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 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我 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 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 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 堂皇。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 “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 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 “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 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 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 无处不在。
阅读理解
考察能力
• 阅读理解能力
• 概括分析能力
• 文字表达能力
• 岗位匹配能力
命题类型
• 理解重要概念 (字)
• 理解重要句子 (句)
• 理解中心思想及观点态度 (整体把握)
先读问题,再找答案, 结合材料,在原文中找答案
作答原则
• 审清题干,抓准意图 • 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 立足材料,摘取要点
•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 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西 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 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学员在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 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 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 到哪里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 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 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 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 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 信心和信念。
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
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 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 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 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把自己的知识、个
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
• 文章中的借口指的是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 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 “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 • 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 箭牌”, 就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 “万能器”。
题型:理解句子
• 作答要求:解释字面含义,结合储备引申 • 解题方法:
❶ 概括命题含义 (总) ❷ 分析其本质、原因、理由、影响 (分) ❸ 下结论,写总结 (分)
•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 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我 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 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 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 堂皇。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 “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 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 “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 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 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 无处不在。
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
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题型:中心思想及观点态度
• 作答要求:避免以偏概全、答非所问、随 意推理、篡改文义 • 解题方法: ❶ 概括主要观点
❷ 概括原因、意义、作用、特点
❸ 把握作者意图
• (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观点(4分)
•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
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父母早逝,是 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 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 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 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 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 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 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 富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 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 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 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 只有在这里,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
• 判断字数,写全写顺
题型:概念理解
• 作答要求:准确、全面、简洁、客观 • 解题方法:
❶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❷ 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❸ 抓住关键词,短语来答题 ❹ 要用肯定句,原文找依据
• (1)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 意思? (4分)
• 没有任何借口 • 在西点,长官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擦 亮?”,我说,“我太忙,没时间擦。”这样 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顿训斥。正确的回答只 能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 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 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 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 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个学员懂得: 工 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 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 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 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 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 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 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 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 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 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 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 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 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 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 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摘编自叔本华《读 书与思考》)
• 问题:(2)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 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 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说说你的理解 (10分)
•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 人奋进的话,可是,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 从中获益的。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意义。
• 在一次聚会上,著名的汽车商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