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劳动力供给决策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主要内容
❖ 完全竞争下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 买方垄断、工会对工资决定与劳动力 配置的影响
❖ 工资和雇佣量决定的蛛网模型
第一节 完全竞争下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 劳动市场的整体情况 ❖ 单个厂商的雇佣决策 ❖ 配置决策 ❖ 工资率和雇用量决定:
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4) 决定劳动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因素
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 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 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 ➢ 产品需求:
➢ 非工资收入:
➢ 劳动生产率:
➢ 工作与闲暇偏好:
➢ 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 工作中的非工资因素: ➢ 雇主的数量:
➢ 合格劳动者的数量:
工资率
单个厂商的决策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均衡的工资率Wo和劳动数量Qo决定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 (图a)。在这里,单个厂商仅仅是“工资接受者”,它具有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曲 线(即图b中的高度等于均衡工资Wo的水平线SL =MWC= AWC)。为实现最大利润, 该厂商将雇用数量为Qo 的劳动(此时MRP=MWC)。由于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 这样一个雇用水平将会产生一个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要点回顾(第一节)
❖ 决定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因素(表6-1)发生变化,会 使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导 致产生新的工资—雇用量的均衡。
❖ 完全竞争厂商表现为工资接受者,其劳动供给曲线 具有完全弹性(W=MWC=AWC);在边际工资成本等于 边际收益产品(MWC=MRP)的地方,厂商实现利润最 大化。
MVPAx=VMPAy=。。。=VMPAn=PL
工资和雇用量决定: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2024/7/15
22
(三)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他认为,工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 者是文明社会的三大阶级,与其相适应的有
三大收入,劳动收入——工资;资本收入— —利润;土地收入——地租,在资本主义社 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扣除劳动者的工资 后才提供利润和地租。
2024/7/15
23
亚当·斯密对工资的两种解释
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24/7/15
12
(三)调节制能
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稀缺程度,地区、产业、企业、职业 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力轻重和难易以及社会地位 存在差别,通过工资调节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最 大化发挥效用
调节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科学技术发展,产品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对 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通 过工资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需求达到相对平衡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 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
企业
2024/7/15
4
基本特征
➢ 计时工资 由劳动的直接持续
时间来测量
适用性强,适用范 围广
➢ 计件工资
由在一定时间内所 凝结成的产品的数 量来计量
适用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2024/7/15
5
收入、风险承担者及成本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计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比较
周工资制
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 标准周日数
2024/7/15
3
适用范围
➢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产品数量、质量难 产品数量、质量可以
以度量的企业
准确计算检验的企业
产品的数量、质量 主要取决于机械性 能的生产行业和企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3. ..更少地由 Demand 生产者承担.
Quantity
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Price Price buyers pay Price without tax
Price sellers receive
1. 当需求比供给富有弹性时...
Supply
3. ...更少地由
Tax
消费者承担.
S1
没有税收时的均衡
Demand, D1
0
90 100
Quantity of
Ice-Cream Cones
工薪税
Wage
企业支付的工 资
没有税收时的 工资
工人得到的工资
税收楔子
0
Labor supply
Labor demand
Quantity of Labor
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 配的比例? 与向买者征税相比,向卖者征税的 效果如果?
向卖者征0.5美元的影响...
Price of Ice-Cream
Cone
Price buyers
pay
$3.30
Price without
tax
3.00 2.80
Price sellers receive
有税收时的均衡 Tax ($0.50)
向卖者征税使供给
S2 曲线向上移动,移
动幅度为税收量 ($0.50).
80
Quantity demanded
120
Quantity supplied
Demand
Quantity of Ice-Cream
Cones
Effects of a Price Floor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考点手册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理论考点32 工资的演变历史和工资的本质(★三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1.工资的演变历史:工资的概念经历了从实物工资,到货币工资;从货币工资,再演化为工资和薪水的区分;从纯粹意义上的工资制度,发展到今天包含非货币福利和延期支付的薪酬或报酬,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
2.工资的本质:(1)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
这一表达强调了工资与“雇佣”联系的本质特性。
工资制度起源于古代,它是从古代的军队里发展起来的。
(2)工资概念的外延:①【工资】被定义为根据雇员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建立的标准、个人或团队目标或公司收入标准而浮动的报酬。
②薪酬,即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企业股份所带来的收益以及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养老基金等。
3.工资和薪水的区别(3点)【选择、简答】(1)支付方式不同。
工资通常则是雇主以现金的方式直接支付给雇员一种报酬形式,而薪水通常是雇主通过银行再转移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形式。
(2)支付时间不同。
薪水通常是以月或年作单位,定期支付给雇员;而工资则以日或周,对雇员劳动或者服务的一种支付。
(3)支付对象不同。
一般而言,将以工作品质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薪水,而以工作数量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工资。
换言之,劳心者的收入为薪水,而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考点33 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一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论述)1.总体而言,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一)内在要素所谓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有关的因素。
(1)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2)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3)技术和训练水平(4)工作的时间性(5)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6)附加福利(7)风俗习惯(8)年龄和工龄(二)外在要素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p PPT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课件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购
买
商
➢横轴既反映了家务劳动时间的大小,
品 和
也从反面显示了市场劳动时间的数量。
劳 务 的
➢左图假设非劳动收入为零,并表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偏好的
价
个人的决策。
值
家务劳动时间 ➢对家务劳动和市场劳动的偏好反映了能从中得到的满足,进一步讲, 偏好的状况取决于家务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大小。(思 考:如何决定?) ➢家务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家务劳动的感受与技巧,家务活动(如 清扫整理、抚育小孩)的特点等。一般,女性的家务劳动生产率要高于 男性。 ➢随着工资、收入和家庭相对生产率的改变,家务劳动安排也可能会随 之改变。
❖对于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修正的出发点:
(1)在家庭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生产性劳动(洗衣、做饭、清扫、抚 育小孩、照顾老人等)而非闲暇;
(2)劳动者个体在市场劳动(有酬劳动)、家务劳动和闲暇之间选择 时需要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活动和收入;
(3)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市场劳动时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 家庭成员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会受到成员间感情的复杂影响,而且会 受制于习惯的力量,劳动经济学关注最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劳动和家务劳动间选择的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
人们用市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所得购买商品,然后在家务劳动 中进一步加工外购商品,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求。所以,个人劳动的 总效用的影响因素为家务劳动的时间和购买商品的价值,从而得到等 效用线。另外,也存在着时间约束线: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w ×(闲暇外时间-家务劳动时间)
t1
闲暇
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劳动工资率上升的效应(价格效应)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六章)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中 国现在正面临着“两个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转向集约型(集约型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来实现经济增长),意味着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就需要发展对劳 动力需求较少的资金密集型生产。但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人均收入 不高等情况下,单纯通过发展资金密集型生产来实现中国产业整体有机构成 的升级是不可能的。否则,必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从而降低社会购买力 的需求,制约国内市场的发展,最终阻碍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劳动力配置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效应(重点) 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主要观察和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布,而产 业间的工资差距、投资规模、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 都会对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其在 产业间的流动行为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收入差距是引起劳动力流 动的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是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 要信号。
一、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牵动作用 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经济上追求最大产出 原则的作用,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之进行调整。而产出结构的 调整,只有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来实现。由于劳动力 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投入要素在部门间的再配 置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样就引起了就 业结构的转换——这是产出结构对就业结构的牵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