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退思园
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

123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uisi Garden摘 要:同里退思园紧扣“退思补过”的立意,因境成景。
针对退思园“景以境出”的传统布局原则进行研究。
结合史料、实地调研与测绘,通过对其相地到布局、立意到成象的分析,挖掘其景面文心的中国园林本质。
以期加深对传统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解,为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意境的表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退思园;景面文心;造园理法;意境 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5-0123-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6-13; 修回日期:2017-03-11Abstract: Tuisi Garden (Retreat & Reflection Garden), located in Tongli Tow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when he retreats, he reflects and mends his ways." The landscape is created b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the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arrangement.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si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is study not only analyzes the garden from location to arrangement and from conception to construction, but also summariz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e.,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is embedded within the landscape design ("JingMianWenXi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 art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uisi Garden; "JingMianWenXin"; design principle; artistic conception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一脉相承,中国园林的内质是“文”,是“景面文心”的园林,景可以悦目,文可以赏心,通过迁想妙得的过程,达到“物我交融”“托物言志”。
古典园林-退思园分析调研

退 思 园区 域 分 析
西宅主要有外院和内院组成。外院又称第一跨, 有桥厅、茶厅、正厅组成重大礼仪接待处。内院称第 二跨主要是居住部分由两楼两底“畹乡楼"。是主人 居住,楼南的平房则为厨房及仆人居住。
退 思 园区 域 分 析
中庭又称为第三跨,是住宅 与花园的过渡区,兼做小姐的 闺房,其中“旱船”与“闹红 一舸”两船舫一旱一水,在院 中实为罕见。
凌——水香榭,位于池水西岸,南北曲廊的中心,三面环水,底层架空。 进——闹红一舸,位于池水西侧,水香榭之南,此石舫由湖石托起,半浸水中,水流穿越湖石, 有行云流水,小舟荡漾之感。 退——眠云亭。位于池水西岸退后于假山之巅,亭下湖石迭起。 隔——辛台、天桥,二者与水面之前隔着假山与石台,化解了与闹红一舸的过近距离,增加了景 观的层次。
退
思
园小
品
分
析退
思
草 堂
清 风
明
月
不
须
一
钱
买
——
退思园的花园以水为中心,建筑、假山沿
水边布置,建筑多贴水而筑,突出了水面的汪 洋之势,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草堂” 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不求华丽, 无论是门窗装饰,还是家具陈设,处处体现了 这一思想。退思草堂坐北朝甫,隔池与苑雨生 凉、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与草堂相连 的是环水池而筑的“九曲回廊”。
退 思 园小 品 分 析揽
胜
阁
谁 谓
今
日
非
昔
日
,
端
知
城
市
有
山
林
。
——
揽胜阁是一座不规则五角行楼阁, 与坐春望月楼相通。此楼设计因地制宜, 居高临下,可一揽东园佳境,这在江南 宅第园林中独树一帜。
退思园分析

1、总体布局
内层 中层 外层
(1)外层:在园区外围布置较多高 大乔木,使内院形成较为完整的空间。 当从园内向外看时,也可形成林木向 外无限延伸的广阔之感。
(2)中层
在园区中层以相对低矮的乔木和灌木为主,形成多层次的外部空间。
(3)内层:环水的植被类型均为藤蔓、垂枝类植被,以及小型灌木,增加驳岸的生动,水 中植有少量睡莲,丰富水景层次。
• 远离尘嚣,美秀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 乐山岳中若隐若现。美秀美术馆的 80%建筑物是埋藏于地下,这是因为 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的景色融为 一体。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 桥,美术馆的入口便映入眼帘。当走 近的时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 瞥见玻璃的屋顶,恰似中国古代的传 说、地上的天堂——「桃源乡」。这 真是中国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这一典故的精彩再现。
境生于象外
2、虚实相生
• 道家:无形无色的虚空是万物之源 • 诗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绘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书法: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 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 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 尺幅窗,无心画
3、余味曲包
• 道家:无形无色的虚空是万物之源 • 诗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绘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书法: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 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 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3、退思花园内的建筑造型
退思草堂是园中重要建筑,歇山瓦房,前有月台,临于水岸,体积较大,无论在位置、 体量、建筑等级方面退思草堂都很气派,以草堂为名,则是园主退隐但又不甘于默默无 闻,仍追求体面的生活和进取的愿望,退隐之心只是情趣的一种标榜。
????吴中名园一一退思园(苏州七)

吴中名园一一退思园(苏州七)
同里古镇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
宋代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故居,有数百处。
同里15条小河,49座古桥将其连成一体。
游览古镇同里,必游退思园。
道理很简单,退思园建在古镇内,古镇依水而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建筑都与水连在一起。
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的贴水名园'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僻蹊径,其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近水面,园如出水上。
退思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后,回故里建造。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一1887)。
退思园的名字取自“退而思之”。
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退思园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
园内简朴无华,素静淡雅。
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建筑贴水而建,结构紧凑,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能与另一景观相对应。
退思园内灵壁石:
灵壁石伫立于荷花池南岸的独体巨石,髙55米。
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晀的长者,故称“老人峰'。
从退思草堂外的戏台看这“老人峰'又像一个繁体的“寿'字,此石顶峰呈龟形状。
美友有机会去退思园一游,该处值得一看,仔细观赏美景!
更新于 07-13
来自行摄。
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

退思园造园理法浅析
《退思园造园理法》历史悠久,一直受到建筑家们的青睐。
作为“中国九大园
林学派”之一,它在九大园林园学流派中,深受清代园林改良运动和中国古典园林趣味之影响。
它使用“无章有序、不成体系而有机序”的理念,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应用灵活、创造力强、特色鲜明的解决方案。
首次被定义的园林神学理论是从流石的角度出发的,它强调从自然中衍生出的
景观秩序。
退思园这种技术讲求与自然融合、以形成有机体的自然景观。
以景观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植物,把景观进行细致的个性化分析,将天然条件和建筑等景点结合起来,确定园林景观重点,这是退思园建筑理法的一大特色。
此外,退思园建筑理法也重视一个方面——空间结构。
通过建立形成复杂空间
关系的相互约束,增强视觉效果,建立特殊的形式空间和意义意味,在景观组织上实现变化和表现,通过使用空间框架布局,全面调整园林的比例关系,并及时校正,以营造舒适愉悦的园林氛围。
最后,退思园也是一种景观观念,其核心是“宗义观众”,即利用视觉效果为
一定空间单元创造一种视觉效果,从而满足特定的观众需求。
景观设计师应顺应地形,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结构,综合采用山、水、林等不同的元素和景观,实现自然与美的有机结合,营造真实而细致的空间形象。
以上就是关于“退思园造园理法”的阐述,此理论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学派的典
型代表,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融自然、人造景观。
而且,通过细微而有机的景观空间尺度,体现出景观审美,直抵视觉效果,令景观增添趣味与情调。
[资料]退思园赏析
![[资料]退思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6f77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5.png)
退思园赏析摘要:退思园位于吴江同里镇,建造于清光绪年间,是诸园中年代最近的一座宅第园林。
园主因遭贬职归乡,将园取名“退思”,是退而思过之意。
本文通过对退思园内建筑简朴无华、清新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和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的园内布局的独特描写来体会我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
关键字:简介游玩世界文化遗产1:思退园的全景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造“退思园”,该园1887年完工,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设计者名袁龙,同里画家。
退思园主要特点: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
建造时园主讲究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
有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
退思园有“三株、三绝、三珍”,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
思退园的西部为厅堂住宅。
建有轿厅,茶厅,花厅,过备弄为住宅,有十楼十底走马楼,以及下房五间,东部为园林。
两部之间有月洞门相通,门洞上有两块砖刻,书有“得闲小筑”和“云烟锁钥”。
洞门外,一个亭子临水而立,称作“水香榭”,专供游人观赏池内游鱼和荷花。
往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朝书画家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门,进门左转弯有一小楼,称“览胜阁”。
向东,入四面厅,即到全园中心,称“退思草堂”,可以环顾四周不同景色。
过桥设有假山,过山洞曲折盘旋而上,进入“眠云亭”,亭居高而筑。
由亭下山,左手转弯处有一小轩,名“菰雨生凉”,出小轩,绕假山拾级而上,对面有“辛台”,中间架有天桥,桥上漫步豁然开朗,为退思园增添一种富丽堂皇的色彩。
整个园林贴水而建,别具风格。
2.游玩这张照片我可喜欢呢,亭廊是我们最喜欢的栖息地,累了我们可以悠闲的坐在上面劲情的畅聊着,看那清澈的水,那抵抗着冬天的严寒,不落的绿叶唤醒着我们春的盎阳生机。
说园道林(39)——退思园

说园道林(39)——退思园
苏州同里古镇自古富庶,本名“富土”。
宋代文人嫌其直白庸俗,便将二字去掉“点”画后重新拆分,便得到了颇具风雅的“同里”之名。
退思园,便隐居于这块“富土”之上。
清光绪年间,同里籍官员任兰生遭到不实弹劾,被革职还乡。
他深感愤懑无奈,便在老宅以北的空地上建起一方私园,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取名“退思园”,以示归隐家园、反思己过。
退思园,占地不足10亩,东西狭长,南北短促,自西向东依次为宅、庭、园。
园中主体部分山水花园,是我国唯一的贴水园,它以荷花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曲桥、回廊等江南园林建筑一应俱全,贴水临波,如浮水面,堪称一绝。
花园整体布局取宋代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上阕的词境,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巧妙表达气节,又用九曲回廊诗窗象征坎坷的人生,主体建筑退思草堂则点明了园林主题。
除了营造花园寄托情怀,任兰生还在园内设义庄、办家学,为宗族谋求福祉。
就在任兰生对仕途心灰意冷,决意归隐之时,他忽然接到了朝廷一纸诏书,洗去了被诬告之名,重获起用。
时值黄河决堤,他随即被派往皖北抗洪前线。
然而世事难料,仅半年后,任兰生竟坠马重伤,病逝于任上。
一生坎坷,令人唏嘘感慨。
如今,退思园已是江南古镇中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
退思园资料

退思园园名的来历(典故)这座园子取名“退思”,源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是说做官的时候要忠于职守,为皇帝分忧,官做不成了,则要反省自己,端正态度。
退思园的简单介绍退思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
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
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
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
亭阁、长廊环水而建。
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
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
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
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
轿厅、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
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退思园的空间布局退思园住宅分内外两部分。
外宅三进——轿厅(门厅)、茶厅、正厅,沿轴线布置,等级分明。
外宅主要用于会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礼。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日“畹多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庭系园之序,中置旱船,坐春望月楼,岁寒居。 园以水为中心,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园如出 水上,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海陆空上也堪称一绝。
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曲桥,眼云亭、菰雨 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揽胜阁以及假山、 峰石、花 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而每 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 退思园虽小而求齐全,不失为园林建筑史上的杰作。真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 退思园的园林的艺术是设计空间的艺术。退思园在有限的空间内,能独辟蹊径,容纳 了丰富的艺术之精华,使之成为能和任何一个名园类似的园景相媲美的小型园林的典 范。
作业1:
作业:2
谢谢观赏
对比空间
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对比承托出想要表达的主体,这 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可以反映出我们文化中委婉 含蓄的特点,通过对比利用,使得园林能在较小的空间 中能营造更加丰富的天地
对景
错落对景:而错落对景比较自由,只要两景点能正面相向,主轴虽方向一 致,但不在一条直线上即可。
对景
严格对景:严格对景要求两景点的主轴方向一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空间的起伏与高低
本组图表示的是退思园空间的起伏,园 林建筑中由于组合上的自由灵活,使外 轮廓有着丰富的层次和起伏变化。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退思园内,对外部景观 开敞门窗,这样更多层 次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于是层次就再次丰富就 更加丰富了,而且使室 内像室外看的景色更加 深远了。这也是中国文 化所推崇的自然情怀和 诗意栖居的体现。
坐春望月楼
坐春望月楼是一排六楼六底的二层长楼,坐北朝南,中园内主要建筑之一。座春望月楼为主人 款待宾客,吟诗赏月之处。顾名思义,座春是在春暖花开之际,静赏桃红绿的满园春色;望月 在是夏秋之夜,饮酒赋诗,举杯邀月。座春望月楼是退思园的四季景致之中的“春”景,春夏 秋冬皆成景,琴棋书画竞风流。
岁寒居
”四艺景观之中的“琴景”,真可谓是一园之内,春夏秋冬有景,琴棋书画皆 备。 琴房是位于退思草堂之东的几间小房。窗前小桥流水,四周绿树掩映, 幽静雅清,恍如仙境月色之下,耳听潺潺流水,操琴弄瑟,高山流水,人生 何求。琴房是退思园“琴”“棋”、“书”、“画。
眠云亭
眠云亭是立于假山之巅的一个小厅,其名取自于取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歌》 诗的最后一句“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眠云亭原为园主人与友人棋之 处,是园内“琴”、“棋”、“书”、“画”四景之中的“棋景”之一。山上木参天, 小亭犹如高眠于云中,晨可观日出、夜可赏明月,尽享自然山林归隐野趣眠云二字令 人拍案叫绝。
退思园详细分析
退思园平面图
全园占地九亩八分。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这在苏州 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 迎送宾客之用。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 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
退思园设计理念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 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 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中 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退思 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 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 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 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 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
漏景
退思园花园中的九曲回廊壁上有九扇造型各异的漏窗,窗中央嵌有“清风明月不须一 钱买”的诗句,一窗一字,字体采用了被称为“先秦石鼓文”(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 大篆,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的古字体,形态独特,这句诗取自李白的诗作,与苏州 名园沧浪亭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园主 人建园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心态。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 用。
园内建筑
走马楼
旱船
在中园庭院东侧坐西朝东的中间,有三间画舫式船厅,原是园主人接朋待客之处。这个 船厅名曰“旱船”。这艘旱船名为“船”,但实际上没有头尾,只有中舱,如果不看两 侧的和合长窗,不太容易辨认出是“船” 。船的前舱两旁是一排船式和合窗,长窗尤 如锦屏障目,故显得典雅幽静。在“船”,植有白玉兰和广玉兰各一棵,高大的玉兰树 把船身遮掩在绿荫之下,令人心旷神怡。
退思草堂坐落在退思园东园中水池北侧的鸳鸯厅,飞檐画株庄重典雅。草堂是花园中的主 体建筑,构成了花园中的主景。不论你从东、南西哪一个方位拍摄碧水池,退思草堂都浮 现在画面中,为园中美景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退思草堂室内陈设清雅,内隔屏后有元代 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据说原碑已经毁坏,这个碑拓尤显珍贵,被誉为 退思园的“三珍”之一。退思草堂左侧水中立有太湖石,形似群仙起舞,妙趣横生 。
园内各种漏窗
障景
障景也称抑景。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视线的作用,是引导游人转变方向的屏障景 物。它能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有山石障、曲障 (院落障、影壁障) 、 树(树丛或树群)障等形式。
障景
树障
障景
院落障
石障
假山位于碧水池东侧,系用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上怪石嶙峋、林苍翠。山顶有一小 亭,名为眠云厅。从水香榭一侧望去,只见蓝天白云,池水清幽,假山上满目苍松 翠柏,绿枝嫩草,朱亭掩映其中,飘飘然欲入云端。好一幅自然山水画卷。在数亩 之地,营造出山野水趣之景,厅堂楼阁一应俱全,不愧为江南名园,中国园林建筑 典范。
造园手法分析
空间的蜿蜒曲折
通过连廊的曲折连接形成富于变化的建筑群,小桥的蜿蜒曲折或者建筑的直 接连接来做到曲折的形式的。其自有灵活的建筑布局,使居住空间更加具有 活力和趣味。
空间的蜿蜒曲折
环水池而筑的“九曲回廊”,曲折有致,宛若天成。微风从雕花窗络外送来沁人心 脾的花香,清幽恬静,情趣盎然。回廊将如珍珠般散落在园中的闹红一舸、水香榭, 退思草堂等胜景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将人带向曲径通幽、诗情画意之处。漫步其间, 移步换景,宛如观赏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
历史介绍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 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 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 龙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 建筑。亭阁、长廊环水而建。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揽胜阁
揽胜阁位于坐退思园中园春望 月楼东侧末端,是一座不规则 的五角形楼阁。从东园内放眼 望去,揽胜阁与水香榭相邻, 是退思园园内几个登高览胜之 处,与“天桥”和“菰雨生凉” 轩一起,被誉为退思园“三 绝”。 从揽胜阁推窗远望,东园山水 全景尽收眼中。足不出户即可 饱揽园中锦绣景致,名副其实。
琴房
添景
在主景前面加植花草、树木或铺山石等,使主景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框景
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 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框景
Hale Waihona Puke 流动型框景借景凭水而借:借水中的倒影来丰富景致。
夹景
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较封闭的狭长空间, 突出空间端部景观。
岁寒居是位于中园南侧的一个小楼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同日时分,三五好友聚集一 堂围炉品茗,以文会友其乐融融透过居室花窗一幅“松、竹、梅岁寒三友体 水墨 画映入眼帘梅花傲雪苍松斗寒、淡 竹 滴 翠,充满诗 情画意岁寒居的窗格 别具 一格是以许多不规则的散乱小木条散乱制成,犹如寒冰裂纹令人顿生些许寒 意。
退思草堂
闹红一舸
“闹红一舸”为一船舫形建筑,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 地坪紧贴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 之趣。退思国有两处船肪建筑,一个在池中,另一个在旱院中庭。我国古代江南水乡,船是 主要的交通工具,园林的石舫、旱船自然是寄情于水、寄情于船的象征,这是一种水乡文化 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