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
中国台湾立体地形图

中国台湾立体地形图
中国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相望,北濒东海,与琉球群岛和冲绳海槽连接,南临中国南海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吕宋岛相对。
台湾以山地、丘陵为主,而低平地仅占1/3。
全岛山脉纵贯南北,主脊是中央山脉。
受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山系纵横,地震频发。
中央山脉超过3000米的山峰有181座,最高峰秀姑峦山海拔约3805米。
台湾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冲绳海槽向东部张裂分离,南端位置位于台湾宜兰,有被撕裂的痕迹。
台东东临太平洋,台湾海沟水深4000-6000米,台东176公里海岸线,至今竟无一处合格的戏水区。
宜兰苏澳渔港
自然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越
台湾处于各大板块的交汇处,冲绳岛弧和吕宋岛弧的转折连接处,东海、南海、菲律宾海的交叉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地质条件恶劣。
大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化

大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大学历史课程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过去,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的追溯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民们以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长期的发展中,古代文化逐渐形成了先秦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等不同的阶段和风格。
二、古代文化的特点1. 传统价值观念:古代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孝道、儒家思想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影响。
2. 文学艺术成就:古代中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如《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 思想体系: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探讨人生哲学、社会伦理以及国家治理等重要议题,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元且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制度:古代中国在科技和制度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五行学说等制度和理论也奠定了后世发展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的意义1. 增强文化自信: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 提升综合素质:中国古代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等重要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汲取智慧启示:古代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智慧和哲学思考,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启示,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台湾学者萧衡锺博士来我校讲学

台湾学者萧衡锺博士来我校讲学
10月30日下午,著名学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萧衡锺博士来我校讲学,在文科教学楼326室为法政系研究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化在台湾的本土化”的讲座。
法政系副主任孙月红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萧衡锺博士首先介绍了台湾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情况,让大家对台湾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台湾的认识。
随后,他介绍了当今台湾青年的思想文化状况,强调了外来文化对台湾青年的影响,提醒大家要注意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谈到中国文化在台湾的本土化时,他首先强调了国学在台湾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并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脉络,结合台湾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分析了台湾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在台湾本土化的不断深入的过程,着重强调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孙中山三民主义等思想对台湾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谈到台湾文化的发展时,他提到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问题,他指出,应加强沟通,增加共同语言,共同走出一条符合符合两岸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康庄大道。
最后,萧衡锺博士与大家进行互动,热情回答了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萧衡锺博士丰富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深深吸引了大家,讲座过程中,笑声掌声不断,让大家在快乐中享受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法政系宣
2013年10月31日。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代表性高校迁移路线
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 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 年1 月, 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 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后又辗转迁至福建建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 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重庆北碚,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 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国立中央大学(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沙坪坝, 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 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5 安徽
2 甘肃
2 河南
2 山西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广东
福建
云南
广西
浙江
陕西
湖北
战争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发展壮大的中国大学
“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 在是个奇迹。……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 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 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陈平原
中国文化大学生活应用科学系学士班课程学习地图

生活經營管理學群
餐飲經營管理學群
整體造型學群
業
實 務 專 業
教
課 程 進 階 專 業 課
職業倫理(選,一上/2) 色彩學(選,一下/2) 室內設計(選,一下/2) 人際關係(選,一下/2) 手工藝設計(選,一下/1) 手工藝設計實習(選,一下/1) 家庭壓力管理(選,二上/2) 工藝與產品(選,二上/1) 工藝與產品實習(選,二上/1) 生活與化學(選,二上/2) 成人發展(選,三下/2) 生活科學推廣(選,三下/2) 生活適應(選,三下/2) 研究方法概論(選,三上/2)
人 才 養 成
訓練家庭生活經營之 高級專業及研究人才
培育餐飲經營、管理 之高級專業及研究人 才
培育膳食研究及設計 規劃之高級專業人才
國高中教職人員、整體造型設計 人員、整體造型行銷經營管理人 員、婚禮顧問人員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學習地圖
宗 旨
培育家庭生活經營、餐飲經營管理與膳食研究之高級專業人才。
家庭生活經營學群
餐飲經營管理學群
膳食研究學群
共 同 課 程
研究法、論文寫作、高級統計學 實驗設計、儀器分析研究 專題研究 (一)、專題研究 (二) 專題討論 (一)、專題討論 (二)
專 業 課 程
婚姻與家人關係研究 婚姻教育研究 親職教育研究 老人與家庭研究 人類發展研究 生命教育研究 生活壓力管理研究 生活科學推廣研究
餐飲趨勢與議題分析 餐飲經營管理研究
餐飲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餐飲品管研究 餐飲行銷研究 餐飲新產品發展研究 餐飲資訊系統研究 休閒生活研究
食品原物料製程研究 食品物性 機能性食品 調理科學研究 官能品評研究 飲食行為研究 飲食文化研究 飲食營養教育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历史与文化学程通识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歷史與文化學程通識課程綱要科目代碼:新開科目科目名稱(中文):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保存科目名稱(英文):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總學分數: 2 每週上課時數: 2 小時授課教師:范燕秋授課教師研究專長與學術領域:臺灣史、醫療史符合核心課程領域:☐藝術與美感☐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 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歷史與文化☐數學與科學思維☐科學與生命☐非核心通識課程課程綱要(請詳述):一、教學目標: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是1990年代初期由國家最高文化部門「文建會」提出的重要文化政策。
這個政策著重經由運用建築空間、文化產業以及藝文活動,創造公共領域,目的在提昇地方社區集體和個人自我認知,進而創造一個新的公共社會與文化國家。
1990年代以來,台灣各地社區文化工作者深受這個政策的影響,實際行動、為形塑社區文化新貌而努力;其中,爭取社區文化資產、即古蹟保存而發起的社區運動,對於社區意識的凝聚與社區歷史文化的重建,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也成為邁入新世紀台灣文化重建的動力。
本課程教學的核心概念是台灣的「社區文化資產」,其歷經的重要轉折是從1980年代官方權威主導的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轉向1990年代以「社區」為主體發起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這個轉變的過程也正是臺灣現代政治與文化發展的縮影。
本課程引介幾個社區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實例,包括南島民族文化遺址、公共浴場史蹟、現代舞蹈藝術史蹟以及醫療史蹟等保存運動,可見社區文史工作者持續發掘台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台灣近百年來曲折而動人的歷史圖像;在此,也展現臺灣社會如何朝向民主化、社區自主的發展過程。
本課程引介近期台灣各地的「社區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目的在引導學生學習進入社區、建立社會聯繫,及參與社區文史教育活動,以培養社會學習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能力。
2013年4月—7月港台主要汉学杂志目录整理

2013年4月—7月港台主要汉学杂志目录整理1、史学汇刊总第31期时间:2013年6月出版单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内容简介:才性四本论之内容拟测、思想渊源及其影响(罗独修)唐代淮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朱祖德)客家先民中的韩愈因子——兼论唐五代粤东汉人拓殖(王怡辰)辽代头下军州城的城市形态(王明荪)明清之际的碧霞元君论——兼与彭慕兰先生商榷(周郢)浅论胡、汪、蒋三人分合(1925-1936)(黄敬媛)2、台湾文学论丛第5辑时间:2013年4月出版单位:(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内容简介:战争期台湾商绅对南京的文学想象与意象塑造:以汉诗为探讨对象(徐淑贤)当代台湾女性散文的旅外书写:以乡愁、记忆与认同作为主题(曾晓玲)牌局内的「新人文主义」:梁实秋重现《文星》与其出版的「典律化」延伸(陈俊益)被颠倒的「风景」:农民运动与现代小说中的「农」(陈冠文)民间作为思想的方法:以黄春明《乡土组曲》为例(吕政冠)「新女性主义」的诞生:战后台湾第一波妇女运动的书写行动背景析论(陈正维)时间的症状:施叔青《三世人》中历史殿堂的再建(何敬尧)3、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通识学报第2期时间:2013年4月出版单位:(台北)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内容简介:【多元艺术创新论述专辑】线条象形及其表现形式(林庆文)从《管弦乐协奏曲》探讨巴尔托克音乐创作的承先启后(游卓霖、王映丹)论《三国演义》中关于周瑜形象的创意书写(高龄芬)相声艺人「把点开活」现象之研究(叶怡均)《中国公主杜兰朵》:戏曲跨文化改编的误读(王俊彬)元代戏曲人物性格美学(谌湛)【现代汉传佛教文化专辑】日治昭和初期台湾儒佛知识社群的诠释冲突(江灿腾)十年磨一剑:我如何撰述《浩劫与重生:1949年以来的大陆佛教》一书的相关历程(侯坤宏)当代中国佛教思想语境下的人文关怀(温金柯)台湾当代佛教大蒙山施食法会研究(陈省身)【政党变革史的反思探索】沧桑五十年──记民社党在台湾(陈正茂)【教学与有效沟通新诠】Enhanc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Research on the Toastmasters Communication Program(宣中文)4、道教研究学报第4期时间:2013年4月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Articles】Printing and Religion in the Life of Fu Jinquan: Alchemical Writer, Religious Leader and Publisher in Sichuan (Elena Valussi)Religious Ethics in the Taiping jing: The Seeking of Life (Barbara Hendrischke)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汪桂平)【城市道教专辑】现代都市中道教庙宇的转型——从村庙到道观:以广州市泮塘乡仁威庙为个案(黎志添)玉皇山道教近代以来之变迁(韩松涛)民国时期杭州的道教组织(孔令宏)从民国年间汉口的四次登记看地方政府对火居道士的管理(梅莉)5、民俗曲艺第179期时间:2013年3月出版单位:(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内容简介:鹿港郭氏家族在传统厝屋彩绘作品之人物图像来源研究(蔡雅蕙、徐明福)意象、艺像与商品:兰屿达悟族飞鱼文化的当代显像(杨政贤)中西即兴戏剧脉络中的歌仔戏「做活戏」:艺术定位、研究视野与剧场运用(林鹤宜)番平千万不通行?——闽南「过番歌」中的历史记忆与劝世话语(柯荣三)关于七星板(谢明良)6、故宫学术季刊第30卷第3期时间:2013年3月出版单位:(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简介:从汉代玉璧论璧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邓淑苹)康熙皇帝《万寿图》与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图》的比较研究(陈葆真)蒋元枢与台湾府学的进口礼乐器(陈芳妹)《陶冶图册》所见乾隆皇帝的理想官窑(余佩瑾)恪慎勤谨——从档案论海望其人其事与在造办处的作用(侯皓之)7、辅仁宗教研究第23期时间:2013年3月出版单位:(台北)天主教辅仁大学社科院宗教系内容简介:【专题论文:宗教的身体观】卡尔‧拉内(Karl Rahner)与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的身体神学(武金正)「肉身空间」的显现——淡水龙山寺普渡祭仪初探(王镜玲)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思想中的女性身体观和移民观对台湾外劳家庭女看护工个案的省思(魏嘉华)【一般论文】从佛教反思基督宗教上帝观:取道保罗‧蒂利希的「终极关切」(赖品超)戴维‧特雷西的宗教交谈理论(黄怀秋)分配正义与宗教捐献——从分配正义观点来反省台湾宗教捐献现象(蔡维民)台湾注生娘娘信仰之研究(郑素春)8、政大中文学报18期时间:2012年12月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内容简介: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蒋寅)敦煌俗赋之研究范畴及俗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伏俊琏)「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与八关斋、讲经(荒见泰史)讲唱之剑──以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为中心的讨论(杨明璋)顾颉刚的《尧典》著作时代研究及其意义(许华峰)论庄子外王思想中的「道」、「命」关系(吴肇嘉)跨越征圣与宗经的门坎──从《论衡》之历史意识论王充的书写概念(龚韵蘅)宋代诗人赠相士诗探讨(罗宗涛)9、静宜中文学报第2期时间:2012年12月出版单位:台中: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内容简介:从《文心雕龙》「六观」看苏辙的记体散文(吕武志、陈凤秋)周敦颐思想性格的诠释诤议及其省察——以方东美、牟宗三、劳思光为例(陈德和)从阳明「良知不妨有异」说起——宋代以下「道」观念的个体化现象(刘荣贤)「古书研究」之「书」的定义及范围初探——以出土简帛为主要观察对象(陈绍慈)叶燮《原诗》理论体系探析(洪丽玫)论佛教有部的烦恼义(张慧芳)10、重访保安村:汉人民间信仰的社会学研究时间:2013年6月作者:丁仁杰著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内容简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灵验:汉人民间信仰超自然世界的基本象征结构及其外在显现第三章、香火:历史脉络中的香火制度及其内涵第四章、神明阶序的结构与展演:以广泽尊王巡台为例第五章、小区的集体性通过仪式:汉人民间信仰集体象征的基本分类第六章、地方性与大型地方性:「全球─国家─地方」连结脉络中的民间信仰第七章、地域性民间信仰与教派活动间的分野:麻豆鸾堂「奥法堂」的例子第八章结论11、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时间:2013年5月作者:李金铨编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以「结绳记事」的方法,选取中国新闻史上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节点,串起一部曲折而复杂的中国新闻史。
中国大学300项之最:中国近代最早最权威的大学分布图

中国大学300项之最:中国近代最早最权威的大学分布图国家博物馆藏品。
张光忠制作。
当今社会,处于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中国大学分布图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
于2015年,科学工作者就利用“数字可视化”手段,非常清晰地展示中国全部大学的地理区位、排行榜、在世界大学竞争态势下的地位等信息。
作者作为一位大学文化研究者,一直关注中国历史上大学的区位分布,从中可以窥视中国大学的源流、成长环境、发展特征、人文现象等重要规律性现象。
多方寻找之中,作者认为在国家博物馆的《科技的力量》主题展中,所展示一份中国大学、学院分布图,就属于中国最早、最权威的大学、学院分布图。
分布图图标说明。
张光忠制作。
一,中国大学分布图中国大学教育渊源流长。
春秋末期,孔子的“杏林讲学”,可认为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之始。
那时,限于社会经济的条件,大学还没成为社会的独立形态,当然,没有分布图可言。
历史文献开始注意中国大学的区域分布,应该始于书院的发展。
重教之国,当有重教之才,关注书院的区位,是求学者的最基本的意识。
学者认为,书院属于民间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盛行于宋初。
具体表现为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
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
对于书院的区位分布,最早见于各样方志中。
据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见于唐诗的有14所,再加官府3所丽正书院、5所集贤书院,去掉重复,总共有57所,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其院址。
中国大学、学院分布图局部。
张光忠制作。
学者认为,这48所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的12个省区,其中今陕西7所、山西1所、河北2所、河南2所、山东1所、浙江5所、福建6所、江西7所、湖南8所、广东2所、贵州1所、四川(含重庆)6所。
降至清代,书院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清代创建书院3868所,分布在今全国31个省区,遍布除西藏之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