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纯真的爱情---------《山楂树之恋》影评郝福云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下演绎着一段绝美的爱情故事,一根树滚引发的牵手触动了少女那青涩的心。
一句我不能等你到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用一辈子等你刻画出男孩的痴情;一句句许诺的话语,展现出他们那纯真的爱情。
一、宁可死也不会出尔反尔的真正的爱是爱到地老天荒,爱到地老,永远不会出尔反尔。
一句简单的话,却许诺出老三对静秋的那分致死不渝的爱,由一块大白兔奶糖,一个更亮的灯泡,一支好用的钢笔,到一块肉,一句“那你就是勘探队的家属啊!”无一不展现出两人从相知到相爱的平平淡淡,唯唯美美。
可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平平淡淡的爱情,却是最真挚,最绝美的爱情,这种爱不会轻易被改变,即便是死也不会出尔反尔。
二、不论我到什么地方,一听到你的名字我就回来。
又是一句许诺的话语,只是少了那份轻浮,多了份真情。
因为爱所以真,因为爱所以疼。
一句不论我到什么地方,一听到你的名字我就回来。
患重病的老三,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还是说出了这许诺般的话语。
即使是死也不会忘记静秋,也会在她的身边陪伴,不离不弃这是一种刺破心扉,深入骨髓的爱恋。
纯真且美好纯真的年代唯美的爱情故事。
三、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一句话说出口便已将两人的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两人融为一体,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当爱到一定程度时,彼此融为一体,不论距离的远近,两人的心永远是相连的,你乐我亦乐,你哭我亦哭。
这种心连心的爱,这种心连心的情,可谓是海誓山盟这唯美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却是用情巨深,用心之深。
用平淡演绎真情,用真心演绎爱情。
山楂树见证了两人从相识想知道相爱,见证了少女有青涩到成熟,也见证了男孩的痴情两人相爱的过程虽说是平平淡淡,但世事中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真誓的故事,感人至深,法人肺腑。
感谢张导,为我们演绎了这唯美的爱情故事。
山楂树之恋影评

从正反两方面评论《山楂树之恋》传媒112 陈金鹏1109010201从正反两方面评论《山楂树之恋》传媒112 陈金鹏1109010201影片简述《山楂树之恋》这部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影片主人公静秋(周冬雨饰)为编写革命教材,随同学一行来到西坪村采风。
其中令他们颇为感兴趣的就是一颗据说会长出红花的山楂树,无数的革命烈士牺牲在了这棵山楂树下。
静秋被安排在了村长的家中,恰巧遇到在地质勘探队的“老三”孙建新,二人一见钟情,老三对静秋无微不至,送钢笔、送山寨、送冰糖、送胶鞋,工作之余还陪伴静秋到河边玩耍。
而静秋的家境却不如老三,父亲是个右派,母亲是走资派,静秋必须要随时注意自己的操守,否则就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
后来两人的恋爱被静秋的母亲看到,静秋的母亲要求他俩近期不要来往,以免耽误静秋的前途,老三答应了。
但是最后的结局十分悲凉,老三却因为身患白血病而不幸离世……虽然遇到了重重阻拦,比如静秋的家庭不允许她早恋,但她还执意的要和老三在一起;在医院里虽然护士不让家属陪同,但静秋依旧在医院外面守候着老三。
影片尽量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的纯情爱恋。
不为房、不为车、不为金钱,两人不为丝毫的物质利益而走到了一起,也正显示出了文革时期人们的单纯质朴。
积极方面与影片亮点关于恋爱虽然当时的人们一味的崇拜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向往共产主义,但是这使当时的人们至少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自己的生活有航向,而当下社会的人们却只追求金钱、刺激和娱乐。
这不同的时代铸就了不同的恋爱方式。
文化大革命时期除了组织上分配以外,恋爱自由也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恋爱十分真诚,基本上都是两人情投意合,很少带有物质利益的恋爱。
影片中男主人公不图任何回报的照顾静秋,即便在临死之际也恪守着自己的操行。
影片虽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乃至于影片过半观众就些许能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还是愿意继续看下去,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老三和静秋那傻傻的纯爱。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情应是一种信仰----评析电影《山楂树之恋》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去了解这样一则故事,因为这太怀旧了,太伤感了,太憋屈了,甚至也有些太陈旧了。
但历史上的确有过这样的年代,这个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将时间倒回三十年,也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已经改革开放的年代,自由恋爱还算是少之又少的事情。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大多数人都去感受或者去误解电影所表达的纯情,而无法去感受那个什么都没有,只有理想的年代。
爱情是影视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电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爱情,这很自由,但必须符合年代的时代特征。
文革时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一段历史顶多也就是有一个国家领导人政治思想错误的感性认知,我们学到的历史也仅仅是只言片语。
但是不要忘记,这个时期存在了十年,十年,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洪流中,政治出身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的首要标准,贫下中农、富农阶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走资派、高干子弟……这些带有阶级特征的称呼直到很多年后还有余温。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爱情故事,这是勇敢的,要是三十年前,这种题材不见得能够立项。
我们无力批判曾经的岁月,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社会氛围,不管我们如何去讥笑片中时常出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这样的台词,有一点必须明确,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存在过。
当时的人们信仰毛主席语录,但也一定并可以信仰爱情,任何时代都存在男欢女爱,只不过每个时代,人们信仰爱情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与其说我们愿意去相信片中的那份纯和真,倒不如说这本是事实,由不得你不相信。
张艺谋以一种平淡的心态选取了这样一个题材,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向当年的知青青年们致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当下人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说来也是奇怪,《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和平淡倒成了当下最最新奇的玩意儿,难道我们真的世风日下了?爱情从来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至于人家怎么相悦,人家是柏拉图式的,人家是纯爱主义的,人家是不搞婚前性行为的,人家是喜欢婚前试婚的,这全都是双方的自由,用不着外人给人家定个标准。
《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
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
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
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山楂树之恋影评(一)《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
对于改编自知名原著的影视作品,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
个人认为,应该把改编畅销通俗小说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区别开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定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经典著作,在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必须考虑其文化影响力。
无意于贬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畅销小说,还谈不上经典,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影响力上也局限于少数知识群体之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小说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很多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冲着“张艺谋”这三个字去的,冲着那个特定时代去的,也是冲着被宣传出来的所谓“纯爱”去的,与原著并无什么瓜葛。
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吗?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原著的小说的一种再加工,在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细分化的今天,这种改编再创造和当初《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总结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基础上成形的过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到最后,小说版《山楂树之恋》和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人们究竟更认可哪一种形式尚无定论,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于是,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张艺谋这次又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山楂树之恋——爱的意境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的意境之前听过身边的很多朋友说过《山楂树之恋》很纯情,很唯美,看了的人都会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所感动。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那天我看完了《山楂树之恋》后,不知道是我太无情还是我被污染。
一个平常心让我似乎对这段干净的爱情没留下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是那点依恋。
为了留下,今天我又再次回味这段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剧中时代让老三和秋静像世人一样,拥有着缘分而相识,以一颗基因变异的开着红花的山楂树为线索让剧情一步步的发展着下去。
老三对静秋的爱那么无私,那么纯真,毫无怨言地等待着静秋。
影中,在村子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静秋把那露墨水的旧钢笔给了老三,从这个定情之物的交换开始。
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
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老三偷偷的看着静秋打球,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静秋,看到静秋的脚被水泥烧伤,他心痛万分,他不惜划伤自己的手臂让静秋随他去医院检查她的脚,这足以证明虽然伤在静秋的脚下,痛却在老三的心里。
被静秋的母亲发现后,为了静秋的前程老三愿意等,只是时间不愿意等,临走之前老三为静秋包扎了脚伤,静秋的泪水落下,老三的爱却持续着,其实静秋又何尝不是老三眼中的一滴泪,只是他不敢低头,怕她落下,老三依旧为静秋包扎着伤口,将爱包扎在心里。
当静秋得知老三病了,千里迢迢的赶着去看望,在病房里,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可能为了不让静秋但心,一个人其实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自己的身体呢?在静秋坚持要留下却只能被那扇铁门隔在窗外的时,相信大家从老三的眼神中能看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情感,我怕那是一种侮辱。
第二天他们在一起留下了唯一的合照。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
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但我们在遐想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了。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纯美的,干净的爱情,难道所谓的纯情就是不亲亲小嘴,拿那根沧桑的树枝牵着你心爱的人的手就是纯情吗?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刘震云原著小说改编的爱情片。
该片讲述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平凡的女孩与一个有着不同遭遇的男孩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
影片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主角祥子(张艾嘉饰)和男主角山儿(陈道明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更加珍贵和动人。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勤劳善良,对爱情充满憧憬。
而山儿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的男人,他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渴望。
两人在山楂树下相识相知,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坚定不移。
影片的情节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爱情显得尤为珍贵和纯真。
祥子和山儿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缕清风,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他们在山楂树下相遇,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最终也在山楂树下守护着彼此的爱情。
影片的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见解,将这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深情款款,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他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表达,将祥子和山儿的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同时,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禁沉浸其中。
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影片《山楂树之恋》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观众,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人们回味了过去的时光,也让人们思考了当下的生活。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它不分贫富贵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都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向往。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祥子和山儿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楂树,守护着自己心中的爱情。
评 山楂树之恋

评山楂树之恋整个电影总体来讲,从画面、背景音乐,到人物都可以用唯美来表达,这是张艺谋电影的一个特色之一,也是我所喜欢的一点。
至于,这部电影的情节的递进,我没有过多的去留意,这其中可能是因为自己先看于书,对情节已了然于心的缘故。
我是个有时很欠缺逻辑美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感官过于发达,以致逻辑必然有所缺失。
如果,硬要去挑电影情节的缺陷,静秋和老三初见时,老三还未出现时,就露出了动情的一面,静秋和老三的感情递进并非如书中所说,书中的静秋和老三感情的加深是有时间的积累,电影可能给未看过书的观众带来一个直接的感受:“会有点轻浮和不理解”,我想这也是将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可谓是真实故事)拍成电影的局限性吧。
老三,自始自终都是美好的,外表阳光,内心优美,尽管他也有着巨大的不幸,他的妈妈由于受迫害,以自杀的方式诀别人生,但老三依旧充满爱心,放下自己,善待他的周遭和静秋。
这样一个男人,我想大多女人都渴望得到。
何况于我!当我看着老三为静秋默默隐忍的做着一件件细致入微之事,甚至为之可以发出等静秋一辈子的誓言,“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个月,我等不到你的25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话在剧中,剧外我却坚定不移的相信这就是永远的老三,只要他活着,我相信他定会兑现誓言,可是天妒美好,不让这样一个男人存活于世上,我至今还不能轻松接受、理解这世界的秩序以及一个人的存在,太多的为什么萦绕于心间,现只能朝着心的方向走...静秋,从出现就是忧郁的,我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她的心绪虽复杂(电影中其实没有表现出来,书中详细的写出了),这是物质和生长环境所迫,但静秋和老三是如出一辙的人,内心认真、纯净(和心绪无关)...静秋内心深处可算是刚毅之人,成就互补了老三阴柔的一面。
老三可以视静秋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能在静秋妈妈的面前,为静秋包扎松散的纱布,静秋妈妈的眼神告诉了观众,她已为之动容了...老三这样一个男人,我想生活中可能也不乏其人,但需要一个女人极大的幸运和上等的姻缘,才能有幸遇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楂树之恋》影评
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老三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安静得能使人灵魂出窍的电影,惜墨如金的背景音乐虚无缥缈,让人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淡雅氛围之内。
拨开薄雾,是一个叫“西坪村”的乡间,引入眼帘的是老三跟静秋的影子,还有他们那流传于世间,永不褪色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基调起得很低,将一段生涩朴实的爱情始末搬上了荧幕。
没有多少喧嚣欢闹,没有多少缠绵悱恻。
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平平淡淡,和多次定格的甜美笑容。
窦骁饰演的老三,相信他的笑容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伊始,一口闪亮的白牙就分外耀眼,诚恳、热情、真挚等的褒义词都仿佛能从这些笑容里显露出来。
老三有一颗不羁的心,渴望自由自在的爱情。
在维艰时代的大背景下,他既迫切地希望冲破旧政策的牢笼,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静秋“循规蹈矩”的宿命。
在如此矛盾与坎坷之下,想必笑容能战胜一切,至少能营造出暂时的二人世界。
静秋的笑容就稍不同于老三,命运多舛的她事事小心谨慎,时刻保持着与“错误”的距离。
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老三,她的笑容代表着幸福,懵懂爱情的滋润让她芳心悸动,但又不知所措。
大多数时候,只是傻傻地接受给予,当爱的份量到了一定程度,她的笑容变得更单纯,并开始懂得去“付出”。
老三与静秋,从第一次见面的笑容里开始,到最后一次离别的泪水中结束,期间错落的黑夜,见证着这段随风而去的不朽爱情。
张艺谋是个色彩专家。
在《英雄》和《满城》里面,他把颜色运用的淋漓精致,堪称一绝。
在《山楂》里,他把画面的整体色彩的饱和度都降低了,给人一种灰蒙蒙的压抑感,或者更感情的说,是给人一种时间感。
在静秋第一次见老三时,背景是大片的油菜花,还有大片的山。
一黄一绿,干净又好看,给整部影片烙下了纯净的感觉。
也更加称的他们俩的爱情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了。
全影片色彩最美的地方便在最后。
张艺谋先是提高了整个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再运用了静止镜头拍整颗山楂树长叶,再是运用推镜头,拍了山楂树开的白花。
那颗葬着老三骨灰的山楂树,最后开得却不是红花而是白花。
张艺谋或许想告诉我们,静秋与老三的爱情纯得把血红的山楂花都净化成了纯洁的白色。
除了这颗山楂的颜色丰富,衬托山楂树的天空和山也是格外鲜丽的颜色。
与之前的灰蒙蒙相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再说说这部影片的配乐,影片从头到尾都用了大篇幅的钢琴伴奏,但却只是由单音组成的缓慢乐曲。
这种音乐简单无累赘,像是缓缓在给人讲述一个故事,给人淡淡的忧伤。
钢琴是乐器之王,它的声音清脆动听,给人空灵的感觉。
张艺谋之所以运用这种淡淡的空灵的音乐,是因为老三和静秋散发的感觉就是这种。
而且这种音乐,很能使人平静下心来,看这部影片。
一部影片的情节固然重要,但音乐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运用的好的话,会使这部影片变得更加生动。
静秋见老三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幽幽的苏联歌曲从河对岸传来,也带来了老三。
再最后,也是告别老三(指拍的那颗山楂树)的时候,也用了苏联的歌曲,只是改变了歌词。
这耳熟能详的歌曲起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使人又想起他们见面的那个画面。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在处理情节的连接之处。
张艺谋没有直接切入下一个情节的画面,而是用淡入淡出处理和用黑底白字过渡,这缓和了整部影片的速度,使整部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在平静之中发展的,显得后面的情节一点都不急促。
这种旁白的处理,不仅很好的解决了情节连接的问题,而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是整部影片不能缺少的部分。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纯的恋爱的片子的细节也很让注意,例如老三第一次牵静秋时,张艺谋没有直接正面拍他们,而是运用了含蓄的手法,从先拍河中的倒影再向上移镜头拍老三与静秋。
这样的手法从侧面很好的拍出了当时他们俩害羞的心情。
还有隔河相抱这个场景,张艺谋运用了摇镜头,让观众的始终盯着他俩。
一条宽宽的河,隔了两个人的爱情。
牛郎与织女所说也是隔了一条河,但他们每年有一次相遇。
而静秋与老三的相隔,却是隔了生与死,隔了一辈子。
这个时代,这个急功近利,现实,物质,事故的时代,还有没有纯情需不需要纯情我不知道,没人知道。
但没人否认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发自内心的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即便你觉得它虚无,乃至一个易碎的气泡。
但当我看到老三写给静秋的那句话时,虽谈不上肝肠寸断,但心还是本能的为之一颤,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人们超越表达形式的为这个故事的本质而感动: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往往越单纯的情感就越发显得美好而让人留念,我想我是愿意相信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没有豪车,没有洋房,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网络的年代里,爱情就是如此至真至纯的,能单纯的只是彼此喜欢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