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和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3.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

3.1.1。1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

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

R(t)=P{T〉t}

可靠度R(t)

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

故障率(λ)

使用寿命、贮存寿命、总寿命、首次大修期限等耐久性指标相关定义和统计评估方法可参考GJB451A《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3.2 安全性

安全性描述装备对人员及其它装备或设备所具有的潜在危险。它是评价装备的效能需考虑的因素,通常用危险的严重性等级和危险的可能性等级来综合衡量。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可靠性是安全性的基础和前提,但一个可靠的系统不一定是安全的.因此,安全性成为装备的又一重要特性。3。3 维修性

维修与维修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维修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是指保持和恢复产品规定状态的技术与管理活动。通常包括修复性维修、预防性维修,以及日常保养等,其目的就是保持和恢复产品规定状态,能够完成规定的功能.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其规定状态的能力,其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GJB451—90、GJB /Z91-97)。

这里的规定条件是规定的维修条件,如维修场所、设备、人员、器材、资料等;这里的规定时间是指规定的维修时间限度;同时,还要强调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这些前提下产品是否能够完成规定的维修任务,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取决于产品,是产品的一种能力,即产品的维修性。

维修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维修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同样,维修性还应包含使用、维修过程的有关活动。

维修性与可靠性一样是产品的设计特性,维修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维修工作量、维修工时和费用、维修测试设备的设计策略及对维修人员的要求.从装备(使用)完好性及寿命周期费用的观点出发,仅提高可靠性不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维修性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3。3.1维修性(含测试性)要求

3。3.1。1 定性要求

要使维修简便、迅速、经济,需要在产品结构、连接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这就对产品设计提出了若干定性要求.例如:产品简化设计,维修时的可达性,检测诊断迅速简便,互换性与标准化,具有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记,维修的安全性,贵重件的可修复性,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等。

3。5.1。2 定量要求

保障性参数包含一些综合参数、设计参数、保障系统参数。最重要的是可用度、能执行任务率等.可用度是装备在任一随机时刻需要和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可工作或可使用状态的概率。就是可工作或可使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产品可靠性好(故障少,停机少),维修性好(维修时间短),保障资源充分、适用,可用度就高.所以,它是最常用的保障性的综合参数。

度量系统的保障性还有关于保障系统和资源方面的参数,如平均延误时间、备件的保障概率和利用率等。

3。6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重要性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重要的装(设)备质量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装(设)备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是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作用;

提高武器装备的出动强度;是武器装备战斗力的“倍增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机动性和部署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的效能、降低寿命周期费用;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的基础.

产品研制的五性

产品研制的五性 1.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 “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 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 活动。 可靠性要求: 定性要求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

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 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跌落、风载、冰载、紫外线、防水、耐压、抗电磁干扰(同频、邻频、扫频、大功率)、抗静电、防浪涌、雷击、电源波动、电源串扰、冰面、抗自然灾害、狭小空间、散热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 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 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定量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 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 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 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 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 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

(完整版)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和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3.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 3.1.1。1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

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 R(t)=P{T〉t} 可靠度R(t) 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 故障率(λ)

GJB9001C-2017装备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控制程序

GJB9001C-2017装备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2.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2 可靠性工程 为达到产品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有关设计、试验和生产等一系列工作。 2.3 寿命剖面 产品从交付到寿命终结或退役使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它包含一个或几个任务剖面。 2.4 可靠性研制试验 对样机施加一定的环境应力和(或)工作应力,以暴露样机设计和工艺缺陷的试验、分析和改进的过程。 2.5 可靠性增长试验 为暴露产品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目标的对产品施加模拟实际环境的综合应力和工作应力,以激发故障,分析故障改进设计与工艺,并验证改进措施有效性而进行的试验。 2.6 维修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2.7 维修级别 根据产品维修时所处的场所或实施维修的机构所划分的等级,一般分为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 2.8 保障性 系统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能满足平时战备及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 2.9 综合保障 在装备寿命期内,综合考虑装备的保障问题,确定保障性要求,影响装备设计,规划保障并研制保障资源,进行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建立保障系统,以最低费用提供所需保障而反复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 2.10 测试性 产品能及时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能力。 2.11 机内测试(BIT) 系统或设备内部提供的检测和隔离故障的自动测试能力。 2.12 安全性 不导致人员伤亡、危害健康及环境,不给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失的能力。 2.13 安全性大纲 是包括系统安全性管理和系统安全性工程工作的文件,其目的是在系统寿命期内用几十、经济有效的方法满足系统安全性要求,提高其使用效能。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模板

(产品名称)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宋体小初) XX公司 (宋体三号) 二〇XX年XX月

(产品名称)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C31-VX.X-X 编制: 日期: 校对: 日期: 审核: 日期: 标审: 日期: 会签: 日期: 批准: 日期: (宋体二号) (宋体小二) (宋体三号)

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目次 1概述 (1) 2可靠性 (1) 2.1可靠性要求 (1) 2.2可靠性设计 (1) 2.2.1可靠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1) 2.2.2可靠性故障模式分析 (1) 2.2.3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 (1) 2.2.4可靠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2) 2.3研制试验与定型试验情况 (2) 2.4可靠性评估 (2) 3维修性 (2) 3.1维修性要求 (2) 3.2维修性设计 (2) 3.2.1维修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2) 3.2.2维修性模式分析 (3) 3.2.3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 (3) 3.2.4维修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3) 3.3维修性试验情况 (3) 3.4维修性评估 (3) 4测试性 (3) 4.1测试性要求 (3) 4.2测试性设计 (3) 4.2.1测试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3) 4.2.2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 (3) 4.2.3测试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3) 4.3测试性试验情况 (3) I

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4.4测试性评估 (3) 5保障性 (4) 5.1保障性要求 (4) 5.2保障性设计 (4) 5.2.1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 (4) 5.2.2保障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4) 5.3保障性评估 (4) 6安全性 (4) 6.1安全性要求 (4) 6.2安全性设计 (4) 6.2.1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 (4) 6.2.2安全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4) 6.3安全性评估 (4) 7存在问题 (4) 8结论 (5) II

可靠性、有效性 、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1 目的 为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下简称RAMS),建立执行可靠性分析的典型方法,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保证顾客满意,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集团产品的设计、开发、试验、使用全过程RAMS的策划和控制。 3 定义 RAMS: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R——Reliability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亦称可靠度。 A—-Availability有效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功能的概率. M——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的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 S——Safety安全性:是指保证产品能够可靠地完成其规定功能,同时保证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FME(C)A:Failure Mode and Effect(Criticality)Analysis 故障模式和影响(危险)分析.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可修复产品(部件)的连续发生故障的平均时间。 MTTR平均修复时间:指检修员修理和测试机组,使之恢复到正常服务中的平均故障维修时间。 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 4 职责 4。1 销售公司负责获取顾客RAMS要求并传递至相关部门;组织对顾客进行产品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负责产品交付后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4。2 技术研究院各技术职能部门负责确定RAMS目标,确定对所用元器件、材料、工艺的可靠性要求,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负责建立RAMS数据库。 4。3 工程技术部负责确定能保证实现设计可靠性的工艺方法。 4。4 采购部负责将相关资料和外包(外协)配件的RAMS要求传递给供方,并督促供方实现这些要求. 4.5制造部负责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组织生产. 4.6动能保障部负责制定工装设备、计量测试设备的维修计划并实施,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

可靠性有效性 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 1目的 为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下简称rams),建立执行可靠性分析的典型方法,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保证顾客满意,特制定 本程序。2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和使用全过程的rams策划和控制。3定义 rams: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R——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 度量也被称为可靠性。 a――availability有效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功能的概率。m――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的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 安全:指确保产品能够可靠地完成其规定的功能,并确保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fme(c)a:failuremodeandeffect(criticality)analysis故障模式和影响(危险)分析。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指可修复产品(部件)连续故障的平均时间。 mttr平均修复时间:指检修员修理和测试机组,使之恢复到正常服务中的平均故障维 修时间。 数据库:以某种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以解决特定任务的相关数据的集合。4.责任 4.1销售公司负责获取顾客rams要求并传递至相关部门;组织对顾客进行产品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负责产品交付后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4.2技术研究院技术职能部门负责确定rams目标,确定所用部件、材料和工艺的可靠性要求,分配和预测可靠性,建立rams数据库。4.3工程技术部负责确定确保实现设计可靠性的过程方法。 4.4采购部负责将相关资料和外包(外协)配件的rams要求传递给供方,并督促供方实现这些要求。 4.5制造部负责严格按照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组织生产。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_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Q/KF KF 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KF·10L·CX701-2011 代替Q/KF·10L703-2003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编制:校核:审定: 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 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 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Q/KF·10L·CX701-2011 2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 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 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 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 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 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 GJB 190-1986 特性分类 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 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 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 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 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 1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KFKF 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KF·10L·CX701-2011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 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编制:校核:审定: 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 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 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代替Q/KF·10L703-20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 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 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 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 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 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 GJB 190-1986 特性分类 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 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 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 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 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性评价报告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1概述 1.1产品概述 1.1.1产品用途 (产品名称)主要用于。其主要作战使用性能如下: a); b); 1.1.2产品组成 (产品名称)主要由、、、等组成 1.2工作概述 1.2.1研制过程简述 根据装陆【】号《关于产项研制事》,装计【】号《关于转发研制总要求事》,(产品名称)自20 年月开始研制,20 年月通过方案评审进入工程研制阶段,20 年月完成正样鉴定,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1.2.2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组织机构及运行管理情况 (产品名称)总设计师对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安全性管理和技术全面负责,从计划、组织、协调和资源等方面保证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的实施。 在设计师系统中建立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系统,由总师主管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险性安全性设计工作,主持制定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组织落实工作计划(大纲)中规定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项目;监督指导各组部分、部件、组件设计师开展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设计工作;协调及分配各组成部分、部件、组件的可靠性维修性指标;收集相关产品、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信息,并对相关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进行教育培训。 产品总质量师负责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实施的监督、控制和支援工作。

建立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组与质量师系统相关人员参加的故障审查组织,负责对(产品名称)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审查,确定责任,对审查结果报请总设计师,与相关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员一同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审定、验证,在总设计师批准后,对研制方案进行改进、提高和完善。对不能及时解决或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故障审查的全部资料一并进行归档。 1.2.3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文件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产品名称)在研制过程中制定了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并落实了工作计划中规定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项目。 2可靠性 2.1可靠性要求 2.1.1可靠性定量要求 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如下: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500h. 该指标为基本可靠性参数,采用GJB899A-2009A中定时截尾方案进行验证。 2.1.2可靠性定性要求 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可靠性定性要求如下: a)应采用经试验或分析证明可靠性达到使用要求的零部件或装置; b)对承担重要功能的部件应进行冗余设计; (以下略)。 2.2可靠性设计情况 2.2.1建立可靠性模型 (产品名称)主要由、……、以及组成。 根据GJB819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模型包括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可靠性框图与产品功能框图、原理图、工程图等相协调。 (产品名称)可靠性模型见图1(略) 2.2.2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Q/KF ·10L ·CX701-2022 代替Q/KF · 10L703-2003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编制:校核:审定: 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 2022-07-15 发布2022-08-01 实施 XXX 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更改页号更改人日期更改状态标记(a、b、c……)更改单编号

13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 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合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合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普通要求 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估计手册 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 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 GJB 150A-2022 环境适应性 GJB 190-1986 特性分类 GJB 368B-2022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 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估计 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GJB 899A-2022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 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 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

六性分析报告

六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本文将对某产品进行全面的六性分析,即: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通过六性分析,以期对该产品的性能、维护、保障、测试、安全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为后续的设计、生产、使用和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二、可靠性分析 1、定义: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数据分析:该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1000小时,故障率为0.05次/小时。通过改善设计、提升原材料质量、加强生产工艺控制,可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3、建议措施:优化产品设计,选用更可靠的零部件;加强原材料质量检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减少产品的一致性问题。 三、维修性分析 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维修设备和操作规程,对产品进行维修的方便程度和维修效率。

2、数据分析:该产品维修流程较为复杂,维修时间较长,约为4小时。需对维修流程进行优化,减少维修时间和提高维修效率。 3、建议措施:简化维修流程;提供更易于操作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维修技能和效率。 四、保障性分析 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保障设备和方法,对产品进行保障的容易程度和效果。 2、数据分析:该产品保障难度较大,保障效果一般。需要改善产品的保障性能,使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建议措施: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其环境适应性;加强保障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五、测试性分析 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测试设备和程序,对产品进行测试的容易程度和准确程度。 2、数据分析:该产品测试难度较大,测试准确度一般。需要提高产品的测试性能,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诊断产品中的问题。

军工产品六性

军工产品六性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GJB9001B标准中涉及到六性的条款: 1) 4.1条:适用时,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工作过程。 2) 7.1.g条: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3) 7.1注3: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可考虑以下方面: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参见GJB 450、GJB 368、GJB 3872、GJB 2547、GJB 900、GJB 4239、GJB 1909等;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计划可以包含在质量计划中或单独编制。 条:运用优化设计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专业工程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 条:按规定要求确定并提出产品交付时需要配置的保障资源; 条:适用时,给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设计报告。 条:规定产品使用所必需的保障方案和保障资源要求 8) 7.3.4条:必要时,进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元器件、原材料等专题评审。 9) 7.5.7条:交付的产品需经顾客验收合格,按规定要求提供有效技术文件、配套备附件、测量设备和其他保障资源。 二、六性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 注2:“固有的”(其反义是“赋予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要求的定义: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注1:“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以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2: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要求、顾客要求。 注3: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 注4:要求可由不同相关方提出。 产品的定义:过程的结果。 注1:有下述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 ——服务(如运输); ——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 ——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份。 装备的质量即装备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和一般的产品相比,装备的质量概念至少由以下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